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_第1页
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_第2页
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_第3页
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_第4页
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 、 生动的实例 , 在抽象 概括的过程中 , 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 ; 从给定的大量 信息材料中 , 概括出一些结论 , 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 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纵观近几年高考题 , 题目在抽 象 性 方 面 加 大 要 求 , 以 广 东 省 为 例 , 如 2004年 的 第 12、 16、 17、 19、 21题 ; 2005年 的 第 8、 15、 17、 18、 19、 20题 ; 2006年的第 10、 18、 19、 20题这 就对考生抽象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同时也要 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 、 重视基础知识 、 基本技

2、能 、 基本思想 与方法的教学 , 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基础1. 重视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的教学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通常是指教材中已标明的数 学概念 、 性质 、 法则 、 公式 、 定理等数学概念又是 数学知识的基础 , 而一般的学生对数学概念或数学原 理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 , 对它们的发生 、 发 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 , 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 概念 , 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 的本质 , 从而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 数学问题 , 而对那些不具体的 、 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 不能抓住其本质 , 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去分析解决 基本技能是指运算 、 处

3、理数据 、 绘制图表等技能 高考命题比较讲究 “ 源于教材 , 高于教材 ” “ 源于教 材 ” 是指取材于教材 , 而 “ 高于教材 ” 则是命出有所 提高的 、 更合乎考纲要求的试题教师只有注重基础 知识 、 基本技能的教学 , 才能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 的基础上 , 对问题陈述的材料能阅读 、 理解 , 并抽象 概括出数学问题的模型 , 从而解决问题例 题 1已 知 实 数 、 x 满 足 ! = x+y+1, 则点所对应的轨迹为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对于这个问题 , 大多数学生着手就两边平方 , 简 化方程 , 过程非常繁琐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究 此

4、式的结构 , 先化为 ! =x+y+1!, 进 而抽象概括出点 P 到点 (1, 3 和到直线 x+y+1=0的距 离相等 , 则能直接利用抛物线的定义 , 就可以快速地 得出答案为 D 2. 重视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数 学 教 学 中 , 教 师 在 强 调 基 本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的 同 时 , 也 应 该 重 视 基 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并以此带动双基 高 中 数 学 基 本 思 想 一 般 涉 及 函 数 与 方 程 的 思 想 、 数 形 结 合 的 思 想 、 分 类 讨 论 的 思 想 、 化 归 与 转 化 的 思 想 等 , 如 在 一 元 二 次 函 数 、 一

5、元 二 次 方 程 、 一 元 二 次 不 等 式 三 者 中 常 用 到 转 化 的 思 想 ; 七种基本函数和解析几何的问题中常用到数形结 合的思想等基本方法一般指配方法 、 换元法 、 待定 系数法 、 向量法 、 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又是数学思想 的具体体现 , 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 , 可以作 为解题的具体手段 , 如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 , 立 体几何问题常用向量法 、 坐标法等只有领悟了数学 思想与方法 , 才能在分析数学问题时抽象概括出解决 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例题 2方程 sinx=lgx 的解有 ( 个 .此方程无法通过解方程求解 , 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出

6、此题的本质 :求方程组y=sinx y=lgx 的 解的个数 , 并引导他们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 转化为求两 个函数图像交点的个数问题 , 使问题轻松地得到解决 因此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双基 、 基本思想 与方法的教学 , 淡化特殊技巧 , 使学生在扎实的基础 上认识一种 “ 思想 ” 或 “ 方法 ” 的个性 , 在遇到问题 时 能 抽 象 概 括 出 解 决 问 题 的 有 效 的 数 学 思 想 与 方 法 ,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 适当进行应用题 、 探索题和信息迁移 题的训练 , 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必要手段 由于应用题 、 探索题和信息迁移题的题型的特点 , 结合 考

7、试大纲 的要求 , 适当进行这些题型的训练 , 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必要的 、 可行的手段 1. 应用题应用题取材广泛 ,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 际 ,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 它注重考查学生运 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 抽象概括能力 、 解决问题的 能力等 应用题一般都有模式 , 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是 解决它的前提 , 如 2000年全国卷第 21题的 “ 西红柿问 题 ” 是分段函数问题 ; 2004年江苏卷第 19题的 “ 投资计 划问题 ” 是线性规划问题 ; 2006年广东卷第 16题的 “ 射 击问题 ” 是概率问题等 因此 ,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 教师 要重

8、视应用题的教学 , 适当进行训练 , 并引导学生总结 、 归纳出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 探索题探索题以非完全性 、 不确定性 、 发散性和探究性 为主要特征 , 以规律探索 、 量化设计 、 对象构造 、 模高中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文 /揭东第一中学 刘春娜114广东教育 教研 2007年第 7、 8期广东教育 教研2007年第 7、 8期目前 , 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个 老大难的问题 , 这就是耗时多 , 收 效低 。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 , 教师 在台上滔滔不绝 , 学生在台下魂游 四方 ; 从作文情况来看 , 文章构思 不新颖 , 选材落入俗套 , 过渡不自 然

9、 , 结构不合理 , 中心不突出 ; 语 言词汇贫乏 , 空话套话连篇 , 没有 真 情 实 感 , 文 理 不 通 者 屡 见 不 鲜 ; 从平日学生学习过程来看 , 对语文 缺乏足够的兴趣 , 不愿意安排适当 的 时 间 学 习 语 文 等 现 象 普 遍 存 在 ; 而从语文老师的劳动过程看 , 总是 事倍功半 , 费力不讨好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 根据课 程标准的要求 , 笔者认为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 的语文课堂 。一 、 从 知 识 灌 输 到 “ 多 读精练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 以满堂 灌居多 , 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 教师 几乎把所有的语文内容都分

10、解成记 忆的知识性东西 , 让学生机械地储 存到大脑的 “ 内存 ” 中 。 在一定程 度 上 , 教 师 只 对 “ 储 存 ” 感 兴 趣 , 如何 “ 检索 ” 和 “ 提取 ” 就不计较 了 , 至于如何运用和发展 , 则成了 语文之外的任务 , 似乎与语文教师 无关 。 教师一讲到底 , 学生死记硬 背 , 课 堂 像 学 生 的 牢 笼 , 学 生像课堂的过客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改变繁琐分 析 , 零碎解剖的做法 , 做到 “ 抓整 体 , 抓 关 键 点 ” , 充 分 挖 掘 教 材 中 的发展点 , 引导学生手 、 口 、 脑等 多 种 感 官 协 调 活 动 , 启 发 学

11、 生 听 、 看 、 说 、 写 、 想 、 议 , 就能促进学 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 形成 , 并从中得到发展与创新 。 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压缩 “ 齐步 走 ” 的 时 间 , 增 加 学 生 的 支 配 时 间 , 让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有 时 间 多 读 书 、 多质疑 、 多思考 、 多讨论 、 多 体验 、 多实践 。 这样教师又能从讲 台上走下来 , 腾出更多的时间辅导 后进生 , 真正体现师生双边在课堂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文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人和中学梁 友型建构 、 命题组建 、 情景研究为常见的设计模式 探索 题对学生的抽象概括等综合能力提出

12、较高要求 , 也成了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热点 , 如 2004年上海卷 (理 第 21(3 题 、 第 22题 ; 2005年广东卷第 17题 ; 2006年 福建卷 、 湖南卷第 21题等因此 ,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抽象概括能力 , 进行探索题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3. 信息迁移题信息迁移题是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 设计一个 陌生的数学情境 , 或定义一个概念 , 或规定一种运算 , 或给出一个规划 , 通过阅读相关信息 , 根据题目引入 新内容进行解答的一类新题型 信息迁移题常见的题型 有 :新概念的迁移 , 如 2006年福建卷第 12题 ; 新符号的 迁移 , 如 2005年浙江卷

13、(理 第 9题 ; 新运算的迁移 , 如 2006年广东卷第 10题 ; 新方法 、新法则的迁移 , 如 2005年全国卷 ( (理 第 12题等 由于信息迁移题型背景 新颖 , 构 思 巧 妙 , 教 学 中 适 当 进 行 信 息 迁 移 题 的 训 练 ,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 、 重视解题过程的回顾与方法的归纳 ,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不能没有目的性 , 但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求得 问题的结果因此 , 在解决问题以后 , 回过头来对解 题过程的回顾与方法的归纳 , 是一个对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最有意义的 , 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例题 3AB 和平面 所成的角是 1, AC 在 平 面内 , AC 和 AB 的射影 AB 1成角 2, 设 BAC=, 求证 :cos 1 cos 2=cos . 在本题的证明之后 ,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 与方法进行回顾 , 抽象概括出 :(1 线面角 、 线线角 的解答方法是一定位 , 二定量 ;(2 应用该题结论 ,可 以 解 决 有 关 几 个 角 度 关 联 的 问 题 , 如 在 正 四 面 体ABCD 中 , 求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 , 可以 根 据 此 式 很快地列出 cos cos30=cos60, 然后求出该角的余弦值 cos =, 进而求出该角再如高中 平面解析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