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学总复习教案_第1页
六数学总复习教案_第2页
六数学总复习教案_第3页
六数学总复习教案_第4页
六数学总复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复习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将小学数学所学内容按课程标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3个领域,同时,教材还设计了回顾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又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个方面。每一部分的“回顾与交流”主要是对重点知识及学习方法的梳理;“巩固与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应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澄清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梳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在小学阶段,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总复习呢?它不只是做练习题,在练习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总复习主要目

2、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在形成一定技能的同时,通过复习,突出核心概念及核心方法。基本技能要达到准确、熟练,除了必要的基础练习外,还要进行一些变式的、综合的练习。二是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总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学习迁移到新的情境。数学知识、方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越俎代庖。三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总复习除了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巩固、应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综合应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3、,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复习时,不仅应复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相应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整理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五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觉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在安排复习时,首先注重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独立学习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整理的内容,

4、如学过的数的联系、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关系、估算策略的总结、计算法则和运算规律的总结等。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既关注数学内容的整理及其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关注在学生过程中渗透整理和反思的方法。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结合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用表格或网络图等形式来呈现。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教材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每部分内容的复习都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部分。“回顾与交流”以提示性问题的形式呈现,把主要知识内容加以呈现,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

5、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巩固与应用”部分,练习的设计既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单元教学目标:1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提出新问题。 3回顾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4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单元教学

6、重点:1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共42课时第一部分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7课时第一课时:整数的意义和读写(总第29课时)教学内容:教材4044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2、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

7、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1、整理整数、小数的概念。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

8、数。2、学生练习:教科书4143页的练习。三、布置作业:课本40页第2题。第二课时: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总第30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044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二、复习小数的性质1、复习

9、小数的性质。(1)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板书小数的性质)谁能举例说明小数的性质?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追问:为什么20末尾的0不能去掉? 0020里小数点后面的。去掉,会改变小数大小吗?为什么?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指名口答。如果把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怎样移动小数点?三、复习数的改写1、复习数的改写。提问:怎样

10、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师举例 ,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约等号。(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

11、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问:05万就是多少?06万呢?038亿呢?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怎样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五、课堂作业:完成课本43、44页的第2、6题。 第三课时:数的整除(总第3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044页数的整除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2、能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

12、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二、复习约数和倍数1、提问:什么是数的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2、让学生在说出是整除的式子。指名口答,口答时强调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并要求说明其余三个式子为什么不是整除。3、学生练习。(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2

13、)写出18所有的约数。学生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提问: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找)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出18所有因数的?三、复习质数和合数1、提问:按照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怎样分?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口答。(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3)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 5l 23 57 91 903、做课本44页的第4题。先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提问为什么有些

14、约数不是30的质因数。四、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1、学生练习。(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因数,指出其中的最大公因数。(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指名口答。提问:9和8公约数只有几?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什么数?你能举出几组互质数的例子吗?这三组数各是怎样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板书: 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所有除数的积 所有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 小 数 大 数 互质关系: 1 两数之积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五、复习能

15、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1、提问:在数的整除里,我们还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被2、5、3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2、提问:上面的题里,能被2整除的都是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呢?按照能不能2整除,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追问:怎样的数叫偶数?怎样的数叫奇数?3、口答:说出比10小的奇数和偶数各有哪些?六、课堂小结:谁来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说一说复习了哪些知识,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七、课堂练习:教师出题,学生练。八、课堂作业:练习册38页的5、6题。第四课时: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总第3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347页。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认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分数与

16、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数的意义。1说出下列小数的意义。    O3    013    0258    O013学生口答后,说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干分之几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今天开始,我们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一些相关概念,认识这些概念的联系,

17、并提高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相关概念1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提问:根据上面每个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怎样的数是分数吗?(板书:分数的意义)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什么叫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2说出下列各题的商。    2÷9             4÷13          &#

18、160;     3÷7提问:在上面算式里,能用整数表示这些算式的商吗?像上面这样两个数不能整除时,用什么数来表示商?提问:除法与分数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3、练习:(1)巩固与应用第l、2题。学生填在课本上。指名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2)巩固与应用第3题。指名学生说出每句话的含义。4比较每组数里小数与分数表示的意义。     03和     013和     0013和 你觉得每组数里小数和分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联系?可以看出小

19、数实际上是怎样的分数?5复习分数的分类。(1)提问:我们把分数怎样分类的?(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的?(接“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分子<分母    分子分母)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值有什么区别?(3)提问:假分数可以改写成怎样形式的数?带分数和整数能改写成假分数吗?(4)做“练一练”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带分数或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6复习最简分数。(1)提问:怎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谁来举几个最简分数的例子?(2)在(   

20、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4米是6米的 。   9千克是12千克的 。   5厘米是1O厘米的 。提问:这里的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三、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相关概念1做“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填(  )里的数,然后口答,老师板书出975提问,975是什么数,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合格率975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合格的零件数占零件总数的975)从上面的数里,你能知道怎样的数叫做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意义)请你说出几个百分数。你认为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2复

21、习“成数”。(1)提问:“成数”实际上是什么数?在哪里用“成数”来表示?(2)做“练一练”第6题。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3巩固与应用第4题: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指名回答。追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四、综合练习:教科书4647页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39页的3、5题。 第五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改写(总第3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547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改写方法。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分数与小数基本性质的联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和约分。2、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教学过程:

22、一、揭示课题1学生练习。(1)下面各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03 O30 O300学生回答后板书:03O30O300。指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2)提问: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谁来说一说除法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2、引入课题。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分数里也有类似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先要复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1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提问;你能根据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谁来用分数举例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2学生练习。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

23、写成和原来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3认识分数与小数性质的联系。提问: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O3O300300能不能改写成用分数表示?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等式表示什么,下面等式表示什么,改写后得出的这两个等式说明什么?为什么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是一样的?指出:从上一节课我们知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所以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小数末尾添上O,实际上就相当于分子、分母同时乘l0,或100、1000。这样的数,所以小数大小不变;小数末尾去掉O,实际上就相当于分子、分母同时除以10,或100、1000这样的数,所以小数大小也不变。4

24、复习通分和约分。(1)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三、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1说明:我们已经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它的应用,接下来再复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改写。(板书:数的改写)2整理方法提问:小数和分数之间怎样互化?(你能举出例子吗?(板书所举的例子)你明白为什么这样改写吗?(说明理由)小数和百分数之间怎样互化?(照图解板书)谁来举出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例子?(板书例子)说明:因为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所以两位小数的部分就是百分之几分子里的整数部分,而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去掉百分号,就要把原来分子部分缩小100倍。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谁来举例说明?(板书例子)为什么分数和百分数要这

25、样改写,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2让学生说一说常用数据的结果。六、布置作业:练习册40页的第2、4题。  第六课时:常见的量(总第34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并掌握各类量相邻计量单位的进率。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对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板出:5( )= 5000( ) 8( )8( ) 提问:老师在黑板上写

26、了2个奇怪的式子,你能想办法让这些式子成立吗?教师小结:单位名称的作用真的很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的量。二、梳理知识:1、回顾单位。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计量单位?你打算怎么整理?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整理方法。2、小组整理,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沟通联系。(找2-3人汇报)提问:哪几类计量单位间又存在着联系?(1)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追问:有联系,也有区别,你能以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说,教师画出三者的示意图。3复习进率。要求: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边想边填。填完后同坐互相看一

27、看填的对不对? 汇报:(1)用1分钟的时间看一看,并与自己写的比一比,是否相同? (2)你觉得哪几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要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呢?四、综合练习:教科书48页的练习。五、布置作业:<<练习册>>42页的1、3题。第七课时:名数的换算(总第35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名数和名数的换算。教学目标:在认识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名数换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名数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复习了量的计量在计量一个具体的量的结果时,通常要用到名数,有时要进行名数的换算。应用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时移动小数点求得数的方法,就能较快地进行名

28、数间的换算。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名数和名数的换算。(板书课题)二、归纳换算方法1提问:什么叫名数?谁来举例说明:什么是单名数?什么是复名数?2学生练习:(1) 3米( )厘米 3吨( )千克(2) 50分米( )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换算时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3归纳方法。请大家按照刚才的解题和回答,在第90页上把换算方法归纳完整。指名口答归纳出的方法。追问:如果进率是lO、l00或l000,怎样做比较方便?说明: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

29、果。三、综合练习1、口答:305米( )米( )厘米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单名数,只要直接乘进率求出结果;复名数改写成相应的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只要把其中高级单位的数改写,再加低级单位的数;小数改写成复名数,一般是整数部分直接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小数部分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2追问:2050克怎样改写成2千克50克的?(除以进率,整数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是低级单位的数)指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只要直接除以进率求出结果,复名数改写成相应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把高级单位的数作整数部分,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低级单位

30、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只要除以进率,把整数商作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也可以先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复名数。3强调: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定要注意进率是60,方法与其他量的单位换算相同。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42页的第2、题。课本48页的 第一题。数的运算:7课时第一课时:数的运算(总第36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9-6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

31、,进一步认识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计算简便。二、复习运算的意义1提问:分数四则运算意义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哪些相同,有什么不同?指出: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完全相同。在乘法里,除了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2做练习49页的练习。  指名学生口答,其中第(2)题要求说明理由追问: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三、复习分数四则运算法则1复习加、减法计算。(1)做“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让学生计算 、 ,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2、说说怎样算的。(2)提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板书:分数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先通分再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分数是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2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1)做“练一练”第1题后四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组题。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2)提问:分数乘、除法怎样算?(板书: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

33、别相乘。分数除法:乘除数的倒数。) 3.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出得数。第三、四行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四、复习四则混合运算1.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相同。(板书)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按照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一步一步算出结果。2做“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并在小黑板上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追问:这样计算简

34、便一些吗?为什么?指出: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里同样适用。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3巩固与应用第2题。讨论一下,每道题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指名学生口答怎样算简便。4巩固与应用第6题。让学生讨论、填数。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怎样想的,有几种填法。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吗?六、布置作业:“巩固与应用”第3、4、5题。       第四课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总第39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5、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2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答算式或方程(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2)50米的 是多少?(3)多少米的 是20米?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2引入课题。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就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

36、题。(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二、复习解题思路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

37、“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2归纳基本思路。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

38、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3组织练习。三、综合练习1巩固与应用第7题。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2巩固与应用第8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3巩固与应用第9题。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

39、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指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四、课堂小结:通过复习对于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五、课堂作业:巩固与应用第10、11题。第五课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总第40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4-57页。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

40、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复习基本方法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2分数乘法应用题。(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 ,玉兰树有多少棵?(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 ,玉兰树有多少棵?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3分数除法应用题。(1)校园里有

41、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 ,桂树有多少棵?(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 ,桂树有多少棵?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4小结: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

42、答。三、综合练习:“巩固与应用”第12题。四、布置作业:练习册3、4、5题。第六课时:运算定律(总第4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58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算法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其合情推理的能力,培养其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建立初步的数感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让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根

43、据运算定律填空。a·b_(乘法交换律)(a·b)·c_(乘法结合律)(ab)·c_(乘法分配律)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0.25×98×4(1.250.9)×8学生独立练习汇报时,指名说说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求学生运用计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2)小组交流:学生分4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简便在哪?(即有什么优势或避免了什么麻烦)(3)全班反馈:指名到展示平台前进行汇报二、综合练习:教科书5860页内容。三、布置作业:一课三练2、4、5题。第七课时:练习课(总第42课时)代数初步:

44、6课时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总第43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通过整理与复习,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教学步骤: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二、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2) 乘法交换律。(3)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

45、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2、汇报交流情况。三、巩固与应用1、完成课本“巩固与应用”第14题。2、完成练习册54页1、2题四、课堂小结:在用字母表示数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书写数与字母相乘时,应该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册第55页3、4题。第二课时:方程(总第44课时)复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

46、确地解简易方程。复习重点: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复习方程概念。(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x 3.2=8、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5、2x

47、=0、 3.5x=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2、复习解方程(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4x=6解:  x=6÷4        x=1.5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A、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减数=差+减数      &

48、#160;      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 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B、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3)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二、综合练习:教科书61页的练习。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四、布置作业:练习册第56页1、2题。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应用题(总第45课时)教学

49、内容:教材第62页的第46题教学目标: 1、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2、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 比一个数的2倍多5是70。(2) 一个数加上它的12倍是132。(3) 20乘以4的积,减去一个数得11。(4) 一个数的25倍加上3个06是68。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

50、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二、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1、复习解题步骤。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板书: (1) 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写答案。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2、巩固与应用

51、请同学们弄清“巩固与应用”里三道题的题意,想一想每道题里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把它填完整。指名口答等量关系,要求说说根据哪些条件确定每一题的等量关系的。指出: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一般顺着题意就可以找出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对照什么关系式列方程的(注意第2题不同的方程)。提问: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根据什么列方程?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题里的等量关系,方法是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接“找等量关系”板书:列方程)然后解方程就可以求出题目的结果。三、综合练习l、做课本62页第4题。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指名口答。2、做课本62页

52、第5题。学生读题。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要求说明根据什么找出等量关系的。说明:我们一般是顺着题意,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来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比较方便。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列出的方程,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前两题方程右边是65,第(3)题的方程右边是335?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顺着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对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做课本62页第6题。让学生读题,思考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方程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追问: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找到的? 让学生列出每题的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

53、。提问:这两题各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为什么等量关系不一样?指出: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意找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对照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四、课堂小结你通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的步骤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准等量关系,对照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结果找题里的等量关系,一般顺着题意,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来找比较方便。如果顺着题意能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的结果,一般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合适;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出算式解答,但容易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一般列方程解答比较合适。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第57

54、页第4题。第四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总第46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636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异同点。2、 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1、让学生举一个正、反比例的例子,说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1)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2) 指生在班内说。2、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生答后师板书正:y/x=k(一定) 反:x

55、×y=k(一定)二、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1、小组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异同点。2、交流:用表格表示的。  正比例反比例相同点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不同点比值(商)一定x/y=k(一定)积一定xy=k(一定)3、讨论:如果我们用a、b、c表示三种量,用a×bc表示它们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呢?(1)独立思考。(2)指名回答。(3)归纳板书:a一定,b和c成正比例;b一定,a和c成正比例;c一定,b和a成反比例;提问:为什么根据一个乘法式子就能判断两种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两

56、个因数分别相当于除数和商。)(4)自己举一个熟悉的三种数量关系,说一说它们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364页的练习。四、布置作业:练习册第59页4题。第五课时:比例尺(总第47课时)教学内容:比例尺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 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复习:1、将比改为除法算式5/3 A/B X:9 31:X2、 说出比值3:900 3.     求未知项4.    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探索、学习新知识:1、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操场长80米,宽40米,你能按实际距离画在16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吗?该怎么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