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2、0;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3、0;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

4、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

5、#160;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       (4)蟹八跪而二螯_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  

6、0;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4.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  5.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60;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9、60;     D.(3)(5)(6)(8)    6.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雁荡具体而微者。    D.今战士还者不足两万耳。    7.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10、         车柔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吾妻之美我者  

11、     其至又加少也    A.   B.   C.   D.    (二)阅读    1.阅读下面节选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

12、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中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而临百仞之渊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2.下

13、列句子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         A.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B.其质非不美也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14、;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参考答案     (一)1.B  2.B  3.(1)c (2)d (3)f (4)a (5)e (6)f (7)b  4.B  5.B  6.A  7.D    (二)1. 拴着   对

15、着 浸 百姓 2.A 3.D   劝学赏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原文比较长,此处只节选了文章的前两大段。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

16、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第四段则先以蒙鸠、射干为例,再以蓬、白沙、兰槐作比,来说明环境可能给人造成的巨大影响,进而得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的结论,有如江河归海,水到渠成。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

17、学中的比喻多样灵巧、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用明喻(“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有的用借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劝学在写

18、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