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0/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1.gif)
![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0/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2.gif)
![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0/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3.gif)
![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0/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4.gif)
![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0/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fa243c4d-44cc-4159-ad85-258ffcfb27e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
2、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
3、的环节: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启发谈话: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二、细致观察,建构
4、新知、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
6、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
7、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8、。朗读课文、认字解词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默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齐
9、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句子二:(爬山虎
10、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听读思考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
11、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2小组交流探讨。读“阅读链接”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谈启示、说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小练笔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
1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预习任务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 号同学可不做)自主、合作、探究 :一
13、、展示互动,检查预习。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_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 叶柄 休想 一顺儿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1、我知道课文(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学后反思,我来闯关: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再写_,然后写_,以及_。2、积累
14、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a.b.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5、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我来闯关: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6 爬山虎的脚习题一、听写词语。二、多音字组词空 _() 铺_ ( ) 曲_( ) 蔓_( )_() _ ( ) _( ) _( )三、填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朝下
16、,在墙上铺的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波纹,好看得很。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睡姿百态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
17、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画出。、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a._b._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
18、法。多媒体课件、实物。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一、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
19、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
20、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二、精学感知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生读课文。 孩子们汇报内容: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那是脚的什么?”生:“位置!”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21、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生:真的很相似!师:什么相似?生:形状相似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
22、以看着书来配。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
23、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生:蛟龙的爪子。师:叶爷爷
24、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大笑)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蛟龙
25、的爪子)齐读这个比喻句。(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三、总结点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
26、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
27、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
28、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学生: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学生: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学生:我
29、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
30、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4)复述第四自然段。(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
31、,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学习第四自然段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
32、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7、理解最后比喻句。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学习第五自然段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板书:枯萎牢固)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三)总结
33、问题,升华激情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小黑板上出示的问题)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图片展示美丽的农家小院里满墙的爬山虎)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四)拓展延伸1、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2、背诵三、四自然段。3、学生合作动手剪贴爬山虎叶子,粘贴一幅美丽的墙面。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
34、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
35、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
36、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本课的不足:一是本节课教授的是第二课时,没有从整体入手,应该从面,再到点。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到课文中
37、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的完整。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教学过程: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1揭题,读题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二、精读重点段
38、,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1、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2)生汇报:板书: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特点样子: 像(细丝)颜色: 嫩红(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2、学习第四自然段(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上台前作演示)(2)看课件演示:板书:爬 触巴拉、贴(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3、学习第五自然段(1)小组内自主
39、学习。(2)汇报:板书:没触着墙 萎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
40、子就(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1. 分段、归纳大意。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爬山虎的叶嫩叶嫩红嫩绿长大的叶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描写爬山虎的脚初生的脚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比喻爬墙原理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描写比喻老脚没触墙的萎
41、了对比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特点样子:像(细丝)颜色:嫩红(灰色)爬触巴拉、贴没触着墙 萎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
42、、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和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2、质疑:学
43、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板:样子?怎样爬?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
44、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2、理解:触巴拉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
45、轻,只能触)“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
46、脚一脚往上爬的。(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全班交流,(谁能说说)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太有趣了,太神奇了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齐读第4自然段四、学习第5自然段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
47、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五、小结: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略)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学定
48、标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二、模块探究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
49、: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2.学生思考后回答。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3.教师精讲: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
50、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课文回放:1.爬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年级夜色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2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8.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听评课记录
- 五年级数学口算竞赛题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题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练习题费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 正比例图像 听评课记录
- 船员劳动合同范本
- 商业房屋租借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高级技术人才聘用与管理制度合同
- 《课标教材分析》课件
- 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平安校园
- 医疗器械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移动》课件
- 四新安全管理
- 脓包疮护理查房
- 《信号工程施工》课件 项目一 信号图纸识读
- 基础护理常规制度
-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
-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培训
- 设备日常维护及保养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