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1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2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3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4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肖书洋摘要:新课程已经进入了全面的推广阶段,它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在农村课堂凸显的问题,那就是因为课程容量的庞大,识字量的激增导致了城乡学生两极分化的提前发生,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终生发展。本文力图从识字量的激增、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空白、部分教材内容与农村生活脱节及新课程所需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农村经济现状的矛盾等原因的分析,对语文新课程在农村课堂实施的现状进行直观地阐述,提出新课程在农村课堂的不适应性,并力求找到解

2、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新课程;农村课堂教学;两极分化;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策略研究当前,新课程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的阶段,其在我市的实施也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1,新课程一经实施就显现了它强大的人文性的优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课程从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今天的回归本色的语文课堂,无不显现出课程人的辛勤付出。但作为一个一直在农村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在接受并努力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新课程在农村课堂上渐渐凸显的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尤其是识字教学这块,限于教材的特点及难度和农村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城乡学生两极分化的提前发生,并且这种分

3、化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终生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为了孩子的均衡发展的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以下笔者就新课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因识字量激增从而造成城乡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发生,提出新课程在农村的不适应性,并力求与广大课程人共同探求问题的对策。造成城乡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一、课程标准的唯一性是造成城乡差别的发源地。课程改革的自我更新功能,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个实践则是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的。而这种课程实施必定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课程实施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实情对课程进行变革。农村儿童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

4、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儿童有着明显的差距,城市儿童三年级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农村的儿童可能要推迟到四年级才能掌握。在农村,有些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甚至没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也听不懂普通话。与城市儿童的起点有着很大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的学校,无论是居于高度发达的城市,还是处于贫困偏僻的山村,却在使用同一套课程标准,这种不符合贫困地区学生基础和教学现状的课程标准将带来何种结局,我们不难想象。二、课程标准的弹性化设计再次把农村排除在外。虽然任长松教授提出了课程标准弹性化,并明确指出了弹性设计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在规定了国家基本要求之后,在各部分学习内容中都为有条件的地区和

5、学校提供一些拓展的学习内容,即选学内容,或对某些必学内容提供拓展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可以努力争取达到;第二种弹性设计模式是在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几个不同水平的级别,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某一水平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级。2但从以上两种模式的具体内容看,两种模式似乎较关心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学校,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有较高的要求,而贫困落后(欠发达)地区的课程标准设计并未涉及。对于一套在全国推行的课程标准,忽视任何部分群体都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弱势群体),它带来的可能是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3,而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在讨论上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有同事认为,课程改革中推行的“三级”

6、课程管理体制4就是为了适应地区和学校的差异,何况此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即国家对国民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所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出于“差异”的考虑。由于对“上不封顶,下要保底”5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学校、教师等主体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创生课程,即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这样的设想固然完美,既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又照顾到了地方特色。但是,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相对薄弱,信息相对闭塞,根本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农村几乎是个摆设。三、课程容量的庞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致使两极分化提前发生。1、识字量偏大

7、造成了学生消化不良,引发两极分化。识字教学对于整个小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通过两年的学习,就能认读1800个汉字,为及早阅读大量阅读做好准备。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全册识记400个汉字,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400个字,不仅要求在本课中能认读,还要求能逐步过渡到在其他语段(篇章)中也能认读。对于这一点,理解能力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掌握并运用,但总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是那么好,这样的话他们就没办法完成这样

8、的“高难度”任务了。一个学期下来,识字经常不过关的孩子,他的“雪球”会越滚越大;而“堂堂清,课课清”的孩子,他的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不过这两个“雪球”却不是同样性质的雪球,因此,两个雪球的距离被拉得越来越远了,这就是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给我们以后的识字教学以及阅读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字识得多的孩子,朗读课文时能够很轻松地做到正确、流利(这也是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前提条件),他们上课时异常活跃,信心十足;而识字经常不过关的孩子,朗读课文时结结巴巴的,常常会惹来一些同学的冷嘲热讽,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次次致命的打击,此为其一。其二,这些学生往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速度也相对缓慢得多

9、,上课时,反应也相对迟钝。在以上两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举手发言的次数也就少了。这样的课堂,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往往会顾此失彼,可以毫不隐瞒地说,经常举手的学生得到当众发言的机会显然是多许多的。而面对新教材偏多的内容,偏长的课文,大部分教师是忙着赶进度,没有太多时间给学生复习。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学生记住的几个生字,没想到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学完一节课后,能够轻轻松松地掌握全部生字,而且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可能一种也没学会,一堂课中的十几个生字会认的一半还不到,过几天还忘了几个,所掌握的也就寥寥无几了。虽然新课标从学生

10、接受能力的强弱出发,强调不用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不必全部过关才学下一课,然而如果每堂课都这样欠下一些“债”,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和他们在同学中的地位,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成了“陪读生”,就是说旧的知识还来不及消化,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他们就好比是一些陪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学习的陪衬一样。所以说,新课程加剧了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种差距,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识字经常不过关的孩子,会表现出自信

11、心不足、胆小、表现欲不强的迹象,进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最终成了问题学生。而且,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仅表现在识字上,还表现在成绩上。以我们学校为例,以前一年级学生单元测试80分以下的人寥寥无几,甚至是没有。但在实施新课改以后,单元测验很多学生的成绩只为“合格”,有的甚至“不合格”。致使许多教师践行着“课堂改革轰轰烈烈,课后补课扎扎实实”的教学怪象。虽然新课改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了识字难度,也删除了许多“繁、难、偏、旧”字,但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新课程第一册要求学生认字400个,会写100个,阅读量为3042个字(不包括学习园地与作业本中的阅读内容)。比起原来教材

12、认写163个阅读量为662个的要求有增无减。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入学年龄偏小,绝大部分为6周岁至6周岁半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相对低下的阶段。这些无疑给语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增加了识字教学的难度。教学中我们发现,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机械记忆处于优势,学习知识常常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一节课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二十分钟,如果长时间读记这几个字,他们会觉得单调枯燥。再加上课前时的兴奋,学生会很快感觉疲劳、无趣。这就需要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经常地变换学习方式,以迎合学生的“口味”,其中游戏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大多数游戏的课堂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而要完

13、成的识字量又那么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时间不够用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记的生字多,所以生字的回生现象非常严重,我们作为教师不得不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重复地让学生去读、写,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所以,农村小学的课间十分钟,看到更多的场景就是:办公室里,老师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在认读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有些老师更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请了高年级的同学来帮忙看着过关,有的老师甚至把家长也请到了学校里因为老师实在是分身乏术。新课程让教师累学生更累,这点我们是感同身受。大量的生字集中起来学习,而汉字的特点又是同音字、形近字多,学生一下子接触那么多的同音字、形近

14、字,往往很容易混淆,而编者为了达到学生正确区分的目的,往往把同音字和形近字编排在同一篇或同一组课文里,对同音字和形近字能正确区别的首要前提就是理解它的意思,而对低段课堂来说,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拔高的。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讲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写起来却是错误百出,白字连篇。短短的一篇小作文,错别字多的不下二三十个,令老师头疼不已。2、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空白加剧了两极分化的进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家庭,就存在家庭教育。然而在广大农村却未必如此。6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就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素质有高有低和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的家

15、长,有95 %出生在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又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极其有限。58. 3 %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仅占31. 4 % ,在父母亲之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更低。虽然没有研究表明知识量和受教育程度与家长的教育技能呈正相关,但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2 %的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家长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全然不知教育的“路”到底在何方7。

16、文化水平偏低的家长,不知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实践告诉我们,家长素质高和对学生的学习重视的,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反之接受能力就弱,甚至可能成为学困生。农村的家长,因为一天的劳累,回家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更别说主动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与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了。即使有空闲时间,大部分家长选择的还是打牌、看电视,能持之以恒地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他们会主动与老师联系与沟通了。由于新课程在一年级就集中了那么大的识字量,并且同时又强调学习的生活化,主张利用生活资源教孩子学习语文,许多开放性的作业还得需要家长查资料等方

17、式帮助完成,因此,新课改更多地把学习负担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这一点有许多家长也是有话要说的。有一位孩子在城镇学校上学的一年级学生家长告诉我说,他每晚要花近2个小时陪儿子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自己不能搞懂的问题,还得找别人请教或自己临时充电。周末也要抽时间陪儿子学拼音、认字。她说她真不知道现在的老师是在教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这里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城里孩子的成绩一半是家长教出来的。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家长要么说自己没什么文化,要么说忙于生计没什么时间,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我们要求家长每天都要检查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个字,即使这么看似简单的事,在家长那里也是一件非常困难(或麻烦)的事,所以农村

18、孩子的家庭教育近乎一片空白,更别说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在课外去识字了。这也是孩子课外识字的质量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了“留守孩”这一特殊群体,随着农村向外劳务输出队伍的不断增加,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醒目,队伍越来越庞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4周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而留守少年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8.05%。依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达86.5%,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19、。据江苏省对一些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人辅导,36.6%的孩子说临时监护人虽能辅导,但只是辅导一部分内容。由于隔代监护凸显家庭教育不足,“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他们进行教育(学习上的和思想上的)的责任。其实,孩子最信任的是父母亲,孩子不仅因为有了父母亲的保护而产生安全感,而且形成了对父母依赖和崇敬的心理,他们对父母尊重、信任、听从,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使家庭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一旦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失去了家

20、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也失去了应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不能够用其他教育方式来代替, 因此,从孩子的教育和长远发展方面来考虑,家长不应该为暂时的金钱而放弃了教育指导子女8。 另外,农村以方言为主导的交际环境对学生的正确快速识字造成了干扰,生活化识字受到限制,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两极分化。新课程提倡生活化识字,以生活为资源,进行课外识字。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孩子日常交际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方言,生活在农村,难得见到广告牌之类的可利用的识字资源,课外自主识字的意识非常淡薄,家长更不知道该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识字。所以农村孩子的课外识字几乎为零。3、部分教材内容与农村生活脱节,为进行有效识字教学设置了

21、障碍,为两极分化的形成又添了一根稻草。早在 1927 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说:“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9。”如今,我国中小学教材呈现一种城市化的倾向,仍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现行小学课程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对工业、城市与现代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这种内容在面对乡村小学及其学生时愈发显得突出。城市在这里成了工业、现代化与现代幸福生活的象征。这种内容也许是课本与课程的编订者下意识设定的,但它们在乡村学校中则会被接受为一种明确的意识10。”我国已有学者以语文教材为例,研究证实了这种城市化倾向的

22、存在。余秀兰曾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做过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不管是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课文内容,还是课文中的人物特征和语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倾向。她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上,并可能培养农村学生羡慕城市的情感;而农村家庭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和为孩子所输送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又影响了他们通过学业成功进入城市的机会11。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有所发现,许多教材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以迎合现代儿童的心理,比如色彩鲜明的图片、卡通人物都是现代儿童喜欢的;比如有些儿歌琅琅上口,学生百读不厌。但由于教材编者的定位比较高,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23、更难、更繁。而农村和城镇的教学条件是千差完别,部分教材内容及为内容的实施而配套的设备在农村的课堂设置了障碍,影响孩子的接受。还有部分入选的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距离太远,过于城市化,学生接受有困难。比如自选商场、平平搭积木等课。这些课文对于城镇的小朋友来说,学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没去过自选商场的农村孩子来说,就有很大的困难了。比如说话课这样做不好,课文的插图是一个小朋友回家时看到妈妈在洗菜,自来水开得很大,水哗哗地往外流,小朋友在跟妈妈说话,内容是指这样让水浪费掉不好。可在农村,用水基本是从山上直接接来的泉水或溪水,或是从露天水井里挑来的井水,也就用不着付水费,所以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没有节约用

24、水的习惯,甚至连节约用水的意识都没有,这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说话(口语交际)的效果。再者,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因此原有的教材加粉笔、投影加录音,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它对教具、仪器等辅助教材以及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大宗教学设施的要求很高,但是对于一个山区农村小学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就是说,教材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对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来说还很难达到,这给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增加了不少难度。改变城乡两极分化现状的对策教育不是学者手中的试验田,试验田里的庄稼试验坏了,明年有机会还可以重新再来,教育中的孩子则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孩子们

25、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小白鼠身上的实验可以失败,而孩子们身上的实验不允许失败。失败了一群孩子就等于剥夺了一群家庭的未来和希望12。因此,鉴于农村课堂教育教学存在的现状,为了能改变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提出如下对策:1、走出编写误区,编写出适合农村师生使用的教材。(1)编写教材时应当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对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构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新教材结构。就拿识字教学来说,汉字的字形本身就有极强的规律性,田本娜在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时曾指出:第一,汉字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二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合体字大多由独体字及偏旁部首组成。

26、因此,应该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第二,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具有本质的联系13。例如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的90%,加强识字教学,就必须注意汉字的这一特点,综合利用汉字的音、形、义,在识字教学时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音形结合、形义结合、音义结合等做法,对学生准确掌握汉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必须要抓住汉字的特点,加强识字教学。但目前有些教材在编排时先让学生写“蚂蚁”再写“马”字,先写“冷、道、校、过”再写“令、首、交、寸”等等,这与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是相违背的。(2)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媒体设备较缺乏等现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注意多样性和灵活

27、性,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异,提倡因地制宜地制订教材。拿选文来说,有些教材在选文时有着极大的偏向,如参观人民大会堂、我家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都较为城市化,试想一下,在那些连课桌椅都可能还不够、教师印试卷还钢板蜡纸的山村小学里,老师该怎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鼠标?上网咋回事?”。说实话,这在有些落后的偏远山区确实很难教学;还有一些作文题,如要求参观完历史文物古迹(如长城、故宫等等)之后再来写观后感的,着实让边远山区的学生、教师和教学为之尴尬。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必须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编写出兼顾城

28、乡的教材。教材编写者一方面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才能保障教材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应该兼备城乡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保障教材具有普适性。教材编写队伍中,既应该有专家教授以及具备城市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也应该有具备乡村教育经验的教师,共同组建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现在的教材编写机构大多要求专家、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应该说注意到了教材从理论设计到实践应用的问题,但没有强调让具有农村教学经验的人加入这一行列,这是当前教材编写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欠缺之处。所以说,要解决“教材城市化倾向”的问题,应该多管齐下,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促进其本土化;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优化组合,编写出城乡学校兼顾

29、的教材。2、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村地区教育专项资金,有针对性的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将课程改革需要的硬件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开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设备配齐配全并落到实处。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经费使用。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农村的教育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防止农村教育经费被挤占和挪用。可喜的是,为了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教育状况,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这无疑会对农村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可以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

30、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城市化倾向”问题。3、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促进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在通过制度来强化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组织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特别是教研组应考虑到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培训。另外,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加强教师学习意识的管理,对于在学习中不认真的,学校应该有一定的处罚力度;其次,要鼓励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教,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兼职,这对快速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第三,政府应制订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对自愿到农村地区任教和支教的教师进行经济上的补偿和奖励,切实采取措施稳定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确保城乡教育的师资力量能够协调平衡发展。4、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应该鼓励城区的名校与农村学校联合办学或在农村地区建立分校,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一些薄弱的乡村学校进行撤消、兼并等,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帮助部分农村学校做大做强,以其自身的“涅盘升华”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之,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