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_第1页
三年级科学下_第2页
三年级科学下_第3页
三年级科学下_第4页
三年级科学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混合身边的物质(一)第1课时学材分析学习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有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方法、搅拌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2、 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3、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导学方法观察和比较、探究法教学流程1观察2探究3整合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1观察活动:沙和豆子预测:沙和豆子混合后会怎样2探究:混合、搅拌|观察:发生变化了吗?分离: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观察比较:分离后与混合前同样方法

2、学习油和水的混合3整合:知道混合物及它的特性板书设计沙 豆子 保持它们的特性混合 分离课程资源沙、黄豆、试管、水、植物油、白纸、筷子、烧杯、筛子练习与延伸设计探究其它物质的混合(化学药品除外)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学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难点:研究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根据科学事实做出判断: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简单的混合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混合后不发生变化。学习目标1、 参加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知道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2、 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使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

3、物。3、 会判断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的,还是发生了变化。导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流程交流、导入探究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比较沙、豆子的混合和小苏打、白醋的混合总结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探究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2、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呢?3、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混合以后发生的现象。4、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的现象。 5、根据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做出判断混合后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气体。 板书设计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混合后的情况特点沙和豆子小苏打和白醋课程资源 小苏打、白醋、小匙、烧杯、火柴、放大镜等练习与延伸设计混合水和洗衣粉混合泻盐、水和蓝

4、墨水 分离混合物 学材分析课文通过3幅图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方法,并想办法分离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在活动后,要求记录和交流,促成学生回顾自己的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进一步深化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可用筛子分离混合物,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知道粳米、面粉、铁钉、木屑等物质的一些知识学习目标1、 能用多种方法正确操作粳米和面粉的分离,并能想办法分离生活中的其它混合物;2、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意识;3、 3、经历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导学方法实验操作法、记录法、交流法教 学 流 程一、 看图交流,谈话引入二、组织探究活动1、

5、分离粳米和面粉 (1)讨论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工具分离粳米和面粉(3)记录、交流分离的方法和过程2、分离细铁钉和木屑(1) 分组讨论并交流分离细铁钉和木屑的方法(2)分组操作并记录 3、分离黑墨水或绿墨水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组织讨论:如果让你分离粳米和面粉,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3、分组讨论采用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所需的工具、并分组操作。4、记录、交流5、引导思考:怎样分离细铁钉和木屑? 6、填写评价中的表格,写出分离的方法和过程7、组织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8、分组操作,通过实践判

6、断设想是否可行板 书 设 计 分离混合物 用筛子筛 用磁铁吸 用漏勺捞 用嘴吹 课 程 资 源 粳米、面粉、纸盒、筛子、细铁钉、大头针、木屑、彩色水笔用的黑墨水或绿墨水、面巾纸、水杯、滴管等 练 习 与 延 伸 设 计 1、 课后做分离黑墨水或绿墨水的实验 2、找出生活中的一种混合物,设计几种分离的方法 ,并记录操作过程 课题 研究土壤 第 1 课时(总第 课时)学材分析本课是综合应用前三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土壤。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思维活动,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计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小玩过土壤知道一些有关土壤的知识。曾设计

7、过简单的探究方案学习目标1、 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研究出土壤的一些成分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并实践的研究过程,体验合作探究 的乐趣导学方法猜测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谈话法教 学 流 程一、导入探究二、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并记录 四、分组汇报交流,综合得出结论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1、你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讨论设计研究计划,并个别汇报、评议 3、阅读“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讨论修改4、分组按计划研究土壤并做好记录5、分组交流汇报6、综合得出结论 板 书 设 计 研究土壤 问题 猜测 研究计划 结论 土壤是混

8、合物吗? 小石子、植物的根、动物 土壤是由什么混合成的? 空气、沙、粘土、水 课 程 资 源 土壤标本、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 练 习 与 延 伸 设 计 看“阅读与拓展”部分,自制几种饮料。 被压缩的空气 学材分析教材共1页,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拍足球游戏。教材下面的几段文字和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做拍打足球的游戏,发现充足气的足球弹得很好,而气不足的足球却弹不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假设。第二部分:探究注射器。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为学生提示了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注射器中空气体积的变化,注意体会手的感觉。插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刻度。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9、学生在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这一专题将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问题。而教材选用的2个主要活动,都是学生平常熟悉的,一定非常感兴趣。学习目标1、通过拍足球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2、引领学生充分展开猜想的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导学方法实验操作法、记录法、交流法流动的空气学材分析教材包括“认识风”、“谁闻到香味”“烟带来的消息”和“我们也能制造风”四部分内容。把看不见的风变成可以闻到和看到的,旨在让学生学

10、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 学生初步具有比较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2、 学生对风已有些感性的了解。3、 对空气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兴趣。学习目标1、学生在研究风的活动经历中感知风的运动情况。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3、学生在风的研究中学习一种新的探究方法。4、 对风的一系列研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导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流程一、风的谜语。二、空气流动形成风。三、谁闻到了香味。四、烟带来的消息。五、大自然中的风。六、我们也来制造风。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活动一 谁闻到了香味做游戏,比赛谁的鼻子最灵敏。1、 画出香味在教室

11、里飘散的路线图。2、 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说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飘散的?3、 讨论: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活动二 烟带来的消息1、 烟的实验。(指导学生做)2、 让学生注意观察烟飘散的方向。3、 想象空气的流动。(1)、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路线图。(2)、根据所观察到的飘散方向和自己画的图,想象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活动三 大自然中的风1、思考: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的?我们从哪些方面能知道正在刮风? 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活动四 我们也能能制造风1、 用扇子制造风。2、 还能怎样制造风?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谁闻到了香味 烟带来的消息 我们也能制造风课程资源花露水

12、、香烟、火柴、扇子练习与延伸设计 课后你还想研究风的什么?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学材分析教材包括“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离不开的空气”和“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三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体验、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空气是生命之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 学生对空气的特点已有了解。2、 学生探究空气兴趣已经产生。3、 学生已有研究科学现象的经验、方法。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空气与我们的关系知道空气的重要性。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通3、过学习研究不断形成学习科学的方法和培养科学习惯。4、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

13、学态度。导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比较观察法教学流程一、引入。二、我们离不开空气。三、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四、举办展览会。五、空气单元的小结。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活动一 我们离不开空气1、 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2、 做憋气比赛游戏。3、 讨论对我们的启发。活动二 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1、 漫画告诉我们什么?2、 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3、 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4、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活动

14、三 举办展览会1、 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2、 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板书设计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离不开空气课程资源计时钟、学生的调查记录、小动物、植物练习与延伸设计 课后你还想研究与什么有关?课题:种子变成芽 学材分析1、活动内容:观察黄豆、花生、玉米、小麦等种子的内部结构;认识凤仙花的种子;推测种子发芽的样子。2、教学重点:对各种常见植物的种子进行细致、对比观察。3、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常见种子的构造特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种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正是因为非常普遍,学生平时忽略了对它们的观察,在本课活动

15、中,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镊子、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对各种常见植物的种子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2、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发芽情况的多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述自己的想法。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在研究与交流过程中,简单归纳概括常见种子的构造特征,初步学习制定观察方案。导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 观察黄豆、花生、玉米、小麦等种子的内部结构情境导人探究新知 认识凤仙花的种子 交流小结推测种子发芽的样子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创设

16、情景,引入新知1准备一些由种子繁殖的或已经长大的常见植物让学生欣赏。2提问:你有什么感想,关于这些植物,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3过渡:要了解有关植物的知识,了解这些问,老师建议大家先从了解植物的种子开始,好吗?二、探究新知 1观察各种种子的外形特征。2提问:仔细观察你搜集到的植物种子,它们是什么样的?3学生观察、汇报、交流。4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5谈话:同学们已经观察了种子的外形,想不想了解一下它们的内部有什么秘密呢?6学生尝试去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提问:(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清楚细致地看到它们里面的秘密呢? (2)你是怎么想出这种方法的?又是怎么做的呢?7

17、各小组现场浸泡种子(老师提供凤仙花种子,学生也可自选自己感兴趣的种子)。要使学生知道浸泡种子需要一些时间。提问:如果有已经泡好的种子,你准备去怎样观察呢?提供多种浸泡过的种子,由学生自选观察对象,自选所需要的工具。要求:(1)观察时看看每粒种子有几部分? (2)把观察到的种子的各个部分都整齐地摆放到白纸上。8学生分组活动。发给各小组记录单,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告诉学生,他们所看到的是种子的种皮、子叶、胚芽、胚乳等。9推测种子的生长变化情况。1) 提问:大家了解了种子的构造,你门认为它能发芽长成植物与它的结构有没有关系?种子种到土里会怎样长?把你的想法写在记录单2上。2)

18、 学生猜测。收集大家的意见并保存。3)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4) 提问:播种需要些什么材料呢?5) 谈话:各小组商量下节课需要带来什么材料。板书设计 种子变成芽1、种子的外形观察: 2、剥开的种子3、种子的芽练习与延伸设计1、新课堂学习与评价15面的内容。2、小学科学随堂练习17面的内容。课题:种子变成芽 学材分析1、活动内容:播种;种子出芽以后的观察和记录。2、教学重点:思考观察种子发芽情况的多种方法。3、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制定观察方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种子能发芽生长成植物这一结论性的答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一粒种子怎样就长成了一栽植物和种子开始生长时会是什么

19、样子等此类问题却是许多学生不得其解的。所以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应该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记录。学习目标1、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发芽情况的多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述自己的想法。2、初步学习制定观察方案。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导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实验法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课外观察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想办法看到种子在泥土里的变化。谈话:大家都带了播种的材料,如果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能看到它们在土壤变化吗?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种子在土壤里的变化?四人小组

20、讨论设计一下,把你们的方案记录在记录单上。二、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在记录单上反映出来。1互相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善各组所提出的方案。阅读教材25页中的两种播种方法。2讨论设计观察方案。发讨论卡:(1)你们认为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应该记录哪些方面的内容? (2)如果我们播种的种子在土壤里发芽了,需要记录哪些方面的内容?(观察时间、观察项目、观察方式等等) 3小组讨论、记录、整理。师生共同完善观察方案,要求学生保存好讨论卡。(鼓励学生同时记录意外发现)4要求各小组课后用上节浸泡的种子进行土壤播种和非土壤播种。种好后都放到教室,便于及时观察。5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动了脑筋,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21、贵在坚持。课后要把观察到的各种情况作好记录。下次(下一个月)我们互相交流,比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三、总结课题:芽长成苗 学材分析活动内容有:交流前三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预测以后几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教材提供了凤仙花第一对叶子长出时的幼苗图片和凤仙花长出较多叶子的图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已经有许多的发现,对凤仙花幼苗的成长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什么时候开花?花长在什么位置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观察记录的方法。2、使学生体会到绘画也是一种科

22、学记录的形式,用于科学记录的图画应尽量表现事物变化的主要特征。3、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4、引导学生对他们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这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明确下一阶段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继续关注凤仙花的高度变化。导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课题 开花了!结果了 学材分析本课由“有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和“观察花”两部分组成。谁最先发现花芽,谁的最早有花蕾和花骨朵和第一朵花什么时候开是消息的主要内容。观察花由三个部分组成批:1、解剖花的方法;2、认识凤仙花的结构;3、开花到结果过程中花的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已经获取有关凤仙花的大

23、量信息,并且已经学会描述和撰写科学观察报告;报告消息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目标1、能够把预测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录和描述,并且进行数据分析。3、学习解剖花,了解果实生长位置。4、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导学方法活动观察、讨论交流教学流程课堂组织有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观察花讨论研究课外延伸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 一、有什么令人兴奋的消息 1、描述自己发现花芽、看到开花的经历;2、预测和实际结果的比较;3、我的猜想。 二、观察花 1、解剖花并且粘贴在科学文件夹上。2、观察果实生长的位置。课题 果实和种子 学材分析经过十几周的观察、测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本课

24、运用这些事实、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凤仙花从种子到新种子的生长过程,用事实数据做出说明;知道凤仙花有六个部分,并且通过阅读,扩展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 收集了数据资料,并且进行分析和整理。学会了描述与科学报告。2、能课外收集信息进行知识拓展。学习目标1、知道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学习用折线图帮助分析。2、引领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3、亲历活动后能够进行新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水平。导学方法讨论交流、阅读介绍教学流程 观察活动数新种子整理记录资料阅读拓展归纳延伸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整理、分析数据资料1、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2、凤仙花各个阶段的生

25、长时间;3、学习用折线图帮助分析; 4、凤仙花有几个部分。二、阅读与拓展1、自主阅读资料;2、展示自主收集的有关信息;3、交流“我”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课题: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学材分析本课主要让学生进行实地的调查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学生有养蚕的经验,自己也能准备一些材料,而且学生喜欢动手,好奇心和好动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习目标4、 经历对蚕卵、蚕宝宝的观察和描述过程。5、 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3、培养

26、学生仔细观察,亲身感受,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导学方法实地观察,小组交流合作教学流程引入课题蚕卵的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观察蚁蚕小组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实地观察活动1、 活动准备(1)师课前找一养蚕户供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场地。(2)全班交流观察调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地活动(1)分小组进行活动,小组长作好观察记录(2)师,各小组稍加一些方法指导(3)回班进行交流观察发现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课程资源 活动场地、各种卵卡片、观察工具: 放大镜等练习与延伸设计在4周左右的时间里进行养蚕并做好记录。课题:可爱的蚕宝宝 学材分析本课的学

27、习在蚕出世后两周进行,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这时的蚕宝宝的确很可爱;二是蚕长到现在,身体的变化较大,学生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是对蚕宝宝两周来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宝宝的生长做好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学生有养蚕的经验,自己也能准备一些材料,而且学生喜欢动手,好奇心和好动心比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习目标1、 经历对蚕身体变化的比较和测量的过程。2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亲身感受,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导学方法自主选择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 引入交流蚕的新变化观察蚕宝宝换外衣观察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讨论比较,其

28、他动物和它们的宝宝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观察蚕宝宝换外衣:1、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蚕宝宝蜕皮的、说说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蜕皮前后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蜕皮要多少时间、蜕了几次皮?2、 记录蚕的这些变化情况。3、 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将要蜕皮的蚕宝宝是怎样的?蚕宝宝慢慢长大了,谁来给它换新衣服?板书设计 可爱的蚕宝宝课程资源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蚕、盛放蚕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纸和笔等。2、供蚕吃的食物。 练习与延伸设计继续养蚕并做好记录。课题: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学材分析本课教材有2个活动: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观察蚕茧。它适宜在蚕宝宝结茧后进行。对

29、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是本课的重点;拉丝活动是学亲历活动中的兴趣点,也是难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出生在农村,有很多家庭以养蚕业为生,学生对蚕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前两节课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饲养,学生对蚕从卵到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课时与前两课不同,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内进行。学习目标1 经历从蚕宝宝到蚕蛹、蚕茧等变化的观察和描述活动中,获得关于蚕的生命变化等多方面的认识;2 经历对蚕身体变化的比较和测量过程;3、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导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流程引入-观察蚕蛹-观察蚕茧-了解蚕丝制品及其历史-布置作业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

30、计1 猜想活动:猜猜蚕宝宝在房子里变成了什么?2 观察蚕蛹活动:剪开一个蚕茧,取出蚕蛹;观察描述蚕蛹;比较蚕蛹与蚕宝宝的异同点,并说说为什么,是怎么回事;猜测还会有变化吗;画一个蚕蛹。3 观察蚕茧活动:运用感官观察蚕茧并作出描述;运用工具观察蚕茧并描述、记录;拉蚕丝活动,并想办法测量蚕丝长度。4 了解蚕丝制品及其历史: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板书设计 课程资源1. 蚕茧两到三只;一些丝绸制品;2. 放大镜、尺子、天平称、手电筒、竹签、热水、小碗等工具;3. 有关的课外资料。练习与延伸设计观察蚕茧到蚕蛾到卵的变化并作好记录;了解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课题:蚕的生命周期

31、 学材分析本课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分为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蚕茧所发生的变化;第二个活动: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第三个活动:小结蚕的一生;第四个活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观察活动是重点,整理资料是难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到目前为止,学生对蚕的一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其他许多动物的生命周期也有一定的接触。学习目标1. 经历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并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2. 能够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学会收集整理资料。3. 鼓励学生经历养蚕的全过程,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导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2 交流蚕茧发生的

32、变化3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4 小结蚕的一生5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布置作业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1 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到哪里去了?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蚕茧里还有什么?2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观察蚕蛾;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比较蚕蛾和蛹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比较雄蛾和雌蛾。观察雌蛾怎样产卵,能产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颜色会变吗?3 小结蚕的一生: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分小组交流。

33、集体交流。4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鳄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鳄鱼有相同的经历?以上事实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板书设计: 卵 幼虫 成虫 蛹课程资源:1 蚕蛹和蚕蛾各几只(雌雄各有);2 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3 有关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资料。练习与延伸设计:观察一种自己的喜欢的小动物,记录它的生命周期。课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材分析本课包括“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和“思考和讨论”四部分内容。其中“物体的沉浮和

34、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比较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物体沉浮情况的兴趣。导学方法小组学习法 探究法 观察法 比较法教学流程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三、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四、思考和讨论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1、学生猜测把木块、石头、小纸片和铁盖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

3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3、学生交流实验情况。4、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观察物体的沉浮?5、学生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1、学生猜测把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3、分析实验情况,讨论猜测出错的原因。 4、说明自己猜测的根据。三、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1、学生把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并标出它们各自的沉浮情况。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它的大小有关系吗?2、学生把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起来,并标出它们

36、各自的沉浮情况。想一想物体的沉浮跟它的轻重有关系吗?3、学生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进行观察。讨论物体沉浮跟大小的关系。4、学生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的顺序排列起来,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进行观察。讨论物体沉浮跟轻重的关系。四、思考和讨论1、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2、 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很大却很轻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的物体容易沉课程资源 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塑料、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

37、的球一组。练习与延伸设计 课内完成“新课堂学习与评价”第35、36两页。 课后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课题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学材分析教材包括“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改变浮标的沉浮”、“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和“我们的潜艇”四部分内容。其中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是这一节课的活动重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已初步具有改变物体沉浮现象的经验。3、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掌握通过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

38、主动探索物体沉浮情况的兴趣。导学方法小组学习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流程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三、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四、我们的潜艇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a) 学生推测玻璃瓶中水中的沉浮情况。b)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c) 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d) 学生说出改变玻璃瓶在水中沉浮情况的原因。二、改变浮标的沉浮1、学生观察浮标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学生进行实验,改变浮标在水中的沉浮情况。3、学生说出改变浮标在水中沉浮的方法。三、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1、学生观察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在水中的

39、沉浮情况。2、学生进行实验,想办法使橡皮泥或者石头浮起来。3、 学生进行实验,想办法使泡沫塑料沉下去。 4、 说出自己改变物体沉浮的依据及方法。四、我们的潜艇1、 学生利用饮料罐制作一个潜艇,想办法使它下沉和上浮。2、 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制作一个潜艇,想办法使它下沉和上浮。3、 说出自己改变潜艇沉浮的依据及方法。板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方法:1、 改变物体的重量。2、 改变物体的大小。课程资源1、水槽、小药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物体。2、制作潜艇用的饮料罐等材料。练习与延伸设计 课内完成“新课堂学习与评价”第37页。 课后进一步进行实验,并完成“新课堂学习与评价”第38页。

40、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材分析这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之后的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第一部分两个步骤,首先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这一步骤意在让学生推测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它的大小以及液体不同有关。然后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中全沉下去了,放在第二个水槽里全浮上来了。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第二步骤意在使学生明白马铃薯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只可能与液体本身有关。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想到尝

41、,老师提示除了尝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从而讨论出烧的方法。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做实验,观察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结果发现一只勺子里只有些印迹,另一勺子里有明显的白色颗粒物,这是什么呢?由于有些学生有关于“死海”的知识,认为可能是盐,也许盐能使马铃薯上浮,我们来做一杯盐水试试,结果的确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了,这时再介绍“死海”的知识。第三部分是通过前面的推测、实验、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材设计了比较盐水和清水哪个重的实验,这样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要测量它们的体积,就需要引入测量体积的仪器,如量筒;

42、第二,两杯体积相同的盐水、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又需要能精确测量物体重量的仪器,如天平。比较出清水与盐水的轻重后,把物体分别放在比水轻的油中、比水重的糖浆中是什么样的呢?通过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在学习中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学生已形成的经验是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来做解释。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从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研究观察马铃薯在2、 水中的沉浮现象。并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3、 获得关于物体沉浮除与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有关外,还与其承载4、 的液体有关的认识

43、;5、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6、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学方法探究法、研讨法教 学 流 程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内容,课后去做一做“改变鸡蛋的沉浮”的实验并思考有关问题。布置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活动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1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吗?怎样能知道?2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3从留下的痕迹看,两种水一样吗?4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水是什么水?5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板 书 设 计课程资源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小组实验观察用:蜡烛、铁片、木夹。小组实验观察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练习与延伸设计下次课前自制好一只小船,并收集有关船的图片、模型课题 造一艘小船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明白了许多有关物体沉浮的道理,包括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大小的关系和承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