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创新-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创新-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创新-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创新-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特殊含义,能翻译出特殊句式的意思。3.用内容来解释题目中的“始得”和“宴”的含义,并分析其意味。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提纲挈领式地通过关键语句梳理整篇文章的内容。2.分析“始得”和“宴”的含义和意味。教学方法:1.朗读。在分析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2.点拨。在理解文章的内容过程中适时作出点拨。3.研习。对个别字词句重点研读,揣摩其中的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们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吗?这是今年国庆节各地的游览拥挤图。这就是当下

2、国人浏览各地景观的一个侧面和缩影。我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但我体验过拥挤的火车厢。我不知道他们这些游览的具体感受是什么,也许境界很高深。但我想另外一种游览境界可能更让我们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柳宗元的游览世界。一、疏通文意1.文中有一句话:“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们作个分析。从文章结构来讲,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里面有没有特殊的句式?异态的山水指什么?州是哪里?怎么就认为“我有”了?西山怪特在哪里?你认为西山的特点是什么?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全文的两段内容,其他同学准备回答。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过渡句;“山水有异态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皆我有也”是一个

3、被动句。3.学生齐读课文。二、分析内容1.剖析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游记,记述了柳宗元自己游览山水的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根据文章内容,题目最为简练的表述是什么?“游记”?不够明确。“西山游记”?“西山记”?可以考虑用这个名字,不过作者在最后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他说从此之后我才知道了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格外看重这次的游览,在这里有游览的收获,所以必须使用“游”。那么能不能叫“西山游”呢?可以叫。但作者在文末说“故为之文以志”,专门表达了他“记”的意思,而且认为这一次的记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从此领悟到

4、了真正的游览。另外,不用“记”,也不符合古人的习惯。因为根据我们学过的游记的题目可知道都有这个字的。再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也都有这个字的。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所以题目简练地拟作“西山记”比较恰当,可以提炼出文章的内容。(板书:“西山记”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个简练的题目上再加上“始得”和“宴”这两个词语呢?作者自有他的用意。我们下面就开始分析作者使用这两个词的用意。我们先分析“始得”。2.分析“始得”我们怎样分析“始得”呢?请同学们思考。我觉得最后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5、是个突破口。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从此才是真正的游览。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两个词来说明这前后不同的情况。一个是“向游”,一个是“始游”。前一个表示以前的游览,后一个表示西山之游。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课文,我们在课文中分别找出能表现出这两次游览情形的句子。(板书:“向游”、“始游”3.“向游”和“始游”的语句“向游”的情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始游”的情形:望西山;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衽席之下,尺寸千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

6、,颓然就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两次游览的对比我们看他这两次游览分别得到了什么?通过“向游”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前的游览是快乐的,还是很随意率性洒脱的。“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可见一斑。那么他得到了什么?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如果非要说有,那就还有梦,虚幻的白日梦。总的来看,这是身体的快乐,肉体的快乐。这是身游的快乐。(板书:身游的快乐再看“始游”的情形,他从西山的游览中得到了什么?首先得到了景致:“向游”也有景致的获得,不过作者将这些景致交待得非常简略,一提而过。这样可以看出那些景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游山玩水中的一个概念性的事物,只是平常人眼里的山林水石等。而西山之游却很特别。

7、那就是衽席之下的“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的“四望如一”。因为他说“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能把一切景物饱览眼底,可谓“尺寸千里”。那么头顶上方是什么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自然是天地相接融为一体的“四望如一”。(出示:“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其次就是景致激发出的感触:在“向游”阶段,作者的感触是“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只是一个游览之后的自由和快乐。而在“始游”阶段却得到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他得到了什么?不要说什么,光从用字用词来看,就已经够洒脱的了。感觉自己与天地之气相应,与大自然共

8、游,与万物相融为一。这是心灵与万物融合之后的精神提升,是灵魂获得的快感和抚慰。这是精神的快乐,是神游的快乐。(出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板书:神游的境界疑问:通过我们前后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西山之游得到了什么。那当我们理解到这里的时候,此时的你有没有疑问?我的疑问是他为什么能获得这种感受?为什么先前的那些景致不能让作者获得这样的感受呢?你可能回答因为没来过。那为什么来了之后就感受到了呢?就有这种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提示:思考的主要依据是景致的特点请同学们回答。第一,美丽的景致在于险远。有一种道理或者观点,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根据这个观点,西山就属于险远之地。因为文中说了,“望西山”,“望”这个字可以看出距离远;后来说“过湘江,缘染溪”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的移动较远;又说“斫榛莽,焚茅茷”,可以看出这里从没人来过,人迹罕至,足见险远。因为连路也没有,还需要自己去走出一条路。第二,景致的特点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我们知道作者的这种感受是从“衽席之下,尺寸千里”和“衽席之上,四望如一”的景致中得到的。这种景致的特点就在于小和大的相融为一。八大山人画有一幅画,名字是乾坤一草亭图,把小小的草亭和浩浩乾坤联系在了一起。还有元代的一个画家称自己是“浩荡乾坤

10、一浮鸥”。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说其小。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以飞腾,可以身在小亭妙观天下,泛游小舟而沉浮乾坤。(多媒体出示这一段内容“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心灵的自由。而此时作者在衽席之下,拥有了尺寸千里的景致,可以饱览万物。从形式上讲,已经达到了小中有大的条件。在衽席之上恰是浩浩乾坤,此时也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与万物融为了一体。在此我们可以说这是形体的小和心灵的大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升华。所以可以看出,作者极力表现“始得”这个词是有重要的依据和深切的体会的。这也是题目当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词的蕴味之一。(板书:始得另外,我们从

11、形式上也可以看出来“始得”的用意:“望西山,始指异之”中的“始”;“斫榛莽,焚茅茷”是最开始找路的“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的开始知道西山独特的“始”;“游于是乎始”中的“始”。这是从形式上看出的蕴味之二。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始得”的意味。疑问:“始得”的意味我们体会到了,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第二段的内容,也就是直接写自己的“始得”。为什么却从第一段开始写起呢?这是不是多此一举?不是。从内容上看,我们对“始得”的内容是经过“向游”和“始游”比较得出的;从形式上看,正是第一段的内容为后面作了铺垫,借此来衬托西山景致的怪特和自己神游的精神获得。5.“宴”字的作用和意味根据内容我们知道:“宴”,

12、也就是宴饮的意思,作者在题目当中用这个字无非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时候,还有宴饮的快乐。在先前游览的时候,在“向游”阶段,有宴饮之乐,文中说“倾壶而醉”。但在这个阶段的游览中并没有得到“始游”阶段的境界,可为什么又在获得了这种境界的过程中提到了宴饮之乐?两次都提到了宴饮,它们的意味相同吗?请同学们先找到两处表现宴饮的句子再思考。(教师提示:思考的角度是宴饮之乐在用境界评判时的性质。第一次是“倾壶而醉”,第二次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第一次是他在自称是“僇人”,在“恒惴栗”的状态下的宴饮。“僇人”就是罪人。因为作者此时是因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了永州,因为自己被贬,因为有罪的人才被贬了。所以

13、自称就是罪人是可以理解的。被贬之后,谤毁兼至,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也就是他说的“恒惴栗”,多借游乐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先前的“向游”阶段的宴饮接近醉生梦死,因为他内心的忧惧不安,使他逃避生活,寄情了山水。而“始游”阶段的宴饮,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之下,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体现出的是忘却烦扰,获得精神慰藉,沉睡的心魂被唤醒的美丽。所以“宴”字的作用就是通过前后的宴饮之乐,表明自己精神境界在游览西山之后得到了提升,生活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势。(板书:宴四、美读 柳宗元的西山之游,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在领略欣赏 景致的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改造,生活态度得到

14、了改观。下面 请同学们读课文,体会题目中的“始得”和“宴”的意味。要求读出前 后情感的不同,第一段读出落寞无奈,读的时候需要语气紧凑,语调平 淡;第二段读出境界,需要感情饱满,语气轻重缓急变化明显,语调适 当高昂。 五、结束语 这是柳宗元带领我们进行的一次山水遨游,飘飘然我们的精神可能 已经开始升腾了。但随即到来的下课铃声会告诉我们,这是现实。也许 我们不愿意回来,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阅读经典,重温作品中广博的 胸襟和古朴的情怀固然很重要,但应对当下和思考未来的生活更重要。 否则我们就把书读死了,古人的思想会成为禁锢我们的牢笼。这样,任 何文化对我们来说都成了坟墓,我们最终会被人类的泱泱文化埋

15、葬。所 以我们要回到现实,回到我们上课的开始。 根据这节课你所学到的内容和领悟到的精神来反思我们当下的游览 现象。 参考话题:他们在干什么?我们想去哪里?这是为了什么? 板书设计: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向游” 身游的快乐 宴 西山记 始得 “始游” 神游的境界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已经结束,但激动还在心中震荡,久久无法拭去。随着这 节课的结束,内心充满了欣喜,尽管已经体验过几次这样的欣喜,但在 这样大的舞台还是第一次。我向往这样的欣喜,这样的欣喜是作为语文 教师的幸福。 回想当初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想如何将“文”和“言”联系起来? 因为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言语教学对文言文

16、来讲始终 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地为了梳理文意来理解文言字词,那将是收 效甚微的。语言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在文本展现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语 言,那学生最终获得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理解。而到那时,学生理解 的不仅是语言,还有透过语言体味到的文化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的 时候,将“文”和“言”的融合首先放在了对题目的探究上。经过对内 容的梳理,题目其实可以用很简洁的“西山记”三个字来概括。那剩下 的那些词语显然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具有一定的意味的。学生从这 个角度就可以很清晰地意识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匠心独运。 一旦将题目分解开来之后,那教学的进程是非常的流畅,就是处处 从“游”的角度来品味“

17、始得”和“宴”的意味。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 是逻辑性的推进,显得自然流畅。在分析这些言语的意味的时候,并不 是仅仅着眼于对内容的梳理,不只是将可以表现出这两个词的意味的内 容挑选出来,而是还要透过这些内容去探究。如为什么先前得不到西山 之游的境界?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可以给作者带来这样的收获?两次游览 都有宴饮活动,那这两次宴饮的意味相同吗?作者为什么要在题目中去 表现这个“宴”字等等。目的是立足于文本的内容,依据文中的关键字 词去探求字面意义之后的涵义。而且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是逻辑性推进, 所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关键字词的理解上,可以解释出字面之 后的涵义。 如果只是引导式地把学生的理解表现出来,展现他们的阅读理解等 才能,那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原有的 理解基础上提升他们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尽管有困难,但这也正是老 师的价值体现。在这节课中,关于王安石的观点和中国文化中的小大关 系,都需要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理性体验。但在小大关 系的理解上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其实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