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反思_第1页
往事依依反思_第2页
往事依依反思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往事依依 ,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七 年级上册以 “金色年华” 为主题的第二单元, 不难看出, 编者的目的很明显意在唤起中 学生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并以此为之奋斗!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情境导入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 ,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 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 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 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

2、雾 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 赵丽宏为青年学 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 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 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 夏、 秋、冬的诗句, 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 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 解就可以了。 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 对内容并不

3、是很了解, 所以我认 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 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 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 、寒食、山亭夏日 、题榴花、霜月、雪梅等 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 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 、积 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三、创设情境,模拟于漪赠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学中我有这样的设计:“创设情境:设想一下:于漪老师,一位七十

4、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猜她最想对在座的你们说点什么呢?于漪赠言 (1)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2)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 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小结:青少年应该: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这样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本文写作主旨。“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 ,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 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结合自己想一

5、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 这样安排, 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 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 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 精彩的展示。不足之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教师都能接受, 但真 正落实到课堂上, 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 学校 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 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 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 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 解析为主,

6、没有很好地做 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本文在盼春绘春颂春的抒情中描春教学反思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绘了心中的春。我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 十分丰富的优美抒情散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从“句”方面讲,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仅“比喻”共用了八 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 歌颂春,表现出春的新

7、、美、力,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 的学习, 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在想应该把它上成文学欣赏课: 尤其是对于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 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 用品、背、写来体会、 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 为何美。 调动学生的听、 说、读、写各种器官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当做到“品读妙词、佳句”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自由 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 交流。 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 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 活动效果很 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对时间分

8、配不够合理,我在组织学 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二、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而且发现学生对于美妙词句的点评还很不到位, 这需要老师的指 导和平时的多加练习。导入新课后,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 语等。 内容可丰富了, 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 对象, 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让学生感受篇优美散文的 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的问题可多了,请看 下面颇为精彩的镜头:生: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

9、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 钻出来?生: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 ,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 ,能否换成“叫”?生:不行,因为“叫” 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师:解答得非常好。 “闹”字写出了 蜜蜂嗡嗡的叫, 还有蝴蝶飞来飞去, 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 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 什么分成三段, 而不是一段呢?生: 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 这样排列整齐, 很醒目。生: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

10、义是什么?生:春天是一年的开 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 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 老师笑着说:“怎么样, 没有同学会解答吗? 需要老师帮助吗?”学生们高兴地说: “需要。”师: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 在春天里, 人们以充沛的精力、 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 各抒己见, 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 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 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

11、惯于“满堂灌” ,用理性肢 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 习惯于老师提问题, 学生 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 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 既然这样,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 地去认真读书、 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 自己来解决。学 生能提出问题, 说明他认真读书了, 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创造的 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

12、”,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 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当然, 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 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安恩和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却很巧妙;语言也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像安恩和奶牛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的情节特点,但是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我们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

13、。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课上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读懂安恩和奶牛首先要知道,它是出自约翰尼斯延森的故事集希默兰的故事。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在丹麦几乎家喻户晓。 安恩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作者所要歌颂的故乡的 农民的代表,作者的意旨在于赞美故乡人的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而健康的生活。 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来把握安恩这个人物形象。在上课的时候,我交代的似乎不是特别到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安恩和奶牛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却要在平凡中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方面来凸显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奶牛的态度的不同,进

14、而 表现安恩的态度的变化, 心绪的起伏,矛盾的焦点始终落在奶牛身上。安恩和买牛人口角的升级,也是作者匠心别具,不露痕迹。买牛人的合理要求彰显了安恩行为的不合理,才有了 安恩由“窘迫不安”到“气愤”到“神色慌乱”。只有引导学生读懂安恩的语言变化、神态变化才能读懂安恩的心理。最后一段的“真情吐露”,出人意料,真的撼动人心,令人动容。学生也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此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下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以便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予以借鉴。关于小说的主题, 我理解为两个层次: 一是安恩的善良,这是学生能把握的;二是安恩对 动物的平等相待,不仅仅关心了奶牛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关注到了奶牛的精神需要,这是对

15、生命的尊重,可以说是把爱心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也能 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 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的主题。不过,主题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商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似乎是被淡忘了。在上社戏这篇课文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充分考虑教材特点'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话题是幸福的滋味,单元阅读要求是 阅读本单元课文,揣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但这篇文章,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

16、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文章特点。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 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

17、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 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三、在教学过程的落实上,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堂课我十分注重让每个学生全员全程参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

18、相信,学生质疑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当然,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要求,但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 也没有去细致的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要求有些拔高。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十三岁的际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一、认识作者、奠定情感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此文是一篇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因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课文的作者那特别的身份。田晓菲

19、,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 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在天津13中学读初三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本文是她1987年十月(16岁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 90周年写的。因为作者 在写作本文时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很接近,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觉得与作者拉近了距离,而且学生能够很自觉地在把自己和作者对比之后产生对小作者的敬佩之情,为课文的学习奠下了一个情感基础。笔者还在介绍完作者之后给学生出示了田晓菲十三岁时作的一首诗露,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小作者。二、认识北大、树立远大目标田晓

20、菲十三岁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这件事让学生很是惊奇。 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学校 里,学生的普遍年龄比较大, 有的已经有十八岁了才上初一, 与田晓菲比起来简直令人咂舌。二是, 北京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 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梦想。 但小小年纪的田晓菲在她才十三 岁时就实现了, 对于这里较为封闭的学生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就在学生惊叹之余,笔 者给学生出示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图片(多媒体课) ,详细地介绍了北大的规模、地位以 及它那雄伟的让作者初见它时丢掉信心的图书馆, 这一介绍无疑给渴望读书、 渴望获得知识 的学生指明了航标,激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感知课文、认识成功历程 激起学生对未来的憧

21、憬之后, 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上, 而是要研读课文, 学习作 者成功的历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文中作者说自己是“一叶不系之舟” ,很 多学生不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那么, 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稳重是怎么写的。 作者从很小的 时候就开始读文学作品, 这使得她在来到北大前相当自信。 但是, 当北大那雄伟阔大的图书 馆大立于她眼前时, 她的誓言显得苍白无力了, 她失去了信心, 因为此时作者才认识到自己 的无知。“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 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 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 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 来对付的、 不

22、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 那么与北大的际遇, 便是又一 个新的开始。 ”是的,作者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倒,相反,作者开始对从未涉足 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她揭示和呈现,她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 始摒弃,开始相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在这令她惊喜的天地里, 她渴望生 活,渴望创造, 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 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 翔!所以,作者说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 湾/我是不系之舟。 ”到了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我是不系之周”的含义了:作者为了不断 地完善自己

23、、丰富自己,即便是再美的东西,也不会阻止作者追求知识的脚步。因为,作者 是在大海里自由行驶的小舟,无拘无束。四、总结经验、活跃学生思维 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再次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就在这时, 一个很机 灵的小女孩马荣荣举起了似乎早就想举的手,她问: “书中说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 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为什么图书馆的书会有灰尘,难道没人打扫吗?”这个 问题问得很好, 在备课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所以很想听听孩子们的看法。 于 是,笔者就说: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人打扫?”全班同学迅速地举起了手,抢着回答。生 1:“学校里没有打扫卫生的

24、人。 ”生 2:“不是那样的,大学里怎么可能没有人打扫呢,我想作者那样写是想从侧面说明图书 馆很大,书很多”生3: “我觉得应该是喜欢读这类书的人很少吧”孩子们在不停地回答着,最后大家用求证的目光看着我,我就说:“同学们分析得不错, 大学里的图书馆很大很大, 所以书很多很多。 文中说落上了些许灰尘' ,说明灰积得多不多?”不多”学生答。好,既然不是厚厚的一层灰,那说明平时有没有人打扫?有” “所以可以排除学校里没有清洁工的说法。 落了些许灰尘, 还说明这些书很少被人翻阅。 老 师在前面就已经交代过了, 北大的图书馆很大, 藏书 400 多万册,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目 啊,学生人数与之

25、更无法对比了。所以, 很多书都未曾被翻过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种 情况,大学里所研究的领域很宽泛,也许某些领域属于冷门' ,研究的人少,自然书被翻 看得次数就少了。 作者在文中这样说, 老师觉得她并没有刻意安排, 只是对大学图书馆情况 的自然流露而已。当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不要怕学生有问题, 应该最后, 这堂课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结束了。这堂课给我的启示是: 给与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教学反思秦文君的小说 男生贾里 贴近中学生生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受到了学生 们的大力“追捧” 。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他们对我布置的有关预习

26、、搜集资料的作业显 得热情空前的高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伟人细胞时,我主要采取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首先从体裁入手,由于 学生平常都比较喜欢看小说, 故而请他们自己说说看完一篇小说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方面。 小 说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小说吸引读者主要靠的就是: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等等。 比如说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面目不同” ,项链中的情节曲折,尤其是结尾出人 意料, 发人深省。在学生纷纷畅谈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教师因势利导,和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 共同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才是 “课堂的主人” , 学习

27、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在了解文章的梗概时,我让学生学会如何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在这个过程中, 再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来明确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 “质 疑与探究” 的过程。 首先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 简单的问题 由学生互答,稍有困难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然后,教师再提出几个有探讨 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 端午日教学反思文雪琼端午日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才 700 多字。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将这课的教学改成了旅游课。 在课堂上, 学生很快就 进入了状态,积极配合。文章的重点是“赛龙舟”的场面,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动作描写的作用,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结合的写法。我在教学中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 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在历练中成长 端午日 教学反思初一语文组 蔡 敏重新站上讲台, 一切都是新的。 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 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 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 大致的教学思路逐 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 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