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建议_第1页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_第2页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_第3页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_第4页
高中地理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理学科课程计划安排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结合我市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进行编写,共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以及高三两轮复习的教学建议。一、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

2、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3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二)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

3、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现状分析(一)现状1通过二轮六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地理学科已形成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学案、教案。2通过校本化的课程实施,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形成地理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3教学中更加重视地理图表

4、、图像的分析,学生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4通过每堂课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不断趋于完善。5地理教研组各成员对地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施有了更系统、深层次的认识,并在小高考、高考中取得丰硕成果。(二)问题1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制约了听课的效率和知识的掌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何时补充初中地理知识,补充什么,用何种方式补充存在困惑;2高一学生思维的浅层次及空间思维的缺乏导致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具有一定困难;教师在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广度和深度上有些纠结;3人教版必修1是整个高中地理最难的一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思想上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课后无巩固时间,许多学生该部分知

5、识掌握差,给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留下很大的隐患,特别是选地理的学生今后学习很困难;由于课时紧,教师在必修1教学节奏把握上很困难,即教师在内容取舍和节奏把握上还有困惑。4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后考察活动太少。三、各年级教学进度高一:1.第一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地理模块1学习。2.第二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二的学习地理模块2学习和必修三第一单元。高二:必修班:1第一学期完成人教版必修三;复习必修二和必修一;2第二学期小高考迎考训练。选修班:1.第一学期完成1.世界、中国地理概况;2.人教版必修三;3.海洋地理(如果期中考试后只有2课时,则海洋地理放到第二学期)。2.小高考结束后一轮复习开始,5月1号前完成

6、两本选修和地球和地图,学期结束时完成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复习。高三:1第一学期完成高考一轮复习。2第二学期进行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四、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一)总的教学建议高一:为入门教育,立足趣味性和基础性教育。教师备课立足于基础性和方法性,上课的趣味性,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图文转换”方法的运用;一章进行一小结,把知识盲点及时补上。“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要浅显直白,要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归纳、提取或从生活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领略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掌握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同时要适度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二:注重学法指导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对于

7、高二的选修学生要对他们课后看书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看书、怎样反思教师所讲和自己所看的知识、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方面加以指导,教师要不断的反复和强调并加以督促和检查,用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养成习惯。大量的填或画图练习也很必要。还需指导记忆方法,通过默写检查掌握程度,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与鼓励,为高三厚积博发打下基础。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选取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纳形成规律,说明此类知识的出题形式及答题技巧,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小高考后进行高三一轮复习节奏在地球地图和地球运动两块知识要慢;课堂知识点容量不能太大,课堂注重大量训练,课后要求学生归纳整理规律和错题;教师注重课后答疑辅导。注意整个高二

8、阶段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有计划性、衔接性、完整性,也要体现层次性。高三:厚积博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高三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水平已发展到了较高层次,在心理方面,感知、思维、情感均较以前成熟。兼顾高考要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轮复习抓基础同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地理复习进入二轮后,其重点是以专题的形式把知识系统化,通过知识整合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对纯记忆的知识的淡化,根据学生一轮复习下来所掌握的情况选择某一方面重点突破,在精选专题上下功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自己设计题目,一般是以地理专题知识综合为小题,以中心问题形

9、式设计为情景,强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重视图表阅读和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延伸、迁移、灵活应用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能力。高三复习中对试卷的讲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每一份试卷高三老师在讲评之前都要做一番细致的研讨总结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分类归纳,集中讲评。讲评试卷,大可不必按题号顺序进行,可以采取分类归纳、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

10、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反思解题方法、过程和规律。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开拓解题思路,学会创新,防止思维定势,总结各类题的解题规律、技巧等,为以后“从优、从快”解题打下基础。通过评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解题能力。(二)各学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新授课的教学安排必修一:一、宇宙中的地球(共8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粗体表示重点)教学建议1.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课时)1.天体系统2.太阳系概况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

11、位置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2. 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4. 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第一课时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说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2. 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3. 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1.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

12、影响。2. 知道太阳大气层的分层。3. 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 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课时)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 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3. 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4.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13、5.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6. 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 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2. 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叠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1.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 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 知道岩石圈的组成。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

14、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备注:本章8课时含练习1课时。国庆前完成第一章的教学国庆放假布置如下作业:1.经、纬网相关练习;2.画二至二分点光照图(侧视和俯视);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4.地球运动相关课后作业。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4+4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2.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2.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

15、陆热力环流等现象。3.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2.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课时)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1. 知道锋面的概念和类型。2. 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3. 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低压、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2.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6、。(4课时)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3.季风环流4.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1.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 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3.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可通过简单介绍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期中考试(考到季风气候)2.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课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起着加

17、剧作用。2. 观看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3.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课时)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2.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3.世界洋流及其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2. 运用地图,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 结合

18、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3.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课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2.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单元增加练习1课时4.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0.5课时)三大类岩石地壳

19、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1.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2. 阅读简单示意图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4.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5课时)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知道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3.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

20、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4.3河流地貌(1课时)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地质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板块(1课时)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5.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0.5课时)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 以

21、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5.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0.5课时)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组织学生收集某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变化,会对区域中其它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5.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课时)1.地域分异规律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或者结合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元旦前结束新课 期末复习必修二:一、人口与城市(4+5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课时)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 知道世界上

2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2.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指导学生收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的主要特点,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1.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课时)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 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影响本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课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 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2. 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

24、因素。3. 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2.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2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城市空间结构特征。2. 结合实例,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组织学生查阅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2.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课时)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2. 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

25、务功能的差异。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2.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课时)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 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2. 组织学生讨论本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

26、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其成因。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4+4+2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3.13.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4课时)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 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1. 收集某区域农业资料,判断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2. 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14.3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

27、发展特点。(4课时)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 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 让学生调查和收集本地工业资料,分析影响该地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 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工业地域的规划人员,分析该地区工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3. 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内容渗透至上二条中)1.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组织学

28、生在本地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本地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期中考试5.1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课时)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2.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1.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2.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课时)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29、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让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6.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1. 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2. 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设计有关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各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6.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

30、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本地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方面的小论文,并进行展示、交流。6.2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3. 结合实例,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业领导、居民等角色,就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6.2领

31、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1. 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 结合实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期末复习必修三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4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1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含义1.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2. 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中所学习的区域,加深对区域含义的理解。结

32、合具体实例和热点区域,重点介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关内容。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运用图文资料,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模拟赴不同区域的旅游,请学生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不同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运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

33、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尝试预测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1.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 了解遥感(RS)的概念。3.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向学生展示一些遥感图片,以加深学生对遥感技术的感性认识。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2.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3.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4、结合具体实例,重点介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GPS应用领域。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2.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指导学生浏览和操作电子地图,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含义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1. 指导学生调查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尝试在校园网建立自己的地理网页。2. 收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有关数字地球的材料,加强学生对数字地球的认识。暑假结束时完成必修3第一章说明:教学中应结合实例,重点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层面的内容不作

35、较高要求。二、区域可持续发展(4+2+2+2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1. 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3. 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1.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规划开发方案。2.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6、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的分布,并对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2. 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区域农业可持续

37、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 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的特点。3. 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介绍有关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2. 分析该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进一

38、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的认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因素。2.了解该区域在不同阶段,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3. 理解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4. 根据资料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1.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探讨城市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产生的问题。2. 联系本地

39、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三、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4课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3.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10月长假结束新课。必修班复习,先复习

40、必修二再复习必修一;到11月中旬如果期中统考,考试比例为2(必1):5(必2):3(必3);到元旦必修1复习结束高三二轮复习计划:时间复习专题课时安排备注2月17日3月2日地球的运动463月3日3月16日物质的运动大气运动23水运动2地壳物质运动2一模3月24日4月6日区位及区位的选择84月7日4月13日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44月14日4月28日基本技能(各类图表的判读)8二模综合练习(选修内容不另外安排专题复习,在综合卷评讲时进行渗透)高二选修班总体安排:1高二第一学期新课结束后复习区域地理知识(20课时左右)和海洋地理(7课时)2高二第二学期完成环境保护(8课时)及地图、必修一第一、二章的内

41、容3高三第一学期完成高考一轮复习。4高三第二学期完成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一、区域内容的复习建议专题内容课时要求说明世界(8+2课时)经纬网1以读图、填图、默图为主大洲大洋大洲、大洋、洲界、岛屿、海峡、海湾、运河2世界地形山脉、平原、盆地、河流、高原、板块1世界气候主要气候类型模式图与气压带风带图,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4中国(7+2课时)中国行政邻国、海洋、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省会城市2中国地形山脉、大地形单元1中国气候干湿、温度带、气候类型图、雨带推移2中国河流水文、水系、湖泊1中国资源土地、水、矿产、森林1二、选修教材课时计划选修2 海洋地理(7课时)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2课时)第二章、海洋开

42、发(2课时)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2课时)第四章、海洋权益(1课时)选修6环境保护(8课时)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课时)第二章、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2课时)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2课时)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课时)第五章、环境管理(1课时)三、地球与地图考试要点及课时安排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球仪和地图(8课时)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地图三要素(1)地图上方向、比例尺的应用方法等高线地形图(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判读和运用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1)判读和运用地形剖面图本章练习及评讲(2)下午13:0017:00B实行不

43、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312打卡制度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

44、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3.1.2.5手工考勤制度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3

45、.1.2.9 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3.2加班管理3.2.1定义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A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加班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应按月工时标准,合理安排工作班次。部门经理要严格审批员工排班表,保证员工有效工时达到要求。凡是达到月工时标准的,应扣减员工本人的存休或工资;对超出月工时标准的,应说明理由,报主管副总和人力资源部审批。 B因员工月薪工资中的补贴已包括延时工作补贴,所以延时工作在4小时(不含)以下的,不再另计加班工资。因工作需要,一般员工延时工作4小时至

46、8小时可申报加班半天,超过8小时可申报加班1天。对主管(含)以上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延时工作不计加班,因特殊情况经总经理以上领导批准的延时工作,可按以上标准计加班。3.2.2.2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因无法确定加班工时的,应在本次加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补填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有效。加班申请表必须事前当月内上报有效,如遇特殊情况,也必须在一周内上报至总经理批准。如未履行上述程序,视为乙方自愿加班。3.2.2.3员工加班,也应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有打卡记录但无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加班。3.2.

47、2.4原则上,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集体活动不计加班。3.2.2.5加班工资的补偿:员工在排班休息日的加班,可以以倒休形式安排补休。原则上,员工加班以倒休形式补休的,公司将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在春节前后补休。加班可按1:1的比例冲抵病、事假。3.2.3加班的申请、审批、确认流程3.2.3.1加班申请表在各部门文员处领取,加班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3.2.3.2员工加班也要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各部门的考勤员(文员)负责加班申请表的保管及加班申报。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加班前到部门考勤员(文员)处领取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项目管理中心或部门

48、经理同意,主管副总审核,总经理签字批准后有效。填写并履行完审批手续后交由部门考勤员(文员)保管。3.2.3.3部门考勤员(文员)负责检查、复核确认考勤记录的真实有效性并在每月27日汇总交人力资源部,逾期未交的加班记录公司不予承认。下午13:0017:00B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312打卡制度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

49、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3.1.2.5手工考勤制度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

50、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3.1.2.9 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3.2加班管理3.2.1定义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A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加班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应按月工时标准,合理安排工作班次。部门经理要严格审批员工排班表,保证员工有

51、效工时达到要求。凡是达到月工时标准的,应扣减员工本人的存休或工资;对超出月工时标准的,应说明理由,报主管副总和人力资源部审批。 B因员工月薪工资中的补贴已包括延时工作补贴,所以延时工作在4小时(不含)以下的,不再另计加班工资。因工作需要,一般员工延时工作4小时至8小时可申报加班半天,超过8小时可申报加班1天。对主管(含)以上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延时工作不计加班,因特殊情况经总经理以上领导批准的延时工作,可按以上标准计加班。3.2.2.2员工加班应提前申请,事先填写加班申请表,因无法确定加班工时的,应在本次加班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补填加班申请表。加班申请表经部门经理同意,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报总经理批

52、准后有效。加班申请表必须事前当月内上报有效,如遇特殊情况,也必须在一周内上报至总经理批准。如未履行上述程序,视为乙方自愿加班。3.2.2.3员工加班,也应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有打卡记录但无公司总经理批准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加班。3.2.2.4原则上,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集体活动不计加班。3.2.2.5加班工资的补偿:员工在排班休息日的加班,可以以倒休形式安排补休。原则上,员工加班以倒休形式补休的,公司将根据工作需要统一安排在春节前后补休。加班可按1:1的比例冲抵病、事假。3.2.3加班的申请、审批、确认流程3.2.3.1加班申请表在各部门文员处领取,加班统计周期为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3.2.3.2员工加班也要按规定打卡,没有打卡记录的加班,公司不予承认。各部门的考勤员(文员)负责加班申请表的保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