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培训案例_第1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培训案例_第2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培训案例_第3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培训案例_第4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培训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施规划项目申报单位:*县人民政府项目实施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项目实施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日期:2010年11月36*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名称:*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施规划项目申报单位(公章): *县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 项目联系人:联系电话:实施规划编制单位(公章):*规划编制负责人: *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目 录1概述11.1项目简介11.2实施规划编制依据21.3实施规划编制原则32项目区基本情况32.1项目区概述32.2拆旧地块基本情况102.3建新地块基本情况142.4公众意愿分析15

2、3项目规划方案163.1总体布局163.2拆旧地块规划方案163.3建新地块规划方案213.4补、赔偿方案223.5项目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234投资测算与筹资分析244.1预期投资分析244.2资金测算254.3筹资分析275项目实施效益分析285.1社会效益285.2生态效益295.3经济效益296项目实施方案306.1总体安排306.2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307土地权属调整方案308项目实施组织管理318.1组建机构加强领导318.2明确职责318.3监管措施328.4工程质量保障措施338.5水土保持措施341概述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充分合理利用土

3、地资源,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协调各部门各产业用地的矛盾,促进*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近年来*县县域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各业各类用地需求明显趋旺,致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用地和后备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县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按照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要求,按照“规划引导、政府牵头、依法自愿、严格管理、总量控制、封闭运行、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统筹发展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将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条件,促进城乡用地布局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由*县人民政府申报,*县国土资源局承担实施,预计使用建设用地周转指标298.90亩。1.1项目简介*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位于*乡、*乡、*乡、*乡、*镇、*镇,*镇。项目总规模679.26亩,其中拆旧区380.36亩,建新区298.90亩。拆旧区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农地区中的农村建设用地,其中农村宅基地拆旧规模71.82亩,采矿用地拆旧规模307.53亩,农村道

5、路用地0.73亩,沟渠用地0.28亩。建新区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区,其中安排一般乡镇建新区规模290.25亩,拆旧居民安置用地8.65亩。通过拆旧区的复垦,新增耕地371.31亩,建新区占用耕地290.24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耕地81.08亩。项目区使用挂钩周转指标规模为298.90亩,周转指标主要用于*县县城开发建设以及*乡*村、*镇*村、*乡*村的拆旧区搬迁居民安置。挂钩周转指标拟于2012年12月之前还归。预计总投资为852.43万元。1.2实施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

6、的决定(国发200428号);(4)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5)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69号);(6)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2号);(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8)关于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批复(国土资函2009964号);(9)关于*省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批复(国土资函2009959号);(10)*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呈报

7、*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的请示(黔国土资呈200945号);(11)*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征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的函(黔国土资函2010166号);(12)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国土资发200613号);(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14)其他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等。1.3实施规划编制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4)

8、尊重农民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2项目区基本情况2.1项目区概述2.1.1*县区位自然情况简介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县地处*省中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位于东经107°18107°54,北纬26°1726°37之间,东北与凯里市接壤,东南与丹寨县为邻,南部交都匀市,西抵贵定县,北临福泉市,境内东西长58.2公里,南北宽36.7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221.97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5乡,12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地*镇,县城距省府贵阳109.0公里,距州府凯里42.0公里。(1)地形地貌本县地处云贵高

9、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由于受南北走向地质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862米,最低海拔576米,相对高差为1286米,一般高度900米左右,县城所在地*镇为930米。辖区内地貌形态以中山、低山为主。(2)气候*县属黔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雨量充沛、阴雨日多、日照少、无霜期长的特点,全县年平均气温14.5,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全年总积温50005800,大于和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350049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1901500毫米之间;无霜期271301天;雨季出现在410月份,平均年雨日为194天,雨量和雨日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步增多

10、,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和“伏旱”。(3)水资源本县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县境内大小河流共228条,总长712.9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条,最大的是清水江。全县水面占地约15.00平方公里。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302毫米,年平均径流深658毫米,地表水径流量为7.85亿立方米,偏丰年的径流量为9.9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7.85亿立方米,偏枯年为6.32亿立方米,特枯年为4.58亿立方米,河流汛期(59月)平均径流量为5.2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64.83%,非汛期(14月、1012月)平均径流量为2.78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35.17%。(4)

11、植被境内植被有森林、灌木林、草本、竹类、农作物等植被类型,其中以森林植被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境内原始植被存留极少,逐步为次生植被所更替。现有林地面积67023公顷,林地覆盖率54.85%,植被覆盖度由西部、西南部向东南部递减,由中部向北部递减。西部、西南部、中部以森林植被为主,其次为草本、灌木林,东部与北部以草本和疏林为主。全县天然次生植被主要以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为主,其次为草丛、竹林。人工植被主要以松、杉、柏杨,松柏、油桐、油茶为主,此外有各种农作物植被。(5)土壤据1986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面积为11609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

12、面积的97.00%。其中自然土地面积86313公顷,水稻土面积8920公顷,旱作土面积7293公顷,共分为6个土类(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17个亚类,38个土属、91个土种,其中属地带性土壤的有山地黄棕壤、黄壤两类,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类。全县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PH值在4.56.5的自然土占91.50%,旱土占88.20%,水稻土占70.20%,经土壤样品化验结果,对全县土壤含N、P、K三要素的基本结论为:富钾缺磷氮一般,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6)矿产资源本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利用前景可观。已探明资源储量石灰石47

13、1亿吨、煤320.5万吨,铁矿135.9万吨,磷矿石596万吨,重晶石604.32万吨,大理石95万立方米,陶瓷土33.2万吨。(7)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县交通呈“二纵、三横、五联线”的交通架构,湘黔铁路、黔桂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横贯县境,320、210国道和贵新、凯麻高速公路均在县城郊交汇,4条省际公路在县内纵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麻江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东进的交通咽喉要塞。2010年全县总人口2235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其中乡村人口177900人,城镇人口45600人,城镇化水平为20.40%,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23%。*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58

14、351万元,比2009年增长307.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全县土地总面积122197.04公顷,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7.62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2.00亩,更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约40.00亩)的15;全县耕地面积28229.09公顷,分布相对均匀,中部的杏山、碧波较为集中连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80亩,虽然高于全国人均水平1.50亩,但是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约5.55亩)的13;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

15、国家负担4人,和全国平均水平一样,我县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已解决了全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县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山地多,平地少。辖区内地势西部、南部高,东部、北部低,最高海拨1862米,最低海拨576米。相对高差为1286米,一般高度900米左右。西南部和西部主要为峰丛峡谷,沟谷地貌,中部和东南部主要为丘陵地貌,总体上地貌格局以中山、低山为主,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1.94%,主要分布在*乡、景阳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镇、贤昌布依族乡、*镇(基东、笔架)、龙山乡;

16、丘陵河谷地貌占32.60%,分布在*乡、*镇大部分地区,*镇;坝地占4.44%;水面占1.02%。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坝地、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人均耕地水平低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存在坡耕地多的主要问题,耕地中25°坡耕地面积过大(5086.1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8.01%,这些农民长期在陡坡上开垦出来的坡耕地,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脆弱,如遇强降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地形破碎,还存在耕地质量较差的主要问题,农业机械化率低,生产力水平低,中

17、低产田土面积比例较大;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转向二、三产业、耕作粗放,个别边远山区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特点:(1)耕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全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达1029.00公顷,分布于九个乡镇。(2)全县林业用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开发优势。林地面积67019.92公顷,林地覆盖率达54.85%。展望未来,林业优势的利用,将为发展县内农村经济打下基础。2.1.2项目区概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位于*乡、*乡、*乡、*乡、*镇、*镇、*镇,项目权属关系明确,界限分明,无纠纷,无争议。项目区确定的农村宅基地拆旧区,均存在农村宅基地布局混乱、分散,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

18、不完善,空闲地较多的现象;建筑物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容积率过低,不少单层简易房屋占地面积较大,农村建房秩序混乱,建新不拆旧、一户两宅,人在外居住但宅基地空着的现象较严重,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使这一地区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设施较差,村容村貌差。项目区确定的采矿用地拆旧区,均为废弃多年,长满杂草、无人管护,均已列入*县废弃用地整治计划。通过挂钩联动,项目区使用周转指标298.90亩,其中安排一般乡镇建新区规模290.25亩,拆旧居民安置用地8.65亩。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见下表)。*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亩地类拆旧建新合计占总面

19、积比例(%)一级类二级类*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耕地水田6.94 1.32 217.99 226.26 33.31 旱地0.38 63.60 63.98 9.42 园地果园0.32 0.32 0.05 林地其他林地6.88 6.88 1.01 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0.11 0.30 0.32 0.44 1.17 0.1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沟渠0.28 1.02 1.30 0.19 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2.14 15.72 33.95 71.82 10.57 工矿仓储用地采矿用地39.15 11.88 6.31 138.25 76.45 35.50 307.53 45.

20、27 合 计61.58 11.98 6.31 138.55 76.45 35.82 15.72 33.95 6.94 0.38 1.32 290.25 679.26 100.00 2.2拆旧地块基本情况2.2.1 拆旧地块区位情况拆旧区位于*乡、*乡、*乡、*乡、*镇、*镇的18个拆旧点内,按照“CJ5226352010-01、CJ5226352010-02、CJ5226352010-18”进行标注。拆旧区总面积380.36亩,其中农村宅基地拆旧规模71.82亩,采矿用地拆旧规模307.53亩,农村道路用地0.73亩,沟渠用地0.28亩。通过土地整理复垦,预计新增耕地面积371.31亩,均为旱

21、地,新增耕地系数97.62%。CJ5226352010-01、CJ5226352010-02地块位于*镇*村,面积分别为15.00亩、0.72亩,现状为农村宅基地用地,两个拆旧点共涉及户数31户、145人。目前已有27户、129人,已在另处建宅自行搬离,不需要安置;需要安置4户、16人。此处为地质灾害搬迁。CJ5226352010-03地块位于*乡*村,面积分别33.95亩,现状为农村宅基地用地,共涉及户数24户、87人。全部需要安置即24户、87人。此处为地质灾害搬迁。CJ5226352010-04地块位于*乡*村,面积分别为22.14亩,现状为农村宅基地用地,涉及户数42户、137人。需要

22、安置1户、4人,其余住户已另行在他处建宅搬离不需安置。此处为地质灾害搬迁。CJ5226352010-05、CJ5226352010-06、CJ5226352010-18,均为废弃矿山,且废弃多年,无人管护。通过前期调查情况汇总,拆旧区块内现涉及住户97户、369人,其中需在本项目区内安置29户、107人(不需安置的68户居民现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具体位置及房屋结构等情况见附件)。拆旧区内现有房屋建筑面积12691.19平方米,其中砖混房1647.22平方米,砖木房385.02平方米,木房10658.95平方米。项目区拆旧地块统计表(见下表)。*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地块统计表 单

23、位:亩、人、户拆旧地块所涉及户数户主名所涉及人口拆旧地块编号所在图幅号图斑号拆旧地块土地利用现状地 类面 积97*县369CJ5226352010-01 G48G036092444农村宅基地15.00 30*村141CJ5226352010-02G48G036092445农村宅基地0.72 1*村4CJ5226352010-03G48G036087355农村宅基地33.95 24*村87CJ5226352010-04G48G0390891222农村宅基地22.14 42*村137CJ5226352010-05G48G038089193、223、228采矿用地30.98 *村CJ52263520

24、10-06G48G038089270采矿用地8.46 *村CJ5226352010-07G48G03409036采矿用地44.31 *村CJ5226352010-08G48G034090257采矿用地9.65 *村CJ5226352010-09G48G034090424采矿用地29.59 *村CJ5226352010-10G48G034090627采矿用地10.41 *村CJ5226352010-11G48G035090699、710采矿用地44.60 *村CJ5226352010-12G48G038086434采矿用地6.31 *村CJ5226352010-13G48G0380866采矿用地

25、11.98 *村CJ5226352010-14G48G03908728采矿用地61.36 *村CJ5226352010-15G48G03908770采矿用地15.08 *村CJ5226352010-16G48G041093293采矿用地10.33 *村CJ5226352010-17G48G041093313采矿用地17.01 *村CJ5226352010-18G48G041093310采矿用地8.48 *村2.2.2 拆旧地块复垦潜力分析(一)复垦条件分析通过前期摸底调查,位于项目区农村宅基地拆旧地块均为“空心村”整治区,由于拆旧区内大部分居民的搬离,现居住居民住房条件较差、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

26、,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且拆旧区复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复垦之后可以带来一定的农业耕作收益,户主具有较高的开展积极性。加之农村宅基地布局散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亟需整治和拆迁。将项目区范围内已废弃独立采矿用地纳入拆旧项目区。对这些独立工矿拆旧区的复垦,将提高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拆旧区内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周边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完善,土壤既能保肥又能保水的特点,整理后的土地适宜性良好,能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农作物,适宜种植范围广,整理复垦的技术可行性较高。建新区选址所占土地分布于*镇,主要用于*镇的商住建设,拆旧农村宅基地居民安置。建新区涉及占用耕地290.24亩,其

27、中占用水田226.26亩,占用旱地63.98亩。由于近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这部分土地均不同程度受到局部的城市污染,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逐渐不全,土地耕作能力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拆旧区复垦后的耕地虽比建新区耕地在短期耕作收益略有下降,但耕地面积有一定数量的增加,增减挂钩的实施使项目区农业耕作总收益的变化幅度不大。且拆旧区新增耕地通过3-5年的耕作培肥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建新区占用的土地质量。且建新区均选择在交通方便,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的地区,拆旧区均选择于远离城镇建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通过项目区的实施,可进一步协调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布局关系,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8、。(二)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全面、科学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给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有关成果资料和实地补充调查情况,对项目区涉及各拆旧地块的宜耕适宜性进行了全面评价。(1)评价原则:包括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区域分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性和针对性六条原则。(2)评价单元的划分:为准确反映未利用土地质量及今后利用方向、确保评价的精度,以1:1万的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GIS软件叠加后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3)评价因素的选择:评价因素选择了各基本拆旧地块利用方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八个因素,即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酸碱度、自然区位条件、地

29、下水深、水利设施条件和交通便捷程度,各评价因素及其标准。(4)适宜等的评价:对影响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分别选择七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各类适宜等的评价因素。按耕地利用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和限制强度划分指标,制订出宜耕一、二、三等地的质量标准,然后评定各评价单元的等级。(5)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成果资料和实地补充调查情况,拆旧区地块有效土层厚度均在分布在60-100厘米之间。区内土壤以水稻土和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在1-3之间,PH值在6.5-7.5之间。拆旧区整体地形坡度均小于15度;与村庄等土地利用中心的耕作距离在0.5-1.5KM之间不等。项目区各拆旧地块附近均有河流、

30、沟渠的分布,外围周边的沟渠系统完善,灌溉水源和灌排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区内农业生产。各拆旧区块均已与道路相连,符合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交通较为便利。(6)根据拆旧地块评价结果,CJ5226352010-0104、CJ5226352010-07、CJ5226352010-08、CJ5226352010-11、CJ5226352010-15为宜耕一等地,其他拆旧地块为宜耕二等地。拆旧地块均临近耕地地区、灌溉条件便利、土质相对较好,复垦利用为旱地,预计新增耕地371.31亩。整理复垦过程中,通过采取客运耕作层、水土保持、培肥、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和技术措施可进一步提升拆旧地块的生产能力。2.3建新地

31、块基本情况建新区留用区分布于*县县城*村附近2个建新点内,按照“LY5226352010-01、LY5226352010-02”进行标注;安置区按照就近安置的原则分别位于*村、*村、*村,按照AZ5226352010-01、AZ5226352010-02、AZ5226352010-03。建新区总规模298.90亩,其中水田226.26亩、旱地63.98亩,园地0.32亩,林地6.88亩,农村道路0.44亩,沟渠1.02亩;按拟建新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安排建制镇用地290.25亩,安置用地8.65亩。LY5226352010-01地块位于*村,地块面积128.64亩,其中占用耕地121.76亩,

32、拟用于县城商住开发建设。LY5226352010-02地块位于*村,地块面积161.61亩,其中占用耕地159.83亩,拟用于县城商住开发建设。AZ5226352010-01地块面积1.32亩,位于*镇*村,拟用于*村拆旧地块居民安置,共安置CJ5226352010-01、CJ5226352010-02地块搬迁居民4户、16人。AZ5226352010-02地块面积6.94亩,位于*乡*村,拟用于*村拆旧地块居民安置,共安置CJ5226352010-03地块搬迁居民24户、87人。AZ5226352010-03地块面积0.38亩,位于*乡*村,拟用于*村拆旧地块居民安置,共安置CJ522635

33、2010-04地块搬迁居民1户、4人。建新区符合*县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将进一步促进*县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完善。建新地块构成表(见下表)。*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新地块构成表 单位:亩编号所在图幅号图斑号位置权属总面积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LY5226352010-01G48G036090109、116、132、139、149、150、151、158、159、162、165、166、167、175*镇*村集体128.64121.766.88LY5226352010-02G48G03709032、36、46、253、261、274、276、2

34、82、288、315、321、335*镇*村集体161.61159.83 1.78 AZ5226352010-01G48G036092476*镇*村集体1.32 1.32 AZ5226352010-02G48G036087379*乡*村集体6.94 6.94 AZ5226352010-03G48G039089130*乡*村集体0.38 0.38 合计298.90 290.24 8.66 2.4公众意愿分析在选取确定增减挂项目区阶段,深入开展了项目区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得到乡镇政府、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当地群众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

35、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顺利实施,并就耕地整理复垦的条件以及与周边农业基础设施的衔接提出建议。在广泛征求拆旧区群众的基础上,增减挂项目区的建设也积极倡导部门参与原则,成立县挂钩试点领导小组牵头,发改委、国土、规划、财政、交通、农业、城建等部门参与,并整合各类专项整治资金,给挂钩试点村予以最大的支持和指导。3项目规划方案3.1总体布局*县*乡、*乡、*乡、*乡、*镇、*镇,*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由拆旧区和建新区共同组成。拆旧区面积380.36亩,*乡、*乡、*乡、*乡、*镇、*镇的18个拆旧点内;拆旧区涉及97户、369人,需安置的户数有29户107人,其余住户

36、均已在他处自行建宅搬离。根据前期达成的安置方案拟在拆旧地块以外的地区另行选址安置,拆旧地块内的土地全部整理为耕地。建新区面积298.90亩,其中290.25亩用于*镇的商住开发建设,占建新区面积的97.11%,占用耕地281.59亩,8.65亩用于安置拆旧区搬迁居民,占建新区面积的2.89%,占用耕地8.65亩。建新区使用周转指标298.90亩。3.2拆旧地块规划方案3.2.1 拆旧规划与期限整理复垦后拆旧区土地类型为耕地和其它农用地,面积为380.36亩。田面平整且由灌溉系统和农田道路网所构成,土壤中无基石、无残渣和石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地块连接成片,水利工程配套齐全,能做到旱涝保收

37、,适宜农作物生长。拆迁复垦工作计划于2012年12月结束,复垦规模380.36亩,新增耕地371.31亩,建新区规模298.90亩,占用耕地290.24亩,项目实施归还周转指标298.90亩。3.2.2 拆迁整理工程施工(1)土地平整工程拆旧区内土地平整主要是拆除旧房、清除基石以及地表堆积物,采用机器深挖、平整辅助以人工拣碎石块,平整地面,深整或土层自然沉实厚度不少于70厘米,考虑到耕种适当进行翻耕处理,实现农田网络化、土壤保水、保肥、通气性良好。由于项目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田间高差较大,仅对项目区田间道整修、沟渠整修、新修沟渠、新修蓄水池即可,主要的土地平整工程量来自于房屋拆迁

38、、废弃工矿的平整,计划使用机械平整进行施工。农村宅基地复垦具体作法是:在房屋拆除后,应及时将院落内的杂树、竹和杂草清除干净,将废砖瓦、碎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尽量重复利用,没有利用价值的建筑垃圾清除出拆旧地块,可作为拆旧区规划整治道路和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作为垫层使用(运程一般不超过2KM)。废弃矿山复垦的具体做法是:在清除地面杂树、杂草、碎石后,将地面进行平整、修筑土坎。由于农村宅基地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可直接作为耕作层;地势低洼的部分可就近取材,利用地势较高的旱地土方进行回填,达到高标准农田的质量标准。为改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进一步提升耕地地力,拟从拆旧地块周边1-1.5公里处客运土层4

39、5公分。废弃矿山需要进行土壤培肥。项目区清除表层土石杂物15214.47 m3,拆除房屋面积12691.19m2,土地平整工程177502.22 m3,土地翻耕面积371.31亩,客运土方21543.10 m3。拆旧区土地平整工程规划统计表拆旧地块编号面 积(亩)清除杂物(m3)房屋拆除(m2)土地平整(m3)土地翻耕(亩)客运土(m3)土壤培肥(亩)CJ5226352010-0115.00 600.00 3520.00 7000.04 14.80 4500.02 CJ5226352010-020.72 28.80 336.00 0.72 216.00 CJ5226352010-0333.95

40、 1358.01 3909.33 15843.41 33.46 10185.05 CJ5226352010-0422.14 885.60 5261.86 10332.05 21.68 6642.03 CJ5226352010-0530.98 1239.21 14457.41 30.41 30.41 CJ5226352010-068.46 338.40 3948.02 8.29 8.29 CJ5226352010-0744.31 1772.41 20678.10 43.65 43.65 CJ5226352010-089.65 386.00 4503.36 9.46 9.46 CJ52263520

41、10-0929.59 1183.61 13808.74 29.13 29.13 CJ5226352010-1010.41 416.40 4858.02 10.19 10.19 CJ5226352010-1144.60 1784.01 20813.44 43.74 43.74 CJ5226352010-126.31 252.40 2944.68 6.09 6.09 CJ5226352010-1311.98 479.20 5590.69 11.61 11.61 CJ5226352010-1461.36 2454.41 28634.81 58.42 58.42 CJ5226352010-1515.0

42、8 603.20 7037.37 14.80 14.80 CJ5226352010-1610.33 413.20 4820.69 10.15 10.15 CJ5226352010-1717.01 680.40 7938.04 16.43 16.43 CJ5226352010-188.48 339.20 3957.35 8.28 8.28 合 计380.3615214.48 12691.19 177502.22 371.31 21543.11 300.65 (2)农田水利规划水利规划根据项目区地势和地形,修建沟渠,用于农田排灌。根据项目片内汇水面积和地面径流及实际情况设计,沟渠相互贯通,汇集地表

43、水,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排到地势较低的原有排水沟中。参照*县近年实施的土地开发项目的亩均工程量估算,预计新修沟渠4269米,采用浆砌石砌筑,混凝土护底,0.4*0.4m,占地0.9m;拆旧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统计表拆旧地块编号面 积(亩)新修截流沟新修蓄水池新修沉砂池新修引流沟长度(米)数量(条)断 面数量(个)容积(方)数量(个)长度(米)数量(条)断 面CJ5226352010-0115.00 13210.4×0.433033030.5×0.4CJ5226352010-020.72 /CJ5226352010-0333.95 32320.4×0.4730770

44、70.5×0.4CJ5226352010-0422.14 31930.4×0.443044040.5×0.4CJ5226352010-0530.98 38810.4×0.463066060.5×0.4CJ5226352010-068.46 11310.4×0.423022020.5×0.4CJ5226352010-0744.31 44120.4×0.493099090.5×0.4CJ5226352010-089.65 13310.4×0.423022020.5×0.4CJ5226352

45、010-0929.59 31020.4×0.463066060.5×0.4CJ5226352010-1010.41 15210.4×0.423022020.5×0.4CJ5226352010-1144.60 36320.4×0.493099090.5×0.4CJ5226352010-126.31 15610.4×0.413011010.5×0.4CJ5226352010-1311.98 18110.4×0.423022020.5×0.4CJ5226352010-1461.36 63750.4&#

46、215;0.4123012120120.5×0.4CJ5226352010-1515.08 18910.4×0.433033030.5×0.4CJ5226352010-1610.33 12410.4×0.423022020.5×0.4CJ5226352010-1717.01 17010.4×0.433033030.5×0.4CJ5226352010-188.48 13810.4×0.423022020.5×0.4合 计380.36一亩6方水(3)道路工程由于项目片单片相对较小,大多数靠近项目区或项目区内已

47、有完善的路网系统,道路全部利用原有道路,对原有道路进行整修即可。整修田间道139.32m,道路高出田面30cm,采用砂砾石路面铺筑;新修田间道379.29m,道路高出田面30cm,夯实路基,采用砂砾石路面铺筑。拆旧区田间道路工程规划统计表拆旧地块编号新修田间道路整修田间道路长度(米)数量(条)宽度(米)长度(米)数量(条)宽度(米)CJ5226352010-1157.12 1 3.50 CJ5226352010-1320.57 1 3.50 CJ5226352010-14379.29 1 3.50 CJ5226352010-1761.63 1 3.50 合 计379.29 139.32 (4)

48、其他工程1)土壤培肥工程:土地培肥工程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工作内容抓好化学除草。对新增耕地要在尽量清除石块、树根、草根基础上,对杂草严重的,要实施化学除草。增施有机肥。新增耕地基础地力差、肥力水平低,要设法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同时,每亩增施一定数量的畜禽粪,施后浅耕,将肥料翻入土中。使用土壤快速熟化剂。对生土比例过大的新增耕地,可施用土壤快速熟化剂。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有显著作用。预先种植养地作物。对新增耕地,特别是农家肥不易运达的地块,应先种植绿肥或其它豆类养地作物,种植时要酌施氮肥、增施磷肥,促进作物生长,实现以磷增氮。测土配方施肥。对新增耕地种植前应取

49、样测土分析,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与作物生长需求确定需要施肥的种类、数量与施肥方法,严格按照配方科学施肥,不断增进地力,提高作物产量。2)水土保持措施:复垦工程实施时,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保持渠系路网续建配套。项目区300.65亩耕地实行土壤培肥工程,亩均培肥花费330元。3.3建新地块规划方案试点项目区安排建新地块总面积298.90亩,其中耕地290.24亩,其他用地8.66亩。共分5个建新地块,占用周转指标298.90亩。建新区除安排8.65亩安置用地外,全部用于*镇的商住建设。按照先建后拆的总体控制原则,建新区全部实施完毕后,使用周转指标298.90亩。位于*镇*村的LY5226352010-0

50、1地块,拟用于商住开发建设,建新区面积128.64亩。位于*镇*村的LY5226352010-02地块,拟用于商住开发建设,建新区面积161.61亩。位于*镇*村AZ5226352010-01地块,拟用于安置*镇*村拆旧地块搬迁的4户住户。安置地块面积1.32亩。位于*乡*村AZ5226352010-02地块,拟用于安置*乡*村拆旧地块搬迁的24户住户。安置地块面积6.94亩。位于*乡*村AZ5226352010-03地块,拟用于安置*乡*村拆旧地块搬迁的1户住户。安置地块面积0.38亩。建新区总面积298.90亩,涉及征收的土地面积为290.25亩,土地征收后拟作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拍卖,其收益

51、首先用于抵扣实施规划的各项成本,节余部分作为增减挂钩项目专项资金,为*乡、*乡、*乡、*乡、*镇、*镇,*镇用于增减挂钩项目滚动使用。3.4补、赔偿方案3.4.1 拆迁补偿方案拆迁工作将由拆旧地块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在全村进行公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待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予以实施,然后由村委会与拆迁户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维护农民利益和其他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确保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拆旧区涉及各村于2010年10-11月陆续召开了全村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旧村改造安置补偿方案。制订补偿标准如下:(1)根据拆旧区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按照的建筑结构的重置价补偿,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