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1页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2页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3页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草案征询公众意见公告发布者: 发布日期:2011-06-27     淮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战略,淮安生态新城成为淮安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和重点建设区域。为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淮安生态新城,淮安市政府提出将淮安生态新城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绿色建筑示范区的目标。为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淮安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落实各项控制要求,淮安市规划局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和淮安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成果草案内容通过淮安日报、淮安市规划局网站( 联 系 人:唐睿智  曹容达联系电话: 传    真:通信地址:淮安市海口路9号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草案     本规划依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落实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借鉴淮安新城概念规划相关成果,结合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产业低碳、布局减碳、交通绿色、环境生态、资源节约、特色塑造等发展策略

3、,力求把新城打造成为低碳生态示范区、现代淮安展示区和运河文化传承区。一、规划范围     新城规划范围:东至新长铁路,南至规划万康路-海天路,西北临宁连路,总用地面积约29.77平方公里(含区内水域面积)。      绿色建筑示范区范围:由宁连公路、承恩大道、海天路、京杭运河围合的区域,总用地面积约9.34平方公里(含区内水域面积)。二、功能定位 1、区域层面长三角北部地区的科技商务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智力密集型特色; 2、城市层面淮安市行政文化体育中心、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市级重大公共设施,打造

4、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和休闲旅游的全新目的地; 3、新区层面功能复合的滨水生态宜居新城,突出水网密布、生态示范的特征,建设充满活力的生活组团。 三、发展目标 1、低碳生态示范区       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以及土地、水、能源、废物等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建设国内领先并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碳生态发展的综合示范区。 2、现代淮安展示区      以高标准的公共设施、高科技的绿色建筑、高效益的生态环境,打造淮安市现代化形象展示窗口。 3、运河文

5、化传承区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运河文化底蕴,打造滨水特色空间,开发旅游休闲、创意产业等,延续地方文脉。四、规划结构     “两轴两心三廊多组团”依托公交走廊打造枚皋路和翔宇大道两条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轴,串联新城两个重要的公共中心,即东片的市级行政文化中心,西片的体育中心和新城区级中心;结合新城水网密集的生态环境,形成三条生态廊道:运河生态廊道、柴米河生态廊道以及新南河生态廊道;根据用地功能形成多个组团,包括居住组团、创意产业组团、研发产业组团、公共设施组团、生态公园以及休闲度假组团等;整个淮

6、安生态新城呈现“廊轴相依,功能复合”的空间特点。五、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846.7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2.59%。其中,二类居住用地768.24公顷,中小学用地78.53公顷。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5.67公顷,位于翔宇大道与枚皋路交叉口东北角,主要布置淮安市委、市政府相关办公单位以及淮安市创新创业中心、交通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门。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90.07公顷,主要包括各级商业服务、金融

7、保险、宾馆酒店等设施以及社区中心等。 沿枚皋路、体育中心周边结合公交枢纽节点设置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大型商业设施,鼓励建设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场所;结合柴米河两岸、社区中心布置特色商业、美食餐饮等设施,提供休闲游憩功能;结合运河公园、森林公园周边规划宾馆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21.97公顷,主要分2片布置。行政文化中心周边布局市级文化设施,包括淮安市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图书馆等;新湖东南侧布置区级文化娱乐中心,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影剧院等。结合居住社区完善文化娱乐设

8、施。 规划体育用地38.23公顷,即位于枚皋路和通甫路交叉口东北角的淮安市体育中心。 结合居住社区中心以及绿地布置体育健身场所以及小型活动场地。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4.37公顷。新城规划2所综合性医院,分别位于宁连路与翔宇大道交叉口东南角和通甫路与万福路交叉口西南角。结合居住社区建设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之间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布置休疗养设施。      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19.93公顷,位于枚皋路以南、万宝路以西,与西侧高教园区联动,形成2个研发组团,完善区内产业结构,解决区内人口就业。

9、     规划商办混合用地79.52公顷,主要位于枚皋路和凤里路沿线,以综合性写字楼为主。 规划商住混和用地92.91公顷,主要位于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及区级公共中心周边,商住混合用地中商业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40%。 3、旅游设施用地      规划旅游设施用地26.82公顷,主要位于里运河以东、翔宇大道西侧以及森林公园内,依托运河历史文化及良好的自然景观,适度开发旅游度假休闲用地,形成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 4、弹性用地      为适应新城发展的不确定性,选

10、择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段规划为弹性用地,新城规划弹性用地73.84公顷,分别位于:东片枚皋路以东、山阳湾路以北地块;西片万鑫路以南、运河西路以西地块,文杰路以南、运河西路以西地块以及宁连路以南、通甫路以西地块。弹性用地将视未来发展需要决定其开发性质。六、综合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     规划新长铁路和淮扬镇铁路由新城东北侧经过,与宁连路、枚皋路、海天路相交,采取道路上跨铁路形式。 规划宁淮铁路经宁连路北侧平行走向,建议采取高架形式,上跨沿线相交道路。对现状宁连一级公路进行快速化改造,作为城市快速路网的一部分,承担城市片区间中长距

11、离的交通出行需求。 保留京杭运河二级航道功能,取消里运河航道功能。2、道路系统     新城路网顺应地形,呈相对规则的方格网状布局,规划路网密度为6.09公里/平方公里。      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构成新城“四横三纵”的骨干路网,“四横”由北向南依次为为宁连路、枚皋路、海天路、万康路,“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通甫路、翔宇大道、承恩大道;次干路东西两片相对独立完整,着重加强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结合中心地区加强支路网密度,形成“小街区”的用地模式。3、公共交通     规划

12、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凤里路地下走向,并于凤里路-景会路交叉口设置站点。枚皋路预留轨道交通线。      规划快速公交线路(BRT)两条, BRT1号线沿枚皋路走向,新城内设置站点8个;BRT2号线沿翔宇大道走向,新城内设置站点3个,并于枚皋路-翔宇大道交叉口处实现与BRT1号线换乘。      规划常规公交线路7条,主要与内部通勤路径、公共服务路径相契合,与轨道交通站点或BRT站点相衔接,扩大骨干公交线的辐射范围。     规划公交场站7处,其中公交首末站6处,与公共活动中心

13、、城市轨道及BRT站点相结合;公交停保场1处,兼有首末站功能。     新城规划游船码头3处。京杭运河东西沿岸各1处,位于万鑫路东端及对岸;里运河游船码头位于板闸大街西端。4、慢行交通      结合慢行活动特点,构建“慢行片区+慢行通道”的慢行交通组织结构。      慢行片区包括结合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的东西两片公共活动中心区域,结合生态景观廊道及森林公园形成的慢行优先区,以及按居住社区和功能组团划分形成的若干慢行组团。 5、停车设施  

14、0;  规划路外地面公共停车设施6处,总面积2.71公顷,泊位数887个。 规划结合公共绿地、广场设置5处地下公共停车场,总面积3.33公顷,泊位数950个,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6、加油(气)站及充电站      搬迁翔宇大道两侧现状加油站,规划3座加油(气)站、2座充电站和2处绿岛加油站。七、生态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廊两轴、三心多点、纵横交错”的生态格局:“一廊”是指京杭运河与里运河城市生态廊道;“两轴”是指由大治河、柴米河与蛇家坝干渠及沿线绿地构成的新城东西向绿地主轴与新南河及两侧

15、绿地构成的新城南北向绿地主轴;“三心”包括森林公园、运河公园、新湖公园,构成城市级绿心和区级绿心;“多点”是指分布在各个功能组团内的社区公园;“纵横交错”是指由多条道路与河流水系两侧绿地构成的网络状绿带。 淮安生态新城内规划 2 个市级生态公园、1 个区级综合公园以及 13 个社区公园,总面积199.85 公顷。 规划森林公园与运河公园两处城市级生态公园,主要提供生态保育及市民休闲、游憩功能。其中,森林公园南至乌纱干渠、西达翔宇大道、北邻枚皋路、东抵承恩大道南侧居住用地,面积约 80.48公顷;运河公园南至怡园路、西临运河北路、北达宁连路、东抵翔宇大道与板闸大街,面积约 83.45公顷。六、资

16、源利用规划     以开发强度提高和土地复合使用为手段,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为手段,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益提升;以节能标准提高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手段,促进能源利用效益提升;以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为手段,促进废物资源回收利用。七、市政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供电、信息化基础设施、燃气、供热、环卫、管线综合等九大工程规划。八、综合防灾规划     包括防洪排涝规划、消防规划、防震规划和人防规划等。九、绿色建筑引导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