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常规第四次修改_第1页
心血管内科护理常规第四次修改_第2页
心血管内科护理常规第四次修改_第3页
心血管内科护理常规第四次修改_第4页
心血管内科护理常规第四次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常规第一节 心力衰竭【定义】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是一种渐进性疾病。(二)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少尿;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水肿。(三)治疗1.强心、利尿药物治疗。2.运动锻炼。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一)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呼吸困难 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是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2.咳嗽 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

2、。常于夜间开始,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咳减轻或消失。3.咳痰 白色泡沫状痰,偶可见痰中带血丝,甚至大咯血。4.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由于心排出量降低,血液灌注不足,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5.自理能力 急性期由于呼吸困难导致自理能力受限,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一)右心衰竭 以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主。1.消化道症状 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症状。2.劳力性呼吸困难。【护理问题】1.气体交换受损 与左心衰竭致肺淤血有关。2.体液过多 与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有关。3.活动无耐力 与心排血量下降有关。4.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时间卧床、水肿、营养不良

3、有关。6.焦虑 与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呈加重趋势、担心预后有关。7.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食欲下降有关。【护理措施】(一)减轻心脏负荷1.休息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之后根据心功能分级情况决定休息原则。2.饮食 低盐、清淡、易消化、富营养饮食,每餐不宜过饱,多食蔬菜、水果。3.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二)缓解呼吸困难1.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2.舒适体位床头抬高,取半卧位,缓解呼吸困难。3.低流量吸氧24升/分,必要时可用面罩或储氧面罩吸氧。(三)控制体液量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出入平衡,防止加重心脏负担。2.每日定时测体重。3.严格控制钠

4、和水的摄入。(四)应用洋地黄药物指导1.给药前数脉搏,小于60次/分或节律不规则暂停服药并报知医师。2.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乏力、黄绿视、心率失常等中毒表现。3.不应随便补服、漏服药物。(五)病情观察 观察发绀、尿量、体重情况。1.吸氧有无改善发绀。2.用利尿剂后记录尿量、注意低钾。3.近期体重有无明显降低。(六)急危重症观察与护理洋地黄中毒1.立即停用洋地黄。2.低血钾者可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剂。 3.纠正心律失常 快速性可用利多卡因,一般禁用电复律,因易致心室颤动;缓慢性可用阿托品或安置临时起搏器。 【健康指导】1.饮食与活动 饮食清淡易消化,根据心功能状态进行体力活动锻炼。 2.

5、预防病情加重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导致心力衰竭的危险行为及诱发因素。 3.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教育家属给予病人支持,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正确的宣泄方式。4.保证充足的睡眠。5.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保持床铺、衣物干燥、平整,防止皮肤破损。6.定时门诊随访。【护理结局评价】1.病人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2.能说出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和利用利尿剂的注意事项,水肿减轻或消失。3.疲乏、气急、虚弱感消失,活动时无不适,活动耐力增加。4.心功能改善。5.未发生皮肤破损和洋地黄中毒。第二节 心律失常【定义】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

6、常。【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按其发生后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部分可治愈。(二)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晕厥。(三)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射频消融术。3.起搏器安置术。(四)预后心律失常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并发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或射频消融术可使部分心律失常病人获得根治或极大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但亦有部分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可演变为心室颤动而猝死。【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心率、心律变化 快速型心律失常与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发病特点观察心率、心律;2.血压 心律失常多会影响血压,观察血压变化非

7、常重要,过低或过高均影响疾病转归; 3.治疗效果 如心率显著减慢的病人可予阿托品、异丙肾等药物或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其他心律失常病人可予遵医嘱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治疗后效果;4.自理能力评估 严重心律失常影响活动,限制部分自理能力,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3.有受伤的危险 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护理措施】 1.体位与休息 嘱病人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2.给氧 伴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2-4升/分氧

8、气吸入。3.心电监护,做好记录;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用药反应。4.测脉搏时要在1分钟以上。5.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 6.制定活动计划 在心律失常发作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在控制期及缓解期鼓励病人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健康指导】(一)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说明继续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药。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有异常及时就诊。(二)避免诱因嘱病人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

9、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三)饮食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四)家庭护理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对反复发作严重心律失常,教会家属心肺复苏以备应急。【护理结局评价】1.症状改善,心律失常消失。2.活动耐力增加,无不适症状。3.提高生活自理能力。4.恐惧情绪减轻。第三节 心搏骤停 【定义】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出现意识丧失。如及时救治可存活,

10、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二)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伴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2.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皮肤苍白或发绀。6.二便失禁。(三)治疗初级心肺复苏术及进一步高级心肺复苏。(四)预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搏骤停往往预后不良。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搏骤停,即时死亡率高达59%-89%,心肺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专科评估与观察

11、要点】1.神志 突发的意识丧失。2.颈动脉 触诊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有无搏动。3呼吸 将耳朵贴近病人口鼻附近,感觉和倾听有无呼吸。4.瞳孔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5.心电图 出现室颤、逸博、心电机械分离或呈一条线。6.24小时尿量情况 尿量减少或失禁。7.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青紫或出现花斑。【护理措施】(一)恢复有效血循环1.先叩击心前区2-3次,如无心跳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注意心脏按压正确的部位、深度、频率、姿势的要求,保证按压的有效。2.心电监测发现心室颤动时,给予非同步电复律。首选200焦耳电量,保证除颤的成功率。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等抢救药品,执

12、行口头遗嘱必须遵照复述无误后再执行的制度进行抢救。(二)呼吸停止时立即通畅气道及人工呼吸1.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2.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吹气16-20次,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要以30:2交替施行。3.15分钟仍不恢复自主呼吸,尽快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三)复苏后期处理1.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情况并记录,及早发现心律失常,抓住治疗的时机。2.积极进行脑复苏 头部冰帽降温,用脱水剂防治脑水肿。3.加强基础护理 每日口腔护理2次,防止菌群失调导致的感染;定时翻身,防止圧疮发生。【健康指导】1.避免诱因,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2.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

13、。3.建议病人与家人一起居住,不宜独居。【护理结局评价】1.复苏成功2.情绪稳定3.有效遏制恶性猝死事件发生。第四节 高血压【定义】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主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二)临床表现大多起病缓慢、渐进、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多数可自行缓解,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的较重症状。(三)治疗治疗目标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健

14、康心态及戒烟。药物治疗包括五大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四)预后原发性高血压属慢性病,发展缓慢,如得到合理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否则易发生靶器官损害。一旦发生高血压脑病或恶性高血压,则预后差,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病常见,其次为心力衰竭和肾衰竭。【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一)血压波动理想血压为小于120/80mmHg;正常血压为小于130/85mmHg;正常高值为130139/85mmHg;大于140/90mmHg为高血压。 (二)高血压诊断明确后,危险度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及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为<

15、15%、15%20%、20%30%和>30%。(三)并存临床疾病心脏、脑、肾脏、血管病变。 【护理问题】1.疼痛 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2.有受伤的危险 与头晕、视力模糊、意识改变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关。3.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护理措施】(一)用药护理 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随意漏服、补服药物注意用药后血压情况以及有无副作用。(二)减少引起或加重头痛的因素提供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探视;头痛时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动作要慢。(三)避免受伤规律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上厕所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病室设施完善,保障病人安全。(四)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 1.表现为乏力

16、、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应特别注意。2.告知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姿势宜慢,避免洗澡水过热,不宜大量饮酒。3.在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时应下肢抬高位平卧,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五)急危重症观察与护理高血压危象1.建立静脉通道,迅速降压,采取逐步控制性降压方式,常用硝普钠、硝酸甘油。2.高血压脑病时给予脱水剂或利尿剂。3.必要时使用镇静剂。4.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5.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6.心电血压监护,监测血压变化。7.协助生活护理。【健康指导】(一)疾病知识指导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教会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包括告知

17、正确使用水银式及电子血压计不同的注意事项。(二)饮食1.限制钠盐摄入,每天低于5克。2.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水果。3.减少脂肪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不提倡完全素食。4.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5.戒烟限酒。6.控制体重。(三)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 告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不可根据自觉症状随意改药、停药、以免导致血压波动。(四)合理安排运动量 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年龄,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五)定期复诊(六)根据危险度分层及血压水平决定复诊时间。【护理结局评价】1.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18、;2.未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3.病人遵医嘱用药,未出现不良反应;4.靶器官损害未加重;5.体位性低血压及高血压急症未出现;第五节 心绞痛【定义】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 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可放射性疼痛,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二)临床表现阵发性胸骨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逐渐加重,有明显诱因,3-5分钟内消失,经休息后口含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时还会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三)治疗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含服硝酸酯制剂。缓解期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

19、动。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制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对符合适应症的病人可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不适合介入的应根据病情选择做冠脉搭桥术。(四)预后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发病后仍能从事一般性体力工作,且能存活很多年。部分心绞痛病人有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控制冠心病进展的重要方面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疼痛 为压迫、发闷、烧灼感,但不尖锐。2.诱因 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3.部位 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清楚。 4.持续时间 常逐渐加重,3-5分钟内消失,可

20、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天内多次发作。5.服药后缓解状况 是否缓解,或仍有加重。【护理问题】1.疼痛、胸痛 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2.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3.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4.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及用药知识。5.焦虑 与心绞痛反复频繁发作有关。【护理措施】1.休息 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休息片刻;必要时卧床休息。2.吸氧 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升/分。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3.心电监护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观察病人发作时心电变化及有无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4.用药护理 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用药后注意胸痛变化

21、,必要时重复使用。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5.制定活动计划 缓解期不需卧床休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卧床休息。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鼓励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适当运动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指导】1.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减轻精神压力。2.避免诱发因素 合理安排日常活动;3.病情自我监测指导 教会病人发作时缓解方法。4.坚持服用药物 随身携带保存在深色密封玻璃瓶内的硝酸甘油类药物,以备急用。5.定期门诊复查。【护理结局评价】1.疼痛缓解,可从事一般体力工作。2.控制病情进展,未发生心肌梗死。3.病人治疗依从性好,对控制疾病充满信心。第六

22、节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所致。【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心前区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二)临床表现绝大多数病人有先兆表现;胸骨后剧烈疼痛为最早、最突出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C;胃肠道症状可伴恶性、呕吐;常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增高。(三)治疗 一般治疗需卧床休息1周,心电监测及吸氧。解除疼痛可用哌替啶、吗啡。再灌注心肌治疗方法

23、包括溶栓治疗及急诊PCI。(四)预后 预后与梗死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关。但随着治疗技术的进展,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病史率已经大大下降,采用监护治疗后由过去的30%左右降至15%左右,采用溶栓治疗后进一步降至8%左右,住院90分钟内实施介入治疗后降至4%左右。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是数小时内如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律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者,病死率尤高。【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一)疼痛 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程度重,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长,休息和服药多不缓解。(二)全身症状 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

24、体温可升高至38°C左右,持续约一周。(三)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性、呕吐、上腹胀痛。(四)心律失常24小时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室性期前收缩,前壁心梗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梗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五)低血压和休克疼痛缓解,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为休克表现。(六)心理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七)自理能力由于疾病限制,绝对卧床,限制自理能力,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护理问题】1.疼痛:胸痛 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2.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3.有便秘的危险

25、 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理衰竭。5.自理缺陷 与医源性限制有关。6.恐惧 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7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8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护理措施】1.合理饮食 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少量多餐。2.合理休息 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3.疼痛护理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4.心电监护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尤其注意心律失常的出现,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处理。5.吸氧 氧流量12升/分,增加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6.溶栓治疗的护理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出凝

26、血时间和血型;溶栓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及药物效果;溶栓后注意有无出血及心律失常。7.指导病人采取通便措施 合理饮食;腹部按摩;常规使用缓泻剂。8.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如无并发症24小时后允许坐床边椅,进食、活动;57天后病室内行走、散步;在帮助下洗澡、如厕、上下一层楼梯;如有并发症,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健康指导】1.饮食调节 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2.戒烟 是心梗后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3.心理指导 指导保持乐观、平和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要积极配合支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4.康复指导 建议出院后康复训练,适当运动可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

27、活时间;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时安全有效的。5.用药指导 指导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定期门诊随诊。【护理结局评价】1.病人主诉疼痛症状消失。2.活动过程无并发症,活动耐力增强。3.未发生便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4.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第七节 心脏瓣膜病【定义】心脏瓣膜病是指由于炎症、缺血坏死、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或(和)关闭不全。【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风湿性瓣膜病多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二尖瓣最常受累,约占70%。(二)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重度二尖瓣狭窄

28、病人常有“二尖瓣面容”。并发症以心房颤动最常见,晚期常并发心力衰竭,甚至急性水肿。(三)治疗抗感染、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必要时外科行换瓣术。(四)预后各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期处于代偿期而无明显症状,有的则病情进展迅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呼吸困难 多先有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狭窄加重,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 2.注意有无咳嗽、咯血、生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血性痰或血丝痰,急性肺水肿时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3.心衰、心律失常的并发症的观察。4.栓塞 20%的病人可发生体循环栓塞,脑动脉栓塞最

29、多见。5.自理能力 急性期由于心功能差自理能力受限,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 与风湿活动、并发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3.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4.无能性家庭应对 与家属长期照顾病人导致体力、精神、经济负担过重有关。5.焦虑 与担心预后、工作、生活与前途有关【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测量体温,注意热型,观察有无风湿活动的表现。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并记录降温效果。2.饮食护理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活动指导 心功能代偿期可适当进行体力锻炼,以不感心悸气急为度;心功能不全

30、时根据心功能活动分级安排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减轻心脏负担,以利于心功能的恢复。4.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勤换衣裤,保持干燥、清洁;坚持锻炼,增强抗病能力。5.保持口腔卫生,如有咽喉疼痛时,可用单盐水漱口,每日2-3次。6.按医嘱服用抗生素及抗风湿药物,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告诉病人及家属病程进展特点,鼓励树立信心,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准备;有手术适应症者应尽早择期手术。 2.预防感染 改善居住环境中潮湿、阴暗等不良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暖、干燥、阳光充足,日常生活中适当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3.避免诱因 在拔牙、内镜检查等手术操作前,告诉医

31、生自己有风心病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指导病人坚持按医嘱服药重要性,定期门诊复查。【护理结局评价】1.病人不适症状明显缓解。2.生活达到自理。3.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增强。4.未出现并发症。第八节 心肌疾病【定义】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二)临床表现本病起病缓慢,有气急,甚至端坐呼吸的症状,部分病人可发生栓塞或猝死。(三)治疗治疗原则为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强心、利尿为主。(四)预后 1.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程长短不等,心力衰竭的出现频度高,预后不良。以往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存活率在40

32、%左右,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治疗手段的进步,病人存活率明显提高。 2.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因人而异,从无症状到心力衰竭、猝死。一般成年人病例10年存活率为80%,小儿病例为50%。在有阳性家族史的青少年中猝死尤其多发,猝死原因多为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颤。【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呼吸困难 观察呼吸频率、深度。2.水肿 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程度及消退情况。3.自理能力 评估病人能否自行进食各种食物,床上移动、入厕是否需要他人帮助。4.心电图 观察有无心律失常。5.发绀 观察口唇、指(趾)甲发绀情况。【护理问题】1.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2.疼痛、胸痛 与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

33、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 与疾病所致头晕及晕厥有关。4.焦虑 与疾病呈慢性过程逐渐加重、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有关。【护理措施】 1.疼痛观察 观察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注意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的变化。 2.疼痛发作时立即指导病人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吸氧 氧流量3-4升/分。 4.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可速度,防止血容量的突然增加,加重心脏前负荷,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急性肺水肿。 5.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心力衰竭时宜低盐饮食,限制含钠高的食物。 6.准确记录24

34、小时出入量,观察病人水肿消退情况。要注意病人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健康指导】1. 避免诱因,应强调避免劳累,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加速心肌损害凋亡;同时应避免病毒感染。2. 坚持药物治疗,注意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反应,并定期复查,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3.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4. 建议病人与家人一起居住,不宜独居。【护理结局评价】1.无呼吸困难发生。2.水肿消退。3.病人活动耐力有所增加。4.无心力衰竭、律失常的发生。第九节 心包疾病【定义】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引起心包炎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肿

35、瘤、心肌梗死等。(二)临床表现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1)症状:心前区疼痛。咳嗽,变换体位时疼痛加重。(2)体征:心包摩擦音是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2.性心包炎(1)症状:呼吸困难时最突出的症状。 (2)体征: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三)治疗 抗生素、抗结核、化疗药物治疗;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吸氧、疼痛者用镇痛剂;必要时心包穿刺或切开引流。(四)预后急性心包炎的预后取决于病因,也与是否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关。除肿瘤性心包炎外,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结核性心包炎如不积极治疗常可演变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如诊断明确,并及时行心包切除术,大部分病人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人预后差,病情逐渐恶化,因心

36、力衰竭或并发感染而死亡。【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有端坐呼吸,伴身体前倾,呼吸浅速、面色苍白、发绀等。2.疼痛 位于心前区,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常因咳嗽、变换体位或吞咽动作加重。3.血压、心率、心律变化 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4.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 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奇脉。【护理问题】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淤血、肺或支气管受压有关。2.疼痛、胸痛 与心包炎症有关。3体液过多 与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5.体温过高 与心包炎症有关。6.活动无耐力 与心排血量减少有关。【护理措施】1.保持环境安静,注意病室温度、湿度,限制探视。

37、避免病人受凉,以免呼吸道感染加重呼吸困难。2.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如半卧位或坐位,出现心脏压塞的病人被迫采取前倾坐位。指导病人勿用力咳嗽、深呼吸或突然改变体位。3.遵医嘱用药,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担。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及出血等不良反应。4胸闷气急者给予氧气吸入。疼痛明显者给予止痛剂。5心包穿刺术的护理 术前准备用物、建立静脉通道;术中指导病人配合、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做好穿刺处的伤口护理及观察。【护理结局评价】1.疼痛减轻。2.呼吸困难缓解。3.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增强。4.心包穿刺术后心脏压迫症状缓解。 第十节 感染性心内膜疾病【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疾病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直接感

38、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早期不典型,有些症状和体征在病程晚期才出现。约有75%-85%病人血培养阳性。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的最直接的证据。(二)临床表现发热、杂音、贫血、栓塞、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三)治疗血培养后尽早使用抗生素,大剂量长疗程静脉用药为主,一般用药4周或4周以上。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半年后可考虑手术治疗。(四)预后预后取决于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是否及时、瓣膜损害程度、病前心肾功能状况,以及病人年龄、手术时机与治疗条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未治疗的急性病人几乎均在4周内死亡,亚急性者的自然病史一般6个月。死

39、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肾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严重感染。大多数病人可获得细菌学治疗,但近期和远期病死率扔较高,治愈后的5年存活率仅为60%-70%,10%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再次发病。【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2.观察心功能情况。3.并发症观察 心力衰竭、动脉栓塞。【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栓塞、心力衰竭。3.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血管栓塞有关。【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每4-6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者,遵医嘱抽血做培养,给予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观察病人皮肤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等情况。 2.体位 以卧床休息为主,帮助病

40、人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注意受压部位皮肤的护理。 3.饮食 若病人未发现脏器功能衰竭,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4.发热护理 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操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及时记录降温后体温变化。出汗较多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及时更换,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受凉。 5.药物观察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因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可能带来真菌感染,注意口腔护理。6.保持大便通畅。【健康指导】1.教会病人自我监测体温,定期门诊随诊。2.坚持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

41、疗。3.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4.教会病人自我监测体温变化,定期门诊复查。【护理结局评价】1.体温正常。2.呼吸困难缓解。3.未发生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等并发症。 第十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患者发生心肌炎,也可散在发病。 (二)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水肿,甚至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三)治疗1.休息和饮食 应尽早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进易消化和

4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2.抗病毒治疗主要用于疾病的早期。 3.营养心肌 急性心肌炎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静脉或口服维生素C、辅酶Q10、维生素Bco、ATP、肌苷、环化腺苷酸、细胞色素C、丹参等。4.糖皮质激素不常规使用。对其他效果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在发病1030天使用。5.对症治疗 当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时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四)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极少数患者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13周内是否有病毒感染的病史。2.评估患者有无心脏受累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前区隐

43、痛等。评估有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3.评估患者活动耐受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受限。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护理问题】l舒适的改变,胸闷、心悸 与心肌受损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潜在并发症 (l)心律失常:与心脏的自律性及传导功能障碍有关。 (2)心力衰竭:与心肌收缩无力有关。 (3)心源性休克:与急性心排血功能障碍引起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探视。病情恢复后36个月逐渐恢复轻体力劳动。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3.严密监测心率、心律,急性期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尽

44、早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按其相应的护理常规护理。4.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以免加重病情。2.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心率、心律等,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护理结局评价】1.病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2.水肿减轻或消失。3.会自我监测脉搏。4.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5.未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第十二节 常用诊疗技术一、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定义】将造影剂通过特殊的导管选择性地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适应证】1.典型胸痛未明确诊断者;2.无创性检查如

45、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显像等提示心肌缺血改变者。【禁忌证】1.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2.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3.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配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一)术前护理1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安抚患者,消除其紧张和恐惧。2.完善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各项血实验室指标等检查。3.做好手术部位的常规备皮,做好床上解便及咳嗽、屏气、深吸气训练;指导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 4.遵医嘱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共300mg、氯吡格雷300mg。5. 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在术肢及其首部穿刺输液),协助患者更衣(病员服贴身穿)(二)术中配合1.

46、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2.备好除颤仪、吸痰器等抢救器械。3。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三)术后护理1.术后卧床6-8小时,有并发症者延长卧床时间。2.穿刺侧腕关节制动6-8小时,止血压迫器每2小时松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术侧肢体血运情况,观察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及血液循环情况等。3.术后持续心电监测至少24小时,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4.术后观察有无尿潴留、迷走反射、出血、冠脉急性闭塞肺栓塞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指导】1. 穿刺侧腕关节制动6-8小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三天内勿沾水。2.术后即可进食,但勿过饱。指导病人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

47、的排除。 3.告知患者如感觉肢体疼痛难忍或发现伤口渗血,及时告诉医护人员。4.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二、冠状动脉PTCA及支架术【定义】冠状动脉PTCA是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加压扩张以增大血管内径,改善心肌血供。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的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支撑血管壁,以保持管腔血流通畅。【适应证】PTCA适应证:各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和溶栓后PTCA);高危性患者(指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外科搭桥术后患者再发缺血;70%狭窄的单支血管和多支血管病变;各种形态病变包括简单病变和复杂病变。支架植入术适

48、应证:用于PTCA中发生急性或濒临闭塞、33.0mm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再狭窄率低、局限的静脉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性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禁忌证】PTCA禁忌证:未被保护的左主干病变;严重弥漫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配合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一)术前护理1.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安抚患者,消除其紧张和恐惧。2.完善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各项血实验室指标等检查。3.做好手术部位的常规备皮,做好床上解便及咳嗽、屏气、深吸气训练。4.遵医嘱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共300mg、氯吡格雷600mg。5.协助患者更衣(病员服贴身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指导患者术前排空大

49、小便。(二)术中配合1.术中密切观察病人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波形变化情况。2.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协助医师监护及抢救工作。(三)术后护理1.术后卧床6-8小时,有并发症者延长卧床时间。2.穿刺桡动脉者穿刺侧腕关节制动6-8小时,止血压迫器每2小时松1次;穿刺桡动脉者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严格限制穿刺侧肢体活动,盐袋压迫穿刺部位4-6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术侧肢体血运情况,观察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及血液循环情况等。3.术后持续心电监测至少24小时,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4.术后观察有无尿潴留、迷走反射、出血、冠脉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5.术后即可进食,

50、但勿过饱。鼓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6.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相关指导】1.嘱术后患者卧位休息,鼓励多饮水。2.指导患者坚持遵医嘱服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发现出血、胸闷、胸痛等,及时通知医护人员。3.出院后定期复查,一般为半年1次。三、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定义】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适应证】1.持续的高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或阿斯综合症发作者。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黑曚、晕厥发作,经药物治疗无效者。3.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可行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配合过程中常见问题

51、及预防措施】(一)术前护理1.评估病情 存在不利于手术因素应告知医生。2.介绍起搏器安置过程 简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心脏起搏器置入的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消除病人紧张情绪。3.做好床上解便及咳嗽、屏气、深吸气训练;指导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4.术区备皮 胸部及双侧腋窝部位。5.用药准备 遵医嘱停用肝素、阿司匹林等;停用抗心律失常药3个半衰期;做好抗生素使用前准备,术前半小时2小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1次。6.协助患者更衣(病员服贴身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二)术中配合1.术中密切观察病人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波形变化情况。2.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协助医师监护及抢救工作。(三)术后护理1.

52、心电监护 术后23天内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注意心率和起搏频率是否一致,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2.卧位与休息 传统卧床24h。新进展:(因现电极不一样)鼓励早期床上活动,术后适宜半卧位床头太高30°(除手术医师特交代),不宜卧于起搏器置入部位。应注意控制健侧和术侧上肢不能过度上台过肩及肩关节的外展30度,防牵拉电极。六周内术侧上肢禁做剧烈活动如游泳、举重。3.压迫止血 术后用沙袋压迫伤口46小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皮下血肿;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起搏器囊袋处避免外力压迫、冲击;术后7天拆线。 4.密切观察起搏器异常的症状和体征 如头痛、眩晕、胸痛、气

53、短、打嗝、肌肉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5.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测体温至少每天2次。【相关指导】1.嘱咐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按要求卧床休息。2.指导患者自我照顾和监测起搏器功能。 (1)随身携带起搏器急救卡,注明起搏器类型、品牌、型号、数字、设置频率等,以便发生应急事件时参考。 (2)测脉搏。每日早、中、晚自测脉搏1次,每次1分钟。如发现脉搏低于起搏器频率5次以上或节律异常,应及时就诊。如起搏器工作慢,注意电源是否耗竭。 (3)尽量避免与强电磁场、某些家电、理疗电气设备等接触,如核磁共振检查。 (4)告知患者体力活动要适量,不可操之过急,术后1-3个月,避免大幅度的转体活动及上臂过伸、举重物

54、等动作,以避免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移位。 (5)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分别于第1、3、6月复诊;稳定后则每半年复诊1次;接近起搏器寿命阶段每13个月复诊1次。四、射频消融术【定义】是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某一部位释放射频电流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从而破坏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源的的介入性技术。【适应证】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心房颤动。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禁忌证】1.感染性疾病,如肺部感染。2严重心律失常。3.严重肝肾损害者。【配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一)术前准备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以解除病人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2.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凝血时间。3.备皮: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欲穿刺的锁骨下静脉、同侧的颈部和腋下部位。4.训练床上排尿。5.指导病人衣着舒适,术前排空膀胱。6.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3个半衰期。(二)术中配合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律、心率变化。2.维持静脉通路通畅,准确及时给药。3.备齐抢救药物、器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