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_第1页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_第2页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_第3页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_第4页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理论与比较法研究中(二) 我国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之评述我国学者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理论界与实务界都有分歧,立法上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基本上持有三种观点, 即过错责任、过错推定、无过错原则。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项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第76条第2项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由此可见,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

2、6条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的责任体系,也即对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的通事故,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持过错责任观点的人认为,该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之题中立法本意。而且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行为人“即使尽最大谨慎仍不能避免损害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时汽车已经在社会上大量普及, 它不仅是生产工具, 而且也成为消费品。由于汽车事故的发生基本上都是因为加害人或受害人的过失所致。所以对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可以使用过错责任。持过错推定观点的理由主要是随着科技

3、的进步人类预知、控制风险的能力加强了,汽车虽属高速运输工具, 但其危险性可以控制。而且,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人车道混用仍是不争之事实,与道路交通状况不好的情形相适应,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行人故意或过失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俯拾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无过失责任,无疑加重了驾驶人员的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当事人过错不一, 如果全部实行无过错责任, 从理论上讲, 虽有利于保护被害人, 但不利于培养公民遵守交通法规意识, 不能发挥侵权行为法的惩罚、教育和预防的功能;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无过错责任的经济条件, 保险事业也不发达;无法适用过失相抵;实行过错推定能达到最大限度保

4、护受害人的效果, 理论上又保持了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和谐和统一。坚持无过错归责观点的人认为,交通事故处理的目的是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合法权益,保护弱者、保障人权和维护正义。针对19899年生沈阳市发布的沈阳市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若干对机动车肇事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梁慧星先生认为,该规章违反民法通则的规定,是反人道、反正义、反人权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种客观原则, 强调以客观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归责依据, 在事实上既不排斥亦不注重当事人在主观上是否存有过错,“无损害即无责任”, 但若造成损害, 则不论是否具有过错, 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及时有效地

5、填补受害人的损害, 使受害方的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同时无过错责任原则亦能有效提高当事人对造成损害的警觉和预见程度,减少损害事实出现的几率。笔者认为, 采用过错推定原则, 虽然增加了机动车方举证的难度, 从而实际上起到了加重机动车责任的效果, 但其本质上仍然是过错原则。相比过错责任,虽然过错推定加强了诉讼程序上对受害人的救济,但也有不足,因为还有一些与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过错都无关,但同样可以导致交通事故的因素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将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如果机动车驾驶人证明自己没有过之,那么按照过错推定原则,除了使用公平责任适当补偿之外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而公平责任所导致的适当补偿对于受害人的救济

6、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 仍然存在大量的交通事故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过错造成的, 按照过错推定原则, 在加害人被证明无过错的情况下, 按照过错原则, 加害人就无须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这从本质上还是对“撞了白撞”的肯定。受害人救济无门情况仍然会发生, 这样做是不利受害者的, 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也跟国际的发展潮流相左。而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则能较好地解决实行过错推定所带来的弊端。 正如梁慧星先生所说的,现在世界上对机动车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国家或者正在向无过错原则演变的国家,仍然占据大多数,只是少数国家实行过错推定责任。从立法价值取向与规范功能看,无过错责任加上过失相抵规

7、则,实现机动车肇事责任制度中追求受害人权力救济和激励人车各行其道之统一的最佳途径。再者,保险制度和限额赔偿制度的建立,使得对机动车一方课以无过错责任不回导致责任过过重。综上,我国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经历了一个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相结合的过程。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损害原则应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采取无过错原则,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现代世界各主要国家,或者完全采用无过错原则,或者正在向无过错原则演变,说明各国都加强了对交通事故受害者的保护。四、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一)国外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世界上多数国家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及其责

8、任主体均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各国有关自动车损害赔偿的立法中,对责任主体的称谓是不同的,如德国、瑞士使用“保有者”一词,英国采用“使用者”一词,美国及挪威使用“所有者”一词,日本采用“运行供用人”一词,我国台湾则使用“驾驶人”这一概念。在国外的学说和理论中,通常根据两个标准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的归属。运行支配权指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谁就是赔偿责任的主体。这种支配和控制权包括具体的、现实的支配,如车辆所有人自主驾驶、借用人驾驶乃至擅自驾驶的情形,也包括潜在的,抽象的支配,如将车借给他人、租给他人驾驶等情形。运行利益的归属,即谁从车辆运行中获得利益,

9、这种利益可以是因机动车辆新型而取得的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以及基于心理感情的因素而发生的利益,比如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日本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三条规定“为自己将机动车供运行之用者,因其运行而侵害他人生命或身体的,对所发生损害负赔偿责任。”该条规定因机动车事故而生的人身损害赔偿之责任主体并不是行为人的驾驶者,而是“为自己而将机动车共运行之用的人”即“运行供用者”判断基准是建立在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两项基准上。这比机动车的所有者、租借者等有正当使用权限的保有者范围宽, 也包括机动车盗贼那样的没有正当权限而使用机动车的人。所谓“运行供用者”,系指机动车的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归属

10、者,所谓运行支配,通常指可以在事实上支配管领机动车之运行的地位,而所谓运行利益,一般认为仅限于因运行本身而生的利益 。 “运行供用者”大致包括机动车的所有者、使用者等对机动车的运行有支配力并因此而享有运行利益的人。在法律上确定运行供用者责任,是基于加强受害者的保护,使其及时得到救济而采取的实际步骤。因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一方相对是强者,因其运行而产生的交通运行危险远远大于其他交通参与者,而机动车运行供用者对于机动车有支配管理权和从该机动车的运行中获取经济利益,享有对机动车的支配管理和通过运行获取利益理应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在机动车所有者自己驾驶或者由自己所雇用的人驾驶而发生事故时

11、,机动车所有者当然成为赔偿主体。机动车所有者将其机动车借给或者出租给他人,由该他人驾驶而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者由于将机动车借给或者出租给他人,因而参加了几桶车所具有的危险的实现,并在心理感情上获得间接利益(精神之满足,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故而仍旧是赔偿主体。机动车所有者雇用的驾驶员或机动车的所有者委托的对机动车予以保管的人擅自驾驶而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者仍然以这些人的擅自驾驶位媒介而保有机动车,故其参与机动车所具有的危险的实现,从而所有者仍旧为赔偿主体。对于盗窃并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的,如果机动车所有者对机动车的管理没有过失,由盗窃者负运行供用者责任,机动车所有者被免责;如

12、果机动车所有者对机动车的管理存在瑕疵或过失,盗窃者驾驶机动车而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者是赔偿主体。从对日本的学说理论及判例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对运行供用者责任的认定基本上采用二元说, 即以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作为判断基准。同时对特殊情况如盗窃驾驶场合、擅自驾驶场合采取特别处理的办法, 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认定。(二)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又称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人,是指应当承担交通工具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而致人身损害赔偿的责任者。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对机动车事故赔偿责任主体没有做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

13、及其确定标准。我国法学理论界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也没有统一看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有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的民事责任主体包括机动车方、保险公司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等三类主体。机动车的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具体分两个方面,第一、垫付责任方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新条例实施后,废止了旧办法,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又没有相关的规定。这就是说,新法实施后已不存在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的制度设置。因此,机动车的所有人在新法实施后不再负垫付责任。第二,赔偿责

14、任方面。分两种情形:一是机动车已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时对超出责任保险限额范围的赔偿,当机动车驾驶员是所有人时,所有人作为雇主应承担替代责任。如果雇员因重大过失导致事故发生,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也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任,与雇主一起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是机动车未购买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 这种情形下,所有人应对全部赔偿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对其作行政处罚,机动车实际支配人)管理者作为责任主体方面。在学术界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 机动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机动车的保有者承担民事责任,被

15、盗被抢劫的机动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盗窃、抢劫该机动车的人承担民事责任。这里的“保有人”是指机动车的所有人及其他合法地为自己使用机动车辆进行活动的人。2. 从事道路交通运输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交通工具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承担民事责任。3. 因交通事故致使他人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交通工具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一种观点中的“保有者”,第二种观点中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还是第三种观点中所称的“所有人、管理人、借用人”,这类人员都是对交通工具拥有支配权或享有交通工具运行的利益。由此笔者认为,我国仍是以交通工具的实际支配管理和运行利益归属为标准

16、来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三)特殊情形下的赔偿责任主体1、保险公司替代赔偿责任的主体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是指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格驾驶人在使用保险车辆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人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的直接损失,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支付赔偿金额,保险人按照有关规定和保险合同给予赔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 条第1 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款规定确立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事故的无过错责任。如果肇事车辆参加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那么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人身伤害或者是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就应当首先予以赔偿,不论交通事故当事人各方是否有过错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如何。如果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各种损害(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超出了责任保险的责任限额,对于超出部分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应由交通事故当事人按照侵权归责原则进行分担。这种赔偿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由保险方承担的替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