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属于弧菌属,为革兰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 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目前,已知至少有13种O抗原、65中K抗原,根据O抗原、K抗原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型。二)来源 1950年,日本大阪因食用遭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而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1960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
2、生了多起因食用竹荚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对此,厚生省(今为厚生劳动省,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并进行相关研究。1963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为日本国立传染病的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 三)传染性 传染源为病人,本病可长年发病,多在夏秋季610月,发生于沿海地区、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常造成集体发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
3、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因此,不存在病人散步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的说法。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或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四)传播途径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的指标可高达90%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含有该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污染。若食品制作时,熟食被接触过生海产品的
4、刀、砧板容器等污染,熟食保管不善,则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其增代时间仅10min,故易于大量繁殖,足以达到致病菌量。(五)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六)潜伏期 潜伏期572h,多数为10h左右,平均24h。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h左右,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黏血便。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出现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本病病程为16d不等,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d恢复正常,一般恢复较快,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七)剂量-效应
5、关系 是否发生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与感染剂量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成败血症表现。不同人群感染剂量的多少和出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山区、内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被感染时,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的病情一般较轻。(八)致病性 目前,认为所有副溶血弧菌分离株都含有不耐热溶血毒素。这种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编码基因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但它并不是一个毒素基因。真正与致病相关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6、;direct hemolysin,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因此,它们的编码基因TDH、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检测的特异基因,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可引起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从而引起腹泻。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九)变异性 目前,科研论文的检索资料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遗传多态性,且环境分离株的多态性高于临床分离株。分子分型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同一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基因型存在差异,临
7、床感染分离株与环境或食品来源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存在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副溶血性弧菌存货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货47d。室温下,自来水中,1d内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d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 对磺胺噻唑、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链霉素、多粘霉素、呋喃西林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磺胺嘧啶耐药。(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副溶血性弧菌畏酸,在1%盐酸中5min死亡。 (十三)物理灭活 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即可死亡;5020min
8、、655min或801min即可被杀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副溶血性弧菌体外培养对应营养的要求不高,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胨水中繁殖迅速,低于0.5%或高于8%盐胨水中停止生长。在-20含盐蛋白胨水中11周,仍能继续存活。副溶血性弧菌对酸比较敏感,当PH=6以下时,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在3%6%NaCl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生活于海水,存在于海洋鱼、蟹、贝壳和甲壳类动物等海水产品中,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
9、或蔬菜。在盐腌渍品中也有存在,人类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通过食用上述食品引起。(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1.副溶血性弧菌的预防控制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集体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调查,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进行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h。 2.副溶血性弧菌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呈自限性,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的患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头孢
10、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至症状消失34d后停药。 (2)支持及对症治疗 视病情输入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轻度和中度脱水者可采用口服补盐液(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轻度脱水者的ORS按50mL/kg体重,中度脱水者的ORS按100mL/kg体重,4h内服完。重度脱水者最好先静脉快速补液,待病情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液。腹痛时给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
11、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致病因子是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还可产生黏附素和黏液素酶等多种毒力因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可能的感染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1)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食物、粪便等可疑标本,日常检测的食品、水等样品。 (2)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检验过程中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体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
12、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室人员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含病原菌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的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在实验室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污染器物表面或地面等,通过手的接触,造成意外食入感染是较可能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方式。二)实验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1.实验方法 (1)主要风险点识别 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
13、制措施 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或使用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2.样品采集 (1)食品和水样等样品采集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主要风险点识别 食品和水样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装容器密合不严、玻璃容器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玻璃容器意外破损和剪刀、镊子的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 食品和水样等样品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
14、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被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在使用剪刀、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进行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2)食物中毒事件中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的采集 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等。 主要风险点识别 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并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破碎玻璃试管或培养皿存在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隐患。 风
15、险控制措施 采集粪便和呕吐物等样品时,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血液的采集 主要所用器材 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主要风险识别点 血液样品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血管封盖意外脱落或注射器内残留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
16、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 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有可能存在样品溅洒、溢出、渗漏;使用不合格运输包装进行运送,存在玻璃容器或包装容器意外破损、刺伤或划伤采送样人员的隐患。
17、(3)风险控制措施 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样品严格按照3层包装和运送,由采样人员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受和前处理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 (2)主要风险点识别 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XJK/CX32)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粪便或呕吐物等感染性样品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慎而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
18、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发生意外情况。 (3)风险控制措施 样本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XJK/CX32)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 开始检测前,对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食品和水样必须在洁净工作室内打开,开启容器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 对食品等固体物样品取样,要小心使用剪刀和镊子,尽可能剪取食物可食部分,以防止样品均质时坚硬物质刺破均质袋,从而造成样液溅洒。对含有感染性样品进行离心振荡时,必须将离心盖封严实,并关上离心机机盖
19、。 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药箱,发生手剪伤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当发生离心管或均质袋意外破裂、溅出时,应及时对所有涉及污染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置”章节处置。5.样本检测过程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培养箱、水浴箱、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ATB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检测仪(miniVIDAS)、PCR仪、凝胶成像仪、生物安全柜、金属浴、振荡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吸管和试管、移液器及吸头、接种环、培养皿、无水乙醇、溴化乙啶等。 (2)主要风险点识别
20、60;对食品、水样、食物中毒事件中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核酸提取等实验活动均涉及活菌操作,在检测过程中移液、混匀震荡、划线分离、涂片染色、离心等操作都可产生气溶胶,虽然副溶血性弧菌不通过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样品可能含有其他未知的病原体,因此,也不应忽视。 实验过程中玻璃器材意外破碎或渗漏、离心操作时离心管意外破裂等事故,可造成液体溅出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等环境,间接污染操作者皮肤、黏膜,通过粪-口途径食入一定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导致实验室人员感染。 提取核酸时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溴化乙啶具有强烈致
21、癌性。 (3)风险控制措施 开展检测时,检测人员应按照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措施。若接触可疑程度较大的上述感染性标本,则工作人员应戴双层(两副)手套以增加保护。 进行食品、水样等样品制备、均质等操作,应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粪便、呕吐物等所有具有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必须保证洁净实验室和生物安全柜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进行活菌操作时,应在安全柜工作台面上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纱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感染性的材料离心操作时,应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离心。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冲洗并
22、擦干飞溅出的液体。实验结束后必须对桌面、台面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严禁用嘴吸液,必须使用移液器或吸球移取样液。使用吸管和移液器操作时动作要轻缓,所有吸管应用棉塞,移液头尽可能使用带滤芯的,以减少对移液器或吸球的污染。旋盖及使用移液器操作时,动作要轻缓。 为避免接种液从接种环上低落,接种环的直径为23mm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最大限度减少振动。尽可能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避免在酒精灯的明火上加热以防止感染性物质的爆溅。 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及其他锐器的器具,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注射器吸液,更不可把注射器当吸管用。用过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利器盒。针头
23、经消毒后废弃,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尽可能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若必须使用玻璃器皿,只能用实验室级玻璃(硼硅酸盐)。任何破碎或有纹路的器皿都应被丢弃。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玻璃碎片等锐器。 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中使用的无水乙醇属易燃易爆物质,应放置在通风柜中从而远离热源;溴化乙啶属有毒物质,需专人专管。 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或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则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
24、6.菌株使用、保存和运输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接种针(环)、菌株保存管、生物安全柜、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 工作人员阳性菌株保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磁珠管等保存容器意外破损、磁珠掉落等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 副溶血性弧菌使用和保存未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XJK/CX37)要求实施管理,存在菌株被恶意使用及污染环境等生物安全隐患。 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上送等运输过程中,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或运输
25、工具无安全保障,则可能导致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病原体的扩散。 (3)风险控制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纯化及保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若发生磁珠管破损、磁珠掉落时,则应立刻对所涉及的器物进行消毒处理,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意外事故处理方法”章节进行规范处置。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的使用、保存严格按照«菌(毒)种管理规程»(XJK/CX37)要求进行操作,严格实行双人双锁保管,严防菌株被恶意使用而造成的生物危害。 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在上送等运输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3层包装,携带“可
26、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7.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7075%的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等。 (2)主要风险点识别 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3)风险控制措施 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后,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用肥
27、皂和流水洗手。8.废弃物处置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 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2)主要风险点识别 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如食品、水样等样品,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粪便、呕吐物标本,病原菌的培养基和阳性菌株等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释放前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导致病原体外泄从而污染环境或人员。 样品采集和实验检测过程产生的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损伤性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采血用具、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瓶、培养皿等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工作人员的隐患。 (3)风险控制
28、措施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等相关法规要求,分类收集,规范处置。所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硬质、防漏、防锐器刺破的专用利器盒中;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放置于有警示标识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中,使用高效消毒液浸泡或高温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后,集中存放至中心指定的医疗废弃室,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并集中处置。同时,做好废弃物处置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三)实验过程中其他风险识别和控制 1.
29、电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温度有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突然间隙断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者相关仪器未配备不间断电源,一旦电力供应发生故障,就会导致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存在实验活动被迫终止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尽可能在实验室布置双路供电,若客观条件受限制,则对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所用关键仪器需配备应急电源(UPS)。 2.电气操作 (1)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
30、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31、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1)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当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可能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中心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及时发现安全隐患。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 (1)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
32、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 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1)ATB仪(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PCR仪、核酸提取仪、凝胶成像仪等设备 主要风险点识别 对疑似副溶血性弧菌鉴定要用到ATB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或用核酸提取仪、定量荧光PCR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使用这些设备时,如果不按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则会导致病原体溅出、渗漏而污染试验环境。 预防控制措施 严格按ATB仪、核酸提取仪、PCR仪、凝胶成
33、像仪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和维护,每次使用完毕后对设备箱体及可能污染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 (1)离心机 主要风险点识别 未正确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高速离心时可产生气溶胶扩散;离心血样时没有做好平衡,可能存在离心管破裂、离心机管盖脱落、血样污染离心转子和离心腔的风险。 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维护记录,并定期进行功能检查,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1)
34、生物安全柜 主要风险点识别 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使生物安全柜的气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设备长时间使用或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可出现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等功能失常状况;生物安全柜使用后未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于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将会使部分电器元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对于设备移位、碰撞受损等没有及时进行性能检测。 预防控制措施 正确选配生物安全柜,使用人员接受相关操作、维护培训,做到规范 使用和维护。每月进行空气沉降菌检测,每年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
35、柜的风速、气流、尘埃粒子数、紫外线强度等主要性能进行检测,确保其功能正常。对于生物安全柜使用,一旦造成污染,则应及时进行消毒。 (2)高压灭菌器 主要风险点识别 若没有正确配备高压灭菌器,则存在气溶胶污染环境的隐患;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可能使高压灭菌器效果明显降低或失效,失去去污染和无害化的作用;压力锅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对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无从考证,存在灭菌不彻底引起污染的隐患;压力锅长期关停期间,如果不及时排干锅体水分,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 预防控制措施 采用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
36、胶污染。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定期检定与核查,做好使用记录。使用压力灭菌器每次监测化学指示物,监控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3)个人防护用品 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若不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等,使用大小不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穿戴、脱卸的程序、方法不符合要求,均可能造成人员感染或环境污染。 预防控制措施 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按照规定的程序正确使用、脱卸,及时更换受污染和破损的防护装备,避免
37、使用有破损、缺陷和过期的产品。 (4)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 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则会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 预防控制措施 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75%乙醇、碘附或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清理和更新。 (5)消毒灭菌剂 主要风险点识别 消毒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都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
38、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 预防控制措施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特点,选用70%75%酒精和稀释1025倍、50100倍、200倍的施康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作为实验室常用消毒剂。7.管理体系的风险 (1)主要风险点识别 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能确保生物安全
39、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则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数量和素质 (1)人员数量 主要风险点识别 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 预防控制措施 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相匹配,尽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采样和检测工作。(2)
40、人员结构 主要风险点识别 新进人员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不能很好应对意外事件,风险增加。 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 (3)职业操守 主要风险点识别 若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 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 2.健康管理 主要风险点识别 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若实验室检测相关人员出现呼吸道
41、或消化道感染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其他不合适工作的状况,则职业暴露风险会增加。 预防控制措施 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则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 3.人员资质 (1)主要风险点识别 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测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未执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并没有获得上岗证,就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 (2)预防控制措施 检测人员必须由检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4.生物安全培训要求(1)主要风险点识别
42、60;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预防控制措施 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年参加本中心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前,熟练掌握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安全防护能力。进修实习人员参与实验活动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工作。 5.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43、,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 (2)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的实验室非常规活动 (1)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定/校准、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 (2)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
44、验器材的清洗消毒。 (3)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 (4)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外的行为。滤膜或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进行更换。 (6)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7)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正确洗手。 (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识别 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及时对操作场所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
45、,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人员受伤或设施设备损坏等事故。 2.预防控制措施 (1)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2)所有获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以及其他一切实验活动,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内任何不熟悉物品。 (3)发生事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 (4)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 (5)阳性标本实施严格的双人双锁管理,上送的阳性标本必须经中心盖章批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46、0;(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目前,尚未有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导致实验室人员感染的相关报道,但任何一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的风险。因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规范操作,规避职业暴露风险。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 (一)紫外线 1.主要风险点识别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洁净实验室内传递窗、生物安全柜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 紫外线波长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眼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47、进入可受到伤害。 2.安全防护措施 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的标识,提醒实验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如此,基本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二) 辐射 1.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使用含辐射的仪器未严格进行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隐患。 2.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筹建选址时对周边建筑群可能存在的辐射源进行严格排查,实验室不使用有辐射源的仪器设备,辐射造成的风
48、险基本不予考虑。 (三) 施康清洗消毒剂 1.主要风险点识别 施康清洗消毒剂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粘膜,严 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 2.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
49、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四)其他 1.主要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造成损害。 2.安全防护措施 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 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识别 (1)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 (2)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
50、0;(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5)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 (6)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7)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8)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9)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2.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 (1)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 (2)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
51、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 (3)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应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 (4)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以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的影响。 (5)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 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
52、括水灾和地震等。 (一) 水灾 1.主要风险点识别 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2.安全防护措施 (1)在安全手册中制定«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培训。 (2)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菌毒种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 (二)地震 1.主要风险点
53、识别 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伤害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的风险外溢。 2.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
54、菌。 六、 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 (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1)当生物安全柜或洁净实验室出现持续正压时,室内人员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则应停止实验,按规程退出。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立即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2)在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
55、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 (3)发生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上1025min倍稀释的施康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若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并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二) 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工程师招聘要求(5篇)
- 2025高压旋喷桩施工分包合同
- 2025服务合同书(版)
- 2025农副产品订购合同模板
- 2025香瓜批发合同
- 2025简易委托理财合同范本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网络空间与安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聚合商户整改报告范文
- 护士调动报告范文
- 课题申报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中的风险识别及治理研究
-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液位仪安全操作规程
- ZZ028 中职法律实务赛项赛题-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赛题完整版(10套)
- 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专项论证意见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周期问题》教案
- GB/T 307.1-2005滚动轴承向心轴承公差
- GB/T 23468-2009坠落防护装备安全使用规范
- GB/T 14801-2009机织物与针织物纬斜和弓纬试验方法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格式已排好)任务一
- 2023年惠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一学期期末大作业(经济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