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说明: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者加15分。3.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号填在指定的位置。 友情提示 沉着冷静 相信自我 把握时间 慎思精答 祝你成功题号一二三四加分总分分数一、积累与运用(1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文中错别字。(3分)品品语文,寻找逝去的岁月,释放跃动的心声,bó开云雾见日月,畅想前所未有的高远境界。丝丝问侯与关怀融化了你的烦恼与忧愁,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记忆成就了你人生的华章。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跃动 bó _ _ 改为_ 2.按要求填空。(6分)晨兴理荒

2、秽, 。 ,各领风骚数百年。晏殊的浣溪沙中抒发感时伤春的情怀,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的句子是“ ,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长江”的名句,请分别写出含“长江”二字的两句: _ _ 3.下面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找出并在原句上改正。(2分)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的关键。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4.祥子是

3、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_ _中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 为生。(2分)5.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3分)【材料】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是:二

4、、古诗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 6 11 题。(一)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楚:楚地。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6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

5、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注释 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蕲:同“祈”,求。尽却童隶:全部退去书童仆役。阆

6、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念无与为乐者 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临水胜 临: 去人远 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10.这两篇文章都写了赏月,但两位作者赏月的心境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赏月的不同心态。(2分)11.乙文所说的观月的“四美”除了“中秋月”之外,还有哪几美?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答。(3分)三、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2 21 题。(一)关关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

7、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

8、,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

9、产生由衷的敬意。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衰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10、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

11、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12.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 。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 (2分) 13.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4分)14.第三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分) 15.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分)16.第2段末,作者说:“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无论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列举两条理由来说明。(4分)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二)送春宗璞说

12、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

13、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

14、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

15、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侯,问一句:“你好些吗?”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

16、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我知道,春归去了。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chán)风僽(zhòu),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1992年9月下旬17.本文作者不仅描摹了二月兰的形状,更感悟了它的精神,请概括作者感悟到的二月兰的精神。(2分)18.

17、怎样理解第一段中的句子“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3分)19.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20.第六段中提到兰花,在这里起什么作用?(3分)21.为什么说二月兰是“忠心的,执著的”?(3分)四、作文(40分) 22.以“我的最爱”为题或话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九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答案1.(3分) yuè 拨 “侯”改为“候”2.(6分)带月荷锄归江山代有才人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18、归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示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惟见长江天际流 共饮长江水。(每题一分,错字、漏字、增字该题不得分)3.(2分)(1)正确(2)“语文”的后面加上“成绩”(或“素养”等)(3)去掉“目前” 4.(2分)骆驼祥子 拉车5.(2分) 示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或:注重环境保护的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6.(2分)“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的迷茫)。7.(2分)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8.(4分)考虑,想到只,只是靠近距离,离开9.(2分)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水藻和荇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虽然我未曾亲自到过那地方,但也应该像这种境界罢了。10.(2分)甲文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乙文作者:闲适,超尘脱俗的心境。11.(3分)临水;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