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_第1页
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_第2页
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_第3页
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_第4页
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建议书1项目必要性和意义自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旅游经济热潮和快速城镇化影响下,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风景名胜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 现象日趋严重,因游客量过高引起的旅游安全等问题日趋突出, 各种盲目建设、资源破坏等问题引起的公众批评也日趋尖锐,给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严重

2、制约了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国务院领导也高度重视,多次就加强风景名 胜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国务院于2002年下发了 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明确要求“要抓紧建立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 息系统,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国城乡规划建设情况的动 态监测”;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关 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也提出“加快建立全国城乡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动态信息系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在 2003年年 底前实现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国

3、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特 别是其核心景区的各类开发活动和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省(区)城乡规划部门、直辖市园林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 信息信息系统”的要求。依照通知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 2002年底启动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研发和试 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开始全面推开部、省、风景名胜区三级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经过连 续几年的努力,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在法规制度建 设、系统普及、监测核查以及景区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 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提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水平。现已完成30个省的17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 作

4、,约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量(187处)的90%,采集遥感 数据覆盖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弁对16省的33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进行了遥感监测抽查,监测面积达到6.5万平方公里,共采集变化图斑1694处,弁对其中600余处有疑问的变化图斑进 行了现场核查和处理。在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发现当前的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 统存在功能单一,过于侧重监督、服务功能偏弱,地方积极性不 高等问题。为此,我部转变观念,依照风景名胜区现代化管理的实际需要,从2005年开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 建设为突破口,启动了面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工

5、作,变“单一的监管信息系统”为“包括监管信息系统在内的森 林防火、视频监控、指挥调度、电子门禁等多系统集成”,变“单 一的监督功能”为“综合性的管理与服务功能”,从而既可以进一步优化系统建设,又可以加强部、省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资源 共享和信息互通互连,继而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小监管” 发展到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综合管理与服务(大监管)”。目前, 我部已择优选择了 2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数字化建设试点 单位,弁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下发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 景区建设指南(试行)况 全面指导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工作。 三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通过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开 展,大大调动了省

6、级建设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初步实现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升了试点景区的综合管理能力。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 例)。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 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 测”,从而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风 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风景名胜区行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 入点和具体表现。通过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借助于现代化信息 手段,全面加强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有效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显著提

7、升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水平。通过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统筹和整合当前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监管信息系统和面向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通过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 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将管理监督工作前置,变 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带动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创 新,全面推进风景名胜区工作上台阶。2目标和任务2.1目标1、建立科学规范、上下联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2、建立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央基础数据库,全面、准确地掌 握风景名胜区资源信息及其动态变化,为有效保护风景名胜资源 提供支持。3、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技术规范

8、、业务 数据交换内容及格式,以及基础数据库标准;规范和指导各级风 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数据共享与交换。4、落实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关于“国家建立风景名 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的规定,全面提升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规划管理水 平,更好的为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2.2任务1、 一个中心在建设部建立完善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数据中心,包括矢量地图、遥感影像、DEM等基础数据、景区规划监管数据以及部、 省、景区三级数据交换体系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实现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之间横向、纵向数据交换。2、 一个平台建立统一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监测

9、、监控、管理平台;通过视 频监控、游客流量监测、资源保护监测等业务应用,全面、准确 地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信息及其动态变化;结合三维展示为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直观、有效的监控管理手段。3、 一套体系建立一套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基础空间数据规范、景区监测数据规范、数据交换及接口规范等; 为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与各省、景区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依据和保障。3建设内容3.1 总体框架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公众景区、省其他部委服务.接口层规划管理辅助资源保护监测游客流量监测, J现场视频监控任务部署上报应急处置辅助流媒体接口

10、呼叫中心数据访问交换接口数据分析接口业务 应用层二、三维GIS引擎(三维漫游、三维量测、模型导入、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字典元数据基础组件工作流及表单定制引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总线基础数据遥感影像三维矢量 景点DEM 模型地图信息政府专网网络层互联网数据服务网关全景,景区景区视图视频资料无线网络视频监控任务上报环境监测规划 数据游客服务器应用支撑层数据适配器信息搜索引擎监管应用数据数据 交换层游客环境、水文、生物、流量 文物、地质、监测 核查硬件及基础设施层安全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生物监测文物监测游客流量数据层网络设备层数据接入层系统总体框架如上图所示,包括数据接入层、网络设备层、数据层、

11、数据交换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接口层7层次组成部分和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数据接入层:是接入各景区的视频监控、任务上报、环境监 测、生物文物监测、游客流量等数据,在系统中进行汇总统计分 析。网络设备层:是系统的网络基础,包括政府专网、互联网、 无线网络等,以及系统所需要的服务器、安全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数据层:系统数据层包括基础数据和监管应用数据两部分, 基础数据包括元数据和景区的空间数据和景区的介绍、景点、设施等基础信息;监管应用数据包括游客流量、 环境、水文、生物、 文物、地质以及监查数据等内容。数据交换层:包括数据字典、数据总线、数据服务网关、

12、数 据适配器等组件,负责部、省、景区三级管理部门应用系统之间 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支撑层:系统应用支撑包括二、三维 GIS引擎、基础组 件、工作流及表单定制引擎、信息搜索引擎等;其中二、三维 GIS引擎包括三维漫游、三维量测、模型导入、信息查询、统计 分析等基础功能。基础组件是指系统数据压缩、加密及消息处理 等基础组件。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包括规划管理辅助、 现场视频监控、 资源保护监测、任务部署上报、游客流量监测、应急处置辅助。服务接口层包括:包括流媒体接口、呼叫中心、数据访问交 换接口、数据分析接口;流媒体接口是从景区获得视频信息的接 口;呼叫中心可以对公众提供统一号码服务,包括咨询、

13、投诉、 紧急救援等;数据访问交换接口是各省和景区可以通过接口访问 系统数据弁可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分析接口是系统对其他部委提 供专题数据的接口。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规范、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规范 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规范、国家风景名胜 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接口规范、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信息上报规范、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接 口规范等。3.2 风景名胜区数据中心共享交换 平台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业务 数据数(基础 据数据 库元数据基础设施系统软、硬件及存储设施维护系统风景名胜区数据中心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库、维护系统

14、、共 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基础网络设备、服务器、 数据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系统软件数据库平台等基础软件。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包括元数据、基础数据和监测业务数据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属性的数据,包括数据来源、格式、精度、更 新频率、坐标系统、属性信息等。基础数据:包括矢量地图、遥 感影像、DEM、三维模型、景点信息、全景视图、景区资料、 景区视频、规划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源。监测业务数据:包括景区 的游客流量、环境、水文、地质、生物、文物等动态监测数据, 通过人工报送、系统数据交换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从各景区获得 风景名胜区的监测业务数据。维护系统:数据管理维

15、护系统包括数据转换接入工具、数据维护工具、数据版本控制工具等。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网关和 数据交换终端适配器,数据交换中心网关部署在建设部国家风景 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中心, 各省级及风景名胜区应用系统部 署数据交换终端适配器。建立部、省、景区三级的数据共享和交 换体系。建设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设备、数据存储备份机制和设备、数据的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加密存储 等内容。-10 -3.3 风景名胜区监测、监控、管理平台景区公众 景区、省 其他部委前翥R景,麻区启测、监"管理合一辛雨并流媒体接口呼叫中心数据访问交换接口数据分析接口月艮务

16、接口规划管理辅助资源保护监测游客流量监测监管应用现场视频监控任务部署上报应急处置辅助二、三维GIS引擎(三维漫游、三维量测、模型导入、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工作流及表单定制引擎信息搜索引擎应用支撑-20 -基础组件(数据压缩、数据加密、消息总线、并发处理、访问保护)国家风景名胜区数据中心国家风景名胜区监测、监控、管理平台基于国家风景名胜区 数据中心之上进行构建,包括应用支撑、监管应用、服务接口3部分。(1)应用支撑为景区基于三维平台的应用支撑包括基础组件、工作流及表单定制引擎、 信息搜索 引擎、二、三维GIS引擎等内容。基础组件包括数据加密、数据 压缩、消息总线、弁发处理、访问保护等;工作流及表

17、单定制引 擎是为景区定制上报信息的表单, 发布上报任务,弁进行汇总统 计;信息搜索引擎是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关键词检索的技术基 础;三维GIS引擎是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实现景区内海量 三维数据的网络发布和快速高效的浏览,服务提供支撑,包括浏览漫游、信息查询、三维测量、模型导入 和基于三维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2)监管应用规划审批辅助:利用三维景区的虚拟现实效果,为景区的规 划、建设审批提供辅助支持。在审批过程中,可以通过三维系统 浏览规划建设项目的设计展示,为审批决策提供仿真效果。环境保护监测:景区的水文、环境、地质、生物、文物等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汇总到国家风景名胜区数据中心

18、,系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宏观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可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区域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可以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估。游客流量监测:通过风景名胜区的电子门禁、 网上售票系统 以及人工报送等手段获得各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流量数据, 可以动 态监测景区游客的流量,便于对景区的监控。现场视频监控:利用景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和三维 GIS平台, 可以在建设部直接查看各景区的现场视频监控信息, 可以三维场 景与视频信息结合的监控信息。任务部署上报:部级监管部门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向各景区下 发信息上报任务,通过系统定制表单或数据格式, 由各景区采集 上报相应数据,对上报的数据能够进行汇总统计,为景区的专项信息普查提供技术

19、手段。应急处置辅助:当发生人员失踪、火灾、自然灾害等应急事 件时,可以通过游客或景区管理人员的手机、 GPS设备等获得失 踪人员的位置范围或应急事件的发生位置,弁可以在三维平台上进行定位,结合现场的视频信息,可以为应急处置和协调指挥提 供辅助支持。(3)三维平台对外接口支撑流媒体接口 :可以接入海量的视频源, 能够支持全国范围的景区视频采集监控信息的采集和分级发布; 提供海量并发的视频 服务系统;采用高压缩视频技术,能够提供高效易用的流媒体视 频点播、直播服务。呼叫中心:利用呼叫中心可以通过三台合一系统获得接入的 电话号码,可以获得呼叫者的位置信息, 为应急处置提供定位基 础,呼叫中心也可以为

20、公众提供咨询、投诉等基本语音服务。数据访问交换接口:数据交换接口是在部级、省级、景区级应用系统之间建立数据访问交换机制数据分析接口:能够提供基于三维 GIS的数据分析,包括环 境分析、水源分析、地质分析等,为其它部委的行业应用提供支 撑。环保文物林业宗教交通地质水务景区 气、 生物 分析区物源析 景文资分一区质题析景地先分景区植被、林木资源分析景区宗教保护景区交通、施工信息分析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3.4 标准规范体系需要逐步建立的规范体系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规范:包括基础空间数据的地理编码、坐标系统、精度、属性项等基础内容。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规范

21、:建立部、省、景区各级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与交换规范,包括数据交换的数据字典、内容、格式、接口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监测数据规范:包括监测数据的项目、数据结构、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标准、数据单位等内容。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接口规范:包括各应用系统向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平台的接入类型、接口参数形式等。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信息上报规范:建立各级管理机构任务信息上报的规范,包括:表单格式、上报类型、时间、内容等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接口规范:建立风景名胜区视频监控数据接口规范,包括:数据格式、压缩算法、传输方法等4投资预算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预算在舁 厅

22、P项目单价(万)单位数量费用(万)一基础数据库1.1基础三维空间数据0.15平方公里100000115,0001.2二维景区矢量地图数据25项187 4,6751.3景区景点全景数据15项1872,8051.4景区内容数据加工10项1871,8701.5数据库硬件(服务器/阵列)200项12001.6备份设备50项1501.7数据库软件100套11001.8数据管理维护系统100套1100合计24,800一数据交换软件2.1部级数据交换软件100套11002.2部级数据交换硬件150套11502.3省级数据交换软件60套311,8602.4景区数据交换软件30套1875,610合计7,720二

23、应用系统3.1多源地图引擎平台300套13003.2规划辅助子系统400套14003.3客流监测子系统200套12003.4资源监测子系统300套13003.5视频监控子系统300套1 13003.6数据上子系统200套12003.7应急辅助子系统200套12003.8呼叫中心(软硬件)300项13003.9硬件及网络设备1500项11,5003.10中心大屏幕500项15003.11系统软件(中间件,操作系统)300项1300合计4,500总计37,020四系统运维(年度)4.1数据更新费用(整体数据更新需要 1亿,5年一周期, 第6年开始)2,0004.2应用系统运行维护1,500合计3,

24、5005效益分析5.1节约投资本项目所采用的在部里统一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套体系”的实施方案,在满足中央集中管理要求的同时,还为日后各景区和省一级的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具体体现在:1 .全国统一采集风景名胜区的空间数据,可以从总体上进行 规划,相比各个景区单独采集数据可以减少投资,弁可以统一数据标准,便于数据的共享交换。2 .对风景名胜区建立三维 GIS平台,不但可以共享统一采集 的三维空间数据,而且可以共用一套三维GIS平台及相关软件的复制,可以节约投资。3 .对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可以不建设三维GIS平台,只接通过接口访问“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节约三维平台的开发。按

25、全国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计算,50个自建三维系统,其余137个通过接口访问,可以节约的费用包括:?三维数据:统一采集比每个景区单独采集可以节约1500元/平方公里,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约10万平方公里, 共可节约1.5亿元。? 50个自建系统:每套可以节约 100万,按50个计算,可 以节约0.5亿。?通过接口访问三维平台,每个风景名胜区可以节约三维平 台的开发费用300万,137个景区共可节约137*300万三项合计,统一建设共可节约 6.11亿元。5.2 加强资源保护本项目可通过对景区的景观资源、 生态环境、以及开发活动、 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 促进对景区资源的保护,实现景区资 源的永续利用,动态监测的范围包括:?景观资源监测: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文物古建、水体景观;? 土地利用监测: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建设工程监测:各项建设活动,特别是一些大型建设项目, 如铁路、站场、仓库、缆车、索道、大型文体设施、宾 馆、酒店、水利工程等;?生态环境监测: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 污染、森林火灾、森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