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_第1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_第2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_第3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文言文阅读。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选自山海经(注释)夸父: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炎帝的后裔(yì)。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走,奔跑。入日:意思是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想要。河渭:黄河和渭水的并称。大泽:大湖。传说在雁山山北,其大纵横千里。至;到。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其:代指夸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夸父与日逐走   走:_(2)北饮大泽   北:_(3)未至,道

2、渴而死   至:_(4)弃其杖,化为邓林  弃: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_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从积极意义考虑)_2. 文言文阅读。(甲)田真哭荆京兆(zhào)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z),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zhuó),所以憔悴(qiáo cuì),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

3、注释)  京兆:京城地区。生赀:财产。破:劈开。斫:砍。憔悴:枯萎,凋零。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受不了,形容极度悲伤。胜:承受,控制。荣茂:繁荣茂盛。孝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乙)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gng),漉豉以为汁。萁(qí)向釜(f)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  持:用来。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豉以为汁: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豆秸,即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然:同“燃”,燃烧。本:原本,本来。煎:熬煮,这里指迫害。何:何必。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皆平均&

4、#160;_(2)惟堂前一株紫荆树 _(3)其树即枯死 _(4)不复解树 _2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1)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_(2)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_3对于(甲)(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这则故事通过主人家堂前紫荆树的前后变化说明兄弟团结、家庭和睦的重要性。B.(乙)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兄弟,用萁煮豆来比喻兄弟相残,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悲愤之情。C.(乙)中“本是同根生”与(甲)中的“树本同株”意思相近。D.(甲)(乙)两部分内容都表现了兄弟相争、骨肉相残,都说明了人不

5、如事物团结的道理。3. 阅读与理解。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壁:驻扎。垓(g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汉军:刘邦的军队。诸侯兵:韩信、彭越的军队。是何:这是为什么。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用法不同的是( )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B.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古文的意思。(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_(2)是何楚人之多也?_3南宋李清照就这段历史典故,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当作人杰,

6、_。_,不肯过江东。4我知道“四面楚歌”这个词后用来形容_与“四面楚歌”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还有:_等。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晴者皆在。注释: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每:常常,每每。以为:认为。诞:虚妄,荒唐。因:因此,就。须臾:一会儿。破:击。皆:都,全都。1结合注释,解释句子的意思。(1)人以为诞,因点其一。_(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_2读文,我们知道张僧繇不点睛的原因是_

7、(用原文回答),点睛后的结果是_(用原文回答)。从中看出张僧繇_。3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画龙点睛”词语本意是_,联系实际,你认为这个词语多用来指_。4用“画龙点睛”写一句话:_5. 文言文阅读理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_  B舟止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8、0;_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_ ,成语_就是出自这个故事。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好书画_   一日曝书画_   古人云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3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_7.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

9、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按原文填空。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通国:_诲:_弈:_俱:_其:_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8.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期行:相约同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顾:回头看。

11、惭:感到惭愧。1借助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_。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_。2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读了这则小古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1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2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3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B.菱角属于土产品。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D.南方人吃菱角不

13、需要去掉壳。4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_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2)是吾剑之所从坠(_)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3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_4这则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_1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

14、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于:向。恐:恐怕,担心。暮:晚。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安:怎么,哪。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   (2)臣闻之: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

15、“暮”指的是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_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自是手不释书      自(_)众皆弃去

16、0;       去(_)儿得活         得(_)群儿戏于庭       于(_)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 D.钱帅登之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水迸儿得活。_4翻译下列句子。(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_(2)自非亭午夜分

17、,不见曦月。_5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_1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选段中的两个小儿争论的是:_。2根据提示梳理选段中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现象和依据,并完成练习。(我发现)  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儿乙是依据(   )得出结论的。(填序号)   A视觉效果   B温度感知3选段主要运用_的方式来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小儿给我的启示是:_。14.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怀橘遗亲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