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跨界玩政改(上)_第1页
张謇跨界玩政改(上)_第2页
张謇跨界玩政改(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骞跨界玩政改(上)-历史论文张骞跨界玩政改(上)文|雪珥51岁的张骞,大约是清帝国中最不安分的商人,根本就不信奉“在商言商”的古老信条,对政治有着远比经营更为浓厚的兴趣。1904年,这位商人最忙乎的事,就是游说帝国的封疆大吏们,兜售他的政改方案。他游说的主要对象,是两江总督魏光焦、湖广总督张之洞。张骞的游说方式极其特殊,他居然替魏总督和张总督代笔,写好了一份呈交给中央的报告,题为拟请立宪奏稿,认为不立宪无以求存、无以使华夏复兴。张之洞的答复,是要求张骞先与直隶总督袁世凯沟通。彼时的袁世凯,年仅45岁,却已是“疆臣领袖”。张骞于是修书一封,也得到了袁世凯的答复,却十分模棱两可。张骞在自己的啬翁

2、自订年谱如此记载:“以请立宪故,南皮(指张之洞)再三嘱先商北洋(指袁世凯),汤寿潜亦以为说。余自金州归后,与袁世凯不通问者二十年,至是始一与书。袁答:尚须缓以俟时。”其实,张骞与袁世凯并非陌路,而是故交。两人的发迹,都源自1882年的朝鲜。那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分别派兵入朝。入朝清军由吴长庆率领,所部番号为“庆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队伍中,就有时年29岁的张骞及23岁的袁世凯。张骞自小有神童之称,16岁就中了秀才,但在此后的科举中一直不顺,屡战屡败,只好托师友举荐,在吴长庆帐下担任幕僚。袁世凯也是多次科举失利,靠着父辈的交情,投奔了吴长庆。张骞比袁世凯年长6岁,且饱读

3、诗书,吴长庆就安排张骞为小袁补习功课,袁则对张执弟子礼,两人关系日益密切。这两人一文一武,在朝鲜混乱的局面中,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张骞为吴长庆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报告,旗帜鲜明地主张中国应采取更为强硬的朝鲜政策,甚至应该考虑将朝鲜“改土归流”,把其王室迁居北京,疆域正式收归中国版图,设立郡县,永绝后患。袁世凯则显示了自己的带兵才干,及果敢、机敏、勇于任事的作风。张骞有关朝鲜问题的报告,得到帝师翁同稣等人的击节赏识。吸引翁同稣的,不仅有张骞的见解,还有他们的同乡关系一一在那个年代,这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为了帮助张骞顺利通过科举,翁同稣甚至费劲心机地在如山的考卷中,试图

4、通过笔迹去发现张骞的卷子,多次因误认而便宜了他人。张骞的考试运,迟到甲午年(1894)才到来。在这个彻底改变了中日、东亚和世界格局的年份,他成了状元。在张骞从朝鲜走向状元的12年中,袁世凯则继续留在军中,并以其胆魄,成为在朝鲜第一线对抗日本的先锋,迅速在国内外赢得了远超过张骞的知名度。跃入龙门之后,张骞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他虽然出道晚,但起点高,一上位就成了“清流派”的骨干。此时,中日在朝鲜剑拔弩张,“清流派”虽不懂军事、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却酷爱书生论兵,竭力主战。在“清流派”中,张骞因为去过朝鲜,算是多少有点实战经验和资本,俨然便成了“清流”的先锋。就在这当口,张骞父亲过世,他不得不按照规定离职守制,这令他幸运地置身这年复杂的权力斗争之外随后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酷爱政治的张骞都因远离了北京,得以避开风暴,并投身其未必真心喜欢的实业生涯。张骞下海,其实带着公务员身份的“救生圈”: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骞等人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骞同时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那时的袁世凯,已经在小站练兵,开始真正营建他自己的枪杆子。除了一顶中看不中用的状元桂冠作为“无形资产”外,张骞实际上身无分文,难以募集到足够的资本。最后还是动用自己最拿手的官场资源,盯上了张之洞当年大办纺织时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