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历史_第1页
心肺复苏的历史_第2页
心肺复苏的历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肺复苏的历史  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面临着两个基本的问题:衰老和死亡。人类也不例外,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在一步步迈向死亡,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也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延缓衰老,从古到今人们想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的方法,催生了一个个返老还童的奇思遐想。为了战胜死亡,特别是当人濒临死亡的危急关头,使用一切手段挽留生命,延长生命成为人们一直的努力方向。这一切手段包括的内容很多。复苏术就是当人们面临死亡时所采取的挽救措施,目的是试图让患者从“死亡”的边缘起死回生。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人类终于从原始的祈求神灵庇护的巫法发展到现代的心肺复苏术。结果也从早期的没有效果到现在的抢救成功率

2、逐渐增高 。  (一)古代的复苏术由于科学发展及人们医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古代复苏术千姿百态,方法各异,效果不佳。但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复苏方法,直到现代心、肺、脑复苏术的诞生,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生命。1.利用体位复苏:约3500年前,埃及人对溺水的患者使用了倒挂法,将溺水者头朝下,双脚挂在树上,这一方面有助于排除肺内的积水,增加肺内氧交换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胸腔里的压力以帮助呼气,压力减小后有助于吸气。这一方法在欧洲盛行了很长时间。18世纪,复苏术的发展与溺水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没有电、没有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过去,溺水死亡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3、人们在救治溺水的过程中发展了复苏术,当时有“马背复苏法”和“酒桶复苏法”。马背复苏是将患者横向俯卧在马背上,驱马跑动,由于躯体在马背上反复颠簸,使患者胸部周期性的受压放松,若胸内压随颠簸撞击的频率而有节律的变化,则可恢复呼吸。“酒桶复苏法”是将患者俯卧于酒桶上,施术者或医生用手拖起患者的双下肢,将患者前后拖动,随着酒桶的滚动,患者胸内压增加或减低而引起通气。  2.利用刺激复苏:1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针刺人中穴位,救治突然意识丧失或实际是濒死的患者。用羽毛刺激溺水患者的咽部诱发呕吐,以除去吞咽的水。用烟草或浓香料的烟雾熏蒸直肠。19世纪俄国人曾将患者竖直埋入土中,头和胸部

4、暴露,然后向其面部泼冷水刺激患者苏醒。用高声叫喊、掌击、牵拉直肠、摩擦躯干、在患者鼻子下面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例如氨),甚至用鞭苔等各种办法,用于复苏的尝试,目的是试图用各种刺激的方法唤醒患者。3. 利用热能复苏很早以前人们发现生命终止时躯体变凉,因而将生命与温暖联系起来。人们认为,为了防止死亡的出现,身体必须保暖。于是出现了将热灰烬或热水直接放置于躯体上的方法。16世纪人们常用风箱将壁炉里的热空气和烟吹入需要救生患者的口内,保持患者的躯体的温度。对溺水的患者进行温暖方法治疗。在溺水患者附近点燃炉火或者将其埋入暖沙中,或为其洗热水澡。还有让两个自愿者与其同卧一张床上用体温进行取暖。4. 人

5、工复苏呼吸:公元前800年左右,先知Elisha就有口对口救活一个孩子的描述。“他伏在孩子的身上,用嘴对着孩子的嘴,眼睛盯着孩子的眼睛,手握住孩子的手”用这一方法救活了一名濒死的儿童。助产士成功地应用这一方法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并且沿用至今。公元175年,希腊人Galen首次描述了风箱通气,即用风箱与一管道连接,管道置于患者口中再挤压风箱,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引起患者肺扩张。公元200年左右,我国外科鼻祖华佗在抢救心搏呼吸停止的患者时,应用了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这是世界医学书籍中关于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早的详尽记述。1744年Tossach报道第一例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1892

6、年法国人推荐牵拉舌法即掰开患者的嘴,用力而有节律的把舌头拉出与回复以建立人工呼吸。 (二)现代心肺复苏术Peter Safar提出将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这两种复苏方式结合起来将会对复苏效果大大提高,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心肺复苏(CPR)。20世纪5060年代,对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体系与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的里程碑。现代心肺复苏建立了基本程序,即A(airway,畅通气道)、B(breathing,正压人工通气)、C(circulation,人工维持循环)、;D(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复律)。口对

7、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体表电击除颤/复律是现代复苏三要素。1962年Pater Safar将心肺复苏的过程划分为三期: 第 I 期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oport,BLS); 第 II期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LS); 第III期 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1955年天津医学院王源昶教授在手术室用体外心脏按压术成功复苏心搏骤停患者。1956年Zoll首次报道应用电击除颤/复律抢救成功一例室颤患者。1958年美国Pa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1960年Kouwe

8、nhoven发明胸外心脏按压术,标志着成为现代心肺复苏时代的到来。1961年Lown等人发明了心脏电击除颤/复律法,是心肺复苏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63年潘特德哥和盖得医师成功地装备了第一辆有冠心病监护设备的救护车,监护设备来自医院的冠心病监护室,其中包括一名内科医生。世界上第一支院前急救队伍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突出一个“早”字,认识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抢救、及时脑保护才是复苏成功的关键。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提高了公众的急救能力,普及了复苏知识,同时协调了临床和基础学科对复苏技术的研究。1992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了“生命链”这一心肺复苏的概念,这个

9、概念认为,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链”,这个链有四个环节组成,他们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成为一条使生命延续的链。 这里主要强调现场急救过程及时实现“四早”,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全球化的认可与普及。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其操作步骤已经形成了国际通用的9步法,即按英文字母词首顺序缩写而排列为:A(Airway,畅通气道)、B(Breathing,正压人工通气)、C(Circulation,人工维持循环)、D(Drug,药物治疗或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复律)、E(ECG,心电监护)、F(Fibrillation,电击除颤/复律)、G(

10、Gauge,估价分析)、H(hypothermia,低温保护脑)、I(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共识会议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终于面世,该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改进与简化心肺复苏培训程序,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时)能够尽快得到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最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它对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基本的心肺脑复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心搏、呼吸停止后的黄金4分钟内实施及时和有效的急救,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升和恢复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支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心肺复苏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脑复苏无突破性进展。人脑有100亿个神经细胞,1000亿个胶质细胞,500万亿个神经突触。脑重量为全身重量的2%,而氧耗量占全身的20%,血供占心排量的15%,因脑代谢需大量的能量和氧;所以大脑是人体重要而又脆弱的器官。循环骤停10秒钟脑氧储备耗尽;2030秒钟脑电活动消失,脑电图呈一直线。濒死状态喘息可持续60秒钟,60秒钟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4分钟糖无氧代谢停止,5分钟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缺氧46分钟,脑神经元可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