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SocialResearchMethods课程代码URMA5100课程性质大类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城市管理学分3.0学时54主讲教师修订日期2021年5月5日指定教材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五版。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公共管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社会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社会研究方法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

2、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目标:作为一门入门级概论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有全面的框架性理解。要求学生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技术并识别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并结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研究设计与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研究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社会研究打下基础。课程目标1: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3、,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技术,能够识别社会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形成相应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案。课程目标2: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结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并能将社会研究的基本技术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课程目标3:通过对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参与与反思,改善学习策略,提(1)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文献的类型、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等。(2)讨论法:课堂围绕内容分析和二次分析的案例进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文献的类型(2)什么是内容分析(3)什么是

4、二次分析(4)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及其类型的区分和比较第十章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2)了解问卷编码、录入、清洗等步骤。(3)了解补值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纸质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2)难点:了解问卷编码、补值等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一般流程一、纸版问卷调查的工作流程二、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工作流程第二节编码第三节录入第四节清理第五节加权第六节补值教学方法:(1)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什么是编码、什么是补值、什么是加权等。(2)讨论法:课堂围绕几个案例对纸质问卷调查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

5、)纸版问卷调查的工作流程(2)什么是编码(3)如何加权(4)补值的方法第十一章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初步的单变量统计分析。(2)了解初步的双变量统计分析。重点难点:(1)重点:数据的整理与图示。(2)难点: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推论统计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单变量分析一、单变量描述统计1. 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2.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图示3. 合理使用图表二、单变量推论统计第二节双变量分析一、双变量描述统计二、双变量推论统计教学方法:(1)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描述统计、推论统计等。(2)讨论法:课堂围绕几个案例对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的几个简单统计方法进行分

6、析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区别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2)合理使用统计图表第十二章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目标:(1)了解研究报告的类型。(2)了解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3)了解研究报告的结构、写作和格式。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2)难点:了解研究报告的结构、内容和格式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第二节研究报告撰写步骤一、导言二、方法三、结果四、讨论五、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第三节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一、研究报告的结构方面二、研究报告的写作方面三、研究报告的格式方面教学方法:(1) 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研究报告的类型、研究报告的结构、研

7、究报告的格式等。(2) 讨论法:课堂围绕不同类型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 研究报告的类型(2)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3) 研究报告的结构(4) 研究报告的格式四、学时分配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章节章节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研究设计3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3第四章测量3第五章抽样方法3第六章实验研究6第七章调查研究9第八章定性研究6第九章文献研究6第十章资料的整理和分析3第十一章数据分析6第十二章研究报告撰写3总计54五、教学进度表3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ZIZL-44-早名称内容提要授课时数作业及要求备注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

8、介绍第二节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第四节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2)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3)了解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2第二章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目的第二节解释的逻辑第三节分析单位第四节时间维度第五节研究过程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研究目的。(2)理解分析单位。(3)理解时间维度。(4)了解一般研究过程。3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第一节选择研究问题第二节文献回顾第三节基本学术规范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选择研究问题依据的标准。(2)了解文献来源和文献回顾o(3)了解基本学术规范。

9、4第四章测量第一节为什么测量第二节概念化和操作化第三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第四节指数和量表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理解测昂:的层次o(2)理解概念化和操作化。(3)了解信度和效度。(4)理解指数和量表5第五章抽样方法第一节什么是抽样第二节总体和框第三节样本框的覆盖性第四节抽样方法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抽样和抽样方法。(2)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3)理解样本框的覆盖性。6-7第六章实验研究第一节实验设计的逻辑第二节实验设计的变体第三节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6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2)了解实验设计的主要变体(3)理解实验研究的内在无效度

10、和外在无效度8-10第七章调查研究第一节什么是调查第二节问卷设计第三节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第四节调查的组织和实施9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什么是调查,及几个调查案例。(2)了解什么是问卷,及问卷设计。(3)了解数据收集方法。(4)了解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过程。11-12第八章定性研究第一节什么是定性研究第二节实地研究第三节实地研究的效度和信度6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r解定性研究及定性研究一般范式。(2)了解实地研究过程。(3)理解实地研究的效度和信度。13-14第九章文献研究第一节文献与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第二节内容分析第三节二次分析6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内容分析

11、及其一般程序。(2)了解二次分析及其步骤o(3)了解初步的统计分析。15第十章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第一节一般流程第二节编码第三节录入第四节清理第五节加权第六节补值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2)了解问卷编码、录入、清洗等步骤。(3)了解补值的方法。16-17第十一章数据分析第一节单变量分析第二节双变量分析6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初步的单变量统计分析。(2)了解初步的双变量统计分析。18第十二章研究报告撰写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类型第二节研究报告撰写步骤第三节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3作业:完成本章思考题要求:(1)了解研究报告的类型。(2)了解研究报告

12、的撰写步骤。(3)了解研究报告的结构、写作和格式。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2. 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华夏出版社,2018年版。3. 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 罗伯特L格罗夫斯等著,邱泽奇译,调查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5. 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版。七、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部分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教学预习和问题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以师生研讨、学生展示为主要的教学活动。1

13、. 讲授法:如何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如“测量层次”、“分析单位”、“概念化”、“信度和效度”等进行讲解。2. 讨论法:围绕“理论、命题与假设的区别与联系"、“如何避免抄袭”、“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3. 案例教学法:在进行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经典实验等教学中,选择相应的案例,围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分析、研讨。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平时成绩:20%(平时作业、小论文、报告)期中考试:40%(研究报告)期末考试:40%(理论考试)表4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课程目京、平时期中期末总评达成度课程目标120%20%20%(例:课程目标1达成度=(0.2x平时目

14、标1成绩+0.4x期中目标1成绩+0.4x期末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课程目标260%60%60%课程目标320%20%20%(三)评分标准课程S标评分标准90-10075-8960-740-59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课程目标1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技术,能够识别社会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形成相应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案。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较好的认识,较好地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

15、基本技术,较好地识别社会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较好地形成相应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案。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基本的认识,基本地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技术,基本识别社会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基本形成相应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案。不能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基本的认识,不能了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技术,不能识别社会研究方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不能形成相应的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案。课程目标2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结合运用

16、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并能将社会研究的基本技术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较好地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较好地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结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并能较好地将社会研究的基本技术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基本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基本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结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基本能将社会研究的基本技术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不能掌握本学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

17、势,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不能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并结合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查阅文献资料,不能将社会研究的基本技术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课程枳极参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较好地参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能参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学习不参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75-8960-740-59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目标3习方式的参与与反思,改善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掌握对社会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习活动,并能进行一定反思,较好地改善学习策略,较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18、、沟通能力、反思能力,能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较好地掌握对社会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活动,并能进行一定反思,基本改善学习策略,基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基本能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掌握对社会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学习活动,不能进行反思,不能改善学习策略,不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掌握对社会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特征,结合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析,掌握

19、对社会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2) 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3) 了解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重点难点:(1) 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2) 理解理论、命题、假设。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介绍第二节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一、我们试图了解并预测社会二、社会科学的基础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关系一、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二、归纳与演绎三、归纳/演绎与个案/通则四、定量与定性资料第四节理论与社会科学研充一、理论的功能二、理论的构成三、命题四、假设五、理论的建构六、演绎与归纳教学方法:(1) 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2)

20、 研讨法:“科学环”:理论、命题与假设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评价:思考题(1) 理论命题(2) 假设(4)自变量和因变量(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6)归纳与演绎(7)个案与通则(8)“科学环”第二章研究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研究目的。(2)理解分析单位。(3)理解时间维度。(4)了解一般研究过程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一般研究过程。(2)难点:理解研究的分析单位、时间维度。教学内容:第-节研究目的第二节解释的逻辑第三节分析单位第四节时间维度第五节研究过程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2)讨论法:课堂围绕分析单位及确定分析单位常见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选题依据的标

21、准(2)分析单位(3)时间维度(4)一般研究过程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教学目标:(1)了解选择研究问题依据的标准。(2)了解文献来源和文献回顾。(3)了解基本学术规范。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基本学术规范。(2)难点:了解文献来源和文献回顾。教学内容:第一节选择研究问题一、选题的标准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第二节文献回顾一、什么是文献回顾二、文献来源三、如何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四、记笔记五、使用因特网第三节基本学术规范一、什么是抄袭二、避免抄袭的基木法则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基于课堂讲述的文献检索方法自行练习。(2)讨论法:课堂围绕“选题标准”、“如何讪笔记”、“什么是抄袭”“如何避免抄袭”等问题

22、进行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1)选题标准(2)主要文献来源(3)文献回顾(4)抄袭第四章测量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的层次。(2)理解概念化和操作化。(3)了解信度和效度。(4)理解指数和量表重点难点:(1)重点:测量的层次。(2)难点:理解概念化和操作化。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测量、测量二、测量的层次第二节概念化和操作化一、概念化二、操作化第三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一、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二、信度三、效度第四节指数和量表一、指数二、量表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基于课堂讲述的测量层次进行文献查阅和学习。(2)讨论法:课堂围绕“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什么是指数”“什么是量表”等问题进行讨论。教学评

23、价:思考题(1)测量层次(2)概念化(3)操作化(4)信度(5)效度(6)指数(7)效度第五章抽样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抽样和抽样方法。(2)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3)理解样本框的覆盖性。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2)难点:理解和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抽样一、抽样和抽样方法二、抽样的作用第二节总体和框一、总体二、目标总体三、抽样框第三节样本框的覆盖性一、抽样框与目标总体不匹配二、覆盖不足三、不合格单位四、目标总体要素在抽样框中的汇聚和重复五、用于家户或个人的电话号码框六、对i般总体进行互联网调查的框第四节抽样方法一

24、、概率抽样二、非概率抽样第五节减少覆盖不足一、覆盖性误差二、减少覆盖不足及其误差的抽样框补充设计三、半开放距四、倍增抽样五、多框设计教学方法:(1) 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的区别。(2) 案例教学法:结合全国性抽样调查的具体抽样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抽样和抽样方法(1) 总体和抽样框简单随机抽样(2)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3) 整群抽样第六章实验研究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2) 了解实验设计的主要变体。(3) 理解实验研究的内在无效度和外在无效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逻辑和主要设计

25、思路。(2)难点:理解实验设计主要变体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实验设计的逻辑一、什么是实验二、选择受试者三、古典实验第二节实验设计的变体第三节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一、内在无效度二、外在无效度教学方法:(1) 讲授法:概念及基本理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古典实验、内在无效度、外在无效度。(2) 案例教学法:结合经典实验的具体实验设计进行分析讨论。教学评价:思考题什么是实验(1) 古典实验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变体(2) 实验研究的内在无效度和外在无效度第七章调查研究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调查,及几个调查案例。(2) 了解什么是问卷,及问卷设计。(3) 了解数据收集方法。(4) 了解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过程。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问卷设计的要点。(2) 难点:编制访题,以及区分数据收集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调查一、研究研究简史二、调查案例三、什么是调查方法第二节问卷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