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强化自主活动 注重心理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育之我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陈艳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小学德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 思。为什么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苦心婆心的说服教育始终得不到应有的 回报,道德教育始终不能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学生往 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说得是头头是道,可一旦回归到实际行动,往往 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强 的局面。笔者以为德育活动缺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活动,因为 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德育教育便会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得呆 木板而苍白。因此,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种种形式活泼的德 育活动去扣开学生那
2、一扇扇心扉,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春风化雨般 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一、情感性与情境性相结合 在主体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激发与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一 方面,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接 受,道德行为的行成。另一方面,从主体性活动的需要出发,情感的 激发与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来讲也显得非常重要,没有 情感的参与便没有主体活动的灵魂,没有情境的再现,就没有了主体 活动的生动活泼的背景。正因为如此,在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育活动 中,要注意情感性与情境性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与生成。我 们可采取的主要方式有:1、 角色扮演。即在主体性活动中,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 方
3、式,表演出自己在平时的活动中的一些有困惑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进而起到增强自我认识,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发展心理素 质的作用。通常可采用的方式有( 1)空椅子表演。即在活动中将一张 椅子作为倾述的对象,表达出对自已平时不敢与之交流的人的心里话,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角色互换。即传统的 意义上的 “反串”。让学生来扮演与自己的角色相对的另一角色 ,如去扮 演父母、老师等。学生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有利于他们换位思 考问题,特别有利于家庭教育等这一类教育的主体活动的开展。 ( 3) 小品表演。如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 将有些性格相对比较孤
4、僻的学生作为担任导游、售货员等角色,让他 们以积极地情绪与体验战胜自身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不仅有利于他们 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从 而促进相关的行为的固化。2、 情境再现。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许多活生生的 事例去充实学生的德育认知,但我们经常所遇到的情况是,一些事例 的适时性不够,往往是很多学生的很多经历与德育教育不能完全匹配, 加上离开了特定的教育情境,学生对一些道德体验的不够深切。面对 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将学生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者有可能发生的情境 用表演等手段再现出来(即是所谓的情景再现) ,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 情境中得到教育。在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
5、,如果恰当地运用情竟再现的方式,能够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开展活动,从而在自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 到教育。二、活动性和交往性相结合 活动性的品德教育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德育 活动是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学生的接受心理来讲,愈是生硬灌输 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抵触,甚至引发学生“逆叛心理”的 产生。因此经常有老师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苦口婆心地天天讲、日日 说,结果却收效甚微。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当然会出现事倍功 半的窘境。而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自我参与、自主体验、 自我发现,因此而生成的道德认知会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烙上深深的印 迹,这样的一种教育由于重视了学生的
6、内在感受,激发了学生内心深 处的那份情感,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的道德教育 工作更要关注孩子们的世界。以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他们自己的世界, 以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熟悉的事物。许多的观点、认识、准则是建 立孩子们交往与亲身的实践之中的。例如:不打扰别人,互相关爱, 这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们之间相互交往,而且只有通过 交往这些认知又只有土壤和根基,才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应如何在品德教育中重视活动性与交往性相结合呢?重 要的是打开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社会之间交往的渠道。这看似一 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却不能容易地实现。 在小学生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整个天空
7、一个是家庭,另一个可能就 要算是学校了。在家庭内,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更多的是与父母长辈 的单项交流,再加上一些家长缺乏教育的基本常识,不希望自己的孩 子与别的同龄人交往,造成了家庭生活中德育行为训练的缺失。另一 方面,由于升学的压力带来学校生活以“学”、“考”为中心,学生中 间充斥着竟争与淘汰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已经失 去了固有的自然与纯真。因此,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有意识地让孩 子走向社会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的德性在天然的状态下去“回归自 然”。我们讲德育与心育的有机融合,就是要求品德教育中在学生自主 地展开活动,在积极的状态下交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
8、声”的效果。三、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鲜明地揭示教育的目标,有效地采取教育 措施,对于品德教育来讲是有显性的效果的。但是如果在德育教育的 过程中,一味地讲究教育效率,一味地包办代替,采取“保姆式”的 全方位监护,只会扼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他们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的能力。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 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因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我们可以恰当地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能 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是行为暗示。如学生有乱扔杂物的习惯,如 果教师仅仅口头说教可能收效甚微,但是如果我们老师悄悄走到他的 身边帮他
9、拣起,并且随收送给他一个垃圾袋,我想要不了多久,他一 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表情暗示。孩子的心理 是脆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 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小心得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 的露珠。在教育过程中,一部分学生需要我们教师明示性的教育,即 直接的批评教育,而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我们换一个角 度,用师爱的阳光去温暖与感化他们。如果我们在学生不小心出现行 为的过失时,以一种宽容的微笑向孩子们作一些暗示,有时要比冷若 寒冰的直接批评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是类比暗示。学生在具 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行为判断的能力,可是 有时候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那么理智,一旦发生不良行为后, 他们的内心就会有自责和羞愧感的产生,从而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此时若按“律”责罚,对于犯错的学生来讲,往往会产生一种“扯平 了”的心理,压力会得到释放,从而将学生引向对事情后果的承受上, 而不会使他们去反思自身行为失当的原因。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不 良行为旁敲侧击,讲一些相同和相似的事例,并且将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悄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