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及其分布特点。三、教学难点:人地关系涉及比较深刻的地理原理。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幻灯片、插图。六、课时安排:1课

2、时七、教学程序:导入新课:以一则环保诗歌引发学生思考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投影:环保诗歌:孩子眼中的世界50年代:“孩子,天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大地呢?黑色的。大海呢?蓝色的。“嘻嘻.”一个喜悦的笑容,绽放在孩子稚嫩的脸上。80年代:“孩子,天是什么颜色的?(看看窗外)“灰色的。?!那么大海呢?红色的。大地呢?黄色的。不对,天是蓝色的,大海也是蓝色的,天地是黑的.不对不对,都不对!“本来就是嘛。”一滴晶莹的泪珠,从孩子稚嫩的流了下来。问题导学:为什么两个时代的孩子看到的是截然相反的景色?在80年代,天为什么是灰色的,大海为什么是红色的,大地为什么是黄色的?学生自由发言:略引出课题:当前世界人口

3、已达到了63亿,工业又飞速发展,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都是全人类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投影: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比较项目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间段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公元18世纪公元18世纪今信息革命之后(近40年)生产模式从手到口简单技术和工具机械化生产高科技经济发展特质采食渔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协调经济人与自然的关系依附自然,对环境无破坏、干扰半依附,环境缓慢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引导提问:读图8.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和以上材料,讨

4、论如何客观看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思考。投影:出示“人地相关模式图”师生共同探讨:“人地关系”的具体含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在依赖环境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消除废物的能力,箭头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

5、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师总结: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并自然转入下一部分内容“环境问题的表现”的教学。投影:出示表格,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填表。主要表现具体方面原因/

6、后果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大气)(水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江河湖海)(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土壤)(固体废气物污染)(来自生产、生活)(噪声污染)(来自交通、工厂)(放射性污染)(来自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海洋)生态破坏(滥伐森林)(对环境调节的功能下降)(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CO2氟氯姓排放)(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捕猎、环境破坏)(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演示图片:相关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图片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完成表格。教师反问:假如中国13亿人,每人

7、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中国要浪费多少木材?每人用一只塑料袋,那么中国要有多少白色污染?假如每人寄一张贺卡,那么要耗费多大的资源?(以反问和追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典型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联盟的贫铀弹问题、日本富山事件等。引导读图:P95图8.2,“物种灭绝趋势图”。引导学生分析物种灭绝和人口增长的相关性,思考以下问题:1、400年间人口数量和物种数量的变化情况。2、物种灭绝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3、400年内物种灭绝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小结承转: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类,前者具体表现为七个方面,后者表现在五个方面。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

8、类的生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否都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引导读图:引导学生图8.3环境问题案例,思考以下问题:1、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集中在哪个半球?2、环境问题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3、乡村和城市的环境问题有何区别?为什么?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何区别?为什么?5、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环境问题分布的特点:(1)地域性;(2)全球性(3)由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教师列举:列举个别案例:莱茵河改造刻不容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撒哈拉沙漠扩展导致上千万人沦为

9、“生态难民”等。承转:环境问题的影响超出了国界影响到全球,那么主要有哪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呢?学生回答:(略)学生读图:“环球基金融资项目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环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哪些?(2)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特别的关注?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不协调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能否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都应该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板书设计: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将废弃物排

10、放到环境中去;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废弃物的能力,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环境问题的表现(参见表格)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性乡村和城市不同A、表现:乡村为生态破坏;城市为环境污染B、原因: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A、表现:发展中国家较严重B、原因:a、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限于经济、技术水平,环保能力差c、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四、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课堂练习:一、课后活动题分析:基本论点是直接污染、间接污染、污染源一一面源、池塘富营养化、鱼类因缺氧导致死亡。化工厂领导说:“化工厂的污水流到附近的荒地

11、上,并未流进张老汉鱼塘附近的那条水渠里”,他在辨称“鱼塘里死鱼与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无关。但在事实上鱼塘里死鱼确实与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有关。尽管化工厂话水是排放到附近的荒地上,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最终沉淀在荒地上。一场暴雨冲刷力极强,冲刷坡面,地表径流挟带泥沙和沉淀的污染物,一并流入水渠。由水渠再流进鱼塘,可见荒地是该水体污染的“面源”因而鱼塘里呈现富营养化,引起藻类过度生长一一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一一水中氧气被大量消耗,于是,水中因严重缺氧,导致鱼类大批死亡。讲到这里不禁要问,鱼塘里的污染物如不是从化工厂污水间接而来,到哪里找别的来源呢?所以,化工厂对鱼塘死鱼要负间接污染的责任。二、课堂检验:1.图中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请据图选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选项()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自然会被解决C.环境质量与工业发展程度无关D.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2 .根据团中列出的各项内容填写具体环境问题(填在a、b、c的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