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_第1页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_第2页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_第3页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_第4页
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造纸废水的混凝试验研究1概述造纸废水中由于含有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色度和COD水处理中多采用铝盐混凝剂通过混凝沉淀加以净化12O混凝反应包括混合和絮凝两个过程,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很多,包括混凝剂的种类、混合速度、水质特征等等。其中混凝剂的投加量、pH值影响着混凝反应进程和结果,也决定工程应用的基建与运行费用。本文就pH值和混凝剂投加量对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揭示造纸废水混凝反应的机理。2废水来源造纸废水由齐齐哈尔造纸厂的木浆黑液稀释而成。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烯酰胺)由哈尔滨市自来水三厂提供。搅拌器选用DBJ-621型定时变速搅拌机。3试验方法混凝方法参照文献3

2、取1000ml水样装入烧杯中,定位在搅拌机上;把药剂装入试剂架的试管中,开动搅拌器在高速(120200r/min)搅拌1min,加入PAC再搅拌1min,若加入PAM&搅拌30s后力口入,低速(2040r/min)下搅拌20min,沉降15min后在清液的二分之一处取样。按GB/T9724-88标准方法分别测定CODpH值。4pH值对造纸废水混凝的影响调节废水的pH值分另I为4、6、7、9在每一个pH值下分另I投加60、80、100、120、140、160mg/LPAC进行混凝试验。得出在不同pH值下PAC不同投加量对造纸废水COCfe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重复以上的试验条件,同时加

3、入1mg/L的PAM测得COD勺去除情况,结果见图2。6cl801,00120140160FM投加量tmg/L)图1不同pH值条件下投加量与CQD去除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总的趋势上看,随着pH值从低到高,COD勺去除率逐渐下降,明显的特征是pH值为4时各种投加量下CO拔除率都在40%-55叱间,说明此时投加量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pH值决定混凝结果。pH值为7时,明显的趋势是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COD?除率也在逐渐增加,此时投加量决定COD勺去除率效果。pH值为6时在投加量由100mg/L增加到120mg/L时,COD勺去除率有一个明显的突跃,继续增加投加量时去除率又逐渐上升,在投加量为1

4、60mg/L时去除率达到最高,说明是pH值和投加量共同作用的结果。pH值为9时COD?除率低而且不稳定,说明pH值和投加量都不利于COD勺去除。)'''-M-80100120140ISO匚畏加量Ir-,errrr/,s-«r,ee1亭,ereri,s-«,rnrr,l,er-,erh,er?,er,er,,才,errrrh,s-«r,er,eer,h,e,ee,一,ernrl,e,er,mm-,图2投加FM后不同p膝伴下FAC投加量与COD去除率关系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投加PAM的试验结果。与图1相比曲线趋势上没有大的变化,随着投加量的增加

5、CO拔除率也随之增加,不同的是COD勺去除率普遍有所增加,曲线也变得平滑,突跃也消失。pH值为4时的曲线除了去除率普遍增加外,其余变化不大,CO出除率介于50%70炕间。pH值在6、7、9范围时CO拔除率明显的变化是,最低投加量与最高投加量CO拔除率之间的差距缩小。分析可能是因为加入PAMft,在已形成凝聚核基础上,依靠PAM链状大分子的联带、卷扫作用使小的颗粒和絮体迅速增长,同时吸附、卷扫网捕其它胶体和较小的颗粒物质一起沉淀。所以初期只要投入凝聚剂可以使胶体脱稳,PAM就可以发挥大分子的强大作用,加速混凝反应速度及处理效率。5投加量对造纸废水混凝的影响调节废水的pH值在49之间,在下分别投加

6、60、80、120、160mg/L的PAQ测得CO*除率见图3重复以上试验,在投加PAC的同时投加1mg/L的PAM测得COD勺去除率,结果见图4。SO20. feOmE/L 9 Cmg/LA 120bie/1对一1网即"工图3不同FAC投加量下两值局COD去除率的去系图3中表示不同pH值下四种投加量与CO出除率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投加量下,CODfe除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说明低pH条件下有利于COD勺去除,pH值是决定木质素混凝的主要因素。在投加量160mg/L时,pH为56时CO拔除率最大,说明在此pH条件下PAC的水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混凝效果,当投加量达到规模时,

7、CO拔除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图4投加FM后,不同PK投加量条件下础与C加去除率关系图4中是在图3反应的基础上投加PAM的试验结果。图中可以发现在投加PAM后,CO出除率都有所增加,发现投加PAM后pH值在56时CO拔除率出现了一个高峰,分析可能是在此pH时PACK解产物与木质素分子以及PAM之间具有较佳的结合方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考虑基建投资、运行费用和后续处理的要求,选择pH为6.0,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投加量为80mg/L时,CO出除率可以达到50%左右;投加量为120mg/L时,CO拔除率可以达到70蛆上,所以完全可以根据需要确定PAC的投力口量。6铝盐混凝剂处理造纸废水的机理探讨6.1

8、造纸废胶体水溶液的稳定性根据分散相颗粒尺寸的大小,学者们将其分为粗分散系、胶体溶液和真溶液。根据胶体物质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结合关系,将胶体分散系分为憎液胶体和亲液胶体两类,憎液胶体称为溶胶,亲液胶体称为高分子溶液或高分子分散系。并且提出高分子体系是介于真溶液和胶体溶液之间特殊的第四类。原因主要是:(1)胶体与溶液的亲和力强,一般能自动溶解在水中,只是溶解速度比真溶液分子慢;(2)高分子溶液具有真溶液的特点溶解后聚合物与溶剂之间无明确界面,处于热力学稳定状态;(3)高分子溶液是均相体系,丁达尔效应弱;(4)粘度大;(5)高分子溶液的性质依赖于分子量,区别于溶胶的性质依赖于颗粒大小的特点;(6)高分

9、子溶液的胶体颗粒与周围介质分子形成溶剂化外壳,区别于憎液胶体颗粒与溶剂之间形成的是双电层结构4o造纸废水中含有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木质素和纤维素,其中木质素分子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量大小从几百到几百万道尔顿,具有复杂的网状结构,其中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相联,网状分子表面含有大量的负电荷离解性基团(羟基、竣基等)而具有一定的溶胀度和亲水性。碱性条件下,这类离解性基团易于离解,并向溶剂伸展,使网状高分子向三维空间发展,由于分子伸展引起的弹性收缩力,阻止了溶剂分子的进入,同时,原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溶剂化外壳,使分子的憎水部分保留在网状结构的内部,形成层次分明的木质素分子结构。由于溶剂化外壳的

10、屏障作用,阻止了木质素分子之间以及与其他颗粒分子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使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o造纸废水中的纤维素分子主要是悬浮的短纤维,不溶于水,胶体颗粒与溶液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面,表面具有双电层结构,依靠颗粒的布朗运动达到动力学稳定,依靠颗粒表面所带电荷的斥力和范德华力而具有聚集稳定性。关于双电层结构的混凝机理已经很清楚,所以这里不在叙述。6.2 铝盐在水中的水解不同pH下铝盐在水中的水解状态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低pH时铝盐水解的主要形态为单体和小分子的水合化合物,如Al3+、Al(OH)2+、Al(OH)+2;中性范围时多为多核水解产物,如Al7(OH)4+17、AlOH)5"并

11、且以后者为主;高pH时为Al(OH)3溶胶或Al(OH)-4。表1不同pH值时铝盐的水解产物5pH<3.753.75<pH<5.55.5<pH<6.756.75<pH<7.757.75<pH水解产物Al3+、Al(OH)2+、Al(OH)+2AHOH)4;、Al2(OH)4+2Al13(OH)5+34Al13(OH)5+34,出现多核聚集体或Al(OH)3溶胶Al(OH)3溶胶、Al(OH)-46.3 混凝机理的探讨从含木质素的造纸废水的酸析来看,酸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投加酸后,水中产生了大量的H+,H+与木质素离解产生的负电离解性基团相互中和,使

12、颗粒的水化作用逐渐弱化,失去了溶剂化外壳,颗粒与分子之间出现明显的界面,通过布朗运动颗粒间相互碰撞接触形成絮体最后沉淀下来。在上述实验中,pH<4时投加量不是决定CO或除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pH值。由于酸性条件下木质素表面的水化作用开始减弱,分子上的负电荷离解性基团被H+离子中和,木质素分子表面开始裸露在水中。在pH值为4时,木质素分子表面的水化作用进一步减弱,加入部分凝聚剂后,木质素分子开始析出,此时pH值的作用远远大于加入混凝剂带来的影响,混凝剂的加入具有启动高分子物质脱稳或加速沉淀的作用。4<pH<6时是pH值和铝盐投加量都起作用,高去除率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

13、原因可能是由于PAC*pH值为6附近时主要的水解产物是高分子的水解聚合阳离子,既有吸附又有中和作用,当投加量增加到一定值后表现较高的CO拔除率。6<pH<7时,投加量决定着CO拔除率;pH>7时,相对于铝盐来说,对COD勺去除没有明显的规律。主要因为在此条件下,混凝作用主要依靠Al(OH)3溶胶,由于木质素分子具有比Al(OH)3更大的分子量,所以混凝效果差。PAC凝后的絮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铝盐水解产物絮体与铝盐与木质素混凝沉淀的絮体相比小得多,也说明铝盐水解产物与木质素的混凝作用中不同于其他混凝现象,当然本实验还缺少一些分素分子上的负电荷离解性基团发生反应, 加上凝聚剂的混凝作用,最终沉淀下来。 启动了高分子脱稳,凝聚核开始形成,子水平的证明手段,但是可以推测铝盐与木质素的混凝机理:主要是由于在低pH值下PAC水解产物与木质使溶解态的木质素分子失去水化作用,变成具有界面的憎液胶体,pH值条件为混凝反应的发生创造了可能,凝聚剂分子的混凝作用PAM(聚丙烯酰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