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1页
无锡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2页
无锡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3页
无锡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4页
无锡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无锡市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调整方案文 本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四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一、前 言(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为依据,合理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指标,着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确保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位,确保“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

2、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深入贯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滨湖建设总体要求,促进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最美湖湾新城。(二)工作目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的同时,解决经济快速发展给土地规划管理带来的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三)工作原则1、保护优先、量质并重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生态保护优先,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

3、同体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2、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3、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保护、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4、改革创新、公众参与建立充分协调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反馈与动态衔接机制,协调规划调整完善重点事项。广泛征求

4、各方意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四)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1998年第257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8年第256号)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

5、-2009)10、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4年)11、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5号)12、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13、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指导意见14、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280号)15、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16、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的通知(锡政办发)2016156号)17、无锡市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8、无锡市滨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9、无锡市区生态红线区域界定规划(五)主要任务1、合

6、理分解规划指标落实无锡市下达调整完善各项指标,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开发强度的原则,将规划指标逐级分解下达至各乡镇。保证乡镇平衡协调发展,保障镇域经济发展用地空间。2、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在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根据分解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结合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将划定成果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3、优化土地结构布局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清除历史问题包袱,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衔接相关规划,积极推动多规融合,优先划定

7、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的总体稳定,保护生态空间,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4、统筹城乡用地布局根据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合理安排农村发展用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村镇建设用地控制区应符合村镇布局规划,并足额配置所在乡镇安置用地规模及合理的发展空间。5、保障“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列清单、留通道、控规模”的要求和“有进有出”的原则,梳理、完善交通、水利、电力能源、景区配套等难以准确定位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明确规划期内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通道,其他独立选址项目须准

8、确定位、落图,并做好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衔接。(六)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滨湖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雪浪街道、华庄街道、太湖街道、蠡湖街道、荣巷街道、蠡园街道、马山街道、河埒街道、胡埭镇、太湖,总面积628.15平方公里。(七)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调整基期年2014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期限2015-2020年。二、工作背景(一)区域概况1、自然概况无锡市滨湖区位于无锡市西南部,南临烟波浩渺的太湖,北接惠山区,东连梁溪、新吴二区,西临常州市武进区。滨湖区前身为无锡市郊区。2001年3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无锡市郊区与无锡市马山区合并组建成无锡市滨湖区。全区

9、水陆交通便捷,环太湖公路、京杭大运河、锡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张家港、江阴港、无锡机场近在咫尺。区域总面积628.1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60.1平方公里。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2、社会经济概况滨湖区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无锡市重要的核心功能区,滨湖区承担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社会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跨越、原郊区向城市核心区跨越的重任。自建区以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滨湖区常住人口69.69万人,城镇化率77.87%。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8.18

10、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7亿元。财政收入160.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0.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63元。(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1、土地利用现状图1 滨湖区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图根据滨湖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数据,201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62815.19公顷,其中:农用地11172.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79%,建设用地15396.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51%,其他土地36245.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0%。(1)农用地耕地:全区耕地2762.9

11、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4.73%。园地:全区园地3053.7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比重27.33%;林地:林地4453.4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比重为39.86%;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面积为902.6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比重为8.08%。(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全区城乡建设用地12176.9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9.09%。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0146.7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90%,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83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2030.1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19%。交通水利用地:全区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为2520.9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01%;其他建设用地:

12、全区其他建设用地698.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54%。(3)其他土地全区其他土地面积为36245.59公顷,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水域,面积为36229.03公顷,占其他土地的99.95%。2、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地均产出增速较快滨湖区经济实力雄厚,土地开发利用优势显著。截至2014年底,建设用地占陆域总面积59.20%。单位建设用地GDP由2005年的206.5万元/公顷增长至2014年的466.5万元/公顷。(2)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难度大截至2014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耕地仅0.0042公顷,区域内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

13、已基本整理完毕,耕地后备资源接近枯竭,补充优质耕地越来越难。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区域内易整理的农村建设用地规模较小、整理资金不足、农民整理积极性不高,工作开展难度越来越大。(3)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滨湖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锡市内的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集中于滨湖区,是无锡市的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对滨湖区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的倒逼作用日益明晰。三、主要指标安排(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区域发展定位滨湖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发展特质,立足于发展成为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新城、科创高地、文旅之都和商务中心。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区域发展

14、全过程,走“山水之间兴产业”的发展道路,建人水和谐、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创新创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发达、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发展格局,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科创高地;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精品旅游资源及底蕴丰厚的文化积淀,创新推动文化旅游深度结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区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吸引国际、国内各类优质商务元素集聚,加快建成总部集聚、金融聚贤、商务云集的区域型商务中心。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滨湖区坚定以“强富美高”新滨湖为发展目标,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合理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

15、年均增长10%左右,新兴产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产业结构现代化,规划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0.6:42.9:56.5,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共同致富活力迸发。建立比较完善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规划至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现代教育发展水平达到95分,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到2.79m2。(二)土

16、地利用目标根据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结合滨湖区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与任务要求,严守耕地保护战略,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协调,确定滨湖区规划期内需要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与各项调控指标如下:1、土地利用规模调控目标完善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利益调节机制,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确保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至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5920.00公顷、12573.50公顷以内;耕地保有量面积保持在2106.7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86.60公顷以上。2、节约集约利

17、用目标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建设用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挖潜转变,存量建设用地得到充分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各业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到2020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573.5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0762.8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2平方米以内。3、土地综合整治目标努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扩内需、保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5-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少于406公顷。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稳

18、定园地、林地面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用地结构,挖潜建设用地存量,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缓解资源有限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至2020年,全区农用地10690.44公顷,建设用地15920.00公顷,其他土地36204.75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由规划基期的17.79%、24.51%、57.70%调整为17.02%、25.34%和57.64%。农用地比例下降0.77个百分点,建设用地比例上升0.83个百分点,其他土地比例下降0.06个百分点。5、生态建设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滨湖最大的优势,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守生态红线,同时也要用好生态环境,坚持山水之间办产业理念,实现经济

19、与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推进太湖治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太湖大堤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蓝藻打捞处理能力。全面开展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清河行动”,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低碳社会建设。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调整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调整农用地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安排非农建设用地;坚持与上级控制指标相衔接,生态用地、基本农田以及建设用地空间发展相协调,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发展,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寻求经济、

20、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2、农用地结构调整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充分协调耕地与生态保护用地关系。提高优质耕地面积与比重,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产能提升工程,耕地数量不得低于2106.70公顷。园地利用坚持用养结合,预防土地退化,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及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着力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至2020年,园地稳定在3053.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力度,鼓励低效利用的其他农用地调整为林地和耕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至2020年,林地面积稳定在4

21、45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其他农用地面积1076.49公顷。3、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满足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整合城乡建设用地,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引导中心城镇和一般城镇协调发展,防止城镇工矿用地过度扩张。至2020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净增396.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上升0.63%,城镇工矿用地净增加616.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上升0.98%。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重点保障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必需建设用地,

22、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合理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为城乡发展拓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减少219.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下降0.35%。适度增加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先保障省级以上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合理用地需求,提高整体效率和保障能力。至2020年,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126.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上升0.20%。4、其他土地结构调整至2020年,滨湖区其他土地36204.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64%,其他土地净减少40.8

2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减少0.06%。(二)空间布局优化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要求,确保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优进劣出、提升质量、优化布局的原则,将华庄、雪浪、胡埭等版块位于中心城区周边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为城市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探索开展零散基本农田归并整合,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提高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做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得住、建的好、守得牢”,发挥城市周边太湖、十八湾自然风光带、钱桥生态林等山水林田湖等天然生态屏障对城市“摊大饼”

24、式扩张的阻隔作用,优化城市形态,改善人居环境。2、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全区规划打造“一带两城一镇”发展空间结构。“一带”为环湖战略发展带,包括山水城,梅梁湖景区(含十八湾地区)及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岛组团、渔港组团、科教创意组团、南泉旅游度假组团和国际商务会展组团等5个功能组团。“两城”为太湖新城和蠡湖新城,总体思路为“魅力引领、宜居宜业、功能完善、品质生活”,健全城市功能,完善中心体系,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雪浪、华庄、南泉、周新等老镇区和河埒、稻香、蠡湖、金城湾、梅茶和渔港片区更新改造,打造区域性的城区建设示范区。“一镇”为胡埭镇,依托园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镇区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25、。滨湖区此次规划调整完善充分结合各板块发展定位,遵循“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科学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着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立足自我挖潜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整合和再开发城镇低效用地。发挥集聚优势,合理控制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城市建设空间与近郊地区的沟通和与乡村地区的联系。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滨湖区新一轮的主骨架路网建设,形成以快速交通(高铁、地铁、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交通体系,通过实施苏锡常南部高速新建工程、地铁4号线一、二期工程、锡宜高速扩建工程、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盐泰锡宜城际高铁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完成主要基本交通框架的建

26、设。5、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滨湖区全区一半以上均为太湖水面,太湖沿岸、马山地区、长广溪、贡湖湾及鼋头渚地区均被纳入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以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文化为指导思想,构建合理布局国土生态屏障用地,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完整的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构建网络状、全覆盖的生态开敞空间系统。根据滨湖区水、山、田、城的分布特点,以钱桥低碳生态公益林、太湖为主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区,以公路、铁路两旁的绿化带,范围包括锡宜高速公路、钱胡路、陆马快通、华谊路,以众多湿地公园为生态绿核补充构建滨

27、湖的生态安全格局。五、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一)严格保护耕地1、切保耕地保有量目标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需求以及耕地补充潜力,确保2020年滨湖区耕地保有量及耕地面积均不得低于2106.70公顷。2、严格控制耕地减少各类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补充与被占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切实做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一补一”。至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不超过406公顷。3、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大污染及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强化耕地污染和灾毁情况监控,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减少人为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耕地,对污染、灾毁耕地及时治理和复垦

28、。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目标,建设沟、渠、路、林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为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按照“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保护优先、优化布局,优进劣出、提升质量”的原则,在已有划定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质量有提高、数量不减少。滨湖区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787.34公顷,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耕地面积为650.04公顷,占82.56%。调整

29、后城市周边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结合周边山河林湖等形成天然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的生态功能,使城市周边山水林田湖等天然生态屏障对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起到阻隔作用,优化城市形态,改善人居环境。2、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调整方针,对全区的基本农田进行布局优化,上级下达滨湖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486.60公顷,低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落地保护面积,在充分考虑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实际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787.34公顷,实际划定比目标任务多划了571.90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24个、基本农田保护区

30、5个,面积为803.36公顷。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耕地面积为650.04公顷,占82.56%;可调整地类面积137.30公顷,占17.44%。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降低。现状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经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优质耕地应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宜耕作、质量较差等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按照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划出;现有集中连片,有良好农业设施保障的现有基本农田继续保留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3、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

31、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符合法定条件的确需占用和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任务,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落到地块、确定边界,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同步补充更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同时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与整合涉农补贴政策相衔接,实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实行保护责任

32、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保护、建设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三)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适当调减低产园地,补充优质园地。园地的补充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照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规划至2020年面积稳定在3053.76公顷。规划期内以“城、水、田、园、林”为生态空间格局,调整优化现有林地布局结构,完善林地类型,提高林地配置和养护水平,基于滨湖区特点,加强水系、道路绿廊建设,形成水系、道路生态绿廊和各片区间的绿色屏障体系。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严格林地征占用管理,禁止毁林开

33、垦和非法占用林地,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规划至2020年面积稳定在4453.49公顷。六、优化合理配置建设用地(一)建设用地规模安排1、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管控,首先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逐步实现建设用地总量“零增长”、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化”。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重点保障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尤其是省以上重点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和电力能源设施用地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民生用地。严格落实年度计划指标,防止各业、各类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34、。规划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523.20公顷以内。各类新增建设项目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占或少占耕地。2、加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推动零散、低端、低效和环境影响、安全隐患较大企业的淘汰和改造升级,按照市政府“1236”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快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收储盘活、整合置换,推动优质企业进区入园和村级保留工业点提档升级,引领经济集约集聚、高端高效发展,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规划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0762.8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22平方米。3、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

35、地合理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为城镇发展空间的拓展土地,并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突破上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农民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自然村撤并和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聚,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和节约集约利用。将绿化美化与农村居民点整合结合起来,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建设居住环境良好、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其中至2020年,整理农村建设用地131.34公顷,形成流量指标100公顷。(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1、允

36、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保留建设用地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村庄、工矿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该区土地总面积约为15666.99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各镇城镇建设区。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流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2、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是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

37、内的范围,按照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注意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该区的土地面积约为545.87公顷,主要分布在各镇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周边。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是是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面积46602.34公顷,空间上广泛分布于全区各镇(区)。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

38、、村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4、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禁止开展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区域。此次调整完善全区未布设禁止建设用地。(三)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用地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体现“整体城市”的理念,建成城乡统筹、安全优质、节能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从而保障滨湖区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用地加快滨湖区公路对外通道建设。重点打通与惠山、梁溪、新吴、宜兴和常州武进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实施重要节点改造,改善现有道路通行能力,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快速沟通,重点推动蠡湖大道和高浪路快速化改造。主要保障苏

39、锡常南部通道、钱胡路扩建工程、地铁4号线一期新建工程等多项省市区级重点交通建设项目。2、电力能源工程规划期内滨湖区将在已有220、110、35千伏等级供配电网供电结构基础上继续新建一批输变电工程,包括中心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刘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以此确保城乡供电安全可靠性。同时,全区将新增一批能源站点,包括胡埭能源站、太湖新城能源站、华清路高中压站等。3、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新沟河延伸疏浚工程,实施围堤填筑、护岸工程、潜堤填筑和河道疏浚。预留市防汛仓库出入口通道工程用地,确保防汛工程用地保障到位。规划期内保障长广溪水立交工程、蠡河生态环境整治项目等多项水利项目。(四)流量指标归还计划落

40、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要求,统筹安排流量指标。将规划确定的100公顷流量指标上图落地,布设村镇建设控制区131.34公顷并合理安排流量指标使用计划。实行规划流量指标“台账”管理,加强流量指标使用监管。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统筹安排流量指标归还计划。2015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5.00公顷,2016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2.00公顷,2017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5.00公顷,2018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9.00公顷,2019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8.00公顷,2020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21.00公顷。七、土地用途分区依据上级规划要求及全区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41、,此次调整完善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如下。1、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主要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依据滨湖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结合全区发展目标,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在全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803.36公顷。2、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在基本农田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是园地、牧草地、养殖水面、河湖水面及相对分散的耕地分布区,全区水产、畜禽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区。该区总面积为5615.36公顷,在全区各镇区周边均有分布。3、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含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下同)和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建设需要划定

42、的土地用途区。本区域总面积为15618.63公顷,以城镇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为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4、独立工矿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建设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包括: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采矿、能源、化工、环保等建设用地;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规划期间已列入规划的采矿、能源、化工、环保等建设用地。本区域的面积为48.36公顷,主要目标为结合交通、能源、环保、防护等建设条件,引导用地合理布局。5、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活动等需要划定的区域。滨湖具有丰富的旅

43、游资源,全区共划定该区域面积为19.88公顷。6、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为满足生态市建设需要,将惠山、充山等山林用地划为林业用地区,另外公路两侧沿线部分绿化带及主要河道两侧部分绿地也划入林业用地区。总面积为4412.09公顷。八、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一)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任务各镇(街道)需切实落实上级下达指标,促进形成统筹协调的土地利用秩序。充分落实上级规划各项调控指标、基础性生态用地空间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目标、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二)镇(街道)主要调控指标通过分析滨湖区各镇(街道、板块)定位及产业政策导向,综合资源

44、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镇(街道、板块)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等约束性指标,以及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等预期性指标,并确定不同类型城镇的管制要求。1、河埒街道规划至2020年,无耕地保护任务,无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797.6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697.85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99.84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2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不占用耕地。2、荣巷街道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3.33公顷以上,基本农

45、田保护目标为4.86公顷,其中耕地4.86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251.6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986.63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265.02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6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22.04公顷。3、蠡园街道规划至2020年,无耕地保护任务,无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90.0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718.16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171.93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9.87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7.66公顷。4、蠡湖街道规划至2020年,无耕地保护任务,无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94.38,其中,城乡建设用地7

46、09.01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185.3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5.2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1.79公顷。5、华庄街道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90.0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172.99公顷,其中耕地172.99公顷,复垦农村居民点3.27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294.9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697.81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597.16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40.04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08.67公顷。6、太湖街道规划至2020年,无耕地保护任务,无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06.37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47、1560.14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346.23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49.24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3.38公顷。7、雪浪街道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86.6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414.14公顷,其中耕地414.14公顷,复垦农村居民点39.23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928.8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196.83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731.9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60.31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24.40公顷。8、马山街道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33.33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63.34公顷,复垦农村居民点5

48、3.08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905.1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330.11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575.0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25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24.25公顷。9、胡埭镇规划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73.3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132.01公顷,其中耕地58.06公顷,复垦农村居民点35.76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030.11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675.2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354.9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81.7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63.81公顷。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经济措施1、加大耕地和基本农

49、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力度,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鼓励各类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和其他土地。积极探索自然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鼓励资源保护。开展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完善资金补助办法、规范审批流程,将剥离的优质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的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中低的土壤改良,努力实现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2、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经济杠杆协调土地利用各个方面、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运用价格等经济手段调节土地资源供需关系,促进土

50、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 (二)行政手段1、建立规划实施考评和问责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土地使用者在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中的责任与考核标准,对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进行考评,对管理范围内不当行为进行问责,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2、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切实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下达工作,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管理。在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优先保证中心城区、新城及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同时,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监督管理,奖惩分明。3、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

51、审管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使用标准,对建设用地项目进行审查,强化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前的土地规划审查和许可,从源头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加强规划实施监管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采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扩大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制止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为。(三)公众参与1、健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明确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利,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层次决定公众参与的程度。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完善规划编制的部门协调机制,成立有广泛

52、代表性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等工作。2、建立规划公示制度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法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宣讲制度、年度公示制度,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强化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社会手段,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3、加强规划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增强全民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使遵守土地利用法律、规划、政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四)技术监管1、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运用无锡市国土资源系

53、统“四全”服务平台,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位置、规划修改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切实掌握规划的执行情况及修改情况,逐步建立规划数据库实时变更机制,分析规划执行效果。加强“四全”服务平台与农村土地综合监管平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备案系统接口对接,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纳入规划管理系统平台。加强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与规划数据库变更的对接管理,确保变更的及时、合法,保障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现势性。2、 提升规划实施的执法监督能力实行土地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完善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建立国土、规划、环保、城乡建设、林业、农业、水利、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等部门监测联动和联合

54、执法机制,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行为,提升规划的权威性。附表1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变化情况表单位:公顷、平方米/人指标原规划下达目标2014年现状调整后规模比原目标增减比2014年增减总量指标耕地保有量3501.302964.332106.70-1394.60-耕地面积-2762.972106.70-656.2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58.501088.93486.60-571.90-园地面积2357.203053.763053.76696.56林地面积5937.904453.494453.49-1484.41牧草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15484.5015396.7615920.00435.50523.20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1812.2012176.9112573.50761.30396.59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0905.7010146.7410762.80-142.90616.06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3672.303219.853346.50-325.80126.61增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523.20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480.80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406.00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406.00 -效率指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22.00 183.00122.00其他指标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96.59 规划流量指标-100.00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