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在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中 , 传统工艺的 制作和使用不仅涉及到衣 、 食 、 住 、 行等各个 领域 , 也贯穿于物质 、 制度 、 观念等不同层面 , 从而深深地嵌入到特定群体地方性文化的建 构过程中 。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而言 , 若 要追求和实现工艺生活的可持续性存在 , 就 必须依循着生活空间的种种变异 , 通过自我 行动的开展或外部力量的参与进行相应的调 整 , 这就牵涉到时下流行的 “ 应用开发 ” 、 “ 现代发展 ” 等话题 。 本文的写作就将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视角出发 , 以云南地区为例 , 对当前少 数民族传统工艺应用开发的对象 、 语境和目 标这三项问题展开讨论

2、, 以期为相关的 “ 应用 开发 ” 或 “ 现代发展 ” 之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 一 、 应用开发的对象 :技艺性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工艺是物质生产民俗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 , 常常被称为 “ 工匠民俗 ” 、“ 工艺民 俗 ” 、“ 民间工艺 ” 、“ 民间科学技术 ” 等等 。 从类 别上讲 , 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工艺图景 :藏族邦典和卡垫织造 , 藏族唐卡绘制 , 壮族织 锦 , 傣族制陶 , 苗族蜡染 , 苗族芦笙制作 , 阿昌 族铁器锻制 , 傣族和纳西族手工造纸 , 白族扎 染 , 白族木雕 , 布依族棉布纺织 , 彝族刺绣 , 彝 族漆器制作等等 。 总体来看 , 琳

3、琅满目的少数 民族传统工艺图景具有三项标志性的特征 :第一 , 地方的传承性 。 此特征表明了特定 生活空间对工艺养成的重要影响力 , 以及少 数民族传统工艺在特定生活空间中所葆有的 坚韧生命力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常常生存于具体的村 落社区中 , 特定村落所置身的生态环境对于 工艺材料的选择 , 及主要由此决定的工艺种 类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 。 而且 , 少数民族传 统工艺文化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具体村落社会 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培育 , 它们经由工艺主体 代际性的传承行为而得以不断建构 , 最终形 成成熟的工艺技能 、 完善的组织和传承制度 、 特定的审美意识和信仰观念 , 建构起一个完 备的地方

4、工艺文化体系 。 因此 , 少数民族传统 工艺实际上已经内化为栖息地民俗文化体系 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 在各少数民族的民 俗文化体系中 , 传统工艺是物质民俗的一项 子类 , 有时也被归入艺术民俗的领域 , 但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 * 黄静华摘 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 ,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特定生活空间中的一种传承性生 活文化 , 工艺主体代代相承的技艺知识 、 审美意识和观念信仰 , 以及在其指引下的制 作行为是确保传统手工艺能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继续存留的关键性要素 。 少数民族传 统工艺的应用开发应当以保持或重构该地区民众的可持续性工艺生活为首要目标

5、 , 确实重视传承人工艺知识 、 工艺审美观念和信仰意识的保护和培育 。关键词 :传统工艺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承人文章编号 :1003-2568(2008 03-0019-06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 作 者 :黄静华 ,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 博士 。 邮编 :650091*本文为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应用开发 (01JAZJD850004 的研究成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何种划分 , 都未将传统工艺排斥在当地人的民俗生活之外 。第二 , 整体的生活性 。 此特征显示出少数民 族 传 统 工 艺 与 特 定 生 活

6、空 间 良 好 的 融 合性 , 这主要表现于工艺主体通过工艺行为的实践对其各个生活层面 (物质 、 组织 、 精神 的参与和建构 。首先 , 少数民族工艺在其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不可或缺性 。 一方面 , “ 在民间 ,还有一种世代传承的经济生产力量 , 存在于各种经济结构之中 , 那便是游动性的工匠职业者集团 ” 。 另一方面 , 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来看 , 传统工艺类别中的织布 、 蜡染 、扎染 、 刺绣 、 皮革制作 、 木雕 、 竹编 、 金属制作(铁 、 铜 、 金 、 银等 、 石器制作 、 陶器制作等等均为人们的衣 、 食 、 住 、 行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 。其次

7、, 少数民族民众的工艺存在模式与其社会关系制度拥有良好的契合性 。 譬如 , 在云南省剑川狮河村 , 从以血缘家庭为单位建立的木雕作坊到不脱离农耕生产的个体木雕艺人 , 再到个体艺人同作坊间凭借彼此熟悉的邻里关系建立起来的信用制度 , 无一不流露着乡土社会的气息 , 而这种模式是狮河人在生于斯 、 长于斯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 最后 , 少数民族民众对工艺品造型 、 图案 、 颜色等的选择常常是其民族审美 、 信仰观念或族群意识的表达方式之一 , 而工艺产品也常常成为其美学和信仰生活中重要的行为道具 。 如云南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中蝴蝶图案的选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身为农耕民族的当地民众对风调雨顺这

8、一心灵祈愿的表达 。 云南新平嘎洒土锅寨陶器上惯有的 “ 鱼齿纹 ” 既符合傣族依水而居 , 渔业发达的传统 , 其很像稻穗的形状也有可能是傣族对其稻作民族身份的物态化强调 。第三 , 活态的非物质性 。 少数民族传统工 艺在既定生活空间中的存在常常具有活态的 非物质性 , 可将其视为是一种主要依凭工艺 主体的行为和心灵而存在的非物质性文化遗 产 。在普遍性的理解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 指被各社区群体 ,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 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 、 观念表述 、 表现 形式 、 知识 、 技能及相关的工具 、 实物 、 手工艺 品和文化场所 ”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 要类

9、别 ,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一种技艺性遗 产 :“ 这些类别的遗产说到底是人的技能和技 艺的遗产 , 它们虽然以物质的形态为终极目 的 , 但创造和制造者的技艺才是遗产存活的 标志和活态的形式 ” 。 概言之 , 少数民族传统 工艺是一种经由特定群体的技艺知识发挥和 观念信仰主导而创造出的 、 具有某种物质形 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工艺主体手艺知识和 观念信仰的积淀传承和手艺行为的实践操作 是此类遗产得以可持续性存在的核心要素 。 二 、 应用开发的语境 :全球化地方 世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应用开发的语境 , 即 指应用开发这一实践行为所置身的社会生活 环境 , 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10、 有着各自的定位 , 从而影响着少数民族工艺 的开发目标 、 开发方式 、 开发结果等等 。 对于 今日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而言 , “ 全球 化的地方世界 ” 是对它们所置身其中的生活 环境的一种描述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则 是该生活环境中出现的 、 与少数民族传统工 艺发展有着关联的重要文化浪潮 , 也是对其 “ 全球化的地方世界 ” 之生存及开发语境的一 种表达 。 对此 , 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解释 :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 第 72页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1985年 。 黄静华 剑川狮河村木雕调查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 1期 。 董秀团 大理白族周城扎

11、染工艺调查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 1期 。 罗梅 新平县嘎洒土锅寨傣族制陶工艺调查报告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 2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 、 科学及文化组织第 32届会议正式通过 ; 巴黎 , 2003年 10月 17日 , 转引自王文章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 第 445页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6年 。 向云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 第 341页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2004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第一 ,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乃是在特定的 生活空间中 , 整体性地参与着工艺主体的生 活世界建构 , 经过

12、工艺主体行为和心灵的世 代传承而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生命力的造物事 象 。 因之 , 地方世界乃是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萌 生和发展的首要生存环境 , 具体生活世界中 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真正造就了本地工艺 的诸项类别 , 而那些特定族群和村落中的日 常或民俗活动场域正是传统工艺展演的主要 舞台 。 譬如 , 在云南新平嘎洒土锅寨 , 每年春 节前后都要集中举行隆重的 “ 祭寨心 ”活动 。 祭祀过程中需要的泥马 、 泥牛 、 茶壶 、 碗等陶 具由龙头亲手制作 。 此外 , 嘎洒坝区气候炎热 , 几乎每家都有一土锅专门盛水 , 以抵酷热 。不过 , 对于曾经赋予了少数民族工艺首 要生存权的本土世界来说

13、 , 地理空间的阻隔 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对外交流中所能设置的 障碍在现代科技的使用下已然消减 , 很多时 候 , 某一特定的村落或地方社区甚至成为了 多民族互动和多文化接触的锋面 。 在这样的 “ 小地方大世界 ”中 , 刺绣 、 制银 、 染织 、 木雕 、 制陶 、 造纸 、 竹编等手工艺人面对的世界越来 越宏大和丰富 , 能够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走 向的力量也越来越多元和复杂 。 恰如有学者 在论及云南西北部的传统民族工艺时所言 :“ 20多年来 , 滇西北传统文化系统 、地方性知 识 对 滇 西 北 民 族 工 业 的 庇 护 不 能 说 完 全 丧失 , 但的确迅速减弱 。 ” 本土文

14、化在少数民族 工艺文化建构过程中的消减态势是伴随着诸 多外部力量的参与而发生的 。 政府的工业现代化改造 、 商人的商品经济化引导 、 艺术家的 工艺美术化宣讲 、 学者的工艺文化论阐释等 各种力量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由家庭作坊走 向规模化工厂 , 由用品走向商品 , 由日常物品 走向装饰艺术品 , 由生活制作走向舞台表演 , 由地方事象走向民族标识产生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第二 , 在全球化地方世界的生存语境中 , 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已经陷入传承场 萎 缩 、 变质和传承链 断裂的现实困境 。 具有生 气的传承场之稳定主要依赖于其间各个自然 和文化要素的平衡协调 , 即使变迁 , 也表现为

15、整体上的相互调整和适应 。 反之 , 若是传承场 各要素间的变与不变之比例失衡 , 那么 , 原本 由多个家庭 、 村落等小传承圈组建而成的传承 场中 , 就有一些传承圈可能因为工艺材料的不 足 、 工艺技术的落后 、 工艺产品的劣质等逐渐失 却生命力 。 同样 , 传承链的长久性续接也主要是 由手艺人代际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或调整的 知识生产方式所决定 , 假使上下辈艺人之间无 法在对工艺知识的理解 、 工艺信仰的崇奉 、 工艺 前景的期望等方面达成共识 , 某种传统工艺 类型就有可能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 。 即使有 传承人 , 传承的知识内容 、 信仰意识 、 审美风 格 等 传 统 工 艺

16、 的 核 心 要 素 已 大 大 缩 减 和 弱 化 , 所留的可能是些皮毛而已 。譬如 , 云南剑川狮河村木雕工艺传承者 的量不少 , 但传承者的质却需要冷静思考 。 木雕艺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 化 , 一些不同于前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 罗梅 新平县嘎洒土锅寨傣族制陶工艺调查报告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 2期 。 李炎 传统民族工艺的当下性 以滇西北传统民族工艺为例 ,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 学位论文 , 公开答辩时间为 2007年 6月 。 此处所言的传承场乃是指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得以萌生 、栖息和发展的系统空间 , 其在宏观构成上包括自然

17、空间和文化 空间 。 自然空间内的土质 、 山峦 、 河流 、 树木 、 气候 、 地形等皆是传统工艺传承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 而特定社区或地区 内人们的族属和族史 、 生产方式 、 衣食喜好 、 居住类型 、 宗教信仰 、 音乐舞蹈 、 口头叙事等都是构建传承场生命力的重要 事象 。 从微观的角度言 ,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场可具体至特定的以家庭或家庭共同体 、 村落或村落共同体为组 成单位的作坊空间 , 在这里 , 具体的建筑 、 建筑内的各种物件 、 作坊主 、 艺人 、 学徒等共同在工艺行为的操演中实现着工 艺文化的传承 。 此处所言的传承链是能实现传承场可持续性存在的主体性

18、因素 , 是指代际间的工艺主体 (工匠 、 手艺人 通过工艺知识 、 审美意识 、 信仰观念 、 品格道德等的纵向相传而建立的关系形态 。 据笔者 2001年的田野调查所得数据 , 狮河村从事木雕制作的乡民约为 400人 , 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 40%。此外 , 据其他 研究者的统计 , 今日剑川木雕工匠已经发展到 3万多人 (杨义龙著 剑川木雕 :将美丽进行到底 , 载黄永华 文化力启示 录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2005年 。 本文的使用转引自李炎 传统民族工艺的当下性 以滇西北传统民族工艺为例 , 云 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 公开答辩时间为 2007年

19、 6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逐渐形成 , 许多人不再去认真领悟每个木雕图案和造型的深层涵义 , 不愿苦练美术功底 , 只单纯学习雕刻技法 , 而图案绘制也通过购买村中画匠出售的现成画纸来替代 。 又如 , 云南陇川户撒刀作坊数量锐减 , 许多传统作坊由于生产资金少 、 生产成本高 、 生产周期长等原因自动从铁器生产行业中衰退下来 。 有关户撒刀的一些民俗 , 如诸多的仪式和禁忌在当代由于各种原因也逐渐消失 , 使户撒刀的生产失去了其传统民族 、 民俗文化内涵与价值 。 第三 , 有关人士或团体对此种困境有所体认后 , 将其进行话语化表述 , 并付诸于具有一定号召性和影响力的拯救行动 , 从

20、而形成被广泛认同的文本语境和共同建构的行为场域 。1989年以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 、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等文件 。 无论何时期的文件 , 所指向的对象均包含工艺项目 , 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事象现状与前途的担忧 , 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存在和多元性文化平等交流的期冀 , 均建构出有着时间延续性和空间认同感的 、 关于传统工艺保护的话语氛围 。并且 , 明确以 “ 采取措施 ,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 、立档 、 研究 、 保存 、

21、保护 、 宣传 、 弘扬 、 承传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 ” 这样的表述作为展开一系列行动的核心指导话语 。深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影响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 2005年 , 国务院通过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同年颁 布 的 还 有 关 于 加 强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通知 。 具体到实践上 , 中国艺术研究院于 2005年聘任来自年画 、 剪纸 、 泥塑 、 脸谱 、 皮影等行当的杰出艺人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过两届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 ,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命名中国民 间工艺大

22、师 , 调查和命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 传承人 、 出版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 蔚县卷 、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杨家埠卷 等等成果 。 同 时 , 云南 、 湖南 、 广西 、 贵州等省份和自治区也 启动了局部地区的工艺文化遗产普查 、 确认 、 保护等行动计划 。 总而言之 , 在中国已经形成 了与国际背景相合 , 有国家政府 、 民间团体 、 研究领域等共同参与实践 , 使用文字 、 网络 、 影视 、 广播等多元媒介建构而成 , 具有一定立 体性的传统工艺文化遗产保护空间 , 而这一 空 间 乃 是 对 少 数 民 族 传 统 工 艺 生 存 环 境 中 “ 全球化 ” 与 “ 地方化 ” 两大核

23、心语词的综合性 表述 。三 、 应用开发的目标 :可持续性生活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应当以保 持或重构民众的可持续性工艺生活为首要目 标 , 而相关开发措施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一目 标来制定和展开 。 可持续性工艺生活的目标 是指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开发应保持或恢 复 其 在 当 下 及 以 后 数 代 主 体 民 众 的 物 质 生 活 、 审美生活 、 信仰生活等领域内的功能 , 从 而确保各类传统工艺能够在维护自身生命力 的同时 , 更好地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 系的保护和重建中去 , 最终能够在全球化的 语境中 , 使少数民族群体能够实现以保留自 我特征为前提的恒久性生存和发展 。

24、与时下流行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聚焦 于搜寻 、 挖掘和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潜 力相比 , 以可持续性生活为首要目标的应用 开发更多地表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口传和非 物质样态生命力的人道主义关怀 。 当然 , 这样 的应用开发并不会完全摒弃民族文化产业化 的做法 , 而是提倡在认真评述产业化路径的 过程中 , 融汇各种有益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手段 , 以实现其在一种多 黄静华 剑川狮河村木雕调查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 1期 。 田素庆 关于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铁器生产的调查报告 , 载黄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与宗教艺术 , 海南人民出版社 , 2008年

25、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 、 科学及文化组织第 32届会议正式通过 ; 巴黎 , 2003年 10月 17日 , 转引自 郑培凯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 , 第 5页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元化路径中多样性生活的良好状况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 的背景中 , 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类型 (手 工艺品 、 舞蹈 、 音乐等 以文化商品或文化服 务的形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 通过各种售卖 手段的展开 , 逐渐形成企业化组织 、 规模化经 营的文化产业 。 由于传统工艺本身的物质化 形态 , 以及某些工艺类别在少数民族生活中 具有

26、的经济功能 , 使得在涉及到应用开发这 一话题时 , 人们会将兴趣点更多地投注在商 品化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上 。 譬如 , 大理鹤庆 新 华 的 金 银 铜 制 作 工 艺 不 仅 已 经 发 展 为 该 村 、 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而且还带动了当地的 旅游业发展 , 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经历了 由 “ 金银铜工艺村 ” 向 “ 新华白族旅游村 ” 的名 称更迭 , 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工艺销售和 文化旅游产业 。 又如 , 不同于新华形成的以工 艺带动旅游发展的产业模式 , 云南石林小箐 村刺绣工艺的开发则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 附属部分 。 小箐村民之所以选择刺绣作为家 庭经济的主业 ,

27、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 来了旅游纪念品销售的兴旺 。 再如 , 在当地 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 大理剑川地 区的木雕所行走的又是一条工艺自主化发展 的产业道路 , 主要体现即为 “ 公司 +农户 +基 地 ” 的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产业化道路呈现出 一定程度的多样化 , 但无论何种模式 , 均表达 出对传统工艺经济价值的着力关注和开发 。 就积极性来说 , 这确实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的经济生活水平 , 也能就此带动民众对工艺 制作的热情 , 从而为传统工艺的继续传承提 供可能性 。 然而 , 若是过多地强调和一味地挖 掘传统工艺的经济能力 , 将有可能使工艺文 化走上一条远

28、离少数民族生活系统的道路 , 出现工艺身份模糊或错位 , 工艺功能消失或 转化 , 工艺信仰弱化等状况 。 当然 , 这样的开 发会以经济来源的名义将传统工艺留在民众的生活里 , 但仅是如此的话 , 传统工艺对少数 民族文化体系的参与力度和质量都会大打折 扣 , 整个文化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也会因为某 个零部件的松动或缺失而步履缓慢 , 甚至完 全停滞 。 总之 , 文化产业化的开发路径在实现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持续性发展上留有明显 的黑洞 对技艺知识 、 审美意识 、 信仰观念 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漠视 , 而有能力弥补这一 黑洞的 , 将可能是以保持或重现少数民族工 艺生活的可持续性为首要目标的应

29、用开发路 径 。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应用开发 所欲实现的是让少数民族群体享有一种可持 续性的工艺生活 , 那么工艺的未来之路应与 主体的日常生活间建立起深厚的鱼水之情 。 因之 ,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必须以 保持地方的传承性 、 整体的生活性和活态的 非物质性为基本前提 。 在这个意义上 , 所有的 应用开发都必须首先是一种保护性或重构性 的行为实践 , 这种行为实践应主要指向传统 工艺中非物质部分的保护和培育 , 即工艺知 识 、 工艺审美和工艺信仰的传承 , 以及由此在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特定工艺生活的延 续 , 譬如彝族 、 苗族 、 布依族等民族服饰的制 作工艺和穿戴

30、习俗 , 傣族陶器制作工艺和饮 具使用习俗 , 白族 、 纳西族地区木雕制作及房 屋建筑民俗等等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非物质要素主要 存在于工艺主体的语言 、 动作 、 观念之中 , 它们既表现着来自于代际间不断传承和创新的 活态性 , 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囿于人类个体 生命相对有限的脆弱性 。 所以 , 若要维护或重 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 就需 要确实重视工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工作 , 这里所指的 “ 确实 ” 包含了尊重的含义在内 , 而且应当居于首位 。 包含有尊重之意的工艺 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计划不应仅停留在普查 、 认定 、 命名这一阶段 , 还该借鉴由日本首倡的 该表

31、述参照了孙安民 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 一书的定义 :“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 文化产品大多以文化商品或文化服 务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 并逐步形成企业化组织 、 规模化经营的文化产业 。 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产业的标志 。 ” 见孙安 民 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 , 第 14-15页 , 北京出版社 , 2005年 。 小箐村距离石林风景区仅两公里 , 从昆明开来的旅游车大多停在此处 , 从而带动了刺绣品的销售 。 见李荣荣 、 毛颖 石 林小箐刺绣工艺调查报告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 6期 。 黄静华 剑川狮河村木雕调查 , 载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 1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

32、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8 制度 , 这种来自国家层面的补助 "人间国宝" 实际上意味着对少数民族群体工艺及其文化 系统多样性存在权利的公开承认和支持, 若 是连此种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也无法保障, 那么大肆探讨少数民族群体工艺生活在全球 化中的可持续性存留就会沦为笑谈. 在相对平等和谐的生存环境中, 传承人 的保护和培养方式应当尽量追求一种原生性 和自然性的样态, 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 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应主要 在传统工艺的原生地展开.传统工艺传承人 技艺知识, 审美意识和信仰观念的创造, 积淀 和传承深受特定自然和文化空间的规约, 对 于获得社区或族群成员

33、认可的艺人而言, 他 们的手艺人生是沉浸于民俗生活中才具有生 命力的. 因此, 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应尽 量遵循 就地展开" 原则, 将蕴含着自然和 的 " 文化内容的传承场之保护, 改建, 扩建或重建 工作放置于传统工艺的原生社区, 被纳入保 护计划之中的手艺人和被选择进入培养行列 的准艺人都应该在原生社区的民俗情境下展 开工艺文化的自然传承.在这样的自然传承 中, 传承内容上应当尽量强调对地方性知识 体系的尊重, 而传承方式也应当以血缘和业 缘传承为主.血缘和业缘传承共同采用的言 观念信仰, 审美道德等的整体传承, 但也有局 限之处: 血缘传承可保证技艺知识的全面精

34、深, 但在范围上较为狭窄, 而业缘传承能确保 范围的相对扩大, 在绝艺的传授上却颇有局 限. 之, 应当在固定的艺人师傅传承圈中, 因 提倡血缘和业缘两种方式的同时存在, 尽量 实现传承人在质和量上的平衡. 其次, 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应遵循 工艺的生存现状来制定. 当前, 少数民族的不 同工艺类型所面对的生存情境各有区别: 有 的仍然保持着在民众生活中的常态地位, 有 的已经在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发展得如火 如荼, 而有的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凋 零萧条. 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境况, 相关传承人 的保护和培养计划也应当秉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的态度: 保持着常态生存现状的工艺类 型, 应在继续稳定其传承队伍数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传承队伍的质量和结构, 如平衡 不同代际和性别人员的组成,强调传统工艺 知识和观念信仰的精研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