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城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1页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2页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3页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4页
荆州市城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0 卷第 9 期2009 年 9 月岩土力学Vol.30 No.9Sept. 2009Rock and Soil Mechanics文章编号:10007598 (2009) 09258107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许尚杰 1,2,尹小涛 3,4,党发宁 1(1. 西安理工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西安 710048;2.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 250013;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冻土工程 国家重点试验室,兰州 73000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摘 要:岩石常见较大的晶体或者矿物颗粒,混凝土中是骨料,通过团簇模拟大

2、颗粒的力学行为、团簇可以破裂。根据设计的相同数量、相同位置、不同半径的大颗粒数值单轴压缩试验,在虚拟试验条件下,考察了颗粒大小对材料力学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颗粒材料的破裂形态、裂纹扩展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破裂能量演化规律发现:大颗粒具有明显的增强特性,有阻止裂纹扩展的作用,破裂多绕大颗粒发展;增强幅度随颗粒半径的增加呈单增趋势,半径较小时,增强效果不明显。 关 键 词:颗粒流;颗粒材料;团簇;破裂;能量中图分类号:TU 443文献标识码:A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nd soil affected by particlesize of cryst

3、al and mineralXU Shang-jie1, 2,YIN Xiao-tao3, 4,DANG Fa-ning1(1.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China; 2. Shan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Jinan250013,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Cold and Arid Region

4、s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4.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Abstract: Big size of particle such as crystal, mineral or aggregate is often seen in rock or concrete material. The m

5、echanicalbehavior of these particles with big size crystal is simulated by clump, which can break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d numerical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particle material with same number of particle, same spatial location and different radii of clump, the mater

6、ials mechanical response affected by these different sizes of crystals, minerals or aggregates is observed by means of rupture shape, fracture propagation, curve of stress and strai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breakage of particle material under virtu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 It is f

7、ound that big size particle does favor to material features enhancement, can stop the expansion of crack and makes cracks produced around the clump, and that the enhancing degre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lump radius.Key words: particle flow; particle material; clump; breakage; energy性的宏观体现45。任何一种基于适度

8、均匀化处理的连续材料模式都很难准确地描述其结构的复杂 性,岩土体微细观结构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对其 力学行为进行准确描述的最大障碍712。本文通过 PFC 颗粒软件平台实现了颗粒集聚 材料特性的虚拟数值试验,通过颗粒结构特性模拟 材料的结构性。通过团簇实现对晶体、矿物颗粒的 模拟,团簇是可破裂的,用以模拟材料中骨料的破 坏。研究了空间位置、数量相同,团簇半径不同材前言1自然界的岩石和土是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作用的产物,岩石和土都可以看作颗粒积聚体,只是 岩石的颗粒胶结强度比土的大;岩石矿物和晶体颗 粒的强度、粒度比土大13。这就造成岩石强度比 土的强度要高很多,变形特性比土的要小。这种颗 粒的

9、随机分布和连接形成了岩土材料独特的结构和 力学性质。其复杂的物理力学性状是其微细结构特收稿日期:2007-02-27基金项目:冻土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SKLFSE200602)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2006BAK30B02)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许尚杰,男,1970 年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数值分析。E-mail: yxt9406163 料的破坏形态和力学行为的变化。2PFC 颗粒流计算理论2.1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设颗粒流方法在模拟过程中作了如下假设:(1)颗粒单元为刚性体;(2)接触发生在很小的范 围内,即点接触,现在也发展了面接触;(3)接触 特性为柔性接

10、触,接触处允许有一定的“重叠”量; “重叠”量的大小与接触力有关,与颗粒大小相比, “重叠”量很小;(4)接触处有特殊的粘接强度;(5)颗粒单元为圆盘形(或球形)。 圆盘形或球形颗粒代表材料,“墙”代表边界。颗粒和墙之间通过相互接触处重叠产生的接触力发 生作用,作用于墙上的接触力不会影响墙的运动。 颗粒流程序只存在颗粒-颗粒接触模型和颗粒-墙接触模型。2.2颗粒流物理模型对于颗粒流而言,由于介质一开始就假定为离 散颗粒体的集合,固颗粒之间没有变形协调的约 束,但必须满足平衡方程。如果某个颗粒受到与它 接触的周围颗粒的合力和合力矩不为 0,则不平衡 力和不平衡力矩便使该颗粒根据牛顿第 2 运动定

11、律 运动。这种位移和力的作用规律就相当于物理方 程。计算按照时步迭代并遍历整个颗粒集合,直到 每个颗粒的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小于允许值为 止。其计算过程见图 1。ABR B dR A B xinC xii A xiU n接触平面(a)球-球接触wbRb b C xinidxiU n接触平面(b)球-边界墙接触图 2 PFC 常见接触类型Fig.2 Contact type of PFCR A + R B d ,(球 - 球接触)U n = (1)Rb d ,(球 - 边界墙接触)接触点的位置定义如下:x A + R A 1 U n n , (球 - 球接触)ii2xC = ixb + Rb 1

12、 U n n , (球 - 边界墙接触)图 1 PFC 计算流程Fig.1 Computing process of PFC softwarei i2(2)接触力表示颗粒球和颗粒球之间或者颗粒和约 束边界墙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于接触面可以分解 为剪切和法向分量两部分,其中法向刚度 K 与总位 移和力有关,为割线模量;剪切刚度 k 与增量位移 和力有关,为切线模量。这里所谓的“重叠”是计 算时假定的一个量,由于颗粒所受的剪切力与颗粒 运动和加载的历史或途径有关,所以对剪切力以增 量形式计算。2.2.1力-位移定律力-位移定律反映了两个实体之间的相对位移 和其相互作用接触力的关系。接触点的位移是通

13、过位于根据单位法向向量 ni 定义的接触面上的点 xiC 描述。“球-球”接触和“球-墙”接触的单位法向向量 ni 见示意图 2,其中 R 为颗粒球半径;x 为位 置坐标;U 为重叠量; 为实体编号;A、B、b 为 颗粒球体编号;w 为边界约束墙。第 9 期许尚杰等: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2583数定义的。与平行连接相对应的总接触力和力矩表达式如下:ns(3)Fi = Fi + Finn nFi = K U ni(4)n sFi = Fi + Fi (8)nsM i = M i + M i2.2.2运动定律根据颗粒与其相邻实体的关系,可以利用上述 原理计算出作用在颗粒上的合

14、力与合力矩。其运动方程由两组向量方程表示:是合力与平移运动的关系;是合力矩与旋度的关系,其矢量形式分别 表示如下:作用在粘接周边上的最大拉应力和剪应力的计算方法如下(借用梁理论):M s n= Fi+R ,如 则粘接破裂maxmax C A IM n F s max = i +R ,A如 max C则粘接破裂(9)Fi = m(xi gi ) 平移运动(5)J式中: Fi 为所有作用该颗粒的外力的合力;m 为颗粒总质量;gi 为体力,即加速度矢量(例如,重力)。BM i = H i旋转运动(6)M isA式中: M i 为作用在颗粒上的合力矩; Hi 为颗粒角动量。2.3黏性阻尼当黏性阻尼被激

15、活时,在颗粒之间的每个接触 点就增加了法向和切向阻尼器。这些阻尼器与现存 的接触模型同时作用,阻尼力 Di 就被加入到接触力中,其有法向和切向两个分量(其中 i = n 表示法向 分量, i = s 表示切向分量),统一表达式如下:C nxiFiM n B x A nxiiii2RsFiL图 4平行粘接Fig.4 Parallel-bond model3 计算方案设计3.1数值试验的虚拟实现 由于团簇多少、大小、空间分布都会影响材料的力学行为,为了好比较这些因素对材料力学行为 的影响,设计了相同数量、空间位置相同、大小不 同的计算工况,数值模型如图 5 所示。根据笔者的研究,试件的最佳长径比为

16、 3.0,另 文发表。而且本次研究的实物基质材料的粒组0.10.5 mm,所以颗粒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 颗粒总数 16 370 个。对于晶体和矿物颗粒的模拟通 过团簇命令由基质颗粒组构,用的是随机圆,团簇 的外形受制于基质的均匀性和大小,所以外形各 异,呈不规则形状。团簇外形的相似性可以通过减 小和均一化基质颗粒半径来实现。图中白色部分为 基质颗粒,彩色部分为团簇。从图 5 可知,团簇个 数均相同,位置也相同,区别在于团簇半径不同。 本次计算只考虑了团簇同等强度的情况,其实用 Itasca 公司系列软件的内嵌 fish 语言写程序很容 易实现团簇强度的随机赋值,借以模拟骨料的风化 程度差异

17、,或者不同矿物颗粒。可以看到团簇半径 大于 2.5 mm 后,几乎占满了试件,基质用白色标critical= i Ci(7)Di = Ci ViVi式中:Ci 为阻尼常数;Vi 为接触点处相对速度,并且与阻尼力方向相反。kncn图 3 黏性阻尼(单个接触)Fig.3 Viscous damp (single contact)2.4平行粘接模型平行粘接模型描述赋存于颗粒间有限范围内的 胶结材料的本构关系,可同时传递力和力矩。如果这些最大应力任何一个超过相应的粘接强度,平行粘接就破裂。平行粘接模型由法向刚度 kn 、切向刚度 ks 、法 向强度 c 、切向强度 c 和粘接圆盘半径 R 等 5 个参

18、定,比较有限。团簇内部颗粒间接触强度和变形指标均设定为基质颗粒接触间的 10 倍。(a)不区分显示颗粒、基质裂纹图1.5 mm2.0 mm2.5 mm3.0 mm(a)颗粒及基质材料模型(b)区分显示颗粒、基质裂纹图1.5 mm2.0 mm2.5 mm3.0 mm(b)颗粒及其空间位置图 5 222 个单一尺度团簇数值模型Fig.5 Numerical model of 222 clumps with same size3.2单轴压缩数值试验方案设计根据团簇半径大小,设计了 1.5、2.0、2.5、3.0 mm 单一尺度粒组计算方案。团簇的强度通过编 程用 range 命令遍历指定,比基质颗粒

19、强度高 10 倍, 粘结强度为 2 GPa,弹性模量为 65 GPa,接触本构 为平行粘结。在此基础上,调用团簇颗粒材料数值 试件,对其采用 0.000 5 m/s 速率加载,分别进行了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根据破坏形态、裂纹扩展过程、 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分别整理和 分析。(c)颗粒系统破裂图图 6 单一尺度团簇破坏形态(222 个)Fig.6 Rupture shape of material with same size of clump从图 6(c)可以看出,由于团簇比较小,所以数值试件的破坏形态几乎与没有团簇的相同。这 是由于团簇太小,没有起到很好的阻裂作用。从图 6(b

20、)可知,随着团簇半径的增大,虽然团簇间还没有明显连接,但团簇已经开始起阻碍裂纹扩展 的作用了,图中可见裂纹扩展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扩散。在团簇半径达到 2.5 mm 之后,部分团簇已经连接在一起,数值试件的破坏模式发生了彻底 改变,完全区别于其他几类计算工况。从图 6(a)可知,团簇已经大部分连接在一起时,团簇占主导作用的条件下,材料的破坏模式又回归到原先的模 式,图中表现为左上角破坏,而且大致形态相同。 区别在于这次呈现雁行张裂,而且垂向延伸较长较 明显。这是由于团簇垂向密度,大于径向密度,而 且垂向有团簇约束,径向约束有限,而且最外面没 有围压束缚,所以垂向阻隔作用明显大于径向,造 成裂纹

21、沿垂向较弱处发展,是径向张开度较大的原4计算结果分析4.1对破坏形态的影响在单轴压缩试验条件下,进行了相同数值加 载、边界和初始试验条件下的计算,其破坏形态分 别整理成图 6。图 1(a)为隐藏团簇的,目的是观 察整体破坏形态;图 6(b)为显示团簇的,图 6(c) 为单独显示团簇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团簇的影响和 破裂。第 9 期许尚杰等: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2585因。可见,在团簇没有大部连接的情况下,团簇基本不起增强作用,半径大到一定程度增强效果才逐 渐明显,破坏模式发生改变。这也就说明材料中晶 体的大小、位置和连接好坏均会影响强度。4.2 对裂纹扩展的影响经过分析,发

22、现在相同位置条件下,团簇大小 不同会导致破坏形态的差异,那么这个破坏过程中,团簇的出现和大小差异对于裂纹的演化过程影响是什么样的呢?在此,对上述数值试验加载过程 中裂纹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图 7 所示。从图 7(a)可知,裂纹总数曲线是随着加载过程逐步抬升的,团簇半径越大,曲线上扬程度越高。但是在峰值强度过后,1.5、2.0、2.5 mm 的规律几乎相同,都是急剧上升。而 3.0 mm 则是缓慢爬升,说明其破裂模式不同于前 3 者,破裂过程更稳定,这可以从破坏形态看出,其裂纹垂向发展程度大, 垂向上试样的稳定程度当然要高于径向或者斜向。由图 7(d)可知,破坏时裂纹总数逐步增加,拉、剪

23、裂纹也缓慢增加,上述裂纹数量均在同一量级内 变化,说明破坏不剧烈,破坏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范围不同罢了。4.3对力学行为的影响位置相同、不同大小的团簇破坏过程区别有 限,那么工程中关心的材料强度特性由此带来的变2 5002 0001 5001 0005000化有多大,或者会有什么规律。根据上述计算成果,对其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进行了整理和统计,结果如图 8 所示。00.51.01.52.02.5轴向应变 /%(a)总数团簇 3.0 mm5004003001 6001 4001 2001 0008006004002000mm2.0200100000.51.01.52.02.500.51.0

24、1.52.02.5轴向应变 /%轴向应变 /%(a)应力-应变曲线(b)拉裂纹50040030020010001 00080060040020001.52.0团簇半径 /mm2.53.000.51.01.52.02.5(b)峰值强度轴向应变 /%图 8团簇半径对力学行为的影响(c)剪裂纹Fig.8 Mechanical behavior affected by clump radius2 5002 0001 5001 0005000总数拉裂纹剪裂纹从图 8(a)可知,随着团簇半径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逐步抬高,其中 1.52.0 mm 曲线只是向 后退,抬高程度不明显,说明这时强度增加不多(在

25、图 8(b)中得到印证),但变形特性提高明显。强度提高不明显是因为团簇连接有限,破坏仍然以基 质材料为主导,更多地表现为基质或者没有团簇时的强度特性,但是变形指标提高,这是由于硬块分担造成的提高。2.5 mm 后抬明显,模量和强度都得 到了提高。其中 3.0 mm 最明显。同时可以看出,1.52.0团簇半径 /mm2.53.0(d)最终统计结果图 7团簇半径对裂纹扩展的影响Fig.7 Fracture expansion affected by clump radius裂纹数 /个拉裂纹总数 /个裂纹总数 /个剪裂纹总数 /个轴向应力 /MPa峰值强度 /MPa团簇 3.0 mm2.5 mm2

26、.0 mm1.5 mm团簇 3.02.0 mm2.5 mm1.5 mm2.5mmmm1.5 mm团簇 3.0 mm2.5 mm1.5 mm2.0 mm随着团簇半径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的光滑程度降低,这在峰后表现得更明显。从图 8(b)可知,峰 值强度随着团簇半径逐步增加,半径 >2.5 mm 之后 显著增强。4.4对破坏过程能量演化的影响要想解释团簇对岩土材料破坏过程的影响机 制,仅从宏观破损形态和应力-应变曲线进行观察是不够的。能量转换中既包含了宏观信息,也反映了微观信息,各种能在破损过程中的调整,有利于解 释不同阶段何种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这对于工程材 料性质研究很有意义。在此,追踪

27、了数值试件破坏 过程中边界能量、粘结能、摩擦能、动能和应变能。 根据能量衰减规律对其破损机制进行解读,结果如 图 9 所示。根据图 9(a),边界能量是随着团簇半径的增 加而增加的,图中表现为 1.5 mm 曲线上扬程度<2.0 mm<2.5 mm<3.0 mm,而且随着半径的增加,这种增长越来越明显。从图 9(b)可知,粘结能曲线逐步提高 1.5 mm<2.0 mm<2.5 mm,但在 3.0 mm则是前半段满足单增规律,后半段反而下降,这与3.0 mm 团簇所占比例较大,且大多数连接起来,团 簇强度又明显高于基质材料,所以传递作用要大于 本身集聚能量的作用。从

28、摩擦能增长可以看出,3.0 mm 增加最明显,说明微裂纹在这种组合下最容 易产生,而同等条件下 1.5、2.0、2.5 mm 情况曲线 几乎贴着坐标轴,仅在破坏后才明显出现。摩擦能 也随团簇半径呈现单增规律。动能衰减规律 1.5、2.0、2.5 mm 几乎相同,区别在于随着半径的增加 动能急剧增加出现的时间提前了,对应的应变逐步减小。3.0 mm 的动能有好几个脉冲起伏说明破坏过程不稳定,伴随着破损颗粒位置调整比较大。从 图 9(e)可知,应变能的变化规律,随着团簇半径6050403020100团簇 3.0 mmm1210864202.0 mm1.5 mm00.51.01.52.02.500.

29、51.01.52.02.5轴向应变 /%轴向应变 /%(a)边界能(b)粘结能团簇 3.0 mm121086420mm0.050.040.030.020.010m00.51.01.52.02.5轴向应变 /%00.51.01.52.02.5轴向应变 /%(c)摩擦能(d)动能25201510506050403020100边界能量 粘结能+摩擦能+动能+应变能mm1.52.0团簇半径 /mm2.53.000.51.01.52.02.5轴向应变 /%(e)应变能(f)能量统计结果比较图 9 团簇半径对能量转化的影响Fig.9 Energy dissipation affected by clump

30、 radius应变能 /(kNm)摩擦能 /(kNm)边界能量 /(kNm)动能 /(kNm)能量 /(kNm)粘结能 /(kNm)2.5 m团簇 3.0 mm1.5 mm2.0 m2.5 mm2.0 mm1.5 mm团簇 3.02.5 m0 mm1.5 mm2.2.5 mm1.5 mm团簇 3.0 m2.5 mm 2.0 mm第 9 期许尚杰等:晶体及矿物颗粒大小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2587的增加,应变能曲线逐步抬高,其中 1.52.0 mm曲线只是向后退,抬高程度不明显,说明破坏时间 逐步缩短,破坏变形减小,破坏造成的能量变化剧烈程度不同,剧烈程度随团簇半径增加呈递增规 律。应变能在整

31、个破坏过程中发挥作用明显,作用 稍大于粘结能,粘结能相对稍微弱一点,基本上可以各占一半,这两个能量在峰值前居主导地位。从 图 9(f)可知,所记录各类能量除边界能外其余项 的和与边界能(输入能量)相比几乎相等,但这种差距随着团簇半径的提高逐步拉大,在 2.5 3.0 mm 间差距突然显著,说明团簇越大,伴随的其 他方式的能量损失就越大。表 1 最终各部分能量统计结果Table 1 Energy statistical result of breakage能、破坏形态、裂纹扩展过程和能量演化过程的追踪,发现:团簇半径越大,结构体系越稳定,则性 质增强效果好;团簇稀疏所占比例较小时,对材料 的性质

32、影响不大;破坏经常绕着骨料发生,裂纹经 常沿垂向发展,径向张开,呈雁行排列。参 考 文 献1CUNDALL P A, STRACK 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J. Géotechnique, 1979,29: 4765.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PFC (Particle Flow Code) Version 3.0 mannualM. Minneapolis: ICG, 2004. BAZANT Z P, CHEN E P. Scaling of structur

33、al failureJ.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1997, 50(10): 593627.RATIGAN J L. The use of fracture reopening pressure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stress measurements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1992, 25: 225360.CUNDALL P A, STRACK ODL.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J. Geotechniqu

34、e, 1979,29: 4765.Itasca Consulting Group. PFC2D: particle flow code in 2 dimensionsM. Minneapolis: Itasca Consulting Group,1999.HAZZARD J F, YOUNG R P. Simulating acoustic emissionsin bonded-particle models of roc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Sciences, 2000, 37: 867872.BIENIA

35、WSKI Z T. Mechanism of brittle fracture of rock, part II experiment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967, 4: 407423.BAZANT Z P, TABBARA M R, KAZEMI M T, et al. Random particle model for fracture of aggregate or fiber composite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990,116(8): 686705.HOLT R M, BRANDSHAUG T, CUNDALL P A. Discrete particle and laboratory modelling of core mechanicsC/Pacific Rocks 2000. Rotterdam: Balkema;2000: 12171224.OKUI Y, HORII H. A micromechanics-based continuum theory for mic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