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_第1页
XXXXXX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_第2页
XXXXXX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_第3页
XXXXXX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_第4页
XXXXXX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XXX 工程施工电梯布置及基础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年月日一、编制依据1、XXXXXXX 工程施工图纸。2、SC200-200B 型施工电梯使用说明。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二、施工电梯选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用一台 SC200-200B 型电梯。SC 系列施工升降机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方式驱动吊笼运行,实现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人员和货物的快速运输,具有效率高、性能稳定、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为避免施工电梯落在基础筏板上而在人防板上开洞,将施工电梯基础布置在 Q-S 轴间的负一层车库顶板上。三、施工电梯基础平面布置施工电梯基础1、施工电梯

2、基础平面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施工电梯基础平面布置图将施工电梯布置该位置,施工电梯正对楼层阳台处,不影响施工电梯中人员和货物的运输。将施工电梯布置该位置,施工电梯标准节中心线距附着面 2800 或 3200mm,故采用型附墙系统,首次附墙距地面 4.56m 处,以后每隔 9m 左右附墙一次。故第一次附墙位置在首层顶板处,第二次附墙位置在三层顶板处,以后每三层附墙一次。2、基础要求。基础平面必须保证排水良好;基础平面度为 1/1000;制作基础时必须同时预埋好接地装置。3、基础施工本工程电梯基础砼标号为 C30,基础厚度为 400mm,内配 B10200 双层双向钢筋网片。预留 12 孔尺寸为 2

3、00mm×200mm,深度为 350mm,孔内钢筋网外露,供二次浇灌。附着墙面电梯基础预留孔示意图四、满堂架体系施工电梯布置在负一层车库顶板上,负一层顶板和施工电梯基础二者总厚度有 650mm,负一层顶板和施工电梯基础混凝土浇筑时,负一层和负二层的满堂架共同受力。负二层的 1/20-26/P-R 轴范围内和负一层的 1/20-26/Q-R 轴范围内满堂架体系如下:板底模板采用 15 厚木胶合板,次楞采用 40×90 的木枋,主楞采用48 ×3.0双钢管,立杆间距800,水平杆步距1500;梁底支撑设置单立杆,沿梁方向间距400mm,梁两侧立杆间距不大于 1000m

4、m,具体见下图所示。负二层 1/20-26/P-R 轴满堂架立杆布置示意图负一层 1/20-26/Q-R 轴满堂架立杆布置示意图五、楼板支撑体系负一层顶板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负二层和负一层的满堂架体系,然后在负一层 1/20-26/Q-R 轴顶板下搭设支撑体系。支撑体系为钢管架,钢管采用 48 × 3.0,立杆间距不大于 800,步距不大于 1500。支撑体系搭设完成后并且在负一层顶板混凝土达到 28 天标准强度后进行施工电梯安装。六、施工电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电梯的安装和拆卸必须在专业人员统一指挥下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安装后,须经有关部门对基础座和附壁支座以及电梯架设安装的质量、

5、精度等进行全面检查,进行试运转。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施工电梯必须由专职的电梯驾驶员操作,严禁自行操作。电梯运行到最上层和最下层时,严禁以行程限位开关自动停车来代替正常操纵按钮的使用。支撑体系和满堂架计算分析一、支撑体系荷载分析电梯结构总自重=吊笼重+护栏重+对重体重+载重重+导轨架重=2×1800+1480+2×1800+2×2000+67×180=24740Kg=247.4KN 电梯基础重=0.4×6×4×25=240KN制动荷载=40KN施工电梯基础范围内负一层车库顶板承受荷载=247.4+240+40=527.4KN由

6、人防建筑设计院提供的图纸结构总说明中可知,负一层车库顶板均布活荷载为 20KN/m2负一层的支撑体系承受的荷载=527.4-20×24=47.4KN负一层的支撑体系承受的均布荷载=47.4/24=1.975KN/ m2由经验可知,立杆间距 800、布距 1500 的钢管支撑体系完全能承受了 1.975 KN/ m2 的荷载。负一层顶板混凝土 28 天达到标准抗压强度后,负二层顶板承受上部支撑架传来的荷载=支撑体系自重+47.4KN=0.138×3.8×80+47.4=89.35KN均布荷载=89.35/50=1.787 KN/ m2由人防建筑设计院提供的图纸结构总

7、说明中可知,负二层车库顶板均布活荷载为 20KN/m2,远大于 1.787 KN/m2,因此负二层不需要支撑体系。二、满堂架体系计算负一层顶板和施工电梯基础二者总厚度达到 650mm,为保证施工安全,需验算 1/20-26/Q-R 轴范围内的满堂架体系的安全性,下面以 1/20-26/Q-R 轴范围内的负一层满堂架(支撑架)为例进行计算。满堂架体系计算书(一)、参数信息: 1.模板支架参数横向间距或排距(m):0.80;纵距(m):0.80;步距(m):1.50;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m):0.30;模板支架搭设高度(m):3.80;采用的钢管(mm):48×3.0 ;板底支

8、撑连接方式: 木枋支撑;立杆承重连接方式:可调托座。2.荷载参数模板与木板自重(kN/m2):0.350;混凝土与钢筋自重(kN/m3):25.000;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2.500。3.材料参数面板采用胶合面板,厚度为15mm;板底支撑采用木枋;面板弹性模量E(N/mm2):9500;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13;木枋弹性模量E(N/mm2):9500.000;木枋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11.000;木枋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1.400;木枋的间隔距离(mm):200.000;木枋的截面宽度(mm):40.00;木枋的截面高度(mm):90.00;托梁

9、材料为:钢管(双钢管) :48 × 3。模板支架立面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二)、模板面板计算:面板为受弯构件,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取1m宽的面板作为计算单元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W = 100×1.52/6 = 37.5 cm3;I = 100×1.53/12 = 28.125 cm4;模板面板的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1、荷载计算面板计算简图(1)静荷载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模板面板的自重(kN/m): q1 = 25×0.65×1+0.35×1 = 16.6 kN/m;(2)活荷载为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kN/

10、m): q2 = 2.5×1= 2.5 kN/m;2、强度计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其中:q=1.2×16.6+1.4×2.5= 23.42kN/m最大弯矩M=0.1×23.42×0.22=0.094 kN·m;面板最大应力计算值= 93680/37500 = 2.498 N/mm2;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13 N/mm2;面板的最大应力计算值为 2.498 N/mm2 小于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13 N/mm2,满足要求!3、挠度计算挠度计算公式为其中q = 16.6kN/m面板最大

11、挠度计算值 v = 0.677×16.6×2004/(100×9500×28.125×104)=0.067 mm;面板最大允许挠度V=200/ 250=0.8 mm;面板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0.067 mm 小于 面板的最大允许挠度 0.8 mm,满足要求!(三)、模板支撑木枋的计算:木枋按照两跨连续梁计算,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4×9×9/6 = 54 cm3;I=4×9×9×9/12 = 243 cm4;木枋楞计算简图(mm)1.荷载的计算:(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12、: q1= 25×0.2×0.65 = 3.25 kN/m;(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2= 0.35×0.2 = 0.07 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m): p1 = 2.5×0.2 = 0.5 kN/m;2.强度验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均布荷载q = 1.2 × (q1 +q2)+ 1.4 ×p1 = 1.2×(3.25 + 0.07)+1.4×0.5 = 4.684 kN/m;最大弯距M = 0.12

13、5ql2 = 0.125×4.684×0.82 = 0.375kN·m;木枋最大应力计算值= M /W = 0.375×106/54000 = 6.939 N/mm2;木枋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11.000 N/mm2;木枋的最大应力计算值为 6.939 N/mm2 小于木枋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11 N/mm2,满足要求!3.抗剪验算: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 3V/2bhn < 其中最大剪力: V= 0.625×4.684×0.8 = 2.342 kN;木枋受剪应力计算值 = 3 ×2.342×103/(2

14、×40×90) = 0.976 N/mm2;木枋抗剪强度设计值 = 1.4 N/mm2;木枋的受剪应力计算值 0.976 N/mm2 小于 木枋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1.4 N/mm2,满足要求!4.挠度验算:最大挠度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挠度和,计算公式如下:均布荷载q = q1 + q2 = 3.32 kN/m;最大挠度计算值= 0.521×3.32×8004 /(100×9500×2430000)= 0.307 mm;最大允许挠度V=800/ 250=3.2 mm;木枋的最大挠度计算值 0.307 mm 小于 木枋

15、的最大允许挠度 3.2 mm,满足要求!(四)、托梁材料计算:托梁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托梁采用:钢管(双钢管) :48 × 3;W=8.98 cm3; I=21.56 cm4;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 = 4.684 kN;托梁计算简图托梁计算弯矩图(kN·m)托梁计算变形图(mm)托梁计算剪力图(kN)最大弯矩 Mmax = 1.405 kN·m ;最大变形 Vmax = 1.426 mm ; 最大支座力 Qmax = 20.493 kN ;最大应力 = 1405481.005/8980 = 156.512 N/mm2;托梁的抗压强度设

16、计值 f=205 N/mm2;托梁的最大应力计算值 156.512 N/mm2 小于 托梁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205 N/mm2,满足要求!托梁的最大挠度为 1.426mm 小于 800/150与10 mm,满足要求!(五)、模板支架立杆荷载标准值(轴力):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和活荷载。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的自重(kN):NG1 = 0.129×3.8 = 0.491 kN;(2)模板的自重(kN):NG2 = 0.35×0.8×0.8 = 0.224 kN;(3)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kN): NG3 = 25×0.65&

17、#215;0.8×0.8 = 10.4 kN;静荷载标准值 NG = NG1+NG2+NG3 = 11.115 kN;2.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活荷载标准值 NQ = (2.5+2 ) ×0.8×0.8 = 2.88 kN;3.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 = 1.2NG + 1.4NQ = 17.369 kN;(六)、立杆的稳定性计算: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其中N -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N = 17.369 kN;-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i -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 :i = 1.59 cm; A 立杆净截面面积(cm2):A = 4.24 cm2;W 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cm3):W=4.49 cm3;- 钢管立杆受压应力计算值 (N/mm2);f-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 N/mm2; L0- 计算长度 (m);如果完全参照扣件式规范,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