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16社戏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 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 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 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
2、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 i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 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 本文教学的难点。四、课时:两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 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 批判
3、。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 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 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 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 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 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 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正音(归)省:x
4、 ing行辈:h dng惮:d n絮叨:xfd 怠(慢):d指I 掇:cu mdu o 凫(水):fti 潺潺:ch n (歌)吹:ch u 蕴藻:y (nza o (家)眷:ju m 皎(洁):ji o 漂渺:pi gmi O 纠葛:ji ig e 四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 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5、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共 18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 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 1、散读
6、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累。2)、学生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主要内容: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在平桥村我有过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提问: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教师总结:a、“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b、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 有封建礼教的约束。c、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这一部分写“我”在平桥村的生活,目的在于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略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2、再读课文,
7、理清情节让学生细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段,把握叙事的 详略。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2)、 看社戏前的波折。3)、夜航看社戏途中。4)、赵庄看社戏。5)、看社 戏后归航偷豆。6)、六一公公送豆。3、研读课文,把握主旨。提出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写看 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题了?1)、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学生默读看社戏片断,教师归纳:晚上看戏的人不多,演的戏也 并不能吊起我们这群孩子的胃口,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社戏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精彩。2)、看戏前,“我”经历了哪些波折?个别生朗读5
8、9节,大家圈划能体现“我”心懵变化的语句, 教师总结:“我”的心情经历了急得要哭一一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一 一高兴一一轻松舒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描绘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 也写出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胆大心细。3)、分析第10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动词“点”、“磕”、“驾”等的使用,显现了农村孩子驾船技术的 熟练,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致和活力。4)、夜航看社戏途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从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夜色,由远而近,表现了 “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5)、看戏归来途中,“我们”偷豆吃,当时觉得豆很好吃,回来 后再吃豆,却又觉得不好吃,为什么?学生分角色朗读看
9、戏归途中偷豆吃片断,教师总结:豆未必好吃, 然而在“偷豆”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读书生涯中从未有过的 刺激和乐趣,更感受到了农村小伙伴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正是因 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 终身难忘。6)回答突破口问题:课文题目是社戏,按理文章应该着重 写看戏的经过,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戏外的天地, 是不是偏题了 ? 共 18 页,当前第 2 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教师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 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 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
10、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 民的思想感情。7)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 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 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教师总结:“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 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 善良的品格。对这段生活的 回忆也表达了 “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体验角色,把握性格这篇文章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先找找看,这篇文 章塑造了哪些鲜活的人物?明确:双喜(聪明能干、胆大心细)。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 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
11、人们都叹息地 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 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 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 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 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 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 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 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 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
12、“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 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 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 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5、作业1、抄写词语。2、写作文童年趣事,字数500字。17.安塞腰鼓教学目的
13、:1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2 .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3 .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4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3)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
14、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共 18页,当前第 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研习课文(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二)讲读,重点突破。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 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 容的和谐
15、。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 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 承的。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蛀/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
16、美推到极致。齐声朗读。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 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 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 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 美的。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蛀,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一一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一一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 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揭示了安塞腰鼓 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
17、, 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解决课后练习三)三、布置作业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第二课时: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2 .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 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 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3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4 .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18、?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 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 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 奉献 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共18页,当前第4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
19、腰鼓。7 .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8 .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9 .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
20、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10 .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 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11 .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1)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蛀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21、姿。”(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 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四、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 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
22、粗 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 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 了文章感人力量。五、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18.竹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撇、蘸、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2、积累下列词语:静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本色当行。(二)、能力目标:3、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5、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共18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三)、情感目标:6、培养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之情。7、提高对画的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
23、课文内容。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 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 ,在几个小伙伴的眼 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 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二、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着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 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 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 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文字朴实 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三、整体
24、感知: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 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 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 ,速度可以 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 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
25、 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 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 面有所成就。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主要 有三处:1、第3小节: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2、第3小节: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 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3、第8小节: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一一吴昌硕描的墨竹 ,似觉更有意 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6、,似乎都有 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 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五、研读探究: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 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1、思考一: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 画”或者“童年趣事” ?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 ; 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一一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 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27、共18页,当前第6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思考二: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 么特点?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3、思考三: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着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 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六、家庭作业:课外搜集、阅读、欣赏
28、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 ,可以整 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并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 300 字。19.观舞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2) 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2、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 冶性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2、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教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29、、导入:请一位同学表演印度舞蹈二、初读,整体感知: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 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 起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三、研读课文:1、正音正字。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
30、,第1318小节。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四、阅读探析:(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1、思考: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2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 象和联想。2、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问题一: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 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 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
31、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 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共18页,当前第7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问题二: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朗读第19小节)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 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 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
32、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 不会这样优美动人。五、结束语: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 我 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 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 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 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 现代文明。八、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20.口技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
33、用。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 这一技艺的文章。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 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二、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含义。三、整体感知1 .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请学
34、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作者林 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2 .朗读课文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顷q Ing倾q ing吃y i絮x立叱ch i间ji tn许 许h S曳y 3几j i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四、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学生自主学习法,5分钟)2、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3、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27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五
35、、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1、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 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共 18页,当前第8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2、通假字:“满坐寂然”中的“坐”通“座”3、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
36、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 短时间内发生。4 .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5 .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 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六、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 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七、齐读课文。要求: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体会课文语言特点。八、请一位同学上讲
37、台复述课文。九、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讨论中心思想。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 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 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 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 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三、讨论写作特点。口技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结尾时感叹说:“若而人者,可谓善画 声矣! ”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 “绝世奇技
38、, 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 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 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 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 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
39、,波澜渐低,但“火起” 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 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 人应接不暇。(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 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 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 描写他们的神 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 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
40、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 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 技艺。 共 18 页,当前第 9 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 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止匕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 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 多样。四、布置作业。(一)背诵全文。(二)省略句式练习。21.伟大的
41、悲剧梁新琴中二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二、授课学时二课时三、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四、教学手段与方法1 .教师导学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2 .合作探究(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3 .小结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 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
42、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五、教学准备1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2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六、教学过程伟大的悲剧1、导入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 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 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 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
43、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一一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 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一一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 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XX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 则于19XX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 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而斯科特等五名 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 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 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 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下面,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及推广合同2篇
- 2025年度石料厂产品质量安全承包管理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借款合同解析论文3篇
- 二零二五年生物制药工艺技术聘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股权代持协议签订前的合同谈判注意事项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购房合同违约责任条款解析3篇
- 2025年度紧急物资承揽运输合同3篇
- 停车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 DB13(J)∕T 242-2019 钢丝网架复合保温板应用技术规程
- 心电图中的pan-tompkins算法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