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重点内容(共13页)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25/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1.gif)
![农作学重点内容(共13页)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25/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2.gif)
![农作学重点内容(共13页)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25/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3.gif)
![农作学重点内容(共13页)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25/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4.gif)
![农作学重点内容(共13页)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25/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d23d911e-55e4-4528-813d-4ee3946535e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农作学复习资料一、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撂荒制(shifting farming) 特点:1. 简陋的木石工具2. 原始而又单一的南、北作物种群3. 人类社会初始的畜牧业 4. 原始撂荒农作制的发生与发展 “生荒制” (新石器时代的初中期)“熟荒制”( 新石器时代晚期)休闲制(fallow farming)特点:1. 铁质农具及畜力耕作的始用2. 粪肥的始用与水利工程的初现 3. 作物种群数量的增加4. 多耕熟耰及畎畝耕作法 耨(nou 除草,耕作);耰(you 碎土覆土) 5. 圈养与放牧结合的传统畜牧技术的萌芽6. 休闲制的形成与发展轮种制(rotation far
2、ming) 特点:1. 牛耕的推广、铁质农具的改进2. 南北农田水利的全面兴起3. 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4. 作物引种与种植业结构的变化5. 地力“常新壮论”的形成与发展 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区田法” :局部深耕,以聚肥水的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特点:a.复种轮作b.间作套种 c.精耕细作 d.劳动密集性 e.有机培肥第2章 农作制度理论1、 名词解释:·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 (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 ) ·限制因
3、素:·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光合生产潜力: ·热量生产潜力: ·降水生产潜力: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三大车间” 学说: ·可持续农业: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章 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内涵与意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及占有
4、比例等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二、作物布局的原则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三、作物布局设计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要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价格、交通、加工、贮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内容。 2、 查清环境条件 自然因素: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貌、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植被 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 环境质量、机械、 作物、现有种植制度、人口劳力畜牧业、产值收入、市场、 价格、
5、 政策、科技、文化水平3、 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1) 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2)地理播种法;(3)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4)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法;(5)生产力分析法。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1)最适宜区。各种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 (2)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措施容易弥补,作物生长较好,产量较高且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 ( 3)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
6、益仍是有利的。 (4)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勉强可种,得不偿失。5、 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6. 作物组成的确定 (1) 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粮经饲的比例 ;(3)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 ;(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 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
7、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分在一个种植区,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8. 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温凉型 (大豆、谷子)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耐热型(高梁、花生、烟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长日照作
8、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和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中性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作物对水的适应性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土壤养分有耐瘠型喜肥型中间型。土壤质地分为适沙土型、适壤土型、适黏土型。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地势和地形·我国的作物布局特征:粮食作物布局 稻谷、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布局 油料、棉花、烟草园艺作物布局 果树、蔬菜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豆科绿肥、禾本科饲草·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粮经饲作物结构·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 related with ani
9、mal husbandry)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一)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 u 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u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u 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二)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 u 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 u 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 u 农牧比重以农为主 u 饲料生产水平低 我国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 粮饲复种饲料、作物间混套作1、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3)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
10、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4)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关系。(5)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与关系。(6)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内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7) 农牧结合: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之间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第四章、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的类型与特点。类型:单作一熟型 单作多熟型 多作一熟型 多作多熟型1.单作一熟型 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
11、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2. 单作多熟型 指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但一年之内种收二次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3. 多作一熟型 混作(×) eg.小麦×豌豆 间作() eg.玉米大豆4. 多作多熟型 套作(/)eg.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区别混作 混合种植间作 成行成条种植套作 前后期种植1. 复种与间套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a) 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b) 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 c) 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 d) 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
12、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年内产量互补、多样化)增产、增效作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稳产保收 ;优化农业结构 ;有利于培养地力 ;吸纳剩余劳力 2. 复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复种的技术包括哪些?·热量条件、水分条件 、地力条件、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经济收益·基本技术:a.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 b.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 间套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哪些?在作物种类和品种选配中为何要坚持“大同小异”原则?3. 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典型方式有哪些?复种指数、熟制、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种植指数(%)=熟制(%)=土地当量比(LER)=如下解释。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
13、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之比的总和。 eg. 土地当量比= 1. 复种的基本条件:热量、水分、地力、劳畜力与机械化条件、经济效益。2. 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作物组合和品种搭配、田间布局和管理技术。3. 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二熟(麦玉二熟、稻田二熟、麦/棉二熟)、一年三熟(稻田三熟、旱地三熟)。4. 间混套作的增产实质、增收效益原理(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边际效应、负边际效应、补偿效应、致害效应、化感作用)。5. 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与主要类型与方式。6. 间作类型:粮粮间作:玉米与豆类间作、玉米与薯类间作、春小
14、麦与玉米间作;粮经间作:棉田、蔗田间作;粮肥间作;多年生木本与一年生作物间作。7. 套作类型:麦田套作二熟:小麦/玉米(窄行晚套、宽行早套)、小麦/棉花、小麦/花生;麦田套作三熟;其他作物套种。8. 立体种养: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4. 名词解释:·种植模式(Cropping patterns):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单作: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
15、式。 ·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代表符号为“/”,如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休闲(Fallow):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
16、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 ·复种指数:在我国生产中,当种植指数大于100%时,常称作复种指数。如118%·熟制:
17、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比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等。·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制。·休闲制:种植指数小于100。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密植效应 ·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时间效应: ·边行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
18、用 ·叶日积:第五章 种植体制 ·轮作与换茬的类型:换茬式轮作、定区式轮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轮作的作用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调养地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轮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撂荒轮作、休闲轮作、换茬轮作、草田轮作、绿肥轮作、离区轮作、禾豆轮作;大田轮作、饲料轮作、蔬菜轮作;旱地轮作、水旱轮作、水田轮作。·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应用:时间因素、生物因素、栽培因素;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富氮与富碳耗氮类作物、用地与半养地作物、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休闲。·连作的概念及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忌连作作物, 茄
19、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亚麻、甜菜等不耐连作作物 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耐短期连作作物 甘薯、紫云英、苕子等耐连作作物 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 a) 轮作方案的设计原则及轮作周期表。 名词解释: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倒茬。·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复种轮作: ·复种连作:·茬口:是作物在轮
20、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连作是有害的,但连作又是普遍的,生产上如何合理应用连作?l 及时足量地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l 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的障碍。l 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减轻连作的弊端。l 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21、3;简述轮作方式“小麦/玉米水稻小麦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所包含和代表的详细内容。 第6章 养地制度 1、 地力(1)概念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地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地力通过作物生产来反映,同时受众多因素制约;第二,地力是在人为控制和管理下实现的,是自然与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 (2)类型:提高型、维持型、衰退型和枯竭型;2、 地力的变化动态(有机质、矿质养分);3、 农田培肥的主要途径(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1)生物途径 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 主要措施: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牧草;合
22、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菌肥;秸秆还田;造林种草主要作用: 生物固氮; 增加有机质; 添加土壤营养物质; 固土保水;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生物排水和消除盐碱等。(2)化学途径 主要措施: 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 主要作用: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3)物理途径 主要措施:土壤耕作; 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 主要作用: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 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从而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4) 防护途径 主要措施(综合农田防护体系): 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保护耕作、保护种植、防治农田草害等 主要作用:控
23、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性输出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农田地力不致损耗 4、 农田施肥量的计算方法。 平衡法: 5、土壤耕作的任务、原则(看天、看地、看庄稼、看经济效益)。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任务: (1) 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 (2) 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 (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原则:(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降水和蒸发、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水蚀和风蚀 (2)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
24、量的土壤属性。 (3)与作物相适应 。根茎类作物需要较为松厚的耕层土壤 起垄培土,利于块根、块茎的膨大;小粒种子作物(如油菜、芝麻、苜蓿等)对种床的平整、细碎要求严格,必须精细整地;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则可稍粗糙点。大豆的茬口特性相对较好,故称肥茬、软茬,播种后作时可不翻耕,而采用耙茬即可;高粱、谷子使土壤板结和贫瘠,形成硬茬、瘦茬 其茬的土壤要进行翻耕疏松,熟化土壤。 (4)其他。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同,耕作方法和耕作深度应有所不同。通常,施用有机粪肥要求翻耕,绿肥需要翻压,化肥施用量较少,可结合播种、中耕施入。 6、 土壤耕作措施:(1) 基本耕作措施:翻耕 深松耕
25、旋耕(2)表土耕作措施: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培土、起垄、开沟的7、各种土壤耕作法(翻耕法、深松耕法、旋耕法、覆盖耕作法、少耕法、免耕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土壤耕作法: 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1)翻耕法 :基本耕作措施翻耕 表土耕作措施耙耱、镇压、起垄、开沟等 (2)深松耕法:深松耕法的耕作原则:分层深松,不乱土层;间隔深松,虚实并存;耕种结合,耕管结合 (3)旋耕法(4) 覆盖耕作法(5) 少免耕法 · 免耕法(no tillage)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
26、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 少耕法(minimum tillage)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8、 农田节水灌溉制度及其节水灌溉技术。 (1)·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的工程设施,在农田灌溉中,节约用水,合理用水,能以最少或较少的淡水量取得最多或较多的农产品,实现单位水的生产效率最高的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 改进畦灌 沟灌 渠道防渗技术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喷灌 滴灌 渗灌 农作措施(2)·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
27、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和灌水时期 实行科学的计划用水·名词解释:1、 养地制度 :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3、生物养地 : 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的氮素营养,连同家畜粪便含有的营养物质投入农田,能显著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
28、等营养物质。 4、化学养地: 5、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6、耕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7、 耕层构造 :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8、土壤耕作措施: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9、基本耕作措施: 10、表土耕作措施 : 11、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
29、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12、 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13、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14、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15、 覆盖耕作法: 16、 少免耕法: 17、 土壤耕作制 : 18、 节水灌溉制度: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第7章 护地制度1、 水蚀的危害及影响水蚀的因
30、素; ·水蚀(Water erosion)也称水土流失,指的是雨水或融雪乃至灌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与迁移。·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首先,跑水、跑土、跑肥;其二,农田受到破坏(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第三,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 ·影响土壤水蚀因素:(1) 气候因素: 降雨 温度 风(2) 土壤因素: 雨水入土速度的土壤特性 降雨或径流期间土壤抗分散、抗冲性的特性 (3) 地形因素: 一般地面坡度愈大,径流速度大,冲刷愈强 相同坡度下,坡面越长,径流速度越大,汇集的径流量愈大,侵 蚀力越强 (4)植被因素 : (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森林
31、和植被、陡坡开荒、过度的机械化耕作、超载放牧等 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开矿、修路、采石、建厂、建房等A为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年)R-降雨侵蚀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LS-地形因素,即坡长与坡度影响的联合因子C-作物管理因子P-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2、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A = R·K·LS·C·P3、 农田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 (1) 工程措施 :改变坡地特性,从而使径流量和径流速度降低。 修筑梯田就是通过控制坡长、降低坡度,减缓田面径流的一项有效的防止水蚀的工程措施。 此外,利用工程措施修筑水窖、涝池等也可
32、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沟蚀,并集蓄水与雨水重复利用于一身。(2) 生物措施 :种植上的整体布局 合理轮作 带状种植 多作种植(3) 耕作措施:等高耕作法 沟垄耕作法 区田耕作法 残茬覆盖耕作法 少耕与免耕 4、 风蚀的危害与影响风蚀的因素。·风蚀(Wind erosion)是指土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而破坏土壤、危害农业生产的过程。风蚀可分为悬移、推移、跃移等几种形式。E-土壤年流失(t/hm2·a)I-土壤侵蚀度因素K-垄体粗糙度因素C-气候因素L-田块未保护宽度因素V-植被覆盖因素·风蚀的危害:·影响风蚀的因素: 风蚀预测方程:E = f(I, K
33、, C, L, V)5、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作用与规划设计。 ·农田防护林网:建立于农田四周对农田起保护作用的防护林称农田防护林带或农田林网, 是防止风蚀的最有效措施。 (1)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防风作用、防沙作用、减轻水蚀及保水作用、调温作用、林带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2) 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 林带方向:林带方向是指林带配置的方向,它是以林带两端的指向,即林带方位角来表示的。 林带方向主要根据害风方向来决定。 林带宽度:林带宽度可按林带两边行间的距离,两侧各加1.52.0m来确定。根据各地经验,一般设计林带时,以412行,618m宽为宜。 林带结构:林带结构是林带外部形态和内
34、部构造的总称。具体来说,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总和。一般按照透光空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结构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通风结构、疏透结构、紧密结构 林带的树种选配:6、 农田杂草防除的措施 ·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的一切非栽培植物。·农业措施: 清除感染源,防止杂草进入农田: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精选种子;腐熟粪肥;其它:清除田边杂草、水中草籽,在杂草开花期前消除。 合理安排种植制度:轮作,调整播期和收期,适度密植 合理运用土壤耕作措施:早春整地,诱发杂草;播前封闭除草;作物出苗前耙地除草;中耕除草;深耕除草 合理运用农田排灌措施:
35、83;化学措施:·生物措施:昆虫除草:生物除草方面最有成效的方法,满足绿色食品的需要 微生物除草:真菌、病毒 微生物代谢除草:抑制叶绿素的形成,抑制杂草的生理代谢 动物除草:草食性鱼类,鹅,卷贝 以草除草:生理或生态优势,植物分泌物7、 农田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危害: 化肥对农田的影响 农药对农田的影响 固体废物对农田的影响 不适当的污水灌溉使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酸雨的危害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危害 地膜的危害·防治: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增施有机肥 改善微生物的土壤环境条件 提高为生物活性 发挥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采用人工防治土壤污染措施: 不断调节农田的肥力: 注意农田水分的调节:满足作物生理需水或抗旱保产、改善农田环境、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2.2数轴 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 2023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方向角和坡角问题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Module 7 Unit 2 There are twelve boys on the bike(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 四年级上册
- 16赤壁赋说课稿
- 4《说说我们的学校》(说课稿)- 200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001
- 2025销售居间合同劳动合同
- Unit4《Bobbys House》lesson6(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16新年的礼物 (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9课《刘姥姥进贾府》说课稿 北师大版
- 2024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理论学习计划2025年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
- 2025年医美医院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 山西省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非标自动化设备技术规格书和验收标准(模板)
- GB/T 7631.18-2017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8部分:Y组(其他应用)
- 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 政府资金项目(荣誉)申报奖励办法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奥特莱斯专题报告(经典)-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