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技术_第1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技术_第2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技术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宜宾市中学物理高效优质课教案设计 (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课题1.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时数1课时执教者高县中学备课组长审郭王松核签字程正雄课标要求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1、 考纲2、要求1、深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2、能灵活选择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3、能较灵活地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要求1、理解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掌握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推论及其应用。3、了解追及和相遇问题并初步掌握其求解方法。教材 分 析项目内容研究对象(或模型、问题、 课题)特点匀变速

2、直线运动研究的途径、方法与学科思 想探究、启发、讲练研究具备基础条件、重点与 难点学生已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基本了解,重难点是规律的应用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相联系飞机跑道设计、喷气式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楼房咼度的估 测、车辆事故调查等等技术应用与社会问题同上教学目标兴趣激发点与品质培 养点车辆事故调查测量能力与技巧培养点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推论及其应用知识点与知识结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推论及其应用繁、难、偏问题查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推论及其应用学情 分析项目内容处理方式学生已懂了的/已会的/有体 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公 式、位移公式。教师不必讲,学生回 忆

3、、交流学生能学懂的/能学会的/学生能动手做的速度位移公式的推论,初速度为0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表达式等学生自己解决,教师 可不讲重点/难点/易混点追及和相遇问题教师有必要讲,学生 须尝试与讨论教学策略课型实验探究课型( )、理论探究课型( )、经验归纳课型( )、人文 科史课型()、原理应用课型(2 )、技术应用课型()复习总结课() 其它教学方式自学指导式( )、探究式()、合作式(2 )、讲授式()、讲 练式(2 )、冋题讨论式( )、启发式(2 )、头验操作式( )、情景 式、()案例式()其它教学资源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PPT (问题启发视频、例题解答、规律归纳等内容)试题

4、例题四个例题(见教学活动栏)练习题四个课堂练习题(见后)媒体使用多媒体投影仪一套教学过程教学 步骤教与学 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 达成第一理解初-一-、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问题一、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步骤速为零启发,推到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的常用推论的匀变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设t=0开始计时,Vo=0, s=0贝U:速直线【例一】一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1 等分运动时间(以T为时间单位)运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 秒内(1)lT末、2T末、3T末瞬时速规律。的位移是2米,那么质点在第10s度之比为内的位移为多少?质点通过第三V 1: V2: V3=1: 2: 3个2米所用的时间为多少?(2)1T内、

5、2T内、3T内位移之比S i: S2: S3 =1: 4: 9(3)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 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S I: Sn:=l : 3: 52 .等分位移(以S为单位)(1) 通过IS、2S、3S所用时间【例二】一列火车由静止从车站之比为: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观t I : t 2: t3=| :察者站在这列火车第一节车厢的(2) 通过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前端,经过2s,第一节车厢全部个S所用时间之比为:通过观察者所在位置;全部车厢t I : t 2 : t3 =| : ( 1):(-)从他身边通过历时 6s,设各节车(3)IS末、2S末、3S末的瞬时厢长度相等,且不计车厢

6、间距离。速度之比为:求:(1)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 厢?(2)最后2s内从他身边通过 的车厢有多少车?(3)最后 节车 厢通过观察者的时间是多少?V1: V?: Vs=1 :第二掌握初步骤速为零的匀变 速直线 运动的 有关推 论及其 应用。课堂练习1 3题课堂练习1 3题第三了解追【例三】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 30m二、追及和相遇问题步骤及和相/s,当一辆以10m/s速度行驶追及和相遇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是:遇问题的汽车经过其所在位置时,摩托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找到隐含条并初步车立即启动,要想由静止开始在 1件(如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或最掌握其分钟内追上汽车,至少要以多大近),再列方程求解。

7、根据两物体位求解方的加速度行驶?摩托车追赶汽车移关系列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刻两车距离最数学方法,找临界点,然后求解。大?最大距离疋多少?如果汽车疋解这类问题时,应养成画运动过程以25rn/s速度行驶的,右述问题示意图的习惯。画示意图可使运动过程的结论如何?直观明了,更能帮助理解题意,启迪思 维。l、匀加速运动质点追匀速运动质点:设从同一位置,同一时间出发,匀速 运动质点的速度为 V,匀加速运动质点 初速为零,加速度为a,则:(1) 经t=v / a两质点相距最远(2)经t=2v / a两质 点相遇第四课堂巩1.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最初连续相等的四个时间间隔内

8、的平步骤固练习均速度之比是()A. 1: 1 : l : 1B.1 : 3: 5: 7C. 1 : 2 : 3 : 4D.,3心小3“31 : 2 : 3 : 42.一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A点的瞬时速度是 vi,通过B点的瞬时速度是V2,那么它通过 A B中点的瞬时速度是()A.B.C.D.3 .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增加到2v、从2v增加到4v、从4v增加到8V所需时间之比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4 .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 30m/s,要想由静止开始在 4分钟内追上距离它 为1050m,以25m/ s速度行驶的汽车,必须以多大的加速度行驶?摩托车追赶汽车的过程

9、中,什么时刻两车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课后1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路旁两根相距50m的电杆共用5s时间,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作业是15m/ S,则经第一根电线杆的速度为 ()A 2m/ s B . 10m/ S C . 2. 5m/ S D.5m/s2.辆车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那么0-t和t-3t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2: 1 B .位移大小之比为 1 : 2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I : I D .以上说法都不对3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o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路过某处的同时,该处有一辆汽车乙开始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

10、速运动去追赶甲车。根据上述的己知条件()A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B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C.可求出乙车从开始起动到追上甲车时所用的时间D .不能求出上述三者中任何一个4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以T为时间间隔,物体在第 2个T时间内位移大小是1 . 8m,第2个T时间末的速度为 2m/s,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2A .物体的加速度 a=5/6 m/sB. 时间间隔T=1. 0sC. 物体在前3T时间内位移大小为 4. 5mD. 物体在第1个T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 0 . 8m5.完全相同的三木块并排地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

11、速运动,穿透第三块木块后速度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块木块 所用时间比分别是()Avi :V2:V3=3:2: IB . vi :V2:v3=: : IC.t 1 :t 2 :t 3=D. t 1 :t 2 :t 3=( - ) :( -I) :16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车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 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 s B . 2s C . 3s D . 4s7.甲、乙两车沿同一平直

12、公路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已知12=2t 1,则()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在t=O时,乙在甲的前方,相距最大B .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同C .在t2时刻,甲在前,乙在后,两车相距最大D .在t2时刻,两车相遇8.个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匀加速下滑,测得2s末的速度为40cm/s, 5s末到达斜面底端后沿紧接着的光滑平面运动,经3s后滑上另一斜面,又经2s后速度为零,这个小球在这两个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沿第二个斜面上行Is时的速度为。9一辆汽车以初速度V。、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追赶在它前面且相距L的货车,货车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同,而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VV0)。试问汽车能追上货车的条件是什么?若汽车不能追上货车,两车间的最小距离为多少?10.平直铁路和公路平行,当铁路上的火车以20m/s的初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