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_第1页
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_第2页
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_第3页
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_第4页
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董事会的职权与责任1、 职权2、 董事会具体职权如下:3、 1、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4、 2、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5、 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6、 4、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7、 5、制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8、 6、制定公司的债务和财务政策、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任何种类证券(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债券)及其上市或回购公司股票的方案;9、 7、拟定公司的重大收购或出售方案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十、8、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的风险投资、担保(包括资产抵押)事项;十一、9、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包括建

2、立、解散或改变公司各部门及委员会的作用及数目等;十二、10、聘任或者解聘公司高级管理层,推荐其酬金并提请股东大会批准。高级管理层包括:十三、总裁;十四、副总裁及财务总监(根据总裁的提名);十五、董事会秘书11、委派或更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委派、更换或推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董事候选人和监事候选人;12、决定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置;13、制订公司章程及其附件的修改方案;14、通过引进新政策及改进现行政策等来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15、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16、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17、听取公司总裁的工作汇报,包括季度、中期及年度报告等,

3、并检查总裁的工作;18、处理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权的部门规章和本章程规定应由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的事项外的其他重大事务和行政事务;19、签署重要协议;20、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有权的部门规章或公司章程规定,以及股东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二、责任董事应当对董事会会议的决议承担责任。若董事会会议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投赞成票的董事应承担直接责任(包括赔偿责任);对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投反对票的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对在表决中投弃权票或未出席也未委托他人出席的董事不得免除责任;对在讨论中明确提出异议但在表决中未明确投反对票的董事,也不得免除责任。公

4、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之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可以称之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这种结构使公司法人能有效地活动起来,因而很重要,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2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3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4经理,由董事

5、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应当遵循的原则是:1法定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2职责明确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3协调运转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

6、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4.有效制衡原则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监事会的职权及其新变化公司法的此次修订,涉及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即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有一些重大调整和新增内容,特别显着的是对监事会的职权和作用有不少增加与强化,成为修订后新公司法的最大亮点之一。新公司法关于监事会及监事职权规定的调整和新增内容,分别表述在第二章有限责任公司和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两部分内,即:第五十二条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

7、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设主席一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第五十三条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监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监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监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监事就任前,原

8、监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监事职务。第五十四条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下列职权:(一)检查公司财务;(2) 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新,不仅是经理)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三)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新,不仅是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五)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六)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七)公司章程规

9、定的其他职权。第五十五条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第五十六条监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决议应当经半数以上监事通过。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第五十七条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第一百一十八条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

10、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设主席一人,可以设副主席。监事会主席和副主席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监事会副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副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本法第五十三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任期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第一百一十九条本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关于有限责

11、任公司监事会职权的规定,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第一百二十条监事会每六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决议应当经半数以上监事通过。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监事,顾名思义,根本职权是监督。如何使监督功能和作用真正地落实与发挥,一直是我国公司制度发展中相当困惑的难题。多年来商法学界一直高声疾呼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诉求,其关键正是针对监事会职权的落实与完善。在缺乏分治、民主、契约精神传统的国度里移植并施行现代西方法律制

12、度,从来就不是一件毕其功于一役的快事。不断探索,中西合璧,渐至完善,才是正确的必由之路。对照新旧公司法条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公司法制订生效并实践多年之后,立法机关适时修改,给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带来如下重大变化。第一,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监事会与设立董事会一样,成为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规定,不再有“经营规模较大的”限制,并明确了职工代表担任监事的最低比例,即“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第二,增加罢免董事、高管人员的建议权。通过法定的罢免建议权,对公司决策与执行机关的监督力度大大增强;第三,法定作为董事会主持股东会职权的替代机构。在董事会不履行公司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打破

13、董事会不作为时出现的机构僵持局面;第四,股东会会议上的直接提案权。股东会职权范围内的表决事项,监事会与董事会具有同等的提案权,监事会取得提案地位;第五,代表公司的诉讼权。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并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监事会应股东要求,具备法定诉讼资格;第六,参与董事会并议事的更大自主权。参加董事会会议并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监事会或监事不再是被动无为的陪衬角色;第七,调查权及运作费用的明确。通过财力的支持与保证,使对公司事务监督权得以落实,具有自主性、可操作性;第八,股份公司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成为章程明文约定的内容,一般不得缺少。应该看到,修改后的公司法在公司治理方面允许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两种监

14、督制度并存,监事任职的专业条件未如独董条件明确,以及未明确彼此职能的界定,仍然为日后新法施行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留有进一步审视与完善之空间。论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司成为现代企业中重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而发挥公司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涉及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其自身所具有的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这套组织体系大都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不同机构依据不同的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发挥公司的最佳运作潜能。

15、这里,笔者拟对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进行探讨。一、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概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旨在于明确划分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确立几者之间制度的有效运作。其中股东大会是全体股东组成的对公司经营管理和股东利益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意志的执行机关;经理层是依法由董事会聘任的经营日常事务的机关;监事会则公司的监督机构,行使监督权。在具体的治理结构中,公司的所有者将自己的财产交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并通过组成股东大会来行使权利;董事会作为拥有执行权和治理权的常设机关,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活动,拥有支配公司法人财产、任命与指挥公司经理人员的权力,起承

16、上启下的作用。经理层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行使业务执行权。同时,股东大会选举监事会,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协调运行整个公司的运作,使公司以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参加到经济生活之中来。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关法理剖析在现代公司中,法人财产权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其本质的两方面,公司制度的其他特征莫不源于此。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现代公司才能够生存、成长和发展。因此,剖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首要就是要解决法人财产权问题。只有让法人产权制度明晰化、法人产权转让规范化、法人交易市场化,才能使公司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的竞争

17、主体和法人实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让公司企业能独立地支配和运用法人财产权进行活动并相应承担民事责任,从而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支点问题,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公司又是一个由股东、董事、经理、职工结成的多元利益共同体;分配和协调好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受益、决策、激励、风险等问题才能使法人治理结构内的各个不同机关发挥最佳效能。相关的公司机关的存在和运作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内容:(一)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1、股东主权主义。该理论认为公司是股东组成并确保股东能够利用公司组织最大限度地盈利的联合体,并且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权和公司利益的唯一享

18、有者。这样,只有股东才是公司治理的主体,而那些被现代公司理论称之非股东的利害关系人则被排除在治理主体这外,经理层只是股东的延伸,它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并满足股东对利润的无限的追逐;对其怠懈、无能以及道德风险等内部人问题也只能由股东来校正。2、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关系上,一般认为,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股东基于信任,选举董事代他们经营公司业务而不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事务,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承担受托责任,为股东的利益执行经营管理公司的各项业务的执行管理职能。但这种传统的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制度已逐渐为“有机体理论”所代替。所谓“有机体理论”是把公

19、司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公司组织机构的权力是国家法律直接授予,并非来自股东大会的委托。在这种法律思潮的引导下,各国公司法纷纷强化董事会的权限,适应公司经营管理专门化、高效化、快速化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3、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造能力等到综合素质为标准,挑选和任命适合本公司的经理人员。经理接受董事会的委托,便有了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这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经理人员作为委托代理人,其权力是受到董事会的委托授权的限制的。其次,公司对经理人员是一种有偿雇用,经理人员须履行其义务,董事会有权对经理的经营情况进行评判。但即使是

20、对两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无法遏制经理人员对公司的控制权的恶性膨胀,因此,如何对其加以改善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二)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理论1、共同的所有权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革新的支持,公司企业不再单单是由建立在股东或财产所有者的联合体基础上单一种类的公司,而是由财产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等相关利益所有者共同组成的。对所有权的享有的主体是多种类的。甚至有时,与物质资本相比,现代社会中的人力资本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知识密集型的公司的体现尤为明显。共同的所有权理论把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两者者结合起来,有利地调动公司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等相关利益者的积极

21、性,也迫使公司法人在治理结构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2、经济民主理论。在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论中,公司民主只是一种资本民主的反映,雇员等其他利益主体被排除在公司民主和法人治理结构之外。但是,随着民主理念的不断扩展,这一理念也必将在经济生活中有所体现。例如欧盟在公司法第五号指令(草案)中规定了四种可供成员国选择的模式,显示为其强制执行职工参与制度的决心。在日本,尽管雇员参与制度尚未被立法正式认可,但是民主意识已经在公司制企业中有所发展,原本由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承担的责任已被广泛地嫁接给广大从业人员,“全民参与”已被看作日本公司制的根本特征。三、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普遍认为,公司的

22、历史始于是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而法人治理结构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并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维护了股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促进公司内部各机关活动的顺利开展。纵观其历史,各国公司法均有削弱股东大会权力加强董事会权力的趋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新的特点。(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弱化。早期西方各国普遍采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与当时公司的规模小、业务简单,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高且股东人数少,易于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的基本状况相适应。但是,由于新情况的出现,导致“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弱化。首先,公司的经营决策运作必须由具有专业知识的董事或经

23、理来进行。毕竟,公司的经营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的活动,大多数股东在这方面知识是贫乏的,无力运转。只有这些专门化的人才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于是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逐渐从股东大会转移到董事会甚至是经理层手中。其次,股东的投资理念发生变化。由于小股东的大量存在,股东的“白搭车”心理和“关心公司不如关心股市”的实惠态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致使股东大会的决策能力迅速下降。大量统计资料显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热情已降低,许多股东根本无意参加。再次,知识经济的浪潮对其形成极大的冲击。资本主义早期,传统地认为经济的增长绝对的取决于物质资本的投入,物质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物

24、质资本的价值和重要性正在明显下降,知识因素的力量逐渐超越物质资本的力量而占据主导地位。(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强化及其不足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弱化的情况下,董事会的权力日益膨胀,不再只限于公司意思的执行机关,各国的公司立法纷纷顺应这种潮流,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美国示范公司法中规定:“一切公司权力应当由董事会行使或在它的许可之下行使,公司的业务和事务也应当在它们指导下经营管理,董事会只受章程所载明的限制的约束。”这样,股东大会的权限就相对狭小,另外,德国股份公司法,法国商事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董事会的中心地位。然而,“董事会中心主义”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也暴露也一些

25、弱点:第一,在监督方面,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选择聘任公司的经营者和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责。在实践中,经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董事专业知识的缺乏使董事会不能很好地履行该职责,造成由于选任的经理的信息不了解,使不称职者被选为高层经理即逆向选择;或者经营者违背董事会的意志、决议进行经营的道德风险。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困扰着董事会,影响到其经营、决策、监督。第二,“搭便车”削弱董事会的作用发挥。由于现代公司中的小股东众多,他们不可能耗费相当的成本来经营管理公司,于是就选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来监控经营者。这就导致搭便车问题即很多小股东享受了积极监督经理行为的股东带来的便利,在这种情况

26、下,必定使股东对公司的监控能力减弱。(3) 职工参与制度日益得到认同与重视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日益弱化,“董事会中心主义”不断强化却问题百出中,职工参与制度日益受到理论界与司法实践的认可。面对科技文明,如何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热情,激发其为公司贡献聪明才智?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推行了公司职工持股计划,把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让职工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学者认为,其理论基础是基于人力资本所有权理论和经济民主理论;也有学者认为答案在于公司利益是股东与工人利益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体。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本质上是相同,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职工参与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增强职工在

27、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影响力,有助于实现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间的相对平衡,预防、减少和化解劳资纠纷,促进公司的经济民主和秩序安宁,共同为公司创造最大化的利润。该制度必将为各国所采用。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立法研究和司法实践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差距,但我国处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通过完善公司法上的有形公司组织结构,健全公司法人结构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当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当在现有的公司法对公司机构的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的基础理论上再进行突破与发展,摒弃那种股东或物质资本者联合体的公司理念而代之以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现笔者就从我国目前公

28、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提出一些健全和完善的建议。(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公司制度中,投资者所有权转化,分离为股权和法人所有权,而在公司运行过程中,股权与法人所有权、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发生分离,从而形成股东、公司法人、公司经营者间的产权关系。我国的公司制改造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基础理论上运行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产权过份集中的烙印。产权的过分集中导致国有公司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出现两个方面的偏向:一方面企业经营者的自主决策权并未真正落实,政企不分;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产生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对于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国家股

29、的比重过大造成的,对国家股的比重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国有股的法人化是当务之急。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中,并没有要求以国家股占绝对优势来体现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其只规定股份可区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笔者认为即使为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也只需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公司企业中控股,其它的一般性的行业和公司企业不宜作具体的规定。实行国家控股的法人化的具体思路:(1)将一部分国有股出售或转让给有关法人,变国家所有权为法人所有权。该作法既有利于降低国有股权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又能进一步发挥法人股东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优势;(2)不改变国有股性质,将部分国有股权委托给专业性的投资公司经营,

30、行使国有股的权利,其中包括以国有股代表的身份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3)以一定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为基础,成立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将原先由各级政府行使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统一委托给这些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让这些控股公司出任国有股的股权代表,来参与公司法人的治理。(二)从实际出发,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现行的公司立法中存在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划分同各自的地位不相吻合,监事会职权的力度不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应予以完善和健全:1、进一步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在股东大会中切实搞好个人、机构法人和国家控股公司股份的比例,确保经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能维护好公司的利益。股权结构合

31、理,即不受任何单独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能有效地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经理人员实行监督约束。如果董事与监事不能发行好自身的职责,可以由股东大会对其罢免;如果发现高层经理人员不能通过经营管理使公司获得良好的发展,股东大会可对其进行批评并通过对董事会施压而对其解聘。2、完善我国的董事会制。董事会是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治理结构的运作。完善董事会制度,首先,要提高董事会的组成人员的素质,而且要在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人数上安排恰当的比例。其次,要优化董事会功能,在法律明确赋予其职能、权限、责任、利益,建立起一种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再次,优化董事会的决策

32、程序,使公司的决策体系科学化、规范化。3、加强监事的职权力度。目前立法中对监事会的规定过于概括,不利于有效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要对职权进行加大,赋予其业务监督权、财务检查权、公司代表权和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力。4、规范经理层的运作机制。规范经理层的运作要完善经理聘任制,确立竞争机制,保持经理阶层的独立性,使其在经济利益上具有独立性,在企业分配制度上保证经营者的收益分配,将其收入与资产经营状况挂购,并建立一套对经理阶层有效的评价体系。(三)实行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从国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和民主理念向公司内部延伸的结果,也是为了缓和劳资

33、冲突以提高公司的组织效率的需要。基于我国国家性质,让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必需,也是必要的,充分体现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但是我国的公司法只规定了监事会中应当由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参加,对于职工参加董事会问题缺少立法的确立。笔者认为,对于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度的推行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扩大职工参与公司机关制的适用范围,并在立法上要对该制度普遍地给予确认。对于公司达到一定规模的即可要求由一定比例的职工参与管理。第二,将公司权力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平等地分配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权者。只有平等地享有权力,在行使公司权力时才能达到平等,职工参与到公司权力机关这一制度才会有实际的意义。第三,建立保障

34、职工参与公司机关的相关制度。毕竟,职工在参与公司权力机关时,处于弱者的地位,对充分地行使权力有后顾之忧,规定一系列保障职工利益的制度,解决其顾虑,职工才能真正起到参与公司管理的作用。(4) 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完全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权力分配当中去。从目前各国的立法及实践上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公司法人治理模式有德日模式与英美模式两种。德日模式,由于德、日的银行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参与公司机构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经常对公司的决策、经营作出影响;英美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持股来达到其左右被持股公司的目的。基于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信息优势和

35、监控能力的考虑。我国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应对于商业银行战略性持股的行为进行法律确认,这对于我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的工作困难重重。可考虑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进行股权的转化,由商业银行对公司进行评估,经权衡利弊,做出是否对公司进行债转股的决定。如果是,则银行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进行权力渗透,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促使其经济状况的好转,达到原先的要求偿债的目的。商业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及特征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说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资产总额减去一

36、切负债后的剩余资产,因此又称“净权益”。一、所有者权益的分类所有者权益可以按经济内容和形成渠道分类。1所有者权益按经济内容划分,可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种。(1)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包括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国家投资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的资本;法人投资是企业法人或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的资本;个人投资是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内部职工以其合法的财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外商投资是国外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2)资本公积是通过企业非营业利润所增加的净

37、资产,包括接受捐赠、法定财产重估增值、资本汇率折算差额和资本溢价所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接受捐赠是指企业因接受其他部门或个人的现金或实物等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是指企业因分立、合并、变更和投资时资产评估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资产价值与原账面净值的差额;资本汇率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收到外币投资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汇兑差额;资本溢价是指投资人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认缴资本金的差额,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及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本的溢价净收入等。(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盈余公积按规定可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也可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法定公积金提取率为10。(4)未

38、分配利润是本年度所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利润分配后所剩余的利润,等待以后分配。如果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时,即表示年末的未弥补的亏损,应由以后年度的利润或盈余公积来弥补。2所有者权益如按形成渠道划分,可分为原始投入的资本和经营中形成的资本。原始投入的资本包括投入资本和资本公积,经营中形成的资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权益比较,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供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不必向投资人返还资本金。而负债则须按期返还给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负担。2企业所有人凭其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

39、要依据,而债权人除按规定取得股息外,无权分配企业的盈利。3企业所有人有权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或者授权管理人员行使经营管理权。但债权人并没有经营管理权。4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和亏损负有无限的责任或有限的责任,而债权人对企业的其他债务不发生关系,一般也不承担企业的亏损。试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近年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直成为理论界、法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股东本位论及其局限性入手,分析了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现状,针对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的混乱、公司组织机构相关立法的缺陷以及公司法人治理主体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原则。建议确立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

40、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股东联合体的公司理念,尽快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相关立法,并实现公司的多元利益共同体理论模式,大力推行职工参与制度,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加速企业公司制改革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关键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结构多元利益共同体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中重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其核心制度就是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组织结构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认为只有股东才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1、的主体,那些被现代公司理论称之为“作股东的利害关系人”则被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公司理念不断更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常常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简要分析,以建立真正有效的治理结构。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及局限性。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概况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传统的公司理论将公司定义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和他们嫌钱的“工具”。公司作为营利性的社会法人,其权利的基础首先要有物质所有者(股东)的出资。公司在营运中所要确保的,当然首属股东的利益,即股东通过什么

42、机制迫使经营者将公司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回报返还给自己,以及如何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并使其在股东的利益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这就是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要处理的问题。在股东共同出资构筑公司资本基础的同时,作为出资者自身权益的必然要求,出资者的共同意志便成了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权力机关的立法源泉。但股东对公司直接占有和控制是不现实的。早期由出资者兼经营者的做法无法满足公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现代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于是股东大会便选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公司权力。其中包括为公司选择有经营能力的高层经理和对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这样就形成了两种法律关系:即公司委托董事管理与经营公司财产

43、,董事由此取得对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权。董事作为受托人负有忠实义务和善管义务普通法系一些国家则认为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即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对股东负有信托义务,负责托管股东的财产并对公司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维护股东的利益。这种信托关系有涵盖董事的对内和对外的关系,而前一种委任关系更侧重于内部关系。另一方面,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董事会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造力为标准选择和任命适合于本公司的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并接受董事会监督。可见,以股东本位理论为支柱而构建的传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试图通过股东大会

44、,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关系,来实现股东对公司的最终控制。然而,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却遭受了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已难以适应现代公司发展的需要。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股东本位作为一种固有的观念,即认为股东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直接控制权,他们是选择并控制公司董事的“市民”,这些被称为董事的“议员”,是股东的代表并为股东的利益而工作。董事会选择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再选择其他人员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然而股东本位原则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受所有权保护的生产要素(即所有权的客体)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谁拥有这

45、些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谁就拥有相应的权力。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土地主是最有权势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当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增长的失去而物质资本的短缺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资本代替土地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对资本家的权利进行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于是股东本位的公司体制便应运而生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供给是日益丰富,而工业和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复杂,比物质资本更稀缺,知识、技术等“精神力量”正在各方面超过物质资本的力量而呈上升趋势。以物质资本为基础生产也随之转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活动。公司内部的人才

46、资本、资源及知识的积累是公司获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公司的成长及兴旺取决于拥有专门知识这一决定性生产要素的人,即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所以,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股东本位理论,忽视人才资本所有者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严重影响开发中心产生长期的收益。其次,确立的股东本位原则已不符合现实,股东会形式化,虚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早期各国基本上实现股东会利益,股东会当然有权决定公司的一切事务。当时公司规模尚小,业务相对简单。或者原来就是由家族统治和经营,还没有形成经理阶层的土壤和条件,近现代尤其是二战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大规模现代化股份公

47、司不断涌现,加上证券市场的高度发达,公司股份的日益分散,以及公司经营趋向复杂化、专门化、使得众多大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逐渐从股东转到管理者手中。有的外国学者断言“没有控制权的财产所有权与没有财产所有权的控制权乃是股份公司发展逻辑归结。”这是因为,股东会是一个非常设性的合议制机构,只能通过股东会议来决定公司事务,但实际上不可能经常开会。所以,股东会中心主义不可能适应公司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现代经营环境股东往往不是经营管理专家,又不熟悉公司业务的细节,股东会全权管理公司难免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导致公司在残酷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甚至遭到淘汰公司规模庞大,股权极其分散,致使任一股东无法加以控制,高

48、度发过的证券市场又使得投资都随时可以买进卖出任一公司的股份,绝大多数的股东与其关心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股东的投票权,还不如更注重于股价的涨跌变化,以便把握行情,通过股票买卖迅速获利。所以,如果仍然固守股东本位的传统理论,由股东会来控制整个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公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最后,传统的股东本位原则与现代民主理念格格不入,众所周知,民主的首要含义在于参与,然而在股东本位的公司体制里,公司民主只是体现了一种资本民主,即只有那些拥有公司物质资本的人才有权利选举和被选举为公司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而公司中从事财富创造的雇员被排除在公司民主和法人治理结构之外。这种资本民主既不利于提高雇员的劳动积极性,可

49、能激化劳资冲突,又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损害了公司的组织效率,随着民主理念不断向公司内部延伸,股东本位原则势必日趋衰落。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传统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样,在我国公司法人结构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公司法人有形的公司组织结构,即公司内部机构的分权制衡机制。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机构的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衡关系,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范的。我国公司法是以股东本位这一公司理念为指导的,遵循了传统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关系,因此难以摆脱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念的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暴露了法律适用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对股东本位论在立

50、法和实践中被修正的同时,我国法学界却将其作为有关公司定义的范式和公司立法的指导思想,尽管传统的股东联合体的公司定义形成于“资本基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并且已经受到当代公司理论的扬弃,但是这一定义突出所有者的优先保护和股东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优越地位。我国目前无论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还是新创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产一进是各类公司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在公司理论和公司立法中突出股东的主权地位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因此,无论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建设,都受到了这种传统理论的影响,使我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立法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我国公司法是确立社

51、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初期提出来的,带有很深所有制烙印的公司大量存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实践中演变为国有股占公司总股本的绝对多数。重视股东权益,换而言之,就是强调国有资产的控制地位,这也是公司法第4条理论论据。第二,关于董事会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1)董事会的产生和运作不规范。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的经营决策由董事会决定,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一些公司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实际上董事就产生了。董事长的选举多是上级任命或选举之前与主管部门协商,征得上级主管部的同意,董事的任命或解聘虽然也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因素,但实际上董事传经的产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由政府机构指派。由于

52、没有立法、没有合理的报酬,董事往往不敢或无独立行事的功能,使董事会、变成承转上级行政领导命令的傀儡,失去了董事会应有的作用。(2)董事会的构成不合理。如何有效地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最重要的取决于董事会的人员构成。董事应当具有本公司经营的专门知识和经验。理想董事人选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法律、财产和教育方面专家,而我国公司董事大多是党政干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人员,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往往合一,常常是一班人员两个机构,董事会相当于管理委员会,所以我国董事会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职能而不具有监督职能董事长对内应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开会的主席,对外代表公司。由于我国大多董事长成为事实上的委派,董事长兼

53、任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代表的身份,很容易把企业引向老路,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更无法代表企业。(3)在董事的任职资格方面,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董事是否必须是公司的股东,没做出规定。目前有许多股份公司的董事并不持有本公司的股份,缺少这样积极条件,他们很难真正履行忠实的善良管理者的义务,这与公司利益与董事个人利益缺乏内在利害一致性有关。第三,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不到位。监事会应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公司法第54条对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或者监事的职权作出详细规定,该法第三节甚至专列监察院事会一节,监事会均享有既监督公司财务,又监督公司业务的权力,监事还可以专列席董事会会议,丛一

54、定意义上讲,监事会是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代表股东对董事、经事等经营管理者行为进行约束的常设必设机构,但是从下面几点可以看出我国立法没能确立一种确保监事会监察权有效行使的法律保障机制,致使监事会的营运失去了可操作性。1、我国目前由股东选举的监事,大多为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资产的代表,而非个人资产代表,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的密切关注。而且监事的任职基本上为兼职。公司最高决策者和经营者与公司监事往往来自于同一出资单位,仍保留着一咱残存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所具有隶属性,也使得一些监事无法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而听命于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安排和指挥。一些依法须履行职权,如监事会的作报告等

55、,也往往由董事会或总经理代劳。可见,监事会的监察权行使因此而大打折扣。2、监事会法定职权的行使因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而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我国公司法第26条虽然也规定了监事会对公司财务监察权,对董事、经理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权,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请求纠正权,以及如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但对这样法定职权如何得以有效行使,立法并未提供充足的保障手段。同时,即使公司要对董事提起诉讼,公司法也没有规定由监事对董事提起诉讼。这些均削弱了监事会应有的职能。3、因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也使得监事会监察权的行使往往成为不可能。监事会监察权的行使主要针对的是公司的业务的财务

56、,为此监事会在行使监察权时往往需要聘请律师、会计、审计师等参与具体工作,并需支付合理费用。由于公司对这些费用承担与支出未做出规定,所以实践中一些公司的董事或经营,以资金紧张为由,拒绝支付该笔费用,使监事会的监察活动难以进行。第四,忽视职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在股东本位的公司理念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体制中,公司利润的创造者是被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的。尽管我国公司法从维护职工权益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权及民主监督权出发,规定了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但在现实情况下由公司或工会出面提名选举的职工监事,因其要么存在一种内部行政隶属关系,要么存在一种雇用关系。立法对职工监事因行使监察权可能受到利益侵害未给予任何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职工参与公司法人治理这种情况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我国现行的以股东本位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否定了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和崇尚职工是企业主人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情不符,而交所有权特别是国家所有权绝对化,结果职工的利益不能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得到有效保护。在公司资产中,国有资产固然重要,需要得到法律保护,但国有资产一旦失去劳动者的劳动以及劳动者所具有的专用性技能即人力资本,它将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同时也无法有效利用职工能比较“廉价”地观察到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