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_第1页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_第2页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_第3页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后,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在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关注。自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循环经济论文达500余篇。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由理念传播、概念诠释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建构阶段,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 1.狭义的循环经济涵义。诸大建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

2、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或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

3、进行调整。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段宁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任勇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广义的循环经济涵义。范跃进、吴宗杰、李建民认为,循环经济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马世骏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

4、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吴绍忠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冯之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从强调人力生产率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即所谓“四倍跃进”。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

5、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张录强、张连国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的系统进行研究,指出这个系统不是纯粹自发地演化出来的,而是在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人为建构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大多数学者支持循环经济的“3r”基本原则: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流量;再利用,即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即把废弃物再加工后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徐匡迪提出“4r”原则

6、: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季昆森认为,“4r”就是“3r”+再思考。崔和瑞认为,“4r”原则是“3r”+再回收。任勇认为,在“3r”原则中,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原则。李赶顺提出“6r”之说:“3r”+可再生+可替代+可恢复重建。丁同玉提出新“3r”原则:算账、调整、重构。笔者认为,循环经济原则的实施须以民众形成自觉意识并广泛参与作为社会基础。循环经济发展应以在全社会首先普及循环经济意识为前提。须知,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人,人决定经济行为。因此,循环经济实施原则是:民众认知+“3r”的“4r”原则:民众认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且,第一个“r”处于统领地位。 三、循环经济的本质 1.

7、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段东平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2.曲格平、刘平宁、李赶顺、刘学敏、左铁镛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是运用(遵循)生态规律的经济,主张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3.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不必要求经济活动按生态经济规律进行,而是要运用经济规律来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学者主张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

8、经济活动,希望人类活动能按照生态学要求进行,在完全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但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人类经济活动遵从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生态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生态环境可以作为免费的生产条件使用时,生产者总是倾向于违背生态学规律而使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生态伦理和道德显得十分无力。李凤岐从结构、功能、行为、特性、规律、目的等六个方面对生态经济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作了详实的分析,以阐述二者的异同: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及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应用,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

9、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四、循环经济的价值 1.经济价值。诸大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需要。张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能部分地消除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促进经济运行的规范有效。齐建国认为,循环经济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 2.环境价值。一些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他们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实际上揭示了循环经济巨大的环境价值。 3.社会价值。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的直接保障,也是全民族素质

10、提高的间接保障。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裂的发展模式到三维整合的发展模式的变革,它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潘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不发达地区及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与发展空间,有助于生态环境公平,进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五、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徐大伟认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冯之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整体论、系统论、组织理论和协同理论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朱铁臻认为,

11、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被多数学者视为循环经济的基础。陶火生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和建构原则是以一系列的生态原理和规则为依据的,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辩证结合。金涌提出循环经济有五大自然科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力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近代信息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 六、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有些学者依据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原理来研究循环经济战略,其基本理念是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启动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术界从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战略对策等方面全方位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马凯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齐建国、杨青

12、平、谢旭人等学者分别论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诸大建比较了中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战略定位、理论基础、体制安排、科技支撑等方面的不同,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c模式;“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阶段。这些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考虑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背景,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循环经济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有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生态学方法(孙启宏,段宁,2005;冯久田,2006);有包括结构功能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系统控制论的系统科学方法(李长安,2005;吴季松,2005;张录强,2007)。系统科学的学者主要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