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李悦_第1页
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李悦_第2页
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李悦_第3页
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李悦_第4页
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李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分析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有效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突出以下五大元素。一、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意义”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价值;作用”,如我们常说的“这样做毫无意义”中的“意义”一词;二是“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我们所说的“意义”当然指前者,亦即有效教学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有作用,有效果。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在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意义学习的理论,并提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具有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非人为联系的心理准备状态;

2、(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具有能够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的有关概念;(3)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能够找到同化点,在适当条件下能够被学习者同化到他的认知结构之中。 笔者认为,有效学习首先应该是“意义”学习,从根本上讲,教学即意义的生成。基于奥苏伯尔所说的三个条件,笔者认为,作为“意义”学习的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具有一种意义学习的意向。也就是说学生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热爱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能够以饱满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压抑的。美国人本

3、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并不完全是认知领域的事情,只有当学习与一个人的情感、意志、态度等结合起来,即当学习成为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人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出现“意义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明显。第二,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在意义。学习内容不是僵死的、枯燥无味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富有诱惑力的,教学能围绕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展开,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识与教材新知识相联结,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新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新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是有意义的,

4、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行为和策略有意义包括多方面含义,如讲解有意义,发问有意义,活动组织有意义,练习设计有意义,反馈评价有意义等,只有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具有一定的煽动力、感染力,学生的学习才有劲头。 德国文化教育学者福利特纳认为,教育即“意义的生成;教育即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我们当下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意义的匮缺。“教学被视为外在目的(比如分数、谋生)的工具,完整的人的生成被遗忘,学生仿佛为教材、知识、将来而活着,没有智慧的刺激、审美的体验、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意义呈现,学生根本看不到教学意义在哪里,意义也不会有一丝光亮的闪现,一旦外在目的难以达

5、到,学生将对教学失去兴趣。”“意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时候,当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意义的时候,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应从学习目的出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欲望,培育求知欲,创造“饥饿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学内容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优化教学策略人手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幸福的经历和愉快的体验。二、平衡有效教学应该着眼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平衡,使教学各要素之间和谐一致。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

6、态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依据教材传媒和教学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从教学的构成性要素分析,教学包括环境要素(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课程与教材)。从教学的过程性要素分析,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等。要使教学有效,无论构成性要素还是过程性要素都应该做到协调平衡。另外,每个要素中还有许多子要素,子要素之间也应求得和谐与平衡。如教学目标涉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平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

7、的平衡;教学方式涉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内化学习和外化学习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的要素,如对话与倾听、自由与秩序、技术与艺术,表扬与批评、过程与结果等,这些要素也应在矛盾中求得平衡。 在各种构成要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两者和谐平衡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发挥上求得平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上求得平衡,同时也要求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学业发展上求得平衡。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也依赖于学生有效的学。

8、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应该和谐共存,平等相待,互动互惠,在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交流。共同承担着信息的传递、加工、生成和共享工作,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课堂生态中存在着畸形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他主宰着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话语权,造成课堂上出现教学失重、关系失衡、情境失谐等现象。当下的课堂里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教学中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并且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无的放矢,信马由缰,全然凭个人的爱好与兴致“任意东西”,这是教学拓展的失衡;有的教师滥用现代教学技术,追求热闹和时尚,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效果这是媒体使用的

9、失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只有褒奖和赞扬,没有批评与否定,缺乏恰当的价值判断和必要的纠偏,这是教学评价的失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表现不敢放手管理,不敢及时制止和调控·害怕戴上“教学不民主”的帽子,这是教师角色和教学秩序的双重失衡。 良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一个自然、开放、平等、各要素共生共长和谐平衡的系统,在这种和谐平衡的系统里,学生和教师的智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生命个性也得到尽情的舒展。三、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还是低效?所以,“效益”自然就成了有效教学的重要的衡量因子,课堂教学要考虑课堂投入、课堂运作和课堂产出的关系,考虑课

10、堂教学的实际效益,而这种实际效益的评判标准主要看我们是否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和物力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同样是一个章节的内容,有的教师用一节课就能让学生掌握,而有的教师要用两节课,甚至还要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显然前者比后者更有效。当然,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它是学习效果与学习

11、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二,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师生花费的精力最少。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第三,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借助的教学手段最少。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而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十八般武艺全上,效果也未必比前者好。显然,后者的教学效益低。无效或低效教学,往往是缺乏效益意识所致。当下的课堂,这样的现象不算少。有人把这种不讲效果,缺乏效益的课堂归纳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注入式。满堂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唾沫横飞,学生知之甚少。

12、二是即兴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教学计划不明教学任务不清,或跑题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而定,对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神吹海说,对教学重难点往往一笔带过。三是简单重复式。课堂提问讨论频繁,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简单肤浅,收效甚微。四是自由放羊式。教师放弃对课堂的主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看书,大部分学生东看西瞧、无所事事。:所以,不树立效益观念,我们的教学必然陷入无效或低效的泥淖。 新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不够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发展。我们喊了多少年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而真正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13、基本前提便是提高课堂效益。课堂效率高,学生才可能有课外的轻松愉快,才能在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不单纯是应用经济学上的数量指标,也就是说不仅仅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它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意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高效率”,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有效教学。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能忽视对教学效益的深入研究。关注课堂效果,提升教学效益,也是当前突围课改困境、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抓手”。

14、四、秩序 秩序,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秩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行为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研究和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那么,有效教学到底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呢?是不是像过去那种让学生整齐端坐,除了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都属于多余动作的秩序呢?当然不是。这里所强调的秩序,应该是在尊重学生发展前提下的秩序,应该是师生共同协商、认同并愿意遵守的秩序。 体现在课堂上,秩序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一是课堂行为秩序。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一般性期望和要求。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材料和活动用具”、“上课铃声一响就必须停止走动保持安静”、“课上不准随便喧哗和嬉闹”、“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课堂行为秩序能使课堂成员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课堂成员的行为符合课堂行为秩序,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反之,如果偏离或违背了课堂秩序,就会受到大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