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_第1页
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_第2页
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_第3页
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_第4页
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研究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和平衡。总供求平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总量是否平衡,二是结构是否对称。总量平衡是最基本的含义,分析总供求关系总是偏重于对总量平衡的分析,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总供求失衡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及结构上的不平衡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的一种经济状态。比如社会总供给严重不平衡,造成产品积压、生产萎缩,或造成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严重通货膨胀等,致使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或国民经济处于恶性循环状态,这种

2、社会总供给不平衡即为社会总供给失衡。由于社会总供求失衡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我国社会总供求是否失衡进行判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表1-1 我国1995-2014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分析年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存货增加综合供求差率%总额比率%总额比率%199563216.9998.61.58 4585.17.25 8.83 199674163.61459.21.97 4736.86.39 8.35 199781658.53549.94.35 4003.04.90 9.25 199886531.63629.24.19 2745.23.17 7

3、.37 199991125.02536.62.78 2424.22.66 5.44 200098749.02390.22.42 998.41.01 3.43 2001109028.02324.72.13 2014.91.85 3.98 2002120475.63094.12.57 1932.91.60 4.17 2003136613.42964.92.17 2472.31.81 3.98 2004160956.64235.62.63 4050.72.52 5.15 2005187423.410209.15.45 3624.01.93 7.38 2006222712.516654.67.48 5

4、000.02.25 9.72 2007266599.223423.18.79 6994.62.62 11.41 2008315974.624226.87.67 10240.93.24 10.91 2009348775.115037.04.31 7783.42.23 6.54 2010402816.515097.63.75 9988.72.48 6.23 2011472619.212163.32.57 12662.32.68 5.25 2012529399.214632.42.76 11016.42.08 4.84 2013586673.014151.32.41 11280.71.92 4.33

5、 2014640696.917463.02.73 12144.41.90 4.6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判断社会供求总量是否失衡,有间接判断法和直接判断法两种。直接判断法是通过计算净出口率、存货增加率和综合供求差率来判断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极其失衡的类型和程度。表1-1是我国1995-2014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分析。从净出口率来看,19952004年其比率不大,并且相对稳定,但是2000-2008年净出口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率最高可以达到8.79%,意味着国内总供求已经由过去的基本均衡向失衡演变,即国内总供给过剩严重,国内总需求严重不足,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增大,而从2009-2014年开始我国

6、净出口率又开始降低并逐渐稳定,说明国内总供给过剩严重,国内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改善了一些,但还是较为严重。从存货增加率来考虑,其比率由大到小,并逐步趋于趋于相对稳定,意味着产品供求已经由过去的失衡向基本均衡演变,这种演变得益于净出口率(即顺差率)的持续扩大,使存货增加率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从国内综合供求差率来看,国内总供求状态经历了1995-1999年的严重失衡、2000-2003年的基本均衡、2004-2011年的严重失衡和2012-2014年的基本平衡的演变过程。2004-2011年这段期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持续扩大,说明国内总供求处于供给过剩严重,国内总需求严重不足的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净出

7、口来平衡国内供大于求的差额,则存货增加率讲大大提高,失衡问题更加严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化解了国内的供求矛盾,但是,如果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下降,将会导致我国国内总供求将会严重失衡,这是今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二、失衡原因分析开展社会总供求平衡分析,不仅要判断总供求是否失衡以及失衡的程度,还应当进一步探讨造成总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 二元结构的制约“二元经济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一项区域经济学理论,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突出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国家对城镇和乡

8、村、工业和农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并且在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层面长期向城镇、工业、城镇内居民倾斜,而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服务于工业化发展的一种经济特征。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工、农业的非均衡发展及以户籍为界限的城、乡居民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表2-1 2004-2014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年份农村居民(元)城镇居民(元)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2004231989123.82005265795933.620062950106183.620073347121303.620083901136533.520094163149043.620104700165463.

9、520115870191083.320126632210353.220137409228803.120148744254492.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表2-1是2004-2014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表,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14年这11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在逐步的增加,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指标说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在逐步下降,不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是仅有城中村居民的1/3。 具体原因有如下3点第一, 城乡公共品差异化供给。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制度差异,“城乡分割”的资源配置方式致使我国城乡公共品的供给严重失衡。就国民性质而言,农村居民本应该享受同城镇居民无差别的公共

10、品服务。农村地域广大,农业又作为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的生产方式落后和文化素质较低,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这种边缘性本应使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扶持。然而,在建国初期,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因素使得公共品供给政策严重失衡,虽然农村地区对公共品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城市、工业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下,有限的公共品优先供给城镇居民,大量的财政资金集中于城镇的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品的供给,致使农村地区公共品严重缺乏。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二,农村市场开发严重不足。由于二元结构的历史约束,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企业

11、偏重于对城镇市场的开发,忽视了农村市场的整体需求和发展空间。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及消费环境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所需商品的需求种类较少、需求结构单一、需求档次不高,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总体差异较大,鉴于此因,很多企业没有将市场定位投向农村,较少为农村提供商品及服务,即使部分企业将产品投放到农村市场,其对农村市场的商品供给种类也十分有限,而且质量普遍偏低,符合广大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极为稀少。第三,剩余劳动力非协调性转移。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在劳动力流入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人口倒挂”现象,而这部分群

12、体在转移安置地的劳动力价值当量与当地劳动力的价值当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形成了廉价劳动力集群现象。这正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物理性转移与价值当量转移间非协调性的突出表现,进一步导致了我国总供给结构的失衡。(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过大图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数据来源:投资数据库www.invest-图2-1显示,自2004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占的比重超过了40%。从增长速度上来看,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5.03%提高到2009年的65.88%,增速明显提高。这与2008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密不可分。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

13、的结束,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的增速下降。随后的几年,所占比重又再次上升。如果除去数据误差,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依然呈上升势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过大是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和经济活动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新的增长内涵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形成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都是由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决定的。另一方面,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较低,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妨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4、三)对外经济不平衡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持续的投资高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投资增长, 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 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 过大的生产能力就要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 必然加剧对外经济不平衡。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对外经济不平衡的表现, 而造成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国际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快将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和非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向我国转移, 促使我国成为全球重要

15、的制造中心。由于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偏低,加之实施各项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 导致出口部门不断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外贸顺差扩大是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产业转移加快的必然结果。第二, 鼓励出口的战略和政策。长期以来, 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和增加出口, 我国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战略和政策, 包括在沿海地区设立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开发区, 通过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实行出口退税和对出口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等鼓励出口的政策, 形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同时, 在进口上实行配额管理和数量限制。由于在宏观调控目标上过于关注经济增长、通胀和就业等目标

16、, 而对国际收支平衡重视不够, 使得我国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没能及时矫正向出口部门的倾斜。第三, 汇率缺乏弹性和名义汇率调整作用有限。长期以来, 我国名义汇率基本维持不变。2005 年 7月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尽管名义汇率有所上升, 但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偏小, 加之国内通胀水平持续较低, 在名义汇率升值的同时,实际汇率可能并没有相应升值甚至对一些主要储备货币出现贬值。从理论上讲, 升值可以减少出口, 增加进口, 降低升值压力。但出口下降会加剧国内产能过剩, 进而压低通胀水平, 使实际汇率水平低于名义汇率水平, 又会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和外贸顺差的扩大。(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 我

17、国经济总供求失衡的根源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矫正经济失衡, 必须追根溯源,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第一,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 客观上造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十五”时期, 我国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近 1 倍, 投资驱动型特征十分明显。第二,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项目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客观上制约了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十五”时期, 我国能源、电力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都提高 1 倍多,煤炭产量增长 1 倍多, 钢材产量增长 187%。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 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外源性的,

18、而不是内生性的。第三,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 客观上制约了内需的可持续增长。长期以来, 我国在战略上强调外向发展, 政策上鼓励出口, 地方政府不惜代价招商引资, 造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 出口成本降低。出口持续高速增长, 不仅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效益下降, 也加剧了内需与外需部门的发展失衡。三、改善社会总供给失衡的措施(一) 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较大幅度地扩大公共服务支出考虑到近年来政府预算内收入增幅较大和流动性资源中政府占有相当的份额, 目前, 是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佳时机。要控制财政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将腾出来的资金用于加大对

19、居民转移支付力度, 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 有效置换出居民的消费能力,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1.将土地出让收益等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切断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楼堂馆所的主要资金来源。2.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提高低保标准并扩大低保覆盖面, 健全城市低保制度,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 较大幅度地增加基础教育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真正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都能上好学”的目标。4.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20、 适时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通过政府扩大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 可以达到增加居民消费的目标, 为提高消费率作出积极贡献。( 二) 改善初次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之一是: 有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率, 政策着力点应是改善初次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收入, 重点应提高低收入农民、农民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1. 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目前, 我国有 1.2 亿农民工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 已成为城镇非农产业就业的主体, 由于农民工边际消费倾向强, 提高农民工工资能够有效扩大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有关规定,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引导企业增加工资性支出。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继续实施直补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