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汇报目录汇报目录1.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2.历史与区域视角下的安徽发展3.安徽工业化与产业发展4.安徽城镇发展现状5.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战略6.城镇空间布局7.城镇规模与职能8.乡村地区发展9.次区域发展指引10.其它内容1.1.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区位图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827万人(09年6795万人)常住人口:5957万人(09年6131万人)城镇人口:2573万人(09年2581万人)城镇化水平:43.2%(09年为42%)GDP:12359亿元三产比重:14:52 :34城市:16个地级市现状图主要成效主要成效1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省城镇化率由
2、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7.56.52 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镇体系不断优化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3 3) 城镇功能明显提升城镇功能明显提升指标指标 比率比率城市供水率96.06燃气普及率92.04城市污水处理率8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城镇
3、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22个市和大部分县城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部分城市适时调整了行政区划。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5 5)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6个市先后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芜湖市实行了“一元化”户籍制度,铜陵、马鞍山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4 4) 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全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08%。城市发展迅速。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城区人口占全省29.6%、行政区
4、域面积占全省19.1%,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51%、地方财政收入占65%、工业生产总值占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57%,拥有近90% 的高校和技术研究中心。82 2 历史与区域视角下的安徽发展历史与区域视角下的安徽发展 地理:五大板块 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长江圩区 皖西山区 皖南山区 文化:三大区域 皖北:中原文化 皖中:长江文化 皖南:新安江文化历史分析结论一:开放的地理空间和多元的地域文化历史分析结论一:开放的地理空间和多元的地域文化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圩区皖西山区皖南山区皖北:中原文化皖江:长江文化皖南:新安江文化南京坯县寿县安城徐州周口苏州扬州开封南昌洛阳杭州安庆合肥历史视角
5、历史视角: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构筑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构筑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历史分析结论二:始终缺乏强大的中心城市历史分析结论二:始终缺乏强大的中心城市汉朝:亳州、炎县、和县晋朝:周口、徐州、南京唐朝:开封、扬州、苏州、南昌宋朝:开封、洛阳、扬州、南京、寿县元朝:开封、杭州明朝:南京清朝:安庆建国:合肥和县区域分析结论一:在全国的地位略有上升区域分析结论一:在全国的地位略有上升从比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从2006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2.83%。 从排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略有
6、上升。2008年GDP年增长率有很大提升,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2位。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89%,全国排名第一。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出口仍然偏弱:外贸依存度为10.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消费仍然偏弱: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7047元,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08元)。全国平均水平:62%区域分析结论二:增长动力主要依赖投资区域分析结论二:增长动力主要依赖投资经济区:非均质化区域湖南3+5城镇群,湖北1+8城镇群,江西:环鄱阳湖城镇群相互关联性不强,各自寻找各自的经济板块结论三:中部六省经济区各自相对独立,安徽东向联系明结论三:中部六省经济区各自相
7、对独立,安徽东向联系明显显安徽与区域间人流关系分析安徽:向东联系安徽:向东联系武汉“强弱强”特征安徽定位为华安徽定位为华东板块重要产东板块重要产业基地,具有业基地,具有双重属性:出双重属性:出口导向和内需口导向和内需导向。导向。结论四:四大经济板块开始出现,安徽融入华东板块结论四:四大经济板块开始出现,安徽融入华东板块163 3 工业化与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产业发展 结论一:安徽处于第二次工业化的上升通道结论一:安徽处于第二次工业化的上升通道 二产比重开始超过三产,二三产共同发展。开始差值先不断增大,而后又有所降低。工业化加速,二产增速加快,增速超过三产三产比重开始上升,二三产共同发展三产比重高于
8、二产,差值趋于稳定三产高于二产且差值减少二三产比重差额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前工业化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前期后工业化农业0安徽所处阶段安徽所处阶段发展阶段:安徽处于M型曲线的上升通道 结论二:整体经济发展相当于江苏结论二:整体经济发展相当于江苏20032003年水平年水平GDP GDP 人均人均GDPGDP亿元元安徽2010年123592010年20887江苏2003年124612004年20852徐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2002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江苏借鉴:工业集中城市集中(三大都市圈)对接上海培育服务宁波长三角家电制造基地:西门子、伊莱克斯、方太
9、、帅康、奥克斯、春兰无锡上海泰州顺德中山、珠三角家电制造基地:美的、格力、康佳、创维、格林柯尔、TCL胶州半岛家电制造业基地:海尔、海信、奥柯玛青岛滁州合肥芜湖合滁芜家电制造基地合肥:美菱、荣事达、海尔、三洋、长虹、格力滁州:康佳、科西华、扬子芜湖:美的、日立u家电制造业异军突起09年冰箱产量1565万台,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洗衣机1000万台,全国第二全国第二;空调1022万台,全国第二全国第二。u服装制鞋业加速转移案例:百丽鞋业,空间分布:宿州u日化及食品类不断增强案例:联合利华,空间分布:合肥u休闲娱乐产业逐步集聚案例:方特,空间分布:芜湖问题:(1)化工产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2)缺乏创新
10、与品牌推动的所导致的产业再转移u 化工产业沿江转移初现结论三:内生产业占主导,转移产业在形成结论三:内生产业占主导,转移产业在形成结论四: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结论四: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制造业就制造业就业贡献比业贡献比皖江皖江安徽安徽中国中国江苏江苏浙江浙江山东山东福建福建广东广东上海上海天津天津23%20%28%43%43%38%49%41%38%36%2009(2008)制造业就业对城镇单位就业的贡献率比较224 4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现状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现状 水平低:201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49.68%,安徽43.2% 增速快:2000-2010年全国年均增速1.3%,安徽1.5%
11、结论一:城镇化水平低,增速快,向特大城市、县城集聚结论一:城镇化水平低,增速快,向特大城市、县城集聚明显明显 城镇人口出现向特大城市、向县城集聚的趋势4个特大城市:合肥(310)、淮南(109)、芜湖(147)、蚌埠(104)5个大城市:淮北(86)、马鞍山(74)、阜阳(82)、六安(60)、安庆(76)10个中等城市(含两个太和县、阜南县城)59个小城市:县城结论二: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不稳定的非完全的城镇化特征明显结论二: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不稳定的非完全的城镇化特征明显异地城镇化明显2010年(六普数据),净流出人口为912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
12、2%。(阜阳、六安等市达30%)外出人口以省外流动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占主要比重。2008年户年户籍人口籍人口(6741万万)农村人口农村人口(4262万)万)城镇人口城镇人口(2479万)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3015万)万)农村非劳动力农村非劳动力(1247万)万)农村从业劳动力农村从业劳动力(非农产业(非农产业1422万,万,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468万)万)剩余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1125万)万)省外转移省外转移(810万)万)省内转移省内转移(315万)万)短时间转移短时间转移(230万)万)向城镇转移向城镇转移(85万)万)2009年末城镇年末城镇人口人口(根据城镇化(根据
13、城镇化水平逆推得出水平逆推得出2581万)万)机械增长机械增长自然增长自然增长 (17万,万,6.45)1、省辖市区、省辖市区占占40.8%,其,其中合肥市区占中合肥市区占19.4%2、在本县内:、在本县内:55.9%3、其他县的、其他县的占占3.4%2008年人口城镇化结构图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等测算整合而成不稳定的非完全的城镇化特征明显省外:70%70%省内流动:20%20%稳定城镇化:10%10%结论三:全省城市发展差异明显结论三:全省城市发展差异明显u 第一类:合肥、芜湖人口经济双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u 第二类:安庆、黄山、六安、宣城(城镇化快于工业
14、化)u 第三类:淮北、阜阳、马鞍山、铜陵、池州(工业化快于城镇化)u 第四类:蚌埠、淮南、宿州、亳州、巢湖、滁州(工业化城镇化都相对较差)基于长途汽车交通流量:一级节点:合肥;二级节点:阜阳、宿州、芜湖 人口向合肥集中趋势明显总量分析节点分析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 商品流、资金流向合肥、马芜铜集中趋势明显银行资金流及主要金融中心分析资金主要流入地:合肥、芜湖、铜陵流出地:宿州、阜阳、亳州、安庆存款区位商/贷款区位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问题1:皖北与皖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
15、衡,皖北与皖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皖北与皖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增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皖北城镇人口集聚程度不断下降。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皖北城镇人口集聚程度不断下降。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问题2: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匹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省市区域年份人均GDP元城镇化率%日本195516078 55.5 浙江200216978 50.0-54.0江苏200316830 46.8 全国200616165 43.9 安徽200916408 42.1 问题3: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1)南北差异明显安徽各市总人口分布安徽各市人均GDP趋势面分析2)中心城与县城的人
16、口经济错位行政区和经济指标关系问题4:行政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大马没车拉335 5 安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战略安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战略城镇化方针城镇化方针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加速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双轮驱动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的不匹配城市发展差异大,分区发展差异大加强集聚加强集聚促进统筹促进统筹分区发展分区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差别化发展政策差别化发展政策行政板块与经济板块的不匹配稳定城镇化与非稳定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战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安徽特色安徽特色发展方针 推进推进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城市
17、群发展,促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促进城镇化提速提质。 实施实施分区差别化发展分区差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省内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工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因素 情景情景2008-20152008-20152016-20202016-20202021-20302021-2030高方案(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延续现状速率116107227稳步提高2114144246大力提高3184172268基准方案(依据安徽省861计划)延续现状速率4-79520
18、2稳步提高591132221大力提高6161160243低方案(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现状速率7-6434121稳步提高83471140大力提高9104199162工业结构所需劳动力:基准方案(332)劳动力高方案(231)劳动力低方案(176)需求总量:73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提高(241)稳步提高(87)稳步提高(36)提供总量:364万人预测至20202020年回流年回流300300万,万,20302030年回流年回流450450万。万。(1)回流人口预测方法一:劳动力与就业的供需模型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表:不同产业政策和经济增长模式下
19、城镇就业岗位的需求增量(万)年份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与江浙沪人均GDP之比 安徽省净流出人口(万)安徽省回流人口规模(万)2009100630.30992-2020363000.456403602030715000.51490510(1)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根据(1)中江浙沪人均GDP的增速(6%)计算而来。预测至20202020年回流人口约为年回流人口约为360360万;万;20302030年约为年约为510510万。万。u 前提1:外出人口与人均GDP具备相关性u 前提2:安徽发展速度快于江浙沪发展速度方法二:人口与经济增长规律回归模型表:基于人口与经
20、济增长回归模型预测回流人口现状2020 2030 户籍人口(万)682774007800外出人口预测基数(万)9111000回流劳动力劳动力与就业供需模型- 305487人口与经济增长回归模型310510推荐300 500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95767007300(2)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1020102020202020302030值综合增长率年均增长百分点预测值综合增长率年均增长百分点预测值综合增长率年均增长百分点户籍户籍人口人口68270.84%74000.8%78000.5%流出流出人口人口912 700 500 常住常住人口人口59570.1%67001.2%73000.9%城镇城镇化水
21、化水平平43.2%1.558%1.570-73%1.2城镇城镇人口人口25734.4%39004.3%5100-53002.8%表: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综合预测表396 6 城镇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布局6.1 6.1 空间布局原则空间布局原则6.1.1 空间结构支持低碳与生态安徽战略6.1.2 空间结构支持区域东向发展战略6.1.3 空间结构支持工业化发展战略6.1.4 空间结构支持城镇化发展战略6.1.5 空间结构支持动态化演变战略水环境敏感性6.1.1 6.1.1 支持低碳与生态安徽战略支持低碳与生态安徽战略大气环境敏感性土地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皖北、皖中、沿江:引导性开发皖北水资源成为其发展
22、的最大生态瓶颈皖江开发中应注意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避让保护巢湖重要生态节点皖西、皖南:保护性开发处于多山、地貌敏感性差,同时又为新安江流域源头,宜进行保护型开发建设保护皖西重要生态节点6.1.2 6.1.2 支持区域东向发展战略支持区域东向发展战略(1 1)对接体系)对接体系江苏省:江苏省:从从“三圈五轴三圈五轴”到到“沿江沿海沿江沿海” 一带:沿江城市带 二轴:沿海城镇轴、 沿东陇海城镇轴 三圈: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一极:淮安增长极浙江省:浙江省:从从“二片、三核二片、三核”到到“三群、四区三群、四区”网络网络化结构化结构融入长三角,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融入
23、长三角,培育强大的中心城市与世界级城镇群区域格局:东向对接,构筑合芜宁成长三角(2 2)构筑成长三角)构筑成长三角GDP增速与人均GDP皖江城镇群:华东地区产业基地、创新基地和休闲目的地,引领安徽发展。确立双核:合肥、芜湖确立双核:合肥、芜湖“双核”城市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共同特征6.1.3 6.1.3 支持工业化战略:坚持双轮驱动、坚持双核发展支持工业化战略:坚持双轮驱动、坚持双核发展20102010年年首位首位城市城市 占全省经济总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量比重(% %) 次位次位城市城市 占全省经济总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量比重(% %) 合计合计广东广东 广州23%深圳21%44%江苏江苏 苏州
24、22%南京12%34%山东山东 青岛14%济南10%24%浙江浙江 杭州 22%宁波19%41%辽宁辽宁沈阳27%大连28%56%福建福建厦漳泉49%福州21%70%安徽安徽合肥22%芜湖9%31%双核城市占各省经济总量比重比较 6.1.4 6.1.4 支持城镇化战略支持城镇化战略: :加强集聚、促进统筹、分区发展加强集聚、促进统筹、分区发展皖北片区皖南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中片区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的不匹配加强集聚加强集聚促进统筹促进统筹分区发展分区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行政板块与经济板块的不匹配稳定城镇化与非稳定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战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核心问题核心问题
25、安徽特色安徽特色发展方针加速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双轮驱动城市发展差异大,分区发展差异大差别化发展政策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6.1.5 6.1.5 支持动态化演变:体现动态性、符合阶段性支持动态化演变:体现动态性、符合阶段性保证现阶段发展重点 培育远期发展变化 远景融入区域空间结构江苏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安徽所处阶段近期(2012-2015)一圈一带一群一圈一带一群一圈:合肥都市圈一带:沿江城市带一群:皖北城市群6.2 6.2 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远期(2015-2030)两圈两带一群两圈两带一群两圈: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两带:沿江城市带淮合芜宣发展(轴)带一群:皖北城市群 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
26、南京都市圈走向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构建世界级的成长三角上海大都市连绵区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6.3 6.3 远景展望远景展望对合肥发展要求(一) 对合肥都市圈的发展要求1、目标与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作用,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实施都市圈一体化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合六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以合肥为中心,依托合宁、合巢、合淮、合六、合安等城镇发展轴,形成“中心放射”状空间结构。到2030年,合肥都市圈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人。(二)对合肥发展的要求1、功能定位 全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
27、代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研教育基地。2、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指引规划203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10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80-83%。到2020年合肥市城市人口460万人;2030年合肥市城市人口63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50万人,肥东、肥西县城市人口80万人)左右。(三)远景展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明确提出远景在华东地区构筑“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推动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南京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结合芜湖作为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传统商贸城市的基础,充分发挥这几个城市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形成
28、长三角城镇群重点推进区西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因此,在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也有提出发展成为迈向创新、多元的长三角第四极,互补性对接上海、差异化竞合南京、品质看齐杭州,建设城湖共生的生态宜居名城的目标设想。表表 105:城际铁路规划:城际铁路规划城际铁路功能黄山杭州城际加强了黄山与长三角的联系宁安城际加强了皖江城市与长三角的联系池九城际加强了皖江城市与长江上游城市的联系池州黄山城际加强了两大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合安城际连接宁安城际,与沪汉蓉高速铁路(合宁段)一起构成区域三角形高速铁路客运网络合肥六安城际加强了合肥与六安一体化发展徐州淮北宿州城际加强了皖北城市与苏北城市的联系合肥巢
29、湖芜湖宣城城际(经湖州联系上海)加强了合肥与沿江城市带以及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联系,形成联系上海的第二通道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铁、沪汉蓉高铁、京福高铁、商杭高铁、芜湖黄山景德镇客专。在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芜马都市圈适时规划建设市域轨道交通,逐步形成城镇群内各市主城区及重要功能区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采用地铁的形式,站间距较小;市郊可采用轻轨、有轨电车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形式。557 7 城镇规模与职能城镇规模与职能原则1:人口向中心城与县城集中原则2:人口向皖中、沿江集聚7.1 7.1 城镇人口规模指引城镇人口规模指引 20092009中心
30、城:县城:镇中心城:县城:镇=53:29:18=53:29:18 规划规划20302030中心城:县城:镇中心城:县城:镇=53:36:11=53:36:11 2009 2009 皖北:皖江:皖南皖北:皖江:皖南=35=35:62:362:3 规划规划20302030皖北:皖江:皖南皖北:皖江:皖南=32:65:3=32:65:37.2 7.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引用地总量预测用地总量预测-2020-2020年年 总量:总量:1361613616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按照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3616平方公里。 城镇建
31、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4023402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按照中心城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人均105平方米、镇人均110平方米的标准),需要补足建设用地补足建设用地47347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扣除土规3550)。用地总量预测用地总量预测-2030-2030年年 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5248524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按照中心城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人均105平方米、镇人均110平方米的标准)2005年年2010年年2020年年城镇用地城镇用地1214.21497.091932.6工矿用地工矿用地1015.91252.911617.4城镇工矿用地城镇工矿用地2230.127503550
32、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10267.61020010066城乡建设用地面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积12497.81295013616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特别政策地区用地指引:特别政策地区用地指引:“总量控制,分类指引总量控制,分类指引”分类分类城市城市主要分类原则主要分类原则投入产出规模门槛投入产出规模门槛一类城市:一类城市:重点保证地区合肥、芜湖、马鞍山1、全省发展核心城市2、有国家级工业园或集中区3、工业用地效益高(10)1、投资强度300万元/亩2、产出强度600万元/亩二类城市:二类城市:次重点保证地区蚌埠、池州、淮南、安庆、铜陵、宣城、滁州1、位于主要发展圈轴或增
33、长级城市2、相对发达的工业和工业效益(4.5)3、位于皖江示范区1、投资强度200万元/亩2、产出强度400万元/亩三类城市三类城市:一般地区淮北、亳州、宿州、黄山、六安、阜阳1、位于皖北片区2、非工业主导型、工业转型城市3、现状工业发展效益不高(4.5)1、投资强度150万元/亩2、产出强度300万元/亩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国家级特别政策地区:江南、江北集中区,2030年规划用地分别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省级特别政策地区:2020年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控制在400平方公里左右。598 8 乡村地区建设乡村地区建设 乡镇总数:乡镇总数:全省乡镇总数为1261个(镇912个,乡
34、349个),比2000年底减少近600个。 乡镇域规模:乡镇域规模:总人口规模,平原地区5万人以上、丘陵地区3万人以上、山区11.5万人以上; 建成区面积:建成区面积:建制镇达到1.3平方公里,镇区平均人口近5000人。 农村人口:农村人口:3384万,占总人口56.8%,比2000年减少1133万人。 行政村数量:行政村数量:17274个,比2000年减少12546个 自然村数量:自然村数量:2009年229034个,比2000年减少63136个 自然村规模:自然村规模:200人以下129991个,201-600人66814个,601-1000人24599个,1000人以上7630个。全省概
35、况全省概况(1)规划目标8.1 8.1 乡村规划目标与方法乡村规划目标与方法1.农业产业化2.农村社区化3.农民现代化(2)省域体系乡村地区规划原则1.定方向2.定标准3.定模式(3)定方向:新的城乡等级体系特色镇特色镇一般镇一般镇纳入城镇,小城市模式培育,推进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新型社区新型社区(中心村)(中心村) 自然村自然村农村基本服务单元。基本服务完善 ,特色产业乡村单元,保留特色 规划2030年,特色镇200个,一般镇500个左右。乡村地区两级服务中心(4)定标准:新的城乡服务体系特色镇一般镇新型社区基层村9+35+19+49+2服务配置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市政服务
36、 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市政服基本市政服务配套务配套特色镇:9+49 9:九年制学校(或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农贸市场、公安派出所、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设施;4 4:长途汽车站、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和消防站;一般镇:9+39 9:九年制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健身设施、农贸市场、公安派出所、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所)、养老服务设施和基本市政设施配套3 3:长途汽车站、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新型社区:9+29 9:小学、幼儿园、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居民健身设施、放心店、农业服务设施、乡村警务室、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所
37、2 2:乡村招呼站和垃圾收集点基层村5+15 5:文化活动室、居民健身设施、放心店、农业服务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所)1 1:垃圾收集点(5)定模式:新的城乡空间模式村庄分布偏分散服务无法得到保证镇的作用不明显部分镇的功能弱化规划乡村布局模式:形成以镇镇+ +新型社区新型社区的布局模式镇服务功能提升明确农村投入重点保证农村基本服务现有乡村布局模式规划乡村布局基本模式镇区中心社区村2KM12KM合并服务均等659 9 次区域发展指引次区域发展指引9.1 9.1 皖北片区皖北片区9.1.1 9.1.1 现状特征:相当于江苏现状特征:相当于江苏20032003、20042004年发展水平年发展
38、水平(1)处在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与全省的差距仍在拉大。(2)城镇化水平偏低,外出人口比重上升,县城集聚作用开始显现。2009年苏北、皖北比较面积人口GDP人均GDP皖北3.732308248510038占安徽26%38%25%67%苏北5.43015719723834占江苏52.80%39%20.70%53.30%皖北:接近于苏北2003、04年水平GDP人均人均GDP皖北2009248510038苏北2004322010000苏北概况:1/2的用地,40%的人口,20%的经济。地域差距更为明显皖北概况:1/4的用地,1/3的人口,25%的经济苏北苏北VSVS皖北:资源丰富、地域
39、广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皖北:资源丰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9.1.2 9.1.2 趋势判断一:面临差距拉大的趋势趋势判断一:面临差距拉大的趋势两个拐点:2001、2008 第一阶段:2001年以前,低水平均衡 第二阶段:2001以后 基建主导,集中发展苏北经济比重下降三圈两轴,极化发展为主,沿江发展 第三阶段:2008年 工业加速,共建共享苏北经济比重上升,增速超过全省沿海的重视,均衡发展从极化到均衡:两个拐点,三个阶段。阶段阶段1 1:全省的极化,落后区的均:全省的极化,落后区的均衡衡1 1)全省的极化)全省的极化苏锡常都市圈(全省12.6土地面积,集聚25.9%人口,产出44.3%GDP)。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跨国界技术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白酒品牌加盟及产品回购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扶贫捐赠协议书范本3篇
- 2025版美团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与培训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租赁型仓储物流合同2篇
- 中心校长年终述职报告
- 2024年资产融资委托贷款协议样本版B版
- 2025年度未婚夫妻共同学习协议2篇
- 2025版古建筑修复专用瓦工劳务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科研院所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规范文本3篇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
- COMMERCIAL INVOICE 商业发票
- 大气课程设计-—袋式除尘器
- 普天超五类检测报告
-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培训制度
- CMM2-18锚杆机(新)说明书
- 12吨汽车起重机基本技术规格资料
- WEB开发基础-2021秋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复习资料-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1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安徽省政协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 本质安全理论综述研究
- 代建项目管理工作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