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_第1页
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_第2页
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_第3页
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_第4页
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发现问题发掘课题的策略  随着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认识的深化,参与教育科研的队伍日益壮大。然而,不少教师常常为找不到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新意的课题而发愁。 课题从何处来? 一个研究课题,总是围绕着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展开的,或是为了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或是为了验证某些理论、原理在实践中的作用与应用法则;或是寻求防止某些问题产生的可用手段,等等。总之,课题研究总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因此,要寻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必须要善于分析和发现问题,掌握一些发掘课题的有效策略。 1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实际相对照,从不足与问题中寻求课题。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人们对教育展开了全

2、方位的思考,教育观念不断地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先行性;而教育实践往往更受制于社会现实,具有滞后性。如此,在先行的教育观念与相对滞后的教育实践之间便产生了不和谐,这正是教育发展中需要正确认识,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将教师自己的思想触角引向观念与现实的矛盾上去,就可能会发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 当前正积极提倡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导向性的教育理念。那么,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况又如何呢?我们的教学行为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有无差距?只要认真地加以反思,不难发现我们实际情况与观念之间的差距极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现象很多,

3、有的问题还十分严重。如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严重落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如课堂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陈旧,还是以“应试”为中心,没能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还是从知识到知识,追求唯一,存在着“死教”、“死学”、“死考”,从而导致“教死”、“学死”、“考死”的局面。还有诸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手段如何有效地适应素质教育,怎样实现教学的创新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述诸多存在的问题中,基层教师可以就诸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的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与“学生学习创新指导的研究”,“

4、学生分层发展及其评价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性作业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评价的研究”“探究型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开展研究。 2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由于思维定势以及人们对教育作用的单一认识,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不易发现。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就我们的教育而言,固然我们的主观愿望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如果我们对一些现象作深刻的反思, 就可能会发现问题了。 例如教育有无负效应?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怎样预防与减少教育的负效应?

5、经过反思,也会发现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使教育产生负效应的事情还真不少。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教学,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虽然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贡献,但是否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能否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此思考,就有了“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分层次教学的研究”、“特长生的培养研究”、“小班化教学的研究” 等课题。又如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其中确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但就肯定没有教师因素的影响吗?若就此反思,就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离开了这些学生的实际,不适合于他们,造成了他们学习困难。因此,可以以“学习困难学生教学转化策略的研究为课题,

6、从教与指导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方略。 再如教研活动,几十年一直如此:明确教学进度、训练重点、考试要求,落实上公开课的任务缺乏“研的力度,广大教师觉得对自己从根本上提高业务水平帮助不大,教研的后效不长。由于长期如此,人们也习以为常,觉得教研活动就是这样的。而如果反思一下:教研活动就应如此吗?它的功能与任务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与形式该有什么变化?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觉得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总之,让教师学会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对开发课题具有实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运用反思的策略,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深刻、全面,工作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

7、高。就是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十分强调运用反思策略来完善研究过程,提高研究质量。 3通过经验分析与综合来发现问题,开发课题 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广大教师的财富, 而且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基层学校的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选题,比较容易成功。同时,教师通过经验的收集整理,分类比较,也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教师感到作文的评改过程对学生而言处于“黑箱操作”状态,即学生只看到评价的结果,却完全不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按什么标准,是怎样来给他们的作文评价打分的。作文的讲评也由教师一人全包,学生只能听凭教师评头论足,这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无法使学生通过评改

8、来提高作文质量与写作水平。那么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通过研究有关“对学生作文评改研究”方面的改革经验,发现有的教师进行的“两次评分”以及“分级分项评价指标”等做法具有实践性强,易操作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了算,没有引进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而 一些教师尝试的“小组评改”,则存在着学生评改时依据不清,随意性太大的问题。若将几个经验归在一起,经过比较分析,优劣互现,将几个经验的优点聚焦,就可提炼出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会作文评改的方式,使其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如一位教师的“小学高年级作文小组自主,分项分级两次评改指导的实验研究”课题,由于

9、它汇合了多家有效经验,效果十分显著。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有序指导,学生不仅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而且确确实实提高了阅读分析与作文评改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教师在类似经验,或不同经验的比较与综合,或验证某一经验的适用条件、对象、范围及效果等方面选择课题时,关键是要把握好“经验分析,经验提炼”、“经验归纳”等环节,从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4通过变换考察角度来发现问题,挖掘课题 现实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事物,由于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审视,觉得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换个视角审视,却又有不少问题存在;或者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人手,其解决的策略

10、与方式又有不同,研究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题的选择、开发中,广大教师善于变换考察事物的角度,是研究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问题。以往的推广研究,往往是对某一个成果的单一推广,若想推广几个优秀成果,往往是逐个推广,或者是分别在几个单位各自推广。如果换个视角,不是从成果推广本身来考虑,而是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来考虑,就会发现:学生发展中需要得到的积极影向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各种因素互起作用的,并不是逐一发生作用的。再从成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各项科研成果虽然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目标不完全一样,但其间有着共通性,如研究的主题、目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因研究需要

11、而作出了重点与范围的限制,而它们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与追求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的。还有,对成果推广的研究,以往常常是从“验证性”角度考虑的,所以以“克隆”为主,而如果从如何通过成果的推广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多方面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就可以拓宽成果推广的思路与做法。 如许多班级中都有“生物角”,种养一些花草与小动物,一般都是从美化教室这一角度出发的。如果从“通过管理生物角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着眼,确立了课题;或从“利用生物角进行科学常识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课题;还可以以发起建立“生物角”这件事为切人口,进行集体主义培养的研究;利用“生物角”进行儿童亲近自然的情感与行为培养的研究。所以,视角变换了,对同一事物就会发现不同的问题与研究点,课题不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吗?教师学会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考察问题,很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观念问题。有的教师由于观念没有转变,即使换个角度也发现不了问题,或不承认这是问题,甚至他认为不应该这么看问题。那么,也就谈不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课题了。所以,要变换视角,首先要让教师转变观念。观念往往起着先导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