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技术指南_第1页
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技术指南_第2页
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技术指南_第3页
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技术指南_第4页
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与加固技术指南2014年11月前言为规范既有房屋安全检查与加固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本技术指南。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检查分类;3安全检查;4 安全鉴定; 5 结构加固设计;6 加固施工及验收。 本技术指南的具体解释工作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与岩土工程研究室,浙江省既有建筑安全检查与加固技术指南编制组(地址:杭州市安吉路18号,邮编310006,E-mail:xwliu。本指南主编单位、参编

2、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浙江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主要起草人:刘兴旺 施祖元 姚昭晖 丁智潮 周永明 王建民 李宏伟 蒋军 程勤功 马少俊 陈萍主要审查人:益德清 丁龙章 干钢 毛义华 叶军献 寿欢林 赵宇宏 周茂新 姜天鹤 蔡伟忠 单玉川 徐和财 李萍目 录前 言1 总则12 检查分类23 安全检查34 安全鉴定115 结构加固设计145.1 一般规定145.2 设计计算原则175.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195.4 多层砌体房屋加固215.5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加固2

3、25.6 单层及多层钢结构房屋加固235.7 单层厂房和空旷房屋加固246 加固施工及验收256.1 施工256.2 质量检验与验收27附录1 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登记表32附录2 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主要相关标准依据.341 总则1.0.1为了指导和规范浙江省既有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危险房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指南。1.0.2本指南适用于浙江省内竣工投入使用两年以上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其他建筑可参照执行。1.0.3房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列为检查重点:1 浅基础房屋(包括天然地基和经地基处理后的天然地基基础);2 场地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房屋;

4、3 砌体结构房屋;4 采用预制多孔板楼(屋)盖的房屋;5 大跨、空间结构的房屋;6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设的房屋;7 学校、医院、商场、车站、文体场所、农村礼堂等人员密集场所;8 已达到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的房屋;9 临街破墙开店等结构或使用功能有较大变动的房屋;10使用功能未变但实际使用荷载和设备影响较大时,如墙面、屋面大型空调机组、屋面太阳能、水箱等;11 勘察、设计、施工资料等不齐全的房屋;12 邻近有大型建设工程和深基坑施工的房屋;13 群众反映有结构安全问题的其他房屋。1.0.4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危险点,如有可能引起结构局部倒塌或整体倒塌,应立即采取加固、设置临时支撑、卸载、外围防

5、护、拆除等消危处理措施。1.0.5房屋安全管理是长期的任务,应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对房屋的结构安全性进行定期复查,有下列情况时应重点检查:1.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地震等)发生前后;2.住户反映房屋出现异常,如沉降加快、结构构件开裂等;3.场地及环境条件改变。1.0.6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和加固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2 检查分类2.0.1房屋结构安全检查中应当根据存在问题严重性程度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个类别。其中,检查中未发现结构安全问题、可以正常使用的房屋,划为甲类;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不严重、不影响安全使用的房屋,划为乙类;检查中发现存在比较严

6、重的结构安全问题、影响安全使用的房屋,划为丙类。2.0.2 对丙类房屋,应委托专业单位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房屋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或鉴定。2.0.3检查阶段的房屋分类应以整幢房屋的地基基础、结构构件危险程度为基础,结合历史状态、环境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全面分析,综合判断。2.0.4分析判断时,应重点考虑下列因素:1 各构件的破损程度;2 破损构件在整幢房屋中的重要性;3 破损构件的数量以及在整幢房屋所占的比例;4 房屋不均匀沉降、倾斜度以及地基洪水冲刷状态;5 周围环境影响;6 有损结构的人为因素(特别是承重墙的拆改情况)和危险状况;7 结构破损后的可修复性。3 安全检查3.0.1房屋结构安全检查宜按

7、照下图图示程序进行:3.0.2检查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主要资料包括: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 设计资料;3 工程竣工验收资料;4 房屋使用资料,包括使用情况、检查检测、监测、维修、加固、改造、用途变更、装修结构变更备案记录、使用条件及灾害损坏和修复等情况;5 群众反映的房屋质量问题。3.0.3 现场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 结构体系及材料:主要检查结构体系及材料是否与设计一致,结构变动(如拆墙、破墙开洞、改变结构类型、改变结构构件的位置、增设地下室等)是否已经过设计确认。2 使用功能:主要检查建筑各部位的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改变功能(如在非上人屋顶设置屋顶花园、办公区改为密集柜

8、书库等)是否已经过设计确认。3 场地及环境:主要检查地面排水状况,地面是否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长期积水;建筑周边有无影响建筑安全的危险边坡;是否受铁路、地铁等振动源的长期影响;邻近工程建设和深基坑施工情况。4 地基基础: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倾斜及发展趋势,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对架空地板代替室内填土的砖混结构,应检查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0.000以下墙体的使用环境及维护情况。5 砌体结构:重点检查承重墙体的改动、构造柱设置及圈梁闭合情况、砌体的构造连接部位、纵横墙交接处的斜向或竖向裂缝、砌体承重墙体的变形和裂缝状况、拱脚裂缝和位移状况、砂浆状况等。6

9、混凝土结构:检查承重结构与设计的符合性、梁板柱墙的受力裂缝和主筋锈蚀状况、柱墙根部及顶部的横向裂缝、屋架倾斜和整体稳定性及可能引起构件承载力问题的耐久性损伤(锈胀裂缝、预应力锈蚀、混凝土结构表面可见的耐久性损伤)等。7 钢结构:重点检查各连接节点的焊缝、螺栓、铆钉等情况,应注意钢柱与梁的连接形式、支撑杆件、柱脚与基础连接损坏情况,钢屋架杆件弯曲、截面扭曲、节点板弯折状况和钢屋架挠度、侧向倾斜偏差及锈蚀状况等。8 木结构:重点检查腐朽、虫蛀、木材缺陷、构造缺陷、结构构件变形及失稳状况、木屋架端节点受剪面裂缝状况、屋架平面外变形及屋盖支撑系统稳定状况等。3.0.4资料齐全且现场检查无危险点发现时,

10、可判断为甲类房屋。3.0.5检查时发现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评定为丙类房屋:1 房屋结构或使用功能变动较大,且未经设计确认;材料明显不满足设计要求。2 场地存在影响建筑安全的危险因素。3 地基基础存在下列现象之一的:(1)明显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或地基沉降速度连续两个月大于4mm/月,并且短期内无收敛趋向;(2)上部墙体产生的沉降裂缝宽度大于10mm,且房屋倾斜率大于1%;(3)地基不稳定,产生滑移,水平位移量大于10mm,并对上部结构有显著影响,且仍有继续滑动迹象;(4)基础老化、腐蚀、酥碎、折断,导致结构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或基础与承重构件连接处产生阶梯形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且

11、最大裂缝宽度大于10mm。4 预制板存在下列现象:(1)搁置长度不足,较易掉落;(2)支座处开孔直径大于100mm,且未采取加固处理;(3)横向裂缝。5 砌体结构构件存在下列现象之一的:(1)受压墙、柱沿受力方向产生缝宽大于2mm、缝长超过层高1/2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2)受压墙、柱表面风化、剥落,砂浆粉化等,有效截面削弱大于1/5;(3)支承梁或屋架端部的墙体或柱截面因局部受压产生多条竖向裂缝,或裂缝宽度已超过1mm;(4)墙、柱因偏心受压产生水平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5mm;(5)单个墙、柱构件产生相对于房屋整体的明显局部倾斜,或与相邻结构连接处断裂成通缝

12、;(6)墙、柱因刚度不足出现明显的挠曲鼓闪等侧弯变形现象,且在挠曲部位出现水平或交叉裂缝;(7)砖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受力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变形;(8)砖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沿母线产生裂缝,或拱曲面明显变形,或拱脚明显位移,或拱体拉杆锈蚀严重,或拉杆体系失效;(9)底层框架房屋的底层砖砌抗震墙出现贯穿墙身的裂缝,且裂缝宽度大于2mm;或者过渡层墙体裂缝严重,且最大裂缝宽度已大于1mm。6 混凝土构件存在下列现象之一的:(1)受压柱产生竖向裂缝,保护层剥落,主筋外露锈蚀;或一侧产生水平裂缝,缝宽大于1mm,另一侧混凝土被压碎

13、,主筋外露锈蚀;(2)柱、墙构件产生相对于结构整体的明显倾斜、位移;(3)柱、墙因主筋锈蚀已导致混凝土保护层严重脱落,或受压区混凝土出现压坏迹象;(4)墙中间部位产生交叉裂缝,缝宽大于0.4mm;(5)屋架产生较大挠度,且下弦产生横断裂缝,缝宽大于1.0mm;(6)屋架的支撑系统失效导致明显倾斜。7 钢结构构件存在下列现象之一的:(1)构件或连接件有裂缝或锐角切口;焊缝、螺栓或铆接有拉开、变形、滑移、松动、剪坏等严重损坏;(2)钢柱顶位移,平面内大于h/150,平面外大于h/500,或大于30mm;(3)屋架支撑系统松动失稳,导致屋架明显倾斜;(4)钢构件及连接(特别是薄壁型钢)腐蚀严重影响受

14、力性能时。8 木结构构件存在下列现象之一的:(1)连接方式不当,构造有严重缺陷,已导致节点松动变形、滑移、沿剪切面开裂、剪坏或铁件严重锈蚀、松动致使连接失效等损坏;(2)屋架产生明显倾斜,顶部或端部节点产生腐朽或劈裂;(3)木柱产生较大侧向变形或明显倾斜。9 存在严重影响房屋结构安全的其他因素的。3.0.6除甲类和丙类房屋外,均为乙类房屋。3.0.7房屋结构安全检查情况应根据附录1表格的要求进行记录, 4安全鉴定4.0.1房屋安全性评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

15、J125及钢结构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规程YB9257等的要求,并根据房屋属性、检查检测目的选择适用标准。4.0.2既有房屋的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1 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2 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3 对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综合承载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4 结构构件验算使用的模型,应符合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计算分析方法应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4.0.3危险房屋为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变形过大,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房屋安全性综合评

16、定按三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为构件安全性鉴定;第二层次为房屋组成部分(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结构)安全性鉴定;第三层次为房屋安全性鉴定。4.0.4危险构件是指其承载能力、裂缝和变形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结构构件,其等级评定分为危险构件和非危险构件两类。4.0.5单个构件按以下规则进行划分:1 基础独立基础:以一根柱的单个基础为一构件;条形基础:以一个自然间一轴线单面长度为一构件;板式基础:以一个自然间的面积为一构件。2 墙体:以一个计算高度、一个自然间的一面为一构件。3 柱:以一个计算高度、一根为一构件。4 梁 、檩条 、搁栅等:以一个跨度、一根为一构件。5 板:以一个自然间面积为一个构件,

17、预制板以一块为一构件。6 屋架、桁架等:以一榀为一构件。4.0.6房屋划分为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三个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安全性等级评定分为a、b、c、d四等级:1.a级:无危险点;2.b级:有危险点;3.c级:局部危险;4.d级:整体危险。4.0.7房屋危险性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等级:1.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2.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3.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4.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

18、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4.0.8房屋安全鉴定的内容包括:1 初始调查;2 对房屋现状进行检测;3 结构验算和安全评估;4 鉴定评级;5 处理建议;6 出具报告。4.0.9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上部结构的裂缝、倾斜以及有无发展趋势。4.0.10砌体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力、构造及连接、倾斜率(或变形)、裂缝等四个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安全性,并取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4.0.11对砌体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时,应采用实测的块体及砂浆强度值,推定砌体强度,或直接检测砌体强度。实测砌体截

19、面有效值时,应扣除因碱蚀和风化等因素造成的截面损失。4.0.12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力、构造及连接、倾斜率(或变形)、裂缝等四个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安全性,并取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4.0.13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时,应对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和钢筋的锈蚀情况进行检测;实测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有效值时,应扣除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截面损失。4.0.14木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力、构造及连接、倾斜率(或变形)、裂缝和纹理、腐朽和虫蛀等六个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安全性,并取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4.0.15对木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

20、算时,应对木材的力学性能、缺陷、腐朽、虫蛀和铁件的几何尺寸及其锈蚀情况进行检测核实;实测木构件截面尺寸有效值时,应扣除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截面损失。4.0.16钢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力(含稳定性)、构造及连接、不适宜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变形)等三个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安全性,并取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4.0.17对钢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时,应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必要时)和锈蚀情况进行检测;实测钢构件截面尺寸有效值时,应扣除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截面损失。4.0.18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等级的综合评定,按其所含主要承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整体性等级和整体倾斜率评级中最低的等级作为上

21、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4.0.19简易结构房屋由于结构体系和用料杂乱,可结合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的有关规定,凭经验综合分析评定。4.0.20房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综合鉴定评级,以幢为鉴定单位,应根据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结合与房屋整体结构安全有关的周边邻近地下工程的影响进行评级。4.0.21房屋被鉴定为危险房屋时,可视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观察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安全技术措施后,尚能短期使用,但需继续观察的房屋;处理使用:适用于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后,可解除危险的房屋;停止使用:适用于已无修缮价值,暂时不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邻建筑和影响他人安全的房屋;整体拆除:适用于整幢危险且

22、无修缮价值,需立即拆除的房屋。4.0.22 经鉴定属危险房屋的,鉴定机构必须及时发出危险房屋通知书;属于非危险房屋的,应在鉴定文书上注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有效时限,一般不超过一年。4.0.23 需鉴定目标使用年限时,应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进行可靠性鉴定,同时结合该建筑的使用史、当前安全状况和今后维护制度,由建筑产权人和鉴定机构共同商定。5结构加固设计5.1 一般规定5.1.1既有房屋结构加固设计前,应进行下列工作:1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等的相关要求,对既有

23、房屋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定;2 当与抗震加固结合进行时,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有关规定对既有房屋结构进行抗震能力鉴定;3 明确加固目标,确定房屋使用要求和后期设计使用年限。5.1.2加固设计的范围,可按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独立区段确定,也可按指定的结构、构件或连接确定,但均应考虑该结构的整体性,并应综合考虑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5.1.3加固设计应综合考虑加固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除文保建筑和其他需要保护的房屋外,对加固总费用达到新建结构总造价的70%以上的适修性很差的结构,宜采取拆除重建等其他处理措施。5.1.4加固设计文件的编制、审查和实施应符合政府相关管理部

24、门的规定。5.1.5 加固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1 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2 结构安全性评定报告;3场地及环境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建筑、结构竣工图;5结构检测报告和沉降观测资料;6需要抗震加固的房屋,还应提供抗震鉴定报告;7 若上述3、4项资料缺失,可根据设计或鉴定要求进行地质补勘和结构补测。5.1.6加固设计应根据房屋结构特点及实际存在的问题,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案,并应与实际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增构件及部件与原结构连接可靠,新增截面与原界面粘结牢固,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同时,加固措施应避免对未加固部分,以及相关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造成不利的影响。5.1.7加固后结构的

25、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的重要性和加固设计使用年限,由委托方与设计方按实际情况共同商定。5.1.8结构加固后设计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商定,一般情况下,宜按30年考虑,且不宜超过原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到期后,若重新进行的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仍可继续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使用胶粘方法或掺有聚合物加固的结构、构件,尚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可由设计单位确定,但第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迟于10年。5.1.9结构加固方法可采用直接加固法和间接加固法。设计时,可根据结构特点、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术;同时,尚应符合各种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

26、和应用条件。5.1.10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振动、高温、高湿、化学腐蚀等影响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并按设计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理和加固。5.1.11加固设计时应对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分析,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确定;应根据整体计算分析结果按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对既有结构构件进行复核性验算和重新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既有结构构件不需加固时,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如既有结构构件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不满足规定要求但又相差不多时,应允许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适当调整设计参数,如控制使用荷载和功能

27、、控制后续使用年限等措施,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满足规定要求,但这些控制措施及要求必须在加固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予以明确。2 既有结构构件需进行加固设计时,加固后的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3 既有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构造要求,不得低于该房屋设计时的规范要求。4 既有结构加固设计中新建部分的结构构件,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5 必要时,可对既有结构的使用功能作相应的调整,提出限制使用的要求,尽量减少对既有结构构件的加固工作量。5.1.12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结构

28、,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有效的临时性安全措施。5.1.13既有结构抗震加固时,应根据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A、B、C类建筑,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及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规定执行。5.1.14加固施工前应对相应加固构件或加固部位进行有效地支撑卸载,待新增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卸除支撑,使得新增结构与原有结构能合理地分配荷载。设置卸载支撑时需对各受力点进行该状态下的承载力验算。5.1.15设计文件中应对加固施工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主要包含下列内容:1 加固技术的具体施工要求;2 根据加固施工专项方案,分析评估加固施工过程结构的安全性,采取

29、必要的安全措施;3 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4 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5 编制加固施工应急预案,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失稳、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5.1.16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对加固施工过程及使用阶段的监测内容及要求。地基基础加固时,应重点监测建筑的沉降,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5.1.17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房屋的用途和使用环境。5.2 设计计算原则5.2.1加固方案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应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抗震加固应遵循以整体性加固、概念加固为主,构件加固为辅的原

30、则。5.2.2加固设计结构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作用效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有关结构分析基本原则的规定。5.2.3加固设计应根据现行国家有关结构加固规范的规定,对既有结构进行承载能力的设计、验算,并满足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5.2.4结构上的荷载标准值取值,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结构加固规范的规定。5.2.5设计时应考虑既有结构构件实际的几何尺寸、截面配筋、连接构造和已有缺陷的影响;当符合原设计的要求时,可按原设计的规定取值。5.2.6既有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及钢材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强度的实测值确定;当材料的

31、性能符合原设计的要求时,可按原设计取值。5.2.7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宜使加固后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应避免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5.2.8加固后改变传力路线或使结构质量增大时,应对相关结构、构件及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必要的验算。5.2.9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竖向受力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5.2.10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宜高于原结构材料的设计强度一个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规范要求。5.2.11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温度作用、结构构件变形等产生的附加内力,并应考虑加固后的实际受力状况,包括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特点和新旧部分

32、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5.2.12抗震设防区既有结构构件加固,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复核其抗震能力;不应存在因局部加强或刚度突变而形成新的薄弱部位;当加固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或抗震受剪承载力超过下一楼层的20%时,应同时增强下一楼层的抗震能力。地震作用效应应按加固后结构、构件实际刚度计算;同时,还应在设计、计算和构造上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有关规定和要求。5.2.13为防止结构加固部分意外失效而导致的坍塌,在使用胶粘剂或掺有聚合物(如改性混凝土、聚合物砂浆等)的加固方法时,应根据现行国家相关的加固规范,对原结构进行验

33、算。5.2.14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面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保持原高度时应进行加固。5.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5.3.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鉴定和设计,应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5.3.2 加固设计前,应对既有建筑、场地及环境条件进行现场调查,评估施工条件及各种加固方法的可行性。5.3.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1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当无法搜集或资料不完整,不能满足加固设计要求时,应重新勘察或补充勘察。2 既有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资料和图纸、隐蔽

34、工程施工记录、竣工图等。当搜集的资料不完整,不能满足加固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充检验。3 既有建筑结构、基础使用现状的鉴定资料,包括沉降观测资料、裂缝、倾斜观测资料等。4 既有建筑改扩建、纠倾、移位等对地基基础的设计要求。5 对既有建筑可能产生影响的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降水、新建地下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资料等。6 受保护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加固要求。5.3.4 加固后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使用年限,应满足加固后的既有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加固使用的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5.3.5 常用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方案有扩大基础加固法、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地基注浆加

35、固法、锚杆或坑式静压桩加固法、树根桩加固法、石灰桩加固法、旋喷桩加固法、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法、灰土挤密桩加固法、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钢管桩等。具体加固方法应根据结构特点、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 各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及其配合使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的有关规定,对选定的加固方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具体施工工艺参数和施工可行性;2 评估施工工艺和方法对既有建筑附加变形的影响;3 评估加固对邻近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影响;4 综合采取增强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或提高整体加固

36、效果;5.3.6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计算,应包含下列内容:1 应验算地基承载力。2 应计算地基变形。3 应验算基础抗弯、抗剪、抗冲切承载力。4 对经常承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和位于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以及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基础埋深大于既有建筑基础埋深并对既有建筑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5 对地下水埋藏较浅,存在上浮问题的既有地下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尚应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6 需要抗震加固时,应进行抗震验算。5.3.7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遵循新、旧基础,新增桩和原有桩变形协调原则,新、旧基础的连接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

37、;2 地基承载力计算和变形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3 地基稳定性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4 地基基础抗震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5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局部倾斜、整体倾斜值的允许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平均沉降量不应大于200mm;有相邻基础连接或地下管线连接时,应视工程情况,采取断开、改变连接方式等措施,必要时采取

38、顶升托换抬高建筑的措施;6 对倾斜房屋,应分析房屋产生倾斜的原因,当由于房屋重心与基础反力中心偏差过大引起倾斜时,应采取基础补强措施。5.3.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应对建筑物、周边环境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直至变形达到稳定为止。5.4 多层砌体房屋加固5.4.1本节适用于砖墙体和砌块墙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有关规定。5.4.2加固设计中,若发现原砌体结构无圈梁和构造柱,或涉及结构整体牢固性部位无拉结、锚固和必要的支撑,或这些构造措施设置的数量不足,或设置不当,均应在加固设计中,

39、予以补足或加以改造。5.4.3加固材料的性能、质量及其性能的标准值、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有关规定确定并采用。5.4.4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外加面层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高强度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外加扶壁柱加固法和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法等。2 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和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5.4.5当大梁下砌体局部压碎或在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向或斜向裂缝时,应对梁进行可靠卸载支撑后采取增设梁垫、增设扶壁柱、对梁下砌体加固补强等加固措施。

40、5.4.6当墙体局部破裂但在查清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一级砂浆强度等级用整砖填砌。5.4.7对影响砌体结构、构件正常使用的裂缝,应进行修补,裂缝修补方法可视具体情况采取填缝法、压浆法、外加网片法和置换法等,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规定。5.5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加固5.5.1本节适用于现浇及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以及剪力墙结构的加固,其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有关规定。5.5.2加固材料的性能、质量及其性能的标准值、设计值应按

41、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确定并采用。5.5.3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绕丝加固法或预张紧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等。2 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5.5.4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要求的裂缝修补技术、锚固技术和阻锈技术。5.6 单层及多层钢结构房屋加固5.6.1本节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单层、建筑高度不

42、大于24m的多层钢结构房屋。5.6.2加固设计中,若发现原钢结构涉及结构整体稳定性部位无拉结、连接和必要的支撑,或这些构造措施设置的数量不足,或设置不当,均应在加固设计中,予以补足或加以改造。5.6.3负荷状态下焊接钢结构加固时,原有构件或连接的实际最大名义应力值max应按结构类别预以限制:对于类结构应小于等于0.2fy,对于类结构应小于等于0.4fy,对于、类结构应小于等于0.55fy,且均不得考虑加固构件的塑性变形发展;负荷状态下非焊接钢结构加固时,原有构件或连接的实际最大名义应力值应小于0.7fy。构件的类别划分详见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5.6.4加固材料的性能、质

43、量及其性能的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确定并采用。5.6.5钢结构的加固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增大截面和连接强度加固方法。2 间接加固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5.6.6钢结构加固连接方法一般宜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有依据时亦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当采用焊缝连接时,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5.7 单层厂房和空旷房屋加固5.7.1本节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柱、砖柱(墙垛)承重或混合承重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以下简称单层(厂房)空旷房屋。注:1 单层厂房

44、包括仓库、泵房等,单层空旷房屋指影剧院、礼堂、食堂等。2 混合承重指边柱列为砖柱(墙朵)、中柱列为钢筋混凝土的房屋。3 屋架包括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桁架、钢桁架、钢混组合桁架等。5.7.2加固设计中,若发现原涉及结构整体稳定性部位无拉结、锚固和必要的支撑,或这些构造措施设置的数量不足,或设置不当,均应在加固设计中,予以补足或加以改造。5.7.3单层(厂房)空旷房屋结构的加固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加固法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下列加固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柱可选用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等;对砖柱(墙垛)可选用外加面层加固法、外

45、包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外加扶壁柱加固法等;对桁架的混凝土构件可选用外粘型钢加固法、外粘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等;对桁架的钢构件可选用增大截面和连接强度加固法等。2 间接加固法宜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和增加支点加固法。注:钢筋混凝土桁架、钢桁架、钢混组合桁架可选用间接加固法。5.7.4房屋整体性连接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要求时,应选择下列加固方法:1 屋盖支撑或柱间支撑布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支撑。2 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或连接不牢固时,可增设支托或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3 墙体与屋架、柱连接不符合要求或墙体交接处连接不牢固时,可增设圈梁加固。5

46、.7.5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6 加固施工及验收6.1 施工6.1.1承担既有建筑加固工程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6.1.2当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建筑加固工程施工没有相关规定时,施工单位应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进行备案。6.1.3工程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应满足加固工程施工管理的需求。施工人员应进行培训,并具备各自岗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6.1.4地基与基础和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前,施工企业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地基与基础和主体结构加

47、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必要时应进行专项论证。应在熟悉原结构设计文件和加固设计文件、了解加固构件受力和传力可能变化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管理、施工顺序、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质量与安全、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等,并应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灾害与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6.1.5当加固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和既有建筑结构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时,应制定针对性施工技术措施,以确保加固施工过程安全。必要时,施工技术措施应经建设方(监理方)、设计单位确认。6.1.6地基与基础加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其施工过程控制应符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及

48、相关标准的规定,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其中涉及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加固等内容,可根据加固材料种类和施工技术特点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其施工过程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及相关标准的规定。6.1.7主体结构加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其施工过程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及相关标准的规定。6.1.8加固工程施工前,应对原结构、构件进行清理、修整和支护,必要时,可留置影像资料;当清理、修整过程中发现加固结构与设计文件描述有出入时,应及时向建

49、设方(监理方)、设计单位反映。 6.1.9应按加固设计文件、相关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有未预计的损伤或严重缺陷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会同设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6.1.10加固施工过程应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对周边环境、既有建筑结构、施工安全设施进行巡查和监测,并根据巡查和监测结果信息化指导施工;巡查和监测结果有异常时,应及时向建设方(监理方)和加固施工单位报告,在未采取补救措施前,不得按已有加固方案继续施工。6.1.11结构加固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必要时尚应按隐蔽工程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

50、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6.1.12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产生影响时,除应优化新建地下工程施工方案外,尚应对既有建筑采取深基坑开挖支挡、地下墙(桩)隔离地基应力和变形、地基基础或上部结构加固等保护措施。6.2质量检验与验收6.2.1结构加固工程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或产品,凡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重要性能指标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所规定项目进行见证取样复检,复检抽样批次划分和抽样数量按该规范规定执行。6.2.2见证检测应由建设方委托有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6.2.3加固材料进场后应按下列规定程序进行见证取样抽检:1 应根据设计要求对材料的

51、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并经建设方(监理方)代表签认,纳入工程技术档案;2 对材料的品种、规格、包装、外观和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并经建设方(监理方)代表签认,形成验收纪录;3 根据批准的见证取样送检计划在监理方见证下取样,并由监理方对送样签封,做好原始纪录及留存图像资料,以备查验;施工单位或生产厂家自行抽样、送检的委托检验报告无效。6.2.4加固材料或产品的进场见证取样复检结果应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或国家现行相关材料、产品标准的规定;当不同标准给出的性能指标不一致时,对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所用材料、产品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规定执行。6.2.

52、5对结构加固工程中使用的新材料或产品,应按有关规定经过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或新材料、新技术鉴定,生产厂家应制定材料及应用技术企业标准;施工单位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新技术应进行工艺评价,并制定相应技术质量标准。6.2.6结构加固工程使用的结构胶粘剂、纤维复合材料、聚合物砂浆原材料、结构界面胶(剂)、结构加固用锚栓等重要加固材料或产品,应按设计用量一次进场到位;确需分次进场时,必须经设计和建设(监理)方特许,且必须逐次进行抽样复检。6.2.7对特许分次进场的加固材料或产品,除逐次进行抽样复检外,建设(监理)方尚应以事先不告知的方式进行复查或复验,且至少进行一次;抽样部位及数量由建设(监理)决定。6.2

53、.8结构加固工程每道工序完工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对影响加固结构整体性和连接可靠性的下列工序,应按隐蔽工程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做好隐蔽验收纪录,留存图像资料备书:1 原有结构、构件清理、修整;2 新增钢筋(丝)、钢筋(丝)网、锚栓与原结构的构造连接;3 原结构、构件界面处理。6.2.9对原有结构、构件清理、修整,新增钢筋(丝)、钢筋(丝)网片、锚栓与原结构的构造连接,原结构、构件界面处理等工序进行隐蔽验收时,应包含下列内容:1 对原有结构、构件清理、修整工序:(1)清除原构件表面尘土、浮浆、污垢、油渍、原有涂装、抹灰层或饰面层;(2) 混凝土构件剔除风化、剥落、疏松、腐蚀等缺陷至露出骨料新面; 钢构

54、件和钢筋,除锈、脱脂并打磨至露出金属光泽; 砌体构件剔除勾缝砂浆及已松动、粉化的砌筑砂浆层;(3) 对原结构裂缝进行修补。2 对新增钢筋(丝)、钢筋(丝)网与原结构的连接构造施工工序:(1)在基底按设计要求的钻孔位置、数量、孔径、孔深进行钻孔,其施工偏差在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并对孔内粉尘进行吹气清除;(2)对钢筋或锚栓表面除锈、除油、除污;(3)对植筋工程,注入孔中胶量应能保持植入钢筋后有少许胶液溢出;从注胶至植好钢筋所用时间应在胶可操作时间内完成;对锚栓工程应目测判断安装是否就位,锚栓套筒顶端应低于混凝土表面1mm3mm。3 对原结构、构件界面处理工序:(1)对原结构构件表面处理质量进行复查

55、,无松动的骨料、浮灰、粉尘、污渍;(2)按界面胶(剂)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涂刷工艺和涂刷质量进行涂刷;涂刷应均匀,无漏涂;(3)对板类原构件,除涂刷界面胶(剂)外,尚应锚入直径不小于6mm的型剪切销钉;销钉锚固深度、间距、边距、锚固用胶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6.2.10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影响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和连接可靠性的下列试块、试件、结构重要部位的加固施工质量等项目进行检验,检验应是现场见证取样检测或结构构件实体见证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和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规定;对地基基础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项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应按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规定执行。1 换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