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_第1页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_第2页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_第3页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_第4页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 问题,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面临的历史性任务。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暴露,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和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乡镇企业。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不能充分

2、利用的主要形式。那些离不开农村的或即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少人多的现状导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待转移数量庞大。有多位学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静态规模进行了研究,估算结果从1 亿到2.05 亿不等。另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受人口惯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还将持续增长,因此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还在加剧。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超过一半是40 岁以上的劳动者;第二,劳动力转移由需求主导向供给主导, 年青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第三,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向沿海地区聚集;第四,非正规部

3、门就业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主流, 新生代农民成为主体,非农转移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第四,由于缺乏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通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来消化这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不仅关系到我国数亿农民的命运, 更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必然性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将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并转化为生产性资源,不仅关系到一国农业生产水平能否提高,而且关系到支持经济起飞的积累率水平能否达到,大量剩余劳动

4、力滞留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障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改变。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的确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急剧增加,导致农业人口逐渐下降,非农业人口逐步上升,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减少而城镇人口剧增,居民的物质面貌与精神面貌随之发生质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 城乡收入差距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根据唐纳德·博格(D.J.Bogue) 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也可能因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1 统计表明,城乡从业人员的劳均收入差距由2001 年的3.59 倍扩大到了20

5、09 年的4.38 倍。2 城乡劳均收入的这种巨大差距,即使把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内,也仍有足够的吸引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劳动报酬的悬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3. 农村就业不充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基础我国人多地少,户均劳动力多,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山地资源少。一方面,农村人口每年以一千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起来得不到利用,其边际效益为零或负值,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由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因此,农

6、村就业不充分是推力,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基础。4.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逐渐下降,造成农业投资环境不利以及农业投资回报率低下,降低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合作基金有相当一部分“农转非”, 流向工商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一方面是投入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产业效益的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没有一定的保障,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去采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相比之下,外出打工倒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做法,于是,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发也就顺理成章了。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1. 农村劳动力的文

7、化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仍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2007 年在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仅有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劳动力占1.5%,小学程度占16.5%,初中程度占61.7%,高中程度占13.6%,中专及以上程度占6.7%。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 致使广大农村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

8、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 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 极大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2.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曾经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60%, 乡镇企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功不可没。但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机制不复存在,而其本身所固有的产权不清,管理落后和人才缺乏等弱点不断暴露,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3. 城镇化进程滞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9、是城市化的需要,同样,城市化也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长期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滞后。近些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城市涌现出大量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非国有经济, 而农民进城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非国有经济, 这样必然降低农民被非国有经济雇佣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另外,城镇规模过小,造成小城镇的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周边地区带动作用的发挥,导致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偏高,城镇结构过于单一,就业门路狭窄,对人口缺少吸引力。4. 不完善的制度体系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10、虽然放宽农民进城的条件, 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中城市的户口准入门槛依然很高。二是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保、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无法跟城市人口公平竞争, 同时给他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孩子上学等方面也造成许多困难。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是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基本是按人头平均分配的,这些流入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仍然要在农村占有耕地、住房,而农民土地不退出,农村土地的细碎分割的问题不能解决,也就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

11、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5. 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 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盲目性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村劳动力流动无序状态带来的主要弊端是不能进行宏观控制。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缺少这一环节,即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三、 对策建议1. 通过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农民的自身素质、思想观念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小农意识强烈,重农轻商思想严重,使许多农村劳动力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不

12、愿意从事第二、三产业,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差、特长缺乏,造成就业上的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劳动。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所以加強技能培训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切实抓好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为培养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硕士生到农村去从事教育工作,把我国农村的普教工作提升到新水平。第二,要加强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中央农业广播大学、科普文化学校、扫盲学校以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开放式、多层次的

13、成人教育体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农村实际需要, 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置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就业。第三,要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2.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设在农村,距离农民最近,农民既是企业可靠的后备军, 又是企业潜在的投资者。同时, 乡镇企业又起着连接城市的纽带作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是通过乡镇企业的锻炼而走向城市。一要引导乡镇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强化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二要

14、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不断向非农产业延伸,加快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要引导乡镇企业走劳动力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四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3.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决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村小城镇化水平,转移农业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

15、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后形成的小城镇,地域分布广,数量多,新建扩建都有潜力,农民实现身份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低,其经济技术结构,职业结构同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状况比较接近,容易协调和在发展中同步提高。4. 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国劳动力的统一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还受到许多非价格因素的制约,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差异很大。在构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 需要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16、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双向选择,这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5. 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就业压力大是长期问题。除开拓国内市场以及通过输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创造就业机会外,直接向海外输出劳务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组织的建设,重点是通过建立在政府监督下的劳务中介组织来提高组织能力,扩大输出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劳务市场的研究和营销,把握市场特点,找准市场定位,优化劳动力产品结构,提升劳动力产品档次,重点培植具有竞争力的有一定技术存量的拳头产品,调整劳动力产品的输出方式,发展技能型、品牌型、资本型、外向型劳务输出。四、结论与政策建议(一)本

17、文结论通过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途径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本篇文章的相关结论:1. 我国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吸纳问题上要结合我国的城市工业失业问题严重, 传统农业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城市工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逐渐下降, 而城市失业的不断加剧也弱化了城市工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 3. 三元经济理论所支持的乡镇企业“就地吸纳” 的观点,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先天不足. 及后续发展跟不上的缺陷及其应用上局限性的逐步凸现, 使其并不能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 4. 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以及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

18、得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逐步得以彰显。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发挥第三产业的吸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二)相关政策建议综合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其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1 对于乡镇企业而言,要提高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能力。一方面有效的约束乡镇企业经营的社会目标的扩展,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巩固其经营根基,提高自身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注意乡镇企业发展的适用性,对于适合发展地区应该加强农村的资本积累有效的筹集发展基金,使其走上良性梯度发展道路;最后,注意转化经济增长方式,采用适当技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自身优势得以

19、发挥。2 对于城市工业而言1) 在产生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向西部落后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提高就业弹性,以吸纳广大的剩余劳动力。2) 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以较少的最资本投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3)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吸纳劳动力的作用。4) 适度扩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投资,刺激需求,以开拓市场,增加就业岗位。5) 释放城市中的“隐形失业”;一方面能使城市冗员更早的重谋出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弱城市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虚假要求,使劳动力不再盲目的流入城市,进而减弱城市失业的压力,使城市工业脱掉担子,轻装上阵进而充分发挥其“发动机”的作用。3.对于第三产业而言 首先政府要转变产业发展观,重视第三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在资金技术政策上对第三产业加以扶持,对吸纳劳动力的主导行业提供政策倾斜,使其得到优先发展。 其次,农村劳动力在选择就业时也应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在第三产业的自主创业行为,进而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再次,鼓励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进而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最好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主体投资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兴办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业,发展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