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刚教学设计_第1页
徐振刚教学设计_第2页
徐振刚教学设计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西安市东方中学 徐振刚1 教材分析1-1 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1) 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 2 第六章第三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的最后一个 内容(2) 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1-2 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 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 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 )提供一套工具。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3 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点

2、到直线的距离公式1- 4 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 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 值等。1-5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教学目标(1)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 线线距离。(2)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3) 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4) 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开展。1-6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

3、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2) 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表达。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3 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 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2 教法2-1 发现法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 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 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拟、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确定依据:(1)

4、 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那么:主动学习原那么,最正确动机原那么,阶段渐 进性原那么。(2)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2-2 教具 : 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3. 学法3 1 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 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拟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 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 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32 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 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 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 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

5、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藏。同时学生对解 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 想正逐渐趋于成熟。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 初中已学习定义 ,学生既熟悉又陌生, 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 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开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 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3 -3 学具:直尺、三角板4.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 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 荡漾着亲

6、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 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1)你有什么方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提问一:复原学生的数学(B点)之间的距离?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生:思考,答复。与。创唤设醒旧(2) “形缺数时难入微 。(1)中的各种方 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 法。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 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 间距离公式。情知生:比拟,答复。根据认识开展理论,学教学机智: 针对学生的答复,老师进行生认知结构的开展是在其景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引导。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 构的过程,到达以旧悟新的三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目的。(1)(2)

7、两问的解决为后分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继知识作好了铺垫。钟)续努力。提师:“点动成线。当点B运动形成一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出直线1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1的学习目标。问距离呢?创设“不愤不启,不悱题生:定性答复不发的学习情景。练习比拟生:练习1:尝试性题组A到l的距巨离为dA(2,4),l : x=3, d=A(2,4),l : y :=3,d=A(2,4),l : x-y = 0,d=多媒体,出示材料尝试性题组告诉学生 下手不难,还负责特例检 验,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信 心。题十分钟发现归纳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师:请这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生:答复教学机智:应沉淀为三

8、种思路:一,根据定义 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利用等积法转 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三, 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视答复的情况,老师进行肯定、修正或补充说解题思路,一是让学 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 的思考过程,二是其求解过 程提示了证明的途径根据 定义或画坐标线时正好交 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讨论提问:“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吗验证师:很好,刚刚我们解决了定点到特殊 直线的距离问题,那么,点P(xo, yo)到一般直线 1 : Ax+By+C=0(A , Bm 0)的距 离又怎样求?教学机智:如学生反响不大,那么补充提问:上面二个题的解题思路对这个冋题有启示吗?设置此问,一是使学生

9、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发现可能的方法,二是让学 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 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生机 和乐趣。生:方案一:根据疋义方案二:根据等积法方案二:师生一起进行比拟,锁疋方案二进行推 证。“师生共作表达新型师生 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问题解决由学生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 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一般性 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 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 学结论确实定性,形成科学 的态度。(十分钟)在推证的过程中,通过 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获得 成功的体验,锻炼意志,增 强信心。问题延伸八分钟师:当点A也运动形成直线丨/,且丨/ / l时,又怎样求这两线的距离?生:计算得

10、线线距离公式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 线间距离公式没有新知识,新知识 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创设 此问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反思小结经验共享六分钟师: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知识,能力,情感)。有哪些疑问? 谁能答这些疑问?生:讨论,答复对本节课用到的技能, 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小结,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 整体的认识共同进步,各取所长练习五分钟P53 练习 1,2,3熟练的用公式来求点 线距离和线线距离。再度延伸一分钟探索其他推导方法“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 多的问题出课堂,让学生 真正学会学习。5.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1) 整理

11、知识结构(2) 总结所学到的根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3) 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创造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4) 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作用:(1) 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 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2) 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3)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6. 板书设计(略)7. 教学的反思总结(1)从三个方面突出重点:一是详细的讲解;二是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推导的完美结合;三是练习稳固距离公式;(2) 从两个方面突破难点:一是多媒体课件变化多端、形象直观 ,学生在趣味中来学 ;二是 评讲纠错;(3) 板书设计:本节课假设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那么将是老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苦;但数 学课一味依赖多媒体课件 ,而没有老师的板书和关键步骤的亲自演算 ,那数学课将失去它的味 道,所以板书演算也是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