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最优设计理论_第1页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_第2页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_第3页
桥式最优设计理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桥式最优设计理论     摘要: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从事建筑营造活动的工匠,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后来,随着建筑功能的大大增加及结构的复杂化,才出现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分工。但是,桥梁就有所不同,直到现在,一位桥梁设计师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依笔者之见,究其原因大概有三条.  1 引言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从事建筑营造活动的工匠,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后来,随着建筑功能的大大增加及结构的复杂化,才出现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分工。但是,桥梁就有所不同,直到现在,一位桥

2、梁设计师既是建筑师,又是结构工程师。依笔者之见,究其原因大概有三条:    桥梁的功能并不复杂,其建筑设计可由结构工程师代替;    桥梁所受荷载较房屋建筑特别大,因而,其造型大多以结构受力合理为重心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桥梁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联系非常紧密;    桥梁建筑设计与施工方法紧密相连,而施工方法与结构受力分析息息相关,这是桥梁工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当今世界桥梁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需要我们去建造,尤其是正在酝酿的跨海峡

3、大桥,其迫切需要超大跨径,于是,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桥式,,而是正积极探索其它崭新的桥式,这就需要对桥梁建筑学进行研究。笔者根据多年桥梁设计的实践经验,结合工程力学原理及建筑美学法则,总结出合理桥式应遵循的若干条规律,初步形成了桥式最优设计理论。    2 合理桥式所遵循的规律    桥梁结构合理形式并非有特定的单一的结构形式,因此,研究其特性应从总体上把握其规律,然后,以其为标准评价所要讨论桥式的优劣。    实际上,桥梁结构合理型式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已零散地存在于桥梁建设

4、者的头脑中,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这里只不过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使其具有逻辑性,有层次感。这些规律难以定量化,而只能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来表达。    【准则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因为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准则2】功能准则 结构应满足全部功能的要求。   

5、; 准则2给出了桥式最基本的要求功能要求。    【准则3】功能决定结构。    由准则2不难得到准则3。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正是桥梁功能的要求,才使得为满足桥梁功能要求而修建的结构被称为桥梁。    【准则4】几何不变准则 一般工程结构都必须是几何不变体系。 

6、   为了保证车辆、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桥梁结构在主要受力面-顺桥向铅垂面内应保证几何不变,在次要受力面-横桥向铅垂面及水平面内亦应保证足够的刚度。这是桥梁成为工程结构的基本条件。    判别一结构是否为几何不变的过程称为机动分析。    【准则5】传力路径准则 合理的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其传力路径较短。    传力路径笔者建议将构件中主拉(压)应力迹线定义为传力路径,将结构在使用荷载(包括桓载)作用于,各主要受力构件传力路径之和定义为该结

7、构的传力路径总长。    对于拉(压)杆,其主应力迹线均平行于杆件轴线,因此,传力路径等于杆件的长度。而对于纯受弯杆件,任一横截面内均有拉应力及压应力,其主拉(压)应力迹线亦平行于杆件轴线,其传力路径等于杆件的长度。但梁常为弯剪耦合构件,梁内任意一点均处于二向受力状态。其主应力迹线呈曲线,可见,其传力路径复杂,此时可将梁比拟为“桁架”(拉一压结构),其各构件传力路径之和可定义为梁的传力路径。对于弯剪扭耦合构件,可将其比拟为“空间桁架。可见,拉(压)杆件传力路径较受弯杆件短得多,它是传力最简捷的构件。    不论是桥

8、跨结构还是支承结构,不论是横截面内(如受弯箱梁在弯矩平面内的传力路径主要是沿腹板传递,因此,其主筋应配置在靠近腹板的范围内为好等)还是细部构造(如拱上立柱与箱拱连接处横隔板沿立柱竖向设置较径向设置传力简捷;带挂孔的悬臂梁桥采用受拉型铰较传统受压型铰施工吊装方便、牛腿的受力与梁的受力吻合,细部构造优越等),传力路径简捷、明快者为较好的形式。    【准则6】应力均匀准则 结构应力应均匀流畅。    对于杆系结构,应力均匀流畅包括杆件横截面内应力均匀,沿杆件长度方向内力均匀及结点、边界处应力均匀,总之,要求结构应力处处

9、均匀流畅。    只有结构应力均匀,才能较好地发挥材料的强度,取得经济效益。    准则5与准则6是从力学角度衡量桥式优劣的重要准则。    【准则7】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的结构,简称为“拉压结构” 是合理结构。    由于拉/压结构应力均匀流畅,材料强度得到较好地发挥,且传力路径短,因此,不难由准则5及准则6得到准则7。诸如桁架、拱、柱、悬索结构、网架、整体张拉式结构(由压杆群和拉索系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等均为拉/压结构。 &

10、#160;  【准则8】承受轴向拉力的跨越结构可能是大跨优越结构,即索结构是大跨优越结构。    目前,桥梁用索结构包括悬索桥,斜拉桥及拱桥(吊杆采用柔索者)等。    结构的受力状态从本质上讲,只有拉和压这两种互为相反的状态;而受弯是拉与压的组合。跨越体系的受力状态可以是受拉、受压或受弯,而单纯受扭或受剪的结构是不能充当跨越结构的。    受弯的桥跨结构不方便施工,应力不够均匀,材料强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传力路径长,现有的受弯材料比强度不高,因此,受弯的桥

11、跨结构不适宜于大跨。    受压的桥跨结构虽应力较均匀,材料强度能较好的发挥(但存在失稳问题),传力路径较短,但不方便施工,且受压材料比强度不高,对于大跨桥梁,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使其所受内力聚增,因而不经济,可见,受压桥跨结构还算不上较好的结构体系。    受拉的桥跨结构,虽存在振动、腐蚀、疲劳及大变形等问题,但其架设方便,应力均匀,材料强度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传力路径较短,材料(索)比强度高,当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时,其内力大大减小,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索结构适宜于大跨。   

12、60;【准则9】预应力索结构是大跨理想结构。    在预应力索结构中,预应力使索系处于张紧与稳固状态,使结构体系具有承载能力及刚度(而不是降低或调整内力)。这种不以增加自重为代价而增强结构刚度及承载能力的特点正是预应力索结构的优越所在。如双曲悬索结构及笔者提出的全索桥新桥式便属于预应力索结构。    【准则10】结构连续准则 合理的结构整体性好,构件体形变化平顺。    这不仅是美观的要求,更是准则6的要求,因为构件体形变化平顺、结点处或边界处过渡平滑、结构整体性强是力流平顺

13、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准则11】合理的结构应尽量使其各构件承受均布荷载,如受弯构件承受横向均布荷载,而拉/压构件承受轴向均布荷载等。    这是应力均匀、传力简捷之要求。    【准则12】均衡与稳定准则 一般工程结构必须保持静力平衡,即结构稳定。    从力学与美学角度上讲,要求结构均衡。保持静力平衡是桥梁结构安全与美观的前提条件。    【准则13】韵律感与

14、节奏感准则 合理的结构应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由准则3可知,功能决定了结构。因此,结构并非由杂乱的构件拼凑而成,而是按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合理结构必然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准则13是衡量桥式美观的重要准则。桥梁孔径的变化、墩高的变化、式样的变化、桥面的起伏、斜拉索的辐射、大缆优美的曲线及拱的弯曲等等都形成了韵律与节奏。和谐的韵律与节奏使美丽的桥梁看上去如无声而美妙的音乐。    有关桥梁轮廓尺寸的协调比例关系见如下准则14:  &#

15、160; 【准则14】桥梁轮廓尺寸协调准则    梁桥或拱桥相邻跨度的比值(小跨比大跨)宜在【0.4,1】内,接近0.618时,桥跨变化会显得平顺、流畅、有韵律感与节奏感。    梁桥墩高与跨度之比宜在【0.25,0.85】内,接近0.618时,桥高与跨度的比例最为和谐。    拱桥之矢跨比宜在1/8,1/4内。    斜拉桥索塔高度(自桥面算起)与中跨之比宜在1/7,1/4内,边跨与中跨之比宜在1/3,1/2内。 

16、   悬索桥大缆矢跨比宜在1/7,1/11内,边跨与中跨之比宜在1/4,1/2内。    带单悬臂的简支梁,悬臂长与简支跨长之比宜取0.41左右。    带双悬臂的简支梁,悬臂长与简支跨长之比宜取0.35左右。    带双悬臂的两等跨连续梁,当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体系转换时,其悬臂长与跨度之比宜取1/3左右。    三跨连续梁,当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体系转换时,其边跨长与中跨之比宜取0.8左右。    中间跨为等跨的多跨连续梁,其边跨与中跨跨度之比宜在0.65,0.70内。    准则14是桥梁美观、经济、受力合理三者统一协调的典型表现。    【准则15】形式感与量感准则 合理的结构应有形式感和量感。    形式感是指艺术领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对于人的精神所产生的某种感染力。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