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入门-微波遥感2013_第1页
遥感入门-微波遥感2013_第2页
遥感入门-微波遥感2013_第3页
遥感入门-微波遥感2013_第4页
遥感入门-微波遥感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 波 遥 感微波遥感波段:300MHz到300GHz(波长从1mm到1m)被无线电界划分为: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和极高频(EHF)。为什么要微波遥感为什么要微波遥感-可见光所遭遇的难题可见光所遭遇的难题 地球上经常有40%-60%的地区被云层覆盖着,尤其是占地球面积五分之三的海洋上,气候条件变化更大,经常被云层遮蔽。微波穿透云层、雾和小雨的能力 微波具有穿透云层、雾和小雨的能力,而且太阳辐射对辐射测量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微波辐射测量既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在白天和黑夜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这一特性优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探测系统。微

2、波具有穿透被测物体的能力 微波穿透植物层的深度,取决于植物的含水量,密度,波长和入射角。如果波长足够长而入射角又接近天底角,则微波可穿透植被区而到达地面。因此,微波频率的高端(波长较短)只能获得植被层顶部的信息,而微波频率的低端(波长较长),则可以获得植被层底层甚至地表以下的信息。微波信号穿过植被的穿透性1厘米波长由树顶反射的微波信号1米波长由树顶、树干、地面反射的信号由树顶、树干反射的信号 微波可以穿透土壤深度与土壤湿度、类型及工作频率有关。不同类型土壤的穿透深度与土壤湿度的关系v被动微波遥感v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 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 信号来源:系统自身不发射微波波束,

3、只是接收目标物发射或散射的微波辐射。 典型传感器:传感器一般为微波辐射计,空间分辨率一般都在公里级(卫星遥感)或米级(航空遥感) 。 主动微波遥感主动微波遥感 信号来源:系统自身发射微波辐射,并接收从目标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 构成:一部发射机,一部接收机,通常共用一幅天线。 典型传感器:高度计、散射计和成像雷达。高度计和散射计的空间分辨率较粗。主动微波遥感主动微波遥感v雷达:雷达: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Ka 波段波段: 频率频率 40,000-26,000 MHz; 波长波长 (0.8-1.1 cm) K波段波段: 26,500-18,500 MHz;

4、(1.1-1.7 cm) X波段波段: 12,500-8,000 MHz; (2.4-3.8 cm) C波段波段: 8,000-4,000 MHz; (3.8-7.5 cm) L波段波段: 2,000-1,000 MHz; (15.0-30.0 cm) P波段波段: 1,000- 300 MHz; (30.0-100.0 cm)L Band (23.5 cm) 成像雷达(真实孔径雷达成像雷达(真实孔径雷达RAR;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 一般结构发射机转换开关天线接收机记录显示器脉冲发生器脉冲回波发射脉冲v一个雷达成像系统,基本包括发射器、雷达天线、接收器、记录器等四个部分。v由脉冲

5、发生器,产生高功率调频信号;v经发射器,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发射具有特定波长的微波脉冲;v通过发射天线向飞行器的一侧沿扇状波束宽度发射雷达信号照射与飞行方向垂直的狭长地面条带,此波束在方位方向上窄,在距离方向上很宽;v借助于发射、接收转换开关,再通过天线接收地面返回的能量;v接收器将接收的能量处理成一种振幅/时间视频信号;v这种信号再通过胶片记录仪产生图像。方位向距离向入射角俯角 散射镜面反射角反射cos4 . 4cos25hh光滑表面粗糙表面h是高度标准差,是波长,是入射角对于长波雷达,地表较光滑,背向散射小。同样的地表对于短波雷达就显粗糙,在雷达图像中由于背向散射强而显得亮。 微波散射与表

6、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微波散射与入射角的关系 分辨率(1) 距离分辨率在垂直于飞行方向上对目标物的分辨能力(所能分辨的目标间最小距离)。 由脉冲宽度(脉冲持续时间)决定。地距分辨率Rg斜距分辨率Rsqd: Depression angleq1: off-nadir angleRs: slant-range resolution2CRsRg: ground-range resolutiondgCRqcos2C: speed of light: pulse widthR: slant-range脉冲宽度,则在一个脉冲宽度内,电磁波往返距离: 2Rs = C距离分辨率的物理含义:脉冲时间为t, 两个不同

7、距离的目标产生两个回波,要使两个回波不完全重叠,才能分清是哪一个回来的信号,必须有 2Dr/C 距离分辨率与距离无关。 若要提高距离分辨率,需要减小脉冲宽度。 脉冲宽度小,则S/N降低,需加大发射功率,造成设备庞大,费用昂贵。 目前一般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提高距离分辨率。(2)方位分辨率由波束宽度与目标的距离决定。波束宽度由天线大小及波长决定。方位分辨率与天线大小、波长、距离有关,要提高方位分辨率,需采用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加大天线孔径和缩短观测距离。这几项措施无论在飞机上或卫星上使用时都受到限制。目前是利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来提高侧视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实际波束宽度: b = / D实际分辨率: D

8、L = bR = Ls (合成孔径长度)合成波束宽度: bs = / 2Ls = D/2R合成分辨率:合成分辨率: D DLs = b bs R = D/2v雷达图像的变形:斜距图像比例失真因为雷达图像是根据天线对目标物的斜距图像比例失真因为雷达图像是根据天线对目标物的射程远近记录在图像上的,故近射程的地面部分在图像射程远近记录在图像上的,故近射程的地面部分在图像上被压缩,而远射程的地面部分则伸长。像片上呈正方上被压缩,而远射程的地面部分则伸长。像片上呈正方形的田块,在雷达图像上往往被压缩成菱形或长方形。形的田块,在雷达图像上往往被压缩成菱形或长方形。透视收缩透视收缩(Foreshorteni

9、ng ): 有地形起伏时,面向雷达一侧的斜坡在图像上被压缩,而另一侧则延长。由于透视收缩,导致前坡的能量集中,显得比后坡亮。顶底位移顶底位移(Layover):观测角度进一步减小时,斜坡顶部反射的信号比底部反射的信号提前到达雷达。在图像上显示顶部与底部颠倒。雷达阴影:雷达阴影: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产生阴影。产生阴影。v雷达图像的变形:因为雷达图像是根据天线对目标物的射程远近记录在图像上的,故近射程的地面部分在图像上被压缩,而远射程的地面部分则伸长。像片上呈正方形的田块,在雷达图像上往往被压缩成菱形或长方形。透视收缩透视收缩(Fores

10、hortening ): 有地形起伏时,面向雷达有地形起伏时,面向雷达一侧的斜坡在图像上被压缩,而另一侧则延长。由于透一侧的斜坡在图像上被压缩,而另一侧则延长。由于透视收缩,导致前坡的能量集中,显得比后坡亮。视收缩,导致前坡的能量集中,显得比后坡亮。顶底位移顶底位移(Layover):观测角度进一步减小时,斜坡顶部反射的信号比底部反射的信号提前到达雷达。在图像上显示顶部与底部颠倒。雷达阴影:雷达阴影: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产生阴影。产生阴影。(1)透视收缩现象仅发生在距离向。(2)透视收缩是入射角的函数,入射角越小,透视收缩现象越严重雷

11、达图像上显示的透视收缩v雷达图像的变形:因为雷达图像是根据天线对目标物的射程远近记录在图像上的,故近射程的地面部分在图像上被压缩,而远射程的地面部分则伸长。像片上呈正方形的田块,在雷达图像上往往被压缩成菱形或长方形。透视收缩透视收缩(Foreshortening ): 有地形起伏时,面向雷达一侧的斜坡在图像上被压缩,而另一侧则延长。由于透视收缩,导致前坡的能量集中,显得比后坡亮。顶底位移(Layover):观测角度进一步减小时,斜坡顶部反射的信号比底部反射的信号提前到达雷达。在图像上显示顶部与底部颠倒。雷达阴影:雷达阴影: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产生阴影。产生阴影。透视收缩透视收缩v雷达图像的变形:因为雷达图像是根据天线对目标物的射程远近记录在图像上的,故近射程的地面部分在图像上被压缩,而远射程的地面部分则伸长。像片上呈正方形的田块,在雷达图像上往往被压缩成菱形或长方形。透视收缩透视收缩(Foreshortening ): 有地形起伏时,面向雷达一侧的斜坡在图像上被压缩,而另一侧则延长。由于透视收缩,导致前坡的能量集中,显得比后坡亮。顶底位移顶底位移(Layover):观测角度进一步减小时,斜坡顶部反射的信号比底部反射的信号提前到达雷达。在图像上显示顶部与底部颠倒。雷达阴影: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