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dfcd3518-a6ab-4fc6-8a46-31115e7b267a/dfcd3518-a6ab-4fc6-8a46-31115e7b267a1.gif)
![2017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dfcd3518-a6ab-4fc6-8a46-31115e7b267a/dfcd3518-a6ab-4fc6-8a46-31115e7b267a2.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 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2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
2、子尽心上)【注】蓰:五倍。蒸民:众民。彝:常。(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B. 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C. 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解析】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 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 使然”。【答案】
3、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答案】 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 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参考译文】 孟子说: “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 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属仁,
4、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 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 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 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 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2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按要求答题。邹
5、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 之仓廩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 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注】 讧:交战。穆公:即邹穆公。转:弃尸的意思。慢:轻慢。残:残 害。尤:责备、归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 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
6、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 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 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 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廩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 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 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 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解析】 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善。 至于【答案】 C(2) “君之视臣如
7、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 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答案】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就问孟子:“我有管理的官员被打死三十三人,而民众却没有一个死的。要是杀了这些民众,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岁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山沟中,年轻力
8、壮的人四散逃荒, 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积满,府库充足,有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您, 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曾子说过:切切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所以老百姓如今有机会回报了。君王您不要求全责备。君王您施行爱民的政策, 这些老百姓就会亲近上级官员,甘愿为长官献出自己的生命了。”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 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
9、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 “此 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 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 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 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 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
10、什么?【答案】 陈述内客:孔距心没有恳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 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掀济,及通过枚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恩相近即可)陈 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圏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 负责任、无劫于衷。仁政爱就,是上至牽王,下至长會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参考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 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 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
11、“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 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
12、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注】或:同“惑”,怪。数:技艺。(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B.本段话用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两个比喻进行论证。C. 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 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 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解析】 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答案】 C
13、(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答案】 孟子强调甞习彙了要有恒住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专心 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煌込 迖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 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
14、的。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 之
15、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 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易耨:及 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B. 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C. 纵观全文,梁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
16、,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 仁政,使得他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D.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 可以使天下归心。【解析】“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选文未涉及此问题。【答案】 C(2)从以上文字来看,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仁者无敌”?【答案】 孟子认为应重视物质生产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应减轻刑罚和赋税, 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应强调“孝悌忠信”,提高国民凝聚力。【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 我要怎样做才 行呢?”孟子回答说:“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