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09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_第1页
520109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_第2页
520109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_第3页
520109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_第4页
520109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一、专业名称: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二、专业代码:520109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四、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五、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公路施工单位、基本设施施工等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各类企业操作工或维修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电液控制设备的维护、安装调试,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工程机械控制设备的经营、检修和改进等工作;也可以在工程机械及其配件制造业从事相关设计、制造类技术工作。毕业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工程机械技术顾问、技术总监、部长等。预计平均获得时间为6年。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就业职业领域、工作岗位见下表:序号主要职

2、业岗位相近的职业岗位可升迁的职业岗位1工程机械操作工程机械技术服务营销工程机械技术顾问、技术总监2工程机械维修、制造工程机械技术服务营销车间主任、部长六、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工程机械后市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现代工程机械运用、施工技术、设备管理及维护等一线,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经营管理及拓展业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1.知识方面:公共平台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工程机械基础知识、工程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方面的专业

3、知识;掌握单片机原理,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熟悉可编程控制器、自动控制、自动检测、机电液控制、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具有工程机械售后服务管理、服务礼仪方面的基本知识。2.技能方面:(1)专业基本技能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设备工具的技能;具备工程机械电液控制设备更换、总成的正确解体与装配技能;具备工程机械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技能;具备工程机械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技能;具备计算机使用与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资料的阅读技能。 (2)专业拓展技能具备工程机械营销及售后服务技能。3.态度方面: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2)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3)具备一定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意识。七、职业证书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表:序号基本资格证书名称职业资格证书名称1高等学校英语等级证书筑路机械修理工(中级及以上)2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中小型施工机械操作工(中级及以上)3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维修电工(中级及以上)4汽车驾驶证(自选)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1.构建课程体系的架构说明(1)构建以工程机械专业群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控制技术、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三个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其中包含公共必修课、一般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及各校任选课程;专周集中训练等课程。本专业采用“2

5、+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行动体系设计适合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定订单,充分利用联合办学企业各种资源,实施校内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专业教材、讲义共同编写,技术与培训互助互补。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用人单位量身打造所需人才。学制3年,“2”即第1、2学年(1-4学期)完成公共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1”即用1年(5、6学期)主要在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中心(或校内合作学习训练区内进行单项任务模拟训练)进行与本企业相关的理论业务学习以及以生产任务为引领的生产性实训,完成职业素质、通用专业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可

6、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制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的取舍、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2)本方案为学校制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留下了拓展空间,设立的其他课程可由学校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内涵特色和企业岗位需求自主开发和选择。(3)在教学实施中,应确保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50%,建议一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本方案为学分制。学分制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以专业“够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选修部分可达到新颁发课程标准的拓展部分要求,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多次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

7、多种需要。(5)课程结构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工程机械检测诊断技术工程机械电液一体化技术公共平台课程公共必修课一般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 综合素质工程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工程机械专业英语工程机械柴油机结构与拆装工程机械底盘结构与拆装 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结构与拆装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结构与拆装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 工程机械专业英语 商务礼仪 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入学教育与军训机械基础实训社会实践 工学结合技能鉴定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专业

8、核心课程专周集中训练自动检测技术工程机械营销实务消费心理学工程机械管理工程机械性能机械CAD限选课(六选二)任选课程(各校定)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2.教学进程表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学分制)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学时学期每周课时分配合计理论实训一二三四五六161618182020公共平台课程(必修)公共必修课0011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3232200110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32322004113体育4646422003111大学英语1219219266002109高等数学464644034101计算机文化基础3

9、6432324001107综合素质232322一般专业课程016101工程机械基础61081086013102电工与电子基础3.56448164016102工程机械柴油机结构与拆装46432324016201工程机械底盘结构与拆装710848606016202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结构与拆装4.57240324016203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结构与拆装47240324016204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4.57224484016205工程机械专业英语236362016206商务礼仪232322专业核心课程018201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710860486018202计算机接口技术4.572482440

10、18203可编程控制器4.57240324018204工程机械检测诊断技术710864446018205工程机械电液一体化技术4.57240324专业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各校根据情况定69696限选课(6选2)017401自动检测技术23636017402工程机械性能23636017403机械CAD23636017404工程机械营销实务23636017405消费心理学23636017406工程机械管理236366选2修满学分共计4学分、72学时472724专周集中训练(必修)入学教育与军训260602周机械基础实训260602周社会实践4周工学结合1872072018周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1872

11、072018周工程机械操作工与修理工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6416484周课外总 计合 计144333212922040周 学 时 数24222424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1:1.58 3.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1)课程计划课程名称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性质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分第3学期108课时7学分课程描述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装配、操作控制及维护等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按照维修企业及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安装、生产控制及维护的要求,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在规定工时内,以工程机械总成和电液控

12、制系统为主线,完成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运用工程机械机械、传感器、液压与电子控制等基础知识及工程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分析和描述工程机械各部分的控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借助机械手册(标准),工程机械控制手册,编写工程机械各部分及整机控制工艺和技术要求,完成工程机械控制作业;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守安全、环保、技术作业规范及“5S”工作要求。学习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借助控制手册等资料,制定工程机械控制操作作业计划。在完成计划过程中,按照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要求,合理使用操作界面、平台、燃料和运行材料,对已完成的控制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学习完

13、本课程后,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工程机械机械、液压与电子控制等基础知识及工程机械控制技术分析和描述工程机械在用状态性能,正确使用传感器、工控机及下位机PLC等,既要按机械设备自身规律合理应用,保证其完好率;又要按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要求操作机械设备以保证生产合格产品。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工程机械分系统和整机系统的控制能力,形成安全、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与工作对象 需完成的控制任务工单;查阅和应用的工程机械各部分结构原理、控制资料;待操作的工程机械;合理制定经济性、安全性和高效率的控制方案。资料及工具用户手册、工程机械控制手册、工程机械结构

14、原理等资料;工程机械控制常用工具、专用工具;工程机械控制、工程机械维修质量检验标准、工作规范。工作方法与维修接待员或车间主任就车辆操作单内容的沟通与记录;根据学习任务、施工生产中的控制任务,制订完成相关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必要的专用工具和控制仪器设备;向维修接待员或车间主任反馈必要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填写控制工作单,相应的操作呢作业工单。劳动组织根据学习任务、施工及维修生产中的控制任务,向各学习工作小组安排操作任务;检查后向材料及备件仓领取材料及配件;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控制内容;完工自检后视情况将车交质检员或车间主任检验;返修工作一般由原任务接受人进行。工作要求组内成员之间、组员与完成任

15、务涉及的其他部门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熟练的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对工程机械维修经济性、维修质量和维修时间及产品质量的需求来确定相关操作控制作业计划;具有成本意识的控制工作;执行工程机械控制工作标准规范;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评价和反馈;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课业名称/学习情境1.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认知;2.工程机械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电路应用;3.工程机械传感器技术应用;4.变频调速技术应用;5.工程机械整机控制体系结构应用;6.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应用;7.挖掘机电液控制系统应用。 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大部分学习任务的“学习准备”阶段采用课堂

16、教学,部分采用独立学习;多数计划实施阶段采用小组学习,明确小组负责人并定期更换。小组负责人的职责类似于企业设备操作组长的职责,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含学习资料管理工作等。实训场地设有工具设备间和维修材料及配件间,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设置与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步骤和要求。学业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终结性笔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终结性笔式占50%,过程考

17、核占50%(包括考勤、作业各占10%,项目的完成占30%。其中项目(实验)的考核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关注学生为学习准备和计划实施的学习效果,工作页填写情况,环保意识,安全操作和安全意识;对照实施活动自查任务完成的准确程度,做好过程记录,根据过程记录,自我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2.学生小组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页填写情况,沟通和协助能力,“5S”要求。未作业小组对作业小组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作业的规范程度,并做记录。小组间交叉评价(重点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自评结果、小组互评结果、实施过

18、程及完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2)课业计划课业/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时数教学建议与说明学习任务1 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认知1.会描述机电控制的发展过程;2.能描述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会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工程机械机电控制的发展;2.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61.采用案例教学;2.使用多媒体。学习任

19、务2 工程机械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电路应用1.会分析常用低压电器元件、常用非自动控制电器、常用自动控制电器及常用保护电器的结构、种类及原理;2.会分析常用控制线路的组成、控制功能。1.常用低压电器元件;2.常用非自动控制电器;3.常用自动控制电器;4.常用保护电器;5.常用控制线路161.建议采用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2.多媒体教学;3.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学习任务3 工程机械传感器技术应用1.描述传感器组成、种类及共有特征;2.解释不同种类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3.能根据不同检测对象选择不同的传感器。1. 传感器基本知识;2. 接触式料位传感器;3. 非接触式料位传感器;4速度

20、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6流量传感器;7称重传感器。20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4 变频调速技术应用1.能说出变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2.会分析通用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3.能说出通用变频器在工程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场合。1. 变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2.通用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3.通用变频器的应用。10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5 工程机械整机控制体系结构应用1.能说出典型工程机械设备整机控制体系结构;2.能够描述工控机的功能及与其他控制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3

21、.能够说出PLC的功能及与控制系统其他部分的连接关系。1.工控机的应用;2.PLC的应用。6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6 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应用1.能够描述整机电控系统体系结构;2.会分析各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控制系统基本知识;2.顺序启停控制;3. 冷骨料供给控制;4.干燥燃烧器自动控制系统;5.称量及搅拌控制系统;6.除尘控制系统。30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7 挖掘机电液控制系统应用1.能够描述挖掘机电液控制的特点;2.会对摊铺机电液控制系统各部分进

22、行结构及原理分析。1.挖掘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挖掘机控制系统结构原理分析;3.主泵流量的控制;4.挖掘机电气控制系统;5.多功能监控系统。20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3)实施建议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我学校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思路是: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具体教学内容分七个学习任务:a.工程机械传感器及自动控制技术认知b.工程机械常用

23、低压电器及控制电路分析c.工程机械传感器技术应用d.变频调速技术应用e.工程机械整机控制体系结构应用f.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应用g.挖掘机电液控制系统应用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实训教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按“模块式”实训模式,把教学内容按实际生产程序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实训模块,把学生按班分成若干组,轮流在各模块实训,每个模块都有实训教师负责。单一的、细化的操作技能,更容易熟练和掌握。强化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共分5个模块具体有:a.工程机械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电路应用模块;b.工程机械传感器技术应用模块;c.变频调速技术应用

24、模块;d.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模块;e.挖掘机电液控制系统应用模块。先进、完善、成规模的实训基地建设,有力的强化了、历练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按以下诸方面规范教学过程。a.建议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b.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操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各学习任务所需的挂图、控制手册、维修资料、控制数据计算机查询系统等;c.为保证教学安全和实践效果,建议每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15-20个学生,学生分组控制在4-8人/组; d.教师在讲授或演示

25、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丰富的课件、检测仪器及整机;e.部分内容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和改善意见;f.学习资源可参阅国家及厂家机械设备控制规范;g.教材在实际使用中,要以实际的师资、学生、场地和设备等条件进行调整,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生产实际、具体学习任务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2)计算机接口技术1)课程计划课程名称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性质工程机械专业 公共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第3学期72课时课程描述“计算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衔接,组

26、构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尤其微处理器大量发展和计算机渗透嵌入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后,“计算机接口技术”就成为组构系统的基本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是工程机械专业公共平台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为单片计算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PLC等课程打下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或控制系统核心与外界联系(广义输入/输出)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工程机械控制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目标1知道计算机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知道该课程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前景;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

27、、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2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拓宽工程机械控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的思路和概念。3掌握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掌握和了解各种典型环境下接口设计原则;熟悉和正确运用常用的几种大规模集成接口电路。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与工作对象 实验专用计算机、实验台的准备;查阅和应用实验工作单;实验对应的专用接口卡及通信线;合理制定经济性、安全性和高效率的接口通信方案。工具用户手册、接口通信原理等资料;计算机常用工具、专用工具、通信线路;实验

28、质量检验标准、工作规范。专用实验台、接口卡工作方法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就实验进行沟通与记录;根据学习任务、实验任务,制订完成相关工作计划、确定必要的专用工具和仪器设备;向实验室管理人员反馈必要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所需项目增项;确定所需的实验台以及接口卡的型号及数量;填写实验工作单,相应的作业工单。劳动组织根据学习任务、实验任务,向各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实验任务;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实验内容;实验后视情况将实验设备交实验管理人员检验; 工作要求组内成员之间、组员与完成任务涉及的其他部门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熟练的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角度确定相关实验作业计划;具有成本意识的实验工作;执行实验工作标准规范

29、;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评价和反馈;课业名称/学习情境1.计算机接口技术认知;2.总线技术认知;3.存贮器的接口认知与应用(实验一.RAM读/写实验);4.系统模块间控制与同步(实验二、8253定时器/计数器或8259A中断控制器实验);5.DMA技术认知与应用(实验三、8237DMA传送实验);6.并行接口认知与应用(实验四、8255A作交通指挥灯模拟控制实验);7.数据通信基础及应用;8.串行接口认知与应用;9.模拟接口认知与应用(实验五、D/A转换器实验或A/D转换器实验);10.人机接口认知与应用(实验六、8255A作键盘接口实验)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

30、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几种组织方式灵活组合,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有时间也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采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听课、进行课堂观察、做好课堂记录等。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尤其是有条件的话,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尤其在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培训者是帮助他们产生或形成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接口技术”,而不是向

31、他们灌输所谓的课本内容。一定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4.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学业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关注学生为学习准备和计划实施的学习效果,工作页填写情况,环保意识,安全操作和安全意识;对照实施活动自查任务完成的准确

32、程度,做好过程记录,根据过程记录,自我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其中学习任务4还应关注作业流程、工量具使用、专用工具使用,维修资料的使用。2.学生小组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页填写情况,沟通和协助能力。未作业小组对作业小组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作业的规范程度,并做记录。小组间交叉评价(重点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自评结果、小组互评结果、实施过程及完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33、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2)课业计划课业/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时数教学建议与说明学习任务1 计算机接口技术认知1.能够描述微型机结构、接口原理。2.能够理解数数据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以及数据传输1微型机结构概述2接口原理概述3数据通信基础(l)数据通信系统(2)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3)数据传输4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2 总线技术认知1.能够描述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及工作原理;2.能够知道PC机系列总线标准;3.能够总结出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局部总线的应用。1总线的基本概念2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1)同步式传输(2)异步

34、式传输(3)半同步式传输(4)分离式传输(选讲)3PC机系列总线标准介绍4STD总线(选讲)5IEEE488总线(选讲)6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局部总线的应用(选讲)6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3 存贮器的接口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存贮器的接口技术与工作原理;2.能够了解存贮器的扩充技术;3.能够完成RAM读/写实验1半导体存贮的电路介绍2存贮器的接口技术(1)模块组成(2)存贮寻址(3)接口技术3存贮器的扩充4磁盘存贮器及接口介绍5光盘存储器及接口介绍实验一、RAM读/写实验10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

35、。学习任务4 系统模块间控制与同步1.能够描述模块间输入输出传送方式及工作原理;2.能够了解输入输出专用处理机IOP。3.能够完成8253定时器/计数器或8259A中断控制器实验1模块间输入输出传送方式(1)三程序查询方式原理与接口介绍(2)中断传送方式:介绍8259中断控制器和8086中断结构(3)中断传送方式接口介绍(4)DMA传送方式(5)系统时间基准一8253芯片介绍2输入输出专用处理机IOP简介实验二、8253定时器/计数器或8259A中断控制器实验6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5 DMA技术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DMA系统及工作原理

36、;2.能够了解DMA控制器在系统中的使用;3.能够完成8237DMA传送实验。1DMA系统2DMA控制制器一8237A介绍3DMA控制器在系统中的使用4DMA控制器应用举例实验三、8237DMA传送实验6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6 并行接口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可编程并行接口电路及工作原理;2.能够描述非可编程并行接口电路及工作原理;3.能够完成8255A作交通指挥灯模拟控制实验1并行接口特点2可编程并行接口电路一8255A接口芯片介绍3非可编程并接口电路一8212接口芯片介绍4硬件连接并行接口应用举例一PC机的打印机接口实验四、8255A

37、作交通指挥灯模拟控制实验10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7 数据通信基础及应用1.能够描述通信及工作原理;2.能够掌握差错控制原理及应用1基本概念2通信协议3差错控制4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8 串行接口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串行接口的特性、实现方法与工作原理;2.能够描述RS232物理接口标准3.能够掌握PC机异步通信适配器的分析与使用1串行接口的特性、实现方法2RS232物理接口标准3一般结构UART介绍48251USAR接口芯片应用5PC机异步通信适配器的分析与使用81.采用现场理实一

38、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9 模拟接口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模拟接口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2.能够描述微机系统的模拟I/O通道;3.能够完成D/A转换器实验或A/D转换器实验。1模拟接口概念2DAC及其CPU接口3ADC及其CPU接口4微机系统的模拟I/O通道5高速微机采集系统(选讲)6超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选讲)实验五、D/A转换器实验或A/D转换器实验8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学习任务10 人机接口认知与应用1.能够描述LED/LCD/CRT及其接口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2.能够描述键盘接口、打印机接口、多媒

39、体设备接口的原理;3.能够完成8255A作键盘接口实验1.LED显示器及接口2液晶显示器(LC)及其接口(选讲)3键盘及其接口4CRT显示接口(选讲)5打印机接口(选讲)6多媒体设备及其接口(选讲)实验六、8255A作键盘接口实验101.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使用模拟器演示示范。723)计算机接口技术实践教学装备标准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技术要求1实验微机台50主流配置、主板接口丰富2虚拟实验台软件套503i/o控制实验台台44小键盘实验台台45LED显示实验台台46数码管显示实验台台47adc0809实验台台48dac0832实验台台49异步串行通信实验台台410汇编程

40、序软件套504)实施建议(1)建议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2)教学场所中应设置理论教学区和实操教学区,最好在理论教学区中还能设置学习讨论区,配备课程中各学习任务所需的挂图、维修手册、维修资料、维修数据计算机查询系统等;(3)为保证教学安全和实践效果,建议每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15-20个学生,学生分组控制在4-8人/组; (4)教师在讲授或演示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丰富的课件、解剖总成或零部件等教学辅助设备;(5)部分内容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

41、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体评价和改善意见;(6)学习资源可参阅国家维护规范、厂家保养规范;(7)教材在实际使用中,要以实际的师资、学生、场地和设备等条件进行调整,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生产实际、具体学习任务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3)可编程控制器1)课程计划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性质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分第4学期72课时4.5学分课程描述可编程控制器是工程机械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职业方向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学习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常用的编程指令及其编程方法。结合训练项目实际,运用相关的基本

42、理论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调试能力,能够解决电气控制方面的一般工程控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与工作对象 查阅和应用实验工作单;实验专用计算机、实验台的准备;实验对应的训练模块接线;制定合理的项目控制程序资料及工具三菱PLC硬件手册、三菱PLC编程手册训练项目要求等资料;计算机常用软件、工具、专用工具、通讯线缆等;实验质量检验标准、工作规范。专用实验台、接口卡。工作方法工作方法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就训练内容进行沟通与记录;根据学习任务、实验任务,制订完成相关工作计划、确

43、定必要的专用工具和仪器设备;向实验室管理人员反馈必要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所需项目增项;确定所需的实验台(控制装置)型号及数量;填写实验工作单,相应的作业工单。劳动组织根据学习任务、实验任务,向各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实验任务;独立或合作形式完成实验内容;实验后视情况将实验设备交实验管理人员检验;工作要求组内成员之间、组员与完成任务涉及的其他部门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熟练的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稳定来确定实验完成计划;具有安全意识的设计图调试工作;执行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工作标准规范;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评价和反馈;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课业名称/学习情境1.可编程控制器的基

44、本知识;2.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3.型可编程控制器;4.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及编程方法;5.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量控制与编程;6.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与编程;7.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8.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来完成,要体现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采用的教学手段合理,采用多元的人才评价观。按行动导向的思想设计教学时,由于“咨询”花地时间较长,因而全部查资料等“咨询”过程放在课外或开房实验室中完成。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

45、教学法、引导文法、实验法等。学业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终结性笔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终结性笔式占50%,过程考核占50%(包括考勤、作业各占10%,项目的完成占30%。其中项目(实验)的考核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关注学生为学习准备和计划实施的学习效果,工作页填写情况,环保意识,安全操作和安全意识;对照实施

46、活动自查任务完成的准确程度,做好过程记录,根据过程记录,自我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2.学生小组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页填写情况,沟通和协助能力,“5S”要求。未作业小组对作业小组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作业的规范程度,并做记录。小组间交叉评价(重点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自评结果、小组互评结果、实施过程及完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职业能力评价时注重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和关键能力内容的整合。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2)课

47、业计划课业/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时数教学建议与说明学习任务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1.了解什么是PLC。2.了解PLC分类方法。3.了解其性能指标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组成、功能、分类、性能指标和发展趋势等。2使用多媒体,列举法教学。学习任务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1.掌握PLC的等效电路组成及每一部分的功能;2.掌握PLC的扫描方式,会计算扫描周期;3.掌握PLC的I/O响应时间。1、PLC的工作原理;2、PLC的输入输出等效电路;3、PLC的三种输出方式; 4、PLC的扫描技术;5、PLC的I/O响应41.建议采用教师讲解教学;2.多媒体教学3分析多种PLC的输入输出电路。学习任务

48、3 型可编程控制器1.掌握系列PLC的基本系统配置;2.掌握此系列PLC的基本元件功能及其使用;3.掌握继电器及特殊功能模块。1、系列PLC的基本系统配置;2、此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元器件;3、特殊功能模块及应用。41.讲解教学;2.使用多媒体;学习任务4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及编程方法1.掌握PLC编程语言及格式;2.掌握型PLC的基本逻辑指令、控制指令、步进顺控指令、算术指令和特殊指令;3.学生要会自己根据控制任务编写简单的程序。1. PLC编程语言的三种格式;2.型PLC的基本逻辑指令、控制指令、步进顺控指令、算术指令和特殊指令;3.举例使用上述的种指令的使用方法。261.采用理实一

49、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5 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量控制与编程1.掌握模拟量模块及其编程方法;2.了解其应用1、PLC模拟量处理的含义。2、模拟量地址的分配及读取方法。3、模拟量与数字量的对应关系4、模拟量模块应用场合 。4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6 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与编程1.掌握PLC通信的基本知识;2.了解通信编程的方法。1、通信的基本知识。2、PLC与PLC、PLC与计算机、PLC与现场设备之间信息交换的实现方法。41.讲解教学;2.使用多媒体;学习任务7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50、与应用1.掌握PLC设计的原则和步骤;2.了解相关应用。1、PLC控制系统设计原则。2、PLC的选型3、设计步骤。4、应用实例。261.采用理实一体化式教学;2.使用多媒体;3.角色扮演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学习任务8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维护1.了解PLC的安装和日常维护;2.了解有关故障诊断和排除。1、PLC的安装方法2、PLC的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21.讲解、讨论法教学2.使用多媒体;3)实施建议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我学校办学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

51、型专门人才。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思路是: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具体教学内容分八个学习任务:a.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b.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c. 型可编程控制器d.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及编程方法e. 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量控制与编程f. 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与编程g.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h. PLC控制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实训教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按“模块式”实训模式,把教学内容按实际生产程序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实训模块,把学生按班分成若干组,轮流在各模块实训,每个模块都有实训教师负责。单一的、细化的操作技能,更容易熟练和掌握。强化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共分12个项目进行训练:a. 布尔指令训练;b. 定时指令训练;c. 计数指令训练;d. 算术运算指令训练;e. 数据移位指令训练;f.赋值指令训练;g.抢答器;h.天塔之光;i.自控轧钢机;j.星/三角启动模拟;k.自动送料装车;l.水塔水位自动控制。先进、完善、成规模的实训基地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