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凡卡》教学案例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凡卡》教学案例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凡卡》教学案例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凡卡》教学案例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凡卡教学案例【教学实况】凡卡的末尾段写道: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 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人公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像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下。生:我觉得实现不了。因为凡卡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给爷爷写的信上,而信封上既没有写详细地址,也没有贴邮票。所以,爷爷根本收不到信,更不

2、可能来接他。师:你读书读得很认真。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凡卡能实现他美好的愿望。因为邮差发现这封信很特别,就会把信拆开来看,他非常同情小凡卡的悲惨遭遇,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凡卡实现愿望的。师:真是一个善意的设想,老师也非常赞同你假设的合理性。这个结局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哪位同学接着来谈谈自己的大胆设想?生:我想,事情会是这样一种结局:由于邮差整日醉醺醺的,没在意,把凡卡的信装人袋中上路了。由于刚下过一场雪, 路很不好走, 所以,装信的袋子就从车上滚落下来,信落了一地。正巧,被砍完圣诞树的爷爷和泥鳅发现了,泥鳅叼起一封信来到爷爷面前,爷爷一看,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就把信拆开,了解到

3、凡卡的不幸,就去把他接了回来。师:看得出,你的想像很有些传奇色彩。多么富有灵气的泥鳅,嗅觉真的很灵敏。事情虽然来得有些凑巧,但在生活中这样巧合的事是时有发生的,真的很不错。生:我的假设是这样的:由于邮差无法将信送到,就把信退了回来。结果,这事被老板知道了,小凡卡又挨了一顿毒打。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意见?生:他没有讲明邮差怎么知道信是凡卡写的。师:你听得真认真。就由你来给补充一下,好吗?生:好的。我想邮差认识老板阿里亚希涅,而且跟他的一个伙计很熟。从他那儿,知道了很多有关凡卡的事。所以,他拆开信,从信的内容上他猜想这个伊凡茹科夫可能就是凡卡。于是就将信交给了那个伙计,让他把信转交给了凡卡。师:

4、你讲得很合情合理。可怜的小凡卡为此又遭到了老板的一顿毒打,他怎么能吃得消呢?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伤心、难过之余,一定想让他能尽早摆脱困境,让我们一同为他出出主意。生:如果小凡卡是由于没有鞋、又怕冷而不能逃走的话,又怕而不能逃走的话,他可以偷或做双鞋。 ,并且等天气暖和后再机走。生:小凡卡可以偷偷到送信的马车上盗走,反正,邮差整日醉醺醺的,不会发现的。生:也可以这样,哀求邮差,千万找到爷爷,并给他捎个信,让爷爷快点儿来接他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可取,希望你们的主意能给凡卡带来好好运也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能像现在这这样多动脑,善于自救。生:可怜的凡卡度日如年,在凄惨的境遇

5、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与他相比,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生:凡卡那么小就成了孤儿,而且离开惟一的亲人爷爷,到城里当童工。他的身世真可怜。而我们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爱护下,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的。生:小凡卡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遭到老板、老板娘的而我从小就吃好吃的,还经常跟别人比吃、比穿。跟凡卡该知足了。生:我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凡卡却不能上学我跟凡卡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师:讲得真好。 与凡卡比童年, 你们能这样进行反思,找到不足,真让老师高兴。同学们,你们跟凡卡的不幸遭遇比实在是太幸运、太幸福了。那么,你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回报伟大师:通过这

6、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感受真实地记述下米,完成一篇随堂练笔。师:本片段的教学,我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情境,启发学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地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高 情感得到升华,而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考与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教师应切实抓住教材的一切能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点。而训练点的创设,应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主体探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可以抓住能涵盖全文中心的词、句,也可以从文中极具悬念的省略内容人手,还可以从能对学生性情起教育和陶冶作

7、用的人物内心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品词析句、质疑释惑、换位思索、分角色饰演、展开合理想像等途径,达到激发学生潜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学案例】“我读了信中关于写莫斯科的一段话,觉得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 ”在读悟凡卡 (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时,一位男同学的发言令我心头一震。“啊?”其他同学惊呼出声的反应使我愕然,已在嘴边的溢美之词硬生生吞下了。我示意发言的同学坐下,他眼睛下垂,已不知所措。此时此刻,我冷静下来,不露声色地对同学们说:“对莫斯科与凡卡,大家有什么想法?”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手。生:课文中关于莫斯科的描写,让我感觉凡卡对橱窗里的钓竿、铺子上的各种枪都很感兴趣,

8、他很想玩一玩,可是这怎么可能实现呢?生:这里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看到的一切。凡卡害怕鞋店里的楦头,但他喜欢橱窗里的钓竿和铺子上的枪。生: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所看到的稀奇事。但这些事他又说不清楚,因为他从早到晚都在鞋店干活,没有人理它,没有人带它玩。这时的我, 已经在为自己的 “拖延” 之计暗自叫绝了。不料,又有一位女同学举手: “我觉得,应该说: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 ”我又是心头一震: “为什么?” “凡卡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但是他与莫斯科的繁华与热闹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一个外来人员,是一个连伙计都要嫌弃的学徒,这个城市并不接受他。 ”教室里凝重的氛围让我知道,女同学的发

9、言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孩子们都在为凡卡这个可怜的孩子而悲愤。这时候,我对第一个发言的男同学说:“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吗?”“凡卡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可是除了干活,他什么也得不到。他能得到的只有老板的毒打,伙计的捉弄,他得到的只有痛苦、饥饿、寒冷、孤独。”一席话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谁又能用语言来形容孩子们心中的震撼呢?虽然开始他们有不解,但经过思维的碰撞,他们达成了认识上的默契,情感上的沟通。此时,孩子们无声的表现、热切的眼神不正是对第一位学生送去的最大的赞赏吗?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 “同学们,不管是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还是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

10、望:希望凡卡这个岁的弱小的孩子能从莫斯科得到一点关爱!”【教学反思】从上述案例看,第一位学生的发言确实是惊人“一鸣”。面对众生的不解如果教师出面解围, 课堂无疑会从 “众言堂”变成“一言堂” ,教学氛围也会变得僵硬;教师在拯救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同时,熄灭的可能就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火花。此时,教师采用了延时评价,即: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正是这一拖延之计,给了广大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感悟“莫斯科”与“凡卡”之间的格格不入,来体验凡卡面对这一切时的渴望与无奈。这一时段延时评价的应用,创

11、设了宽松、和谐的研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得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想凡卡所想,悲凡卡所悲,为课堂自然建构“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的内涵作了“无痕”的辅垫。当学生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再让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向全班解释,他的个性化感悟终于得到了全所未有的认同与赞赏。看来,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延时评价,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无比精彩!【教学案例】凡卡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课上,当讲到文章结尾凡卡那甜蜜的希望仅仅是一场梦而已时,学生都不由地黯然神伤,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本想借此机会进入

12、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我和凡卡比童年为题写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没想到陆清同学忽然站了起来:“老师,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老板怎么可以如此体罚只有九岁的凡卡呢?他应该去法院告这个老板!”“对,对! ”讲台下很多学生都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地附和道, “把这个没人性的老板告到法庭上去,让他出出丑! ”看来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教材!因而出现了这样的认识偏差。不过,我暗暗地佩服他们还真有“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呀!我“将计就计”,先“服从”他们的意思,暂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一边。我不露声色地反问道:“你们都认为凡卡能把这可恶的老板告上法庭吗?”并故意把“能”字拖长了声调。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

13、,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有的说: “当时沙皇大概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吧! ” 有的说:“即使有这样的法律,凡卡只有九岁,他怎么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呢?”还有的说得更妙: “当时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法律只会保护富人,不会理睬穷人的。 ”“是呀,要是凡卡生活在我们中间就好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帮助他的! ”“对呀,对呀! ”你看,不用我提醒,他们已经在和凡卡比童年了!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继续畅所欲言原本的写作课变成讨论会了,我认为效果反而更好说得滔滔不绝了,还愁不会写吗?【教学反思】思考之一: 正视“错误想法” ,它是步入正确的 “敲门砖”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

14、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打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师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的观点定性为“错误” ,甚至有可能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不提出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去控告老板,就不会为此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论;没有争论, 哪来

15、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争论得出 “当时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法律只会保护富人,不会理睬穷人” ,远远好于教师讲授的效果,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并纠正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吗?从这个意义上说, “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错误”也是一种“成功” 。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思考之二:珍惜“美丽错误”,它是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教师原本在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 ,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师以课文的时代为背景,得出凡卡在那样的世界中无法获得快乐幸福;而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参照物,得出凡卡可以控告老板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