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高三复习_第1页
六国论高三复习_第2页
六国论高三复习_第3页
六国论高三复习_第4页
六国论高三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国论六国论复习与训练 我们一直试图知道历史的真相,但我们一直试图知道历史的真相,但不幸的是历史总是笼罩着一团迷雾,让不幸的是历史总是笼罩着一团迷雾,让我们无法看清全部。我们无法看清全部。 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只留下一个个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只留下一个个道理。历史不给任何人这样简单有利的道理。历史不给任何人这样简单有利的机会,它只让你去把握道理,懂得道理,机会,它只让你去把握道理,懂得道理,高明者自然就会阐述历史的这番或那番高明者自然就会阐述历史的这番或那番道理。道理。 马未都马未都 史论贵立论精警,如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_”;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_ ,非秦也;_,非天下也”;苏洵六国论“六国破

2、灭,_,_,_。_,破灭之道也”,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非兵不利,战不善,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而攻守之势异也而攻守之势异也灭六国者六国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族秦者秦也复习目标:复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及文化常识。2、能准确默写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高考要求:能够理解、实虚词含义,理解并翻高考要求:能够理解、实虚词含义,理解并翻译特殊句式译特殊句式。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兵不利战不善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赂秦)分论点分论点(赂秦力亏(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破灭之道)分论点(不

3、赂秦者(不赂秦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 韩韩 魏魏 楚楚齐齐 燕燕 赵赵盖失强援盖失强援智力孤危智力孤危不能独完不能独完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不得已大欲大患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固不在战奉之弥繁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侵之愈急不战胜负不战胜负强弱已判强弱已判 结论结论教训教训(六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宋)为国者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宋)为国者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背诵课文背诵课文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 1.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004北京卷) 2.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

4、(苏洵六国论)(2006浙江卷) 3.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2007上海卷)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 (苏洵六国论)(2008山东卷) 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 6.呜呼!_ ,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 7.有如此之势,_ ,_,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2013年浙江卷)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暴霜露,斩荆棘暴霜露,斩荆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如弃草芥如弃草芥以赂秦之地封

5、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论 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朝代)散文家

6、,著有嘉祐集。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味道。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其实:、其实: 古义:古义:它的实际数量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今义:实际上实际上 2、祖父:、祖父: 古义:古义:祖辈和父辈祖辈和父辈 今义:今义: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 3、至于:、至于: 古义:古义:以至于。以至于。 今义:今义:表示到达某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程度 4、智力:、智力: 古义:古义:智谋与力量智谋与力量 今义:今义:指人类思考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能力与认知水平5、故事:、故事: 古义:古义:旧

7、事旧事,前例前例 今义:今义:文学体裁的一文学体裁的一种种 6、再、再 古义:古义:两次两次 今义:今义:又,又一次又,又一次7、不行:、不行:古义:古义:到到地方去地方去 今义:今义:不可以不可以词类活词类活用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为动。 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 打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

8、为动。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你还注意到哪些词是活用的?兵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得得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教你学实词教你学实词请你试一试请你试一试使使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

9、,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数数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教你学实词教你学实词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

10、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提示:“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副词,表感叹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 “可可”、 “多么多么”连词,表假设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 “如果如果”代词,代词, “其中其中”代词,代词, “你的你的”代词,代词, “那那”代词,代词, “它的它的”

11、连词,表选择关系,连词,表选择关系, “是是还是还是”代词,代词, “它们它们”,代指,代指羊羊代词,代词, “那那”副词,表祈使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 “一定一定”或或“可要可要”副词,表反问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难道难道”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尝尝,饱饱口福。”狼说:“那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羊,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

12、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地离去了。以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起提宾作用,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文:“以,用也。”由此引申为介词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13、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手自笔录

14、,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 “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诸

15、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

16、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日以尽矣。 2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王语暴以好乐,

17、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以”的词性的词性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 动词”的“以”为连词。1、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 为连词。 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

18、”,表示承接关系,4句中“以”连接 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其实句也属于“以 + 动词”格式。) 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5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句中“以” 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 与中心词“教”、“入”之间,表修饰 关系,都是连词。(这种形式实属“以 + 动词” 格式。)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以也。”若2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

19、欣欣7以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以权贵交,14以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以”之叹。1、 名词,可译为原因2、 动词,可译为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 介词,可译为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

20、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重点虚词训练重点虚词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履至尊而制六合而母立于兹A/B/C/D/2对下列“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宋人执而问其以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和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和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解析:选解析:选A A。代词;代词;表表并列;并列;表假设;表假设;表修饰;表修饰;表转折;表转折;表承接。表承接。解析:选解析:选D D。动词,用;名。动词,用;名词,原因;介词,凭借;介词,原因;介词,凭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