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宣讲课件_第1页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宣讲课件_第2页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宣讲课件_第3页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宣讲课件_第4页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宣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一. .地质灾害概念地质灾害概念 二二.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类型类型 三三.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四四.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应急处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应急处置 五五.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六六. .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地质灾害概念一、地质灾害概念(1 1)崩塌(岩崩)崩塌(岩崩)(2 2)滑坡)滑坡(3 3)泥石流)泥石流(4 4)地面沉降)地面沉降(5 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6 6)地裂缝)地裂缝2006年、年、2007年重庆市地质灾害月发生频率统计年重庆市地质灾害月发生频率统计图图2007年年7月,全市共发生月,全

2、市共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2732起,占全年起,占全年地质灾害总数的地质灾害总数的81.9%。2007年,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年,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经济损失达4.13亿元,较亿元,较2006年上升年上升了了746%。特别是汛期。特别是汛期49月,由于月,由于灾害规模大、数量多,直接经济损失灾害规模大、数量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非常明显。上升非常明显。7月12日,万盛区万东镇李子山社发生滑坡,并引发次生泥石流灾害,47户165人成功避险。 6月23日,云阳县南溪镇卫星村发生滑坡,造成部分民房垮塌,毁坏103省道,堵塞南溪河部分河道,54户269人成功避险。 滑坡隐患滑坡隐患 滑坡

3、发生滑坡发生 滑坡发展滑坡发展 滑坡停止滑坡停止 20002000年年1 1月月1717日,云阳老县城五峰山滑坡日,云阳老县城五峰山滑坡, ,大型滑坡大型滑坡带三处,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家划拨带三处,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家划拨70007000万资金用于居民和单位避险搬迁。万资金用于居民和单位避险搬迁。 斜坡因切脚和爆破斜坡因切脚和爆破引发顺层滑坡引发顺层滑坡* * * *村镇建设的几种易于诱发灾害行为村镇建设的几种易于诱发灾害行为* * * * 不可在滑坡前缘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随意开挖坡脚不合理开挖坡脚易导致不合理开挖坡脚易导致斜坡失稳、发生滑坡斜坡失稳、发生滑

4、坡 俯视侧视1994年年重庆鸡重庆鸡冠岭崩冠岭崩塌堵塞塌堵塞乌江造乌江造成断航成断航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岩体被多组裂缝切割,稳定性差,极易发生崩塌岩体被多组裂缝切割,稳定性差,极易发生崩塌村庄建于冲沟沟口村庄建于冲沟沟口 泥石流爆发时冲毁房屋泥石流爆发时冲毁房屋 雨季是泥石流多发季雨季是泥石流多发季节,须提防泥石流节,须提防泥石流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4.1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和群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和群测群防点。测群防点。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和市(

5、地)级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级人民政府和市(地)级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县级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行政区的地质由县级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国土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乡(镇)国土资源所组织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乡(镇)国土资源所组织实施;行政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实施;行政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质灾害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4.2发放地质灾害灾情明白卡发放地质灾害灾情明白卡根据已圈定

6、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根据已圈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由政府部门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点,由政府部门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将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诱发因素、白卡,将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诱发因素、危害人员及财产、预警和撤离方式等内容危害人员及财产、预警和撤离方式等内容填入卡内,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并填入卡内,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并向村民解释。向村民解释。表表 8 8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编号:编号: 户主姓名 家庭人数 房屋 类别 灾害基本情况 家庭住址 灾害类型 灾害规模 姓名 性别 年龄 姓名 性别 年龄 灾害

7、体与本住 户的位置关系 灾害诱发因素 家庭成员情况 本住户注意事项 监测人 联系电话 撤 离 路 线 负 责 人 预 警 信 号 安置单 位地点 联系电话 负 责 人 监 测 与 预 警 预警信号发布人 联系电话 撤 离 与 安 置 救 护 单 位 联系电话 本卡发放单位: 负责人: 联系电话: 户主签名: 联系电话: (盖章) 日 期: (此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印制表表9 9 省省(自自治治区区、直直辖辖市市)市市(州州) 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隐隐患患(危危险险)点点防防灾灾预预案案表表 地 质 灾 害 名 称 : 编 号 : 位 置 灾

8、 害 类 型 灾 害 规 模 及 主 要 特 征 诱 发 因 素 危 险 区 范 围 危 害 程 度 监 测 级 别 监 测 责 任 单 位 监 测 责 任 人 监 测 人 监 测 手 段 监 测 方 法 监 测 周 期 预 警 信 号 监 测 预 报 临 灾 预 报 的 判 据 : 组 织 单 位 责 任 人 预 定 疏 散 地 点 : 疏 散 路 线 : 疏 散 措 施 疏 散 顺 序 : 防 灾 措 施 应 急 处 理 措 施 : 防 灾 责 任 单 位 主 管 领 导 签 字 ( 章 ) : 二 年 月 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

9、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5.2 防治规划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当将地质灾害防

10、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5.25.2防治规划防治规划5.3 5.3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5.4 5.4 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

11、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显警示标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5.5 5.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

12、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害危险性评估。5.6 5.6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水利

13、、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准后公布。5.7 5.7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

14、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1、简易量测法:即用钢板尺或钢卷尺或皮、简易量测法:即用钢板尺或钢卷尺或皮尺直接丈量尺直接丈量 2、巡视观察法:即通过宏观巡视,从客观、巡视观察法:即通过宏观巡视,从客观上了解变形发展过程、成灾前兆上了解变形发展过程、成灾前兆5.8 5.8 险情的巡回

15、检查险情的巡回检查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质灾害治理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

16、的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财政预算。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5.10 5.10 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治理5.11 5.11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 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

17、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万元以上万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区县、乡镇(街道)、村组三级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区县、乡镇(街道)、村组三级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的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岩体、土体

18、、地下水、矿藏等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地质环境是地质体及其活动的总和。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地球演化的产物。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的概念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尽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对矿山建设产生量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对矿山建设产生的表土、底土和岩石等分类堆放,分类的表土、底土和岩石等分类堆放,分类管理和充分利用。对表土、底土和适于管理和充分利用。对表土、底土和适于植物生长的地层物质均应进行保护性堆植物生长的地层物质均应进行保护性堆存和利用,可优先作废弃地复垦时的土存和利用,可优先作废弃地复垦时的土壤重构土。也可在复垦的土地

19、上种植庄壤重构土。也可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发展森林和建立村庄。稼、发展森林和建立村庄。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环保局联合重庆市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渝财建(渝财建200741200741号)号) 万盛区南桐煤矿矸石山治理工程万盛区南桐煤矿矸石山治理工程重钢太和铁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钢太和铁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6.2 6.2 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地质自然遗产,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 如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岩溶、火如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岩溶、火山等奇特地质景观,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地质山等奇特地质景观,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灾害遗迹等。地质遗迹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应加强对地质遗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