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显性遗传_第1页
什么是显性遗传_第2页
什么是显性遗传_第3页
什么是显性遗传_第4页
什么是显性遗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显性遗传? 所谓显性遗传是指父亲和(或)母亲携带某种基因且发病而产生临床表现,其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也使其发病,常染色体遗传性多囊肾就是这样,其上代携带囊肿基因且发生多囊肾的临床改变,其子代被遗传后也发生多囊肾改变。 什么是隐性遗传? 所谓隐性遗传是指父母携带某种基因但不发病,其基因遗传给后代后则使其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就是如此,其上代携带此基因,但终生没有多囊肾的表现,其子代通过遗传而获得此种基因后则发病,且在初生及婴儿期(有些甚至是胎儿时期)即表现出很严重的症状。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陈继明成人型多囊肾的遗传规律如何? 常染色体显性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即成人型多囊肾,此

2、病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即:1、男女发病机率相同;2、父、母有一方患病,子女发病率在50%以下,如父母均患病,子女发病率增至75%;3、不患病的子女不携带囊肿基因,与无本病的异性婚配,其子女(孙代)不会发病,即不会隔代遗传。 婴儿型多囊肾的遗传规律如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即婴儿型多囊肾,父母双方均携带这种病的基因时才有可能使子女发病,发病机率为25%,基因传递率为50%,但父母本身一般不患病,这就是隐性遗传的意思。患者常在出生后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轻者可活到几岁,甚至成年。患者双肾明显增大,可为正常的10多倍,内有许多呈放射性排列、大小比较一致的棱形囊肿(主要由集合管

3、扩张而成)。大多数病倒同时有肝脏病变(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等)。肝、肾病变程度常呈反比。最后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肝脏合并症。多囊性肾病都是父母遗传的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即成型多囊肾)大多数(至少在75%以上)是由父母遗传的,而还有极少数(25%以下)不是经父母遗传,而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临床也会遇到虽是成人型多囊肾但没有父母遗传史者,即有可能属于这种情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则是由父母遗传的,并且必须是父母双方均携带此种基因时才有可能发病;单纯性肾囊肿是后天形成的,发病时间较晚,与父母遗传无关;髓质海绵肾和发育不良性多囊性肾病二者都是先天发育不良形成的;获得性肾囊肿是由于长期血液透析造

4、成的,也与父母遗传无关。 对于大月份胎儿,有些通过B超等可以发现其肾脏有多囊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的情况一般有以下两种:1、可通过家族史的询问及多项检查分析胎儿是否常染色体遗传性多囊肾,但不管是显性遗传型多囊肾(成人型多囊肾)抑或是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婴儿型多囊肾),都应慎重决定胎儿的取舍,因为一个多囊肾的子代,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不符合优生优育的原则。2、如果胎儿属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则首先分清是单侧还是双侧,如是双侧,因其预后很差,最好是终止妊娠;如是单侧,则可以继续妊娠。评论胎儿期多囊肾预后、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的研究进展万红芳,王利民综述,邢爱耘

5、审校(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成都610041) 【摘要】多囊肾是一类遗传性肾脏疾病,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ARPKD的致病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ADPKD的致病基因位于16号及4号染色体。目前,多囊肾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差,因此,能尽早做出产前诊断,适时、适宜的终止妊娠十分重要。基因诊断的发展,使多囊肾的产前基因诊断成为可能,但此病的致病基因呈

6、复杂性、突变种类的多样性及突变位点不固定性,B超是目前产前诊断多囊肾的首选和主要方法。近年对胎儿期多囊肾的临床研究结果,使产前遗传咨询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关键词】胎儿期多囊肾;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预后中图分类号:R71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79(2008)03022703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遗传性肾脏疾病,按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

7、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此病由于肾囊肿增大、增多,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多囊肾有临床异质性, 在胎儿期即可表现为肾脏多囊性改变。胎儿期B超示肾多囊者,不一定都是多囊肾,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继发于泌尿系统梗阻的肾囊性扩张及特发性肾囊肿疾病等也可表现为肾脏多囊性改变。但多中心研究发现1,B超发现胎儿肾多囊者,若未发现其他畸形,则主要考虑多囊肾诊断,即ARPKD和ADPKD。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1.1一般情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是胎儿肾脏呈多囊性改变的首位原因2,也是小儿科最常见的肾囊肿疾病, 也称为肾小管扩张、海绵肾、假囊肾病

8、。ARPKD以肾脏集合管囊性扩张致肾功能损害和胆管发育不良致先天性肝纤维化、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3。其发病率约为1/20 000活产儿4。本病的致病基因PKHD1(polycystic kidney and hepatic disease 1 ) 定位在6P21.1P12,位于其它染色体的可能性估计1%4。1.2临床表现及预后ARPKD存在临床异质性特点,在同一家族同胞间,其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不一样。患者通常于出生时就有肾囊肿的表现,其起因是PKHD1基因引起肾集合管扩张和门脉系统发育不良。孕20周后,肾集合管扩张,胎儿尿生成减少导致羊水过少,一部分胎儿/新生儿可出现Potter外型特征5,

9、特殊面容:鞍鼻、下巴后缩、内眦皮、耳低位异常,肺发育不良,脊柱、四肢变形等。新生儿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1月内,30%5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4,幸存者(出生后1月未死亡)91.7%存活1年,87%存活5年6。新生儿死亡原因为两侧巨大肾脏使横膈抬高以及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引起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7。ARPKD临床异质性的特点表现在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平均寿命等可不同8,见表1。其临床异质性的原因,是因PKHD1基因不同突变的不同组合引起的。由于PKHD1基因复杂的异质性,故难以确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确切联系。大体的趋势是:表现型与突变类型关系大;缺失突变通常

10、与重度病例有关,错义突变与轻、中度病例有关;有些突变只引起拼接形式的改变,不影响功能的变化3,9。多个位点突变多引起ARPKD严重病例,少量位点突变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而肾脏病变较轻3,9。1.3病理特征和B超特点ARPKD病理特征是集合管呈放射状扩张,其扩张可自髓质延伸至皮质,而近曲小管和肾小球正常,由于集合管扩张,可导致肾小球数量减少5。按肾小管扩张的比例,可将此病分为4型:围产型、新生儿型、婴儿型及幼儿/青年型,各型有其相应的特点8,10,见表1。B超在孕期可发现胎儿双肾均匀增大,是正常者的310倍或更大,回声增强,切面上显示肾小管(集合管)囊状扩张,呈放射状,类似海绵,皮质和髓质难以区

11、分5。可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和胆管发育不良。孕20周后,由于羊水生成少而可显示羊水过少等4。表1ARPKD 4型的特点临床类型症状出现时间肾小管扩张比例(%)平均寿命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程度围产型产后即出现90几小时最轻新生儿型出 生1个月内60几月轻度婴儿型出生后36个月2010 岁中度幼儿/青年型1050 岁重度1.4产前诊断因ARPKD预后差,及时终止妊娠,对降低ARPKD的出生率极为重要。B超是产前诊断多囊肾的首选方法。正常情况下,孕20周后B超才能清楚显示胎儿肾脏结构,故有学者认为10,若孕12周经阴道B超能很好地显示胎儿肾脏者,应考虑ARPKD的可能,可每24周B超监测双肾变化

12、以及时发现ARPKD。孕中期后的定期超声检查是诊断高风险孕妇患病胎儿的重要手段(患病胎儿的肾脏大小孕中期可能正常,但通常可于孕晚期增大)8。但B超在24周前难以发现病变,且对婴儿型、幼儿型等晚发类型,B超在宫内诊断方面难以发挥作用4,8;另有部分其他疾病亦可表现为肾脏增大,回声增强等,可伴或不伴明显肾囊肿或羊水过少,B超难以鉴别诊断4。基因诊断有可能弥补以上不足。理论上对有高危因素的胎儿(家族史、父母生育过或发现过ARPKD患儿即先证同胞者、父母为携带者)可行绒毛膜取样、羊水穿刺和脐血穿刺等,用多种微卫星标志进行基因连锁分析或者直接基因突变位点检测11 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13、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筛查突变位点12进行产前诊断。Gagnadoux等13认为,在有先证同胞家族中,ARPKD早期的、可信的产前基因诊断可能性约80%。实际上,由于引起ARPKD的PKHD1基因的复杂性(472kb,67个外显子能产生多种拼接形式),突变的多样性及错义突变的普遍性,各种突变位点分散而不集中9,12等使目前临床运用基因诊断还具有挑战性。随着临床基因诊断水平技术的提高,ARPKD的产前基因诊断有望在今后实现。若B超疑为多囊肾,而父母为非携带者,产前基因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以寻找其他的病因。故对于围产型、首发病例,

14、B超是较好的产前诊断方法; 而对有先证同胞者,基因诊断在早期产前诊断、及时终止妊娠上有明显的优势。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2.1一般情况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是较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平均发病率大于1/100014,外显率平均为95%,且有外显延迟性及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特点。其致病基因有PKD1、PKD2和PKD3,其中PKD1定位于16p13.1,PKD2定位于4q21q23,PKD3的定位尚不明确,与PKD1基因突变有关的病例占85%90%,与PKD2有关的病例占5%15%15,16,其它的与PKD3有关。2.2临床表现及预后ADPKD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的全身性疾

15、病,如腹部肿块、背部和腰部疼痛、贫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肾脏表现及肾外表现:肝囊肿、脑动脉瘤等15。致病基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17,见表2。大多数ADPKD在成年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约40岁,但约2%的ADPKD在胎儿期发病7 。最近研究18显示,是否合并羊水过少,与胎儿预后(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等)密切相关。产前B超发现肾多囊且诊断本病者,43%的病例在1岁内死亡,存活者67%发生高血压,约3%在3岁内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其总的预后与其它宫内诊断的先证同胞相似,临床异质性原因推测与基因修饰、转录、修复有关,尤其与父母亲非患病方的修饰基因有关7。表2 致病基因PKD1 、PKD2 、

16、PKD3引起的相应ADPKD临床表现致病基因病情发病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肾囊肿数量症状一致性(肝囊肿、动脉瘤)PKD1较重44.856.0多不一致PKD2轻69.171.5少一致性较高PKD3与PKD1的临床表现相似2.3产前诊断ADPKDB超和基因诊断是产前诊断胎儿期ADPKD的主要方法。B超显示胎儿肾脏呈为多囊肾改变:肾单位囊状扩张及肾脏增大,约19%(5/26)的胎儿期ADPKD羊水过少,肾脏多囊改变可发生在中孕期以后的任何阶段,最早得到产前诊断的病例是在孕13周18,19。目前,产前基因诊断(45月羊水穿刺,7月左右脐血穿刺)ADPKD的基因几乎均是PKD1和PKD28。基因诊

17、断可用直接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ed e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及连锁分析法等20。(1)直接检测基因突变:根据PKD1和PKD2 外显子核苷酸序列,设计PCR 引物,扩增后直接测定序列,或者进行凝胶电泳或高压液相层析,检出异常条带或异常峰,再经测序检出突变基因。这种方法直接精确,但由于PKD 基因较为复杂,突变涉及的位点较多,而且每个位点致病基因又较大,对其直接测序费时费力,难以大规模开展15;(2)SSCP :是指人染色体基因组DNA 中的单个核苷酸突变,造成突变前后DNA 在变性条件下形成的单链在进行非变性的

1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碱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三维构象,导致迁移速度出现差异的检测方法。ADPKD 患者体内存在多个PKD基因突变,利用SSCP技术可发现DNA的突变,但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不能判定突变的位置和性质,且有较高的漏诊率21;(3)连锁分析: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为微卫星DNA, 在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是以27 个碱基为核心单位串联重复而成的一类序列。由于核心序列重复数量的变化,而在群体中呈现出遗传多态性,在同一家系内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以微卫星DNA进行的连锁分析是目前基因诊断ADPKD的主要手段22。与PKD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有SM6,SM7,AC2.5,CW2,CW4,KG8等

19、;与PKD2连锁的微卫星标记有D4S1534,D4S423,D4S231,D4S1563 等21,23。对连锁部位进行连锁分析行产前诊断,在有足够的家族成员基因型资料的情况下,其结果更具诊断价值。3胎儿期ARPKD与胎儿期ADPKD区别胎儿期ARPKD与ADPKD均表现为胎儿肾脏增大,回声增强,预后大多极差。其区别在于(1)家族史:父母一方超声发现多肾囊支持ADPKD的诊断;(2)合并症:ARPKD可合并肝纤维化,ADPKD可合并肝囊肿;(3)B超:ARPKD肾髓质回声增强,周围皮质部分则表现为低回声,孕24周后常表现羊水过少;胎儿ADPKD能较好地显示低回声肾髓质,且髓质无明显增大,羊水量一

20、般在正常范围;(4)病理特征:ARPKD为集合管扩张,ADPKD为肾单位扩张,包括集合管;(5)预后:总的来说,胎儿ADPKD的预后好于ARPKD14。基因诊断和病理诊断可明确区分胎儿期的ARPKD与ADPKD,但目前单发病例胎儿期ARPKD与胎儿期ADPKD的临床产前鉴别诊断依靠是否存在阳性家族史4,24:父母一方发现有多囊肾者,支持胎儿期ADPKD的诊断,基本可排除胎儿期ARPKD的诊断;父母30岁,而B超未发现父母有多囊肾改变,则支持胎儿期ARPKD的诊断;有先证胎儿多囊肾病史者再发现肾囊肿支持同类型病例的诊断。4遗传咨询ARPK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父母双方为携带者的前提下,子女患病

21、风险为25%,健康子女携带风险为75%。B超诊断围产型ARPKD的准确率较高8。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为95%,若能存活到80岁,外显率高达100%;患者子女(父母亲中的一方患病)的再发风险为50%;若19岁,B超检查阴性者携带基因的可能性5%;30岁、B超未发现多囊肾改变,则可排除ADPKD4,24。利用超声波和DNA连锁分析使产前诊断成为可能,基因突变的异质性限制了遗传诊断的准确性8。随着NICU机械通气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6,但由于两种胎儿期多囊肾均存在临床异质性,胎儿期多囊肾妊娠结局的判定及出生后的预后还难以确定,使遗传咨询更为复杂。总之,目前产前诊断多

22、囊肾的首选和主要方法是B超诊断。Kim等25 报道,产前超声波筛查泌尿系异常的总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2 9 ,B超诊断与产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85.7%。B超发现胎儿肾多囊改变,可通过相应的阳性家族史及胎儿肾脏B超影象特征初步判断类型。ARPKD在有生机(国外孕24周、国内孕28周)前做出诊断者,应终止妊娠;ADPKD在有生机前做出诊断者,可选择终止妊娠,有生机后诊断者,可随访观察,必要时终止妊娠;不管是胎儿期ARPKD还是胎儿期ADPKD,若肾脏体积大于相同胎龄儿肾脏体积的4标准差,羊水过少,则预后差2,可建议终止妊娠;另外,有肾囊肿超声表现的胎儿,并不一定都是多囊肾2,在无阳性家族史或其他证据

23、时,在孕妇及家属愿意承当风险的前提下建议定期随访观察肾脏大小及羊水等情况,必要时才终止妊娠。有报道胎儿期发现肾囊肿(肾脏增大4标准差,羊水正常)者,出生后能长期存活,观察10多岁无症状2。目前,对胎儿期多囊肾妊娠结局的判定及出生后的预后还难以确定,尚需大量的长期随访资料,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预后也望有相应的改善。 求助:胎儿多囊肾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区别(页 1) wqn1205发表于2008-8-713:11求助:胎儿多囊肾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区别胎儿多囊肾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区别,请详细解答,谢谢。 yhonqun发表于2008-8-720:51Re:求助:胎儿多囊肾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24、的区别对于大月份胎儿,有些可以通过超声发现其肾脏有多囊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认真具体分析。1.胎儿型多囊肾(infantilepolycystickidneydisease),也称PotterI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双侧肾脏对称性增大,肾脏的实质内充满了扩张的集合管。一般不合并其他部位畸形。病因为原发性集合管缺陷。肾盂、肾盏及肾乳头均无异常,肾单位数量及发育、输尿管、膀胱、尿道也都正常。肾脏增大后仍保持正常肾脏椭圆形态。集合管扩张成1-2mm的囊型结构,而无梗阻现象。超声表现:胎儿双侧肾脏常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肾脏的310倍,充满整个腹腔,双侧肾脏回声增强。早期羊水量可在正常范围

25、,后期多合并羊水过少及膀胱不显示。2.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plecystichypoplasti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胎儿先天性畸形,也称PotterII型。表现为肾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患肾失去功能、形态失常,被不规则的大小囊肿所代替,肾脏集合系统节段性狭窄导致肾盂积水出现,并常伴有输尿管梗阻。多为单侧病变,双侧者(14-20%为双侧性)常有生命危险。对侧肾脏肾脏无囊肿,可有代偿性增大或因输尿管梗阻而出现肾盂积水。可伴有其他系统发育异常,多数患者产前超声即可确诊。超声表现:患肾无正常形态,其内的囊肿大小形态各异,囊之间互不相通,周边较大的囊可使肾轮廓扭曲变形。肾脏中央或囊之间可见团状或小岛状实质性组织,但肾周围无正常的肾皮质,也不能显示正常的集合系统回声。如为双侧性,则常伴有羊水过少及膀胱不显示等特征。CDFI示肾内动脉分枝紊乱,主肾动脉难显示,动脉频谱为高阻频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