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_第1页
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_第2页
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_第3页
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_第4页
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石坝沉降及其实测数据分析计算(王法西)  摘要沉降是土石坝的重要指标,但不能以坝体某测点沉降量作为坝体坝基总沉降量。应以坝体测点沉降量,采用分层迭加求和法求得总沉降量及相对沉降率,以此作为评价坝体填筑质量和评估大坝安全的依据。关键词土石坝 过程线 沉降量1 前言我国有8万多座挡水坝,其中90%以上为土石坝。土石坝的沉降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严重的影响坝的安全运行,因此,沉降是土石坝的主要监测、监控项目,也是评价土石坝安全和坝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指标,国内坝工界普遍将坝体某点的沉降测值视作整个坝体沉降量。笔者参加过多次土石坝工程蓄水和竣工验收会议,由建设单位所提供“建

2、设报告”和“安全鉴定报告”等档,普遍是将坝体某点沉降测值(1/21/3坝高处测点)作为坝体最大沉降量,并以此与坝高相比,得坝体相对沉降率,该值远小于坝体、坝基总沉降量,也远小于国外同类坝的沉降量及相对沉降率,笔者认为,以此作为评价坝体填筑辗压质量,是不恰当的,对工程验收,是一种误导。2设计规范所定义的土石坝沉降量“设计规范”所定义的土石坝总沉降量系全坝体(高)、坝基的总沉降量。它是将坝体、坝基分为若干层(n层),分层计算坝体、坝基的沉降量(Si),然后用求和法得出坝体、坝基的总沉降量(St)即:对于粘性土:总沉降量(“规范”E.3.3 )1式中:St坝体坝基总沉降量eio第i层起始孔隙比eit

3、第i层相应竖向有效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hi第i土层厚度n土层分层数对于非粘性土:总沉降量(规范”E.3.4)1式中:S非粘性坝体坝基总沉降量Pi第i计算土层由坝体荷载产生的竖向应力Ei第i计算土层变形模量众所周知,上述计算理论和公式,由于存在诸多假定和简化以及受计算条件、参数限制,与原型土石坝实测沉降变形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1)计算仅计固结沉降,忽略初始沉降和次固结沉降,对于粘性土,次固结沉降在总沉降中占有可观比例;对于非粘性土,初始沉降也不可忽略;(2)对于非粘性土,计算公式(E.3.4)把非粘性土假定为变形模量为常量(Ei)的弹性体,假定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变化,对于沙土、砂砾石、堆石等

4、坝体材料,显然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粘性土(E.3.3)计算公式。也存在将计算土层厚度内ep关系简化为线性变化关系,也有上述相似问题;(3)计算初始、边界、应力条件以及取用计算参数等均与原型坝体有较大差异。由于设计计算存在以上问题,需要在土石坝内设置观测仪器,进行观测。3土石坝沉降量的原型观测当前,我国土石坝坝体内的沉降观测大多采用电磁式沉降仪和水管式沉降仪,两者均采用沿观测断面布置测点,每个观测断面一般布置1-3个竖直测线。水管式沉降仪测点,一般沿坝高布置三个高程,分别设在1/3、1/2、2/3坝高处。沉降仪测点沉降变化,通过液压管路水平引向下游坝坡观测房内进行观测(可人工、自动化观测)

5、。由于观测房设在坝坡变形区,需于观测房基础设水平基点,与岸边水平基点联测,进行观测房基准点变形改正,求得坝体绝对沉降变形。采用电磁式沉降仪观测,需在坝体、坝基内埋设竖直可伸缩的沉降(固结)测管,管外设金属环作沉降测点,测点间距一般为1.0-3.0 m。沉降管底部应深入埋设于坝基稳定岩石(土)内,可作为沉降变形基准点(零点)。观测时,将电磁式沉降测头放入沉降测管底部,自下而上用测绳拉动沉降仪测头,读出沉降测点(金属环)变化位置(高程),减去初始值,即可测得坝体坝基沉降变形值。由于沉降测管底部深入稳定基岩内,管底部可作变形基准点(零点),每次观测自管底起测,直接测得绝对变形值,无需进行基准值改正、

6、测量、计算。4 土石坝实测沉降量的分析计算4.1 坝体实测沉降量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前言所述,国内坝工界普遍是不经分析计算,直接采用坝体测点沉降量作为坝体、坝基总沉降量,且取1/2-1/3坝高处测点值作为坝体、坝基的最大沉降量,并以此值与坝高相比,得坝体相对沉降率。坝体某点沉降量与全坝体(高)的沉降量,两者在概念上,数值上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一部分,其值永远小于后者,也远远小于设计计算值。比如,我国近期修建的100 m以上高土石坝,按“规范”计算坝体总沉降量一般在2-3米以上,而1/2-1/3坝高处测点实测沉降量仅0.3-0.4 m以内,以此计算相对全坝高的相对沉降率仅0.3%以下。将坝体测点沉

7、降量视作坝体、坝基总沉降量作为评价土石坝坝体填筑辗压质量,显然是错误的。遗憾的是这种错误认识,也被某些技术支持单位和专家权威所认可。更有某些专家以此数值为依据,发表文章称“国内面板堆石坝实测沉降量及其相对沉降率均小于国外同类坝,坝体填筑辗压品质优于国外”。这种错误作法,对大坝的安全评估,坝体填筑质量评价以及工程验收,造成严重的误导,需要澄清、改正。4.2 坝体测点沉降量及其过程线现以某砼面板坝最大坝高断面为例,该坝在坝顶下游侧设一竖直测线,于40 m、70 m、100 m高程分别布设了三层沉降仪测点,编号分别为T01、T02、T03,并在坝顶布设表面沉降测点T04,如图1所示。该坝2002年8

8、月1日开始坝体填筑,于2003年3月底坝体填筑至40 m高程后安装埋设沉降测点T01,开始连续观测,并绘制T01测点沉降过程线,如图2所示。继续填筑40 m高程以上坝体,至2003年7月底,坝体填筑至70 m高程,安置T02沉降测点,并开始连续观测,绘制T02测点沉降过程线,如图3所示。至2004年1月底,坝体填至100 m高程,安置T03测点,并开始连续观测,绘制T03测点沉降过程线,如图4所示。至2004年8月15日,坝体填至130m高程(坝顶),安置坝体表面沉降测点T04,并开始连续观测,绘制T04测点沉降过程线,如图5所示。综上所述,坝体测点沉降量及其过程线,有以下特点:(1)各层测点

9、过程线只能反应其测点设置高程以下的坝体、坝基沉降量。而且,随着测点的连续测读,沉降量及其过程线永远延续下去,不会因上层测点设置而停止观测。但其测点高程以上的坝体沉降量该测点无法测得和显示。(2)只有开始观测后,才有该层测点的沉降量及其过程线。自开始坝体填筑至首次观测期间,该层所发生的沉降量被漏测,称“漏测沉降量”。比如:40 m高程以下坝体,自2002年8月1日开始填筑至2004年3月底,T01首次观测期间该层发生的沉降量被丢掉了。同样,其它各层均有被漏测的沉降量发生。上述,坝体测点沉降过程线,实质上是一个“缺头”“少尾”不完整的坝体沉降过程线。以上得出坝体各测点沉降量及其过程线,截止2006

10、年12月底,T01、T02、T03、T04测点的沉降值分别为40 cm、36 cm、30 cm、22 cm,其中T01测点沉降量为最大(40 cm),发生在1/3坝高处。该工程亦沿用了国内坝工界的错误作法,将该值(40 cm)视作坝体、坝基最大沉降量,且用该值与坝高相比,得相对沉降率为0.3%。该工程着文称“与国内砼面板堆石坝相比,本坝实测沉降量及相对沉降率较小,表示大坝堆石填筑密实,坝体填筑质量良好”,显然,这是误导。(3)坝体坝基总沉降的分析计算分层迭加求和法。本文推荐的方法,是将各层测点的实测沉降过程线,按相同观测时间相对应,把T01、T02、T03、T04依次相迭加所绘制的外包络线,即

11、为全坝高的坝体、坝基总实测沉降量过程线。如图6所示,这与“设计规范”中“分层求和”计算方法概念上相吻合,但不是简单的算术累加。兹简述如下:999图6全坝高的坝体坝基总实测沉降量过程线按照相同观测时间对应的原则:首先以T01过程线(图T01)为基图,以T02首次观测时间(2003.7.30)及相应沉降量(15cm)为坐标原点,将T02过程线平移迭加到T01过程在线,如图6所示。同样,以2004年1月底和2004年8月15日及其相应沉降量37 cm、60 cm分别为坐标原点,依次将T03、T04过程线平移迭加,得出坝体坝基总实测沉降过程线,即图6所示的外包线(实线),这就是坝体、坝基的总实测过程线

12、。该总沉降量及其过程线与某测点沉降量及其过程线显然不是一回事,其测值比后者要大的多。截止2006年12月底,坝体、坝基总沉降量为81 cm,比T01实测值(40 cm)大一倍,该值与坝高相比,得相对沉降率为0.62%,这个结果与设计计算和国外大坝的实测成果相近,比较合理。由图6知,各层测点沉降量有重迭部分,如在2003年7月底以后,T02开始观测,T02测值是70m高程以下坝体坝基沉降量。而同时,T01仍在测读40m高程以下坝体坝基沉降量,这部分新增沉降量包含在T02沉降量内,余此类推,T03测得沉降量包含T02测得的新增沉降量,坝顶测点T04测得沉降量,包含了T03测得新增沉降量,从而得出以

13、下两点:采用各层沉降过程迭加所得的总沉降量,不是算术相加,而有部分沉降量测值相重迭。下层测点测得的沉降量永远小于上层测点测得沉降量,证明将1/3坝体测点沉降量视为坝体、坝基的最大沉降量是错误的。5 坝体漏测沉降量及实测沉降量精度问题坝体沉降测点系分层安装埋设、观测,对于水管式沉降仪测点,测点间距较大,一般高达3040 m,每层填筑时间较长,自开始填筑至层顶安置仪器设备,开始观测,多达0.5至1年以上,在此期间,该层发生的沉降量无法观测,称漏测沉降量。由于坝体沉降量特别是非粘性土,初期发展速度很快,每层填筑时间间隔很长,这种漏测沉降量就不可忽略,估计高达每层沉降量的2040%,严重的影响实测沉降

14、量观测精度,对于这种漏测沉降量,目前尚无法解决,推荐采用电磁式沉降仪,加密测点间距。目前,电磁式金属环间距可加密至1.0 m以内,这样漏测量就大大减少,实测沉降量观测精度就大大提高。对于水管式沉降仪测点间距较大,造成的漏测沉降量,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方法,即按沉降过程线发展趋势变化率,用向前补插延长的办法作粗略推估,如图T01-T04虚线部分所示。按此推估,T01、T02、T03、T04、漏测沉降量分别为17 cm、14 cm、14 cm、13 cm,总漏测沉降量为58 cm,前文迭加总沉降量为81cm,顾及该漏测量。坝体(含坝基)最大沉降量为81 cm+58 cm=139 cm。相对坝高的沉降率为1.39 m/130 m=1.07%。这个数据更接近设计计算沉降量,也更与国外土石沉降实测资料相吻合。不过,这只是笔者初步看法,只作“抛砖引玉”。坝体填筑期沉降量的漏测,严重影响实测成果的精度。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案,电磁式沉降仪观测法,可尽力加密测点,减少测点间距,减少漏测量,提高实测成果精度。同时,设计中可将沉降固结管底部深入稳定岩基内,作为观测基点,不需进行基点校测改正,提高了工效和观测精度,设计中应优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