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培训_第1页
企业所得税法培训_第2页
企业所得税法培训_第3页
企业所得税法培训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 年 3 月 16 日通过,自2008 年 1 月1 日起施行。今年还通过了物权法 ,这两法律都是关于财产保护问题。 物权法是保护物的利用, 企业所得税法是限制政府的征税权力来保护企业财产; 物权法对财产的保护涉及财产的存量问题,企业所得税法对财产的保护涉及财产增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 地方政府、 企业对它的关注超过物权法。一、新所得税法的背景二、新所得税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三、新所得税法的基本框架四、新所得税法的主要特点五、新所得税法的具体内容一、新所得税法的背景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

2、业是区别对待的,外资企业适用的是1991 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对内资企业适用的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享受了很多超国民待遇, 如“两免三减半” 、15%的低税率等, 内资企业与之相比, 则税负过重, 二者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此次新所得税法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统一税法并适用于所有内、外资企业”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经济全球化,是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内在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同于改革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投资环境。 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 地区之间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外

3、的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更为自由,大量流动。全球化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各国普遍采取一个经济开放政策, 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为国际化贸易提供制度保证, 各国纷纷取消贸易障碍和限制。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就在于怎样给市场主体一个法律定位问题, 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只有机会平等,公平的竞争,才能得到资源最优化,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都是违反 WTO要求的,它所蕴含的自由、公平、平等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使我们对内外的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要重新反思。 我们给外资企业是超国民待遇是

4、有背景的。在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前,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有很多限制,因此通过税收优惠弥补对其限制。但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 市场准入的限制已经渐渐取消了,比如过去金融市场对外资有很多限制, 现在都放开了, 内资外资都一样。 如果继续采取内外有别的税制, 不利于民族企业参与竞争, 不利于整个民族企业发展。 从这个意义讲, 对外资企业一般不给与特殊税收待遇,完全按照国内企业的标准对待,既没有歧视也没有额外的税收负担。 在全球化背景下, 统一税制的是同国际接轨。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已经 6 年了,继续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大大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因为这是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则的。(

5、二) 两税合并是中国经济继续改革的内在要求。1 两套制度造成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差异。 虽然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都是 33%,但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在 25%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的税负在 15%,因为他们在费用扣除的标准、 税收优惠措施、 优惠税率方面不一样。 如工资的扣除问题, 外资企业对工资是据实扣除, 内资企业是计税工资扣除,计税工资在2006 年前是 800 元, 2006 年提高到1600元,显然内资企业他们的负担太重了,外资企业享受优惠实际上是外资企业的税负转嫁到内资企业上。2 税收优惠措施丧失了政策基础。( 1)税收优惠吸引外资的作用弱化。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以来,

6、为了吸引外资, 给外资大量税收优惠。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大量国内国外的调研,吸引外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局的稳定、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材料、 广阔的市场, 这些就是我们所讲的软环境。中国目前的政局多稳定,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很快。美国有911阴影,西班牙和英国有大爆炸,俄罗斯有车臣,南亚有海啸,唯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吸引外资最有利的条件。再者,很多国家对我国给与的税收优惠是不承认的。如美国, 就说中国给与税收优惠, 这些外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其在自己国家照样要纳税。 这在税法上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税收绕让。 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认呢?它认为如果承认就是对资本的一种

7、歧视。资本投到本国和投到外国, 待遇应当是一样的。 如果允许投到外国的资本享受优惠, 意味着对本国资本的不公平。 这样,我们给与的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把中国国库的钱无偿转移到外国去, 他们不感谢中国政府, 反而认为中国政府是傻瓜。 所以说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上是有所弱化的。( 2)外资企业适用的无差别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 过去只要是外资一律给与优惠, 这是一种普惠制。普惠制的税收优惠像某些饭店宾馆业等等外资都愿意投,因为它投资小见效快, 但这些对中国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现在中国需要的是国外先进技术、 需要高新技术设施, 需要环保、节能、节水(设施)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三资

8、企业中占大头的是合资企业。 因为那时政府的市场准入没有开放, 所以外资需要中方背景的企业来影响中国政府。 但现在登记注册的大多是独资企业。 道理很简单, 因为现在市场在开放, 外方不需要中方,有了中方很有可能最先进的技术让中方掌握了,所以现在外方不想让中方参与, 大量注册为外商独资企业。 有鉴于此,我们吸引外资就从量转移到质的方面, 我们需要高端的先进的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的外资,我们对外资的引导,就是要把他们引到我们的产业政策上来。( 3)内外有别的税制成为避税的重要渠道。两套所得税制外资的待遇远远高于内资企业, 使得很多内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假合资、 假合作, 或者把资金转移到境外再投资

9、到境内。国内企业到境外注册一下, 再回来就变成外资企业, 我们称之为“假洋鬼子” 。两税合并就是为了减少假合资、假合作问题。还有一些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因为我们有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还有经济开发区, 在不同地方的税收不一样。所以有不少企业在区内注册, 享受优惠, 但是在区外经营。 比如浦东,浦东有很多优惠。 有些企业就是在浦东注册经营在浦东以外,这种地域优惠制度还有什么用处呢?这种制度不该对外资也是不利的, 因为其中有鱼目混珠的问题, 使外资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三) 立法背景1 各方利益博弈的立法过程财税法律问题, 涉及多种利益的博弈。一部企业所得税法从 1994 年到 2007 年

10、是 13 年,是多么的艰难。这其中涉及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利益的问题。立法机关希望它成为法律,行政机关不希望它一下成为法律; 还有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利益的问题, 特别是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和商务部在进行利益的博弈。因为商务部担心这部法律出来后会影响到吸引外资。吸引外资是商务部主管的事情, 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是管财务管税的,这之间有一个利益的问题。 还有中央和地方立法,很多地方反对。还有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内资与外资的博弈。以下具体介绍:财政部在 1994 年税制改革就开始两税合并的调研。 1997 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降低门槛。 这时如果中国进行两税合并

11、,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会引发到中国来,基于这种考虑就停下来了。在 2001 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 2003 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这样统一企业所得税法又提上议事日程。 2004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共同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征求意见稿。征求了三十多位顾问的意见,也开了很多座谈会,直接听取意见。 2004 年底财政部长金人庆说中国在2005 年有四大税制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统一企业所得税法。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逊仁高调支持。于是一场利益博弈就开始了。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的利益博弈始于2005 年的 1 月。54 家跨国企业向财政部,国家税务

12、总局和商务部提交一份报告,这在中国的立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哪有外资企业向中国政府施加影响施加压力的?这54 家企业都是中国的跨国大企业,像微软、摩托罗拉、戴尔、三星等等。他们希望给一个5 年的过渡期,或者再长一点。在2005 年 8 月,商务部发来一个中国2005 年 1-7月全国吸引外资情况的报告: 中国吸引外资直线下降, 原因是由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搞两税合并。 为防止两税合并对吸引外资造成太大的冲击, 商务部建议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应当缓行。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员在不同场合纷纷表达了对这个两税合并影响外资引入的担忧, 最突出的就是上海和广东。 这两个地方是外国投资者的聚集地, 希望两税合并暂

13、缓出台, 而且缓的时间越久越好。 深圳市政府专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打了一个报告要缓行两税改革,说深圳是特区就特在 15%。保持 15%的税率,特区才好保持。 深圳是特区是邓小平在世指定的, 当时说特区 50 年不变 100 年不变,他现在刚死了几年你们就要改变?西部也反对, 说西部大开发才刚刚开始, 有些税收优惠政策刚刚发挥引资的政策作用, 所以也主张两税合并应当缓行。 以上反映了地方在利益博弈过程中怎样进行利益诉求的问题。 在跨国企业,地方政府,各部委的重重阻扰下, 两税合并进展缓慢。2006 年,两税合并终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 年立法计划获得通过,企业所得税法被列入2006 年内人大常

14、委会初次审议的法律草案中。 而且是要在2007 年提交人大审议。 在 2006年 3 月政协会议上,提案组将尽快进行两税合并列入一号提案。有关部委又征求了 30 多个部门的意见,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这个调研包括到广东上海到东北。2006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审议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但 2006 年 9 月,国务院才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及说明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只能改到 10 月份审议。这时商务部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打来一个报告,说现在香港正在改选特首推选委员会,推选委员会中有很多人在大陆有投资,这时审议会引起震动,建议缓到12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了。2006 年

15、 12 月 24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5 次会议对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一次通过作出将该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决定。这个法律审议完以后,在今年的1-2 月份,利用地方人大开会期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团到地方讲,让地方统一思想这部法要出来了。这个法律如果再不出来,到2008 年更不可能因为北京要开奥运会,怕给外商误会,这样就只能放到2009 年了,那样对中国影响太大了,所以只能在2007 年出来。2 2007 年两税合并的国力保障任何一项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两税合并改革付出的代价,要让方方面面都接受,首先是一个财力保障的问题。其一,经济的快速增。我国

16、这些年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其二,我们国家的税收收入增长很快。1994 年全国税收收入只有五千亿, 1999 年第一次突破一万亿, 2003 年第一次突破两万个亿, 2004 年突破了两万五千个亿, 2005 年突破三万个亿, 2006 年达到三万七千亿, 07 年前三季度已达 37161 亿。这说明对于改革我们有强大的国力保障。 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为什么今天提出?因为我们现在有强大的财力保障,这时党和国家才考虑纳税人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两税合并同国家经济财力关系紧密。我们国家的企业所得税 (内外资

17、) 在 2005 年大约达到5500 亿,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只占 1/4 ,也就是说每年外资企业只有1100 亿,07 年共 7000 亿,内资企业所得税 5500 亿,外资 1500 亿。有人说它是我国第三大税, 当然第一大税是增值税, 第二大是消费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使国家有能力去承受企业所得税改革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国家没有财力的保障是没有办法做这样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的。 经济稳步发展, 财政收入逐步提高,只有在这种背景下, 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承受力比较强, 是改革的最佳时机。二、新所得税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简

18、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 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原则:(一)公平税负原则, 解决目前内资、 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二)科学发展原则, 统筹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调控经济原则,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四)国际惯例原则,借鉴世界各国税制改革最新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尽可能体现税法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前瞻性。(

19、五)理顺分配原则, 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纳税人负担水平,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六)便于征管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征纳成本。三、新所得税法的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共 8 章,60 条。第 1 章“总则” 共分 4 条,主要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即对纳税人、 纳税义务和法定税率等作出规定。第 2 章“应纳税所得额”共 17 条,主要明确了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收入、不征税收入,允许和不得扣除的成本费用,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亏损结转等方面的规定。第 3 章“应纳税额”共 3 条,对应纳税额的概念、境外所得已缴所得税抵免和间接抵免等作了

20、规定。第 4 章“税收优惠” 共 12 条,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范围、优惠内容、优惠方式等作了规定。第 5 章“源泉扣缴” 共 4 条,对非居民企业实行源泉扣缴的范围、扣缴人的义务、 扣缴办法和时间等作了规定。第 6 章“特别纳税调整”共 8 条,对企业的关联交易、成本分摊协议、 预约定价、 核定程序和反避税地避税、 资本弱化条款、一般反避税规则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 强化了反避税手段。第 7 章“征收管理” 共 8 条,对企业纳税地点、 汇总纳税、纳税年度、汇算清缴以及货币计算单位等作了规定。第 8 章“附则”共 4 条,对享受过渡性优惠的企业范围、内容,与税收协定的关系、 授权国务院制定实

21、施条例以及本法实施日期等作了规定。四、 新所得税法的主要特点(一) 建立以法人为标准的纳税主体制度,引入居民和非居民概念。过去的企业所得税法特别是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 纳税主体是以独立经济核算机构为标准的。 独立核算机构意味着一个分支机构也是一个纳税主体。 这次以法人为单位, 分支机构的收入要汇总到总部来缴税。 同时,还引入了居民和非居民的概念。这个居民和非居民的区分, 在税法上来讲居民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在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收入都要在中国纳税。 如果是非居民,只对来自于中国境内的收入纳税。 这次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居民有两种情况, 一是注册地,二是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这主要针对外国企业, 有些外企

22、把董事会总经理开会地点在中国,也要在中国纳税,在中国境内境外所得都要向中国纳税。这里的非居民是说,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的, 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在中国境内没有机构场所, 但收入来源中国境内,也要在中国纳税。 举个例子,以前中央电视台租赁过美国的泛美卫星公司的卫星线路, 让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能覆盖到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央视付给他费用。他既没有在中国设立机构也没有设立场所, 但它收入来自中国,所以在中国要纳税。(二) 确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率制度。这个税率制度是同外商有关的,其实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问题主要就是税率的问题。一部良好的法律就在于既能参照国际惯例, 又能适合

23、中国的国情,纳税人的遵从度比较高。那么确定税率要考虑什么因素?税率为什么要确立为 25%,还有20%和 15%的税率?这个其实是很有争议的, 25%的税率基于 3 个理由。一是考虑企业税负实际承受力, 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果太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很大一块,太高企业受不了。确定25%的税率,从过去的 33%降低了 8 个百分点。这里所讲的25%,是不是说企业一定是25%呢,其实不然,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优惠问题,有税率扣除。所以企业实际执行只有18-20%之间。国家关于费用扣除,加了很多。原内资企业实际税负是25%,外资企业是15%,现规定25%税率,企业实际税可能高出18%-20%一点点。 我

24、国的企业, 90%-95%是中小企业。 就业问题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且,对于缴税,贡献也很大。如果让中小企业,或者微利小型企业,跟大型企业一样,都按照 25%的税率征收的话。 显然是对于微小企业是不公平。 因此,定的是 20%。我国提倡创新性行为,在创新性国家,创新性社会里面,高新技术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给社会带来的财富是成倍增长的。 我国需要高新技术, 特别需要自主自产, 为了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规定了 15%的税率,这 15%的税率与特区一样,跟浦东开发区也是一样,就是照顾了这些地方。二是国际竞争力因素。 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方面跟美、 英、德、意、法等发达国家比。 这五个

25、国家里面, 低的有德国 25%,高的美国有 40%,所以我们中国确立 25%的税率是不高的。另一方面,跟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例如日本、韩国、我国台湾、香港、越南、印尼。日本的税率是 39.5%,越南 28%,泰国也是 25%以上。我国香港是 16.5%,但香港是避税地。所以,我国税率跟周边国家比是有竞争力的。 投资不仅仅是税率问题,还要考虑政局是否稳定、外汇制度等。所以中国目前25%的税率在 174 个国家里面大概排 120 几位,是偏低的。三要考虑国家的财政税收。降低税率意味着要减少财政收入。如果现在税率降太多了,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了, 而大家共同关心的像医疗, 住房、社保还有西部发展,

26、 钱从哪里来啊?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国家自身不能创造财富的。 财富需要广大的纳税人, 我们纳税人不交税, 公共产品从哪里来?军队、警察的支出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么我们说降,降到一个合理程度, 财政才能承受的来。 所以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分析, 如果降到 25%的话, 2008 年内资企业税赋可以减少1300 多亿。外资企业可能会增加300 或 400 亿,两者相抵,可能要损失900 多亿。在我们现有的财政收入的情况下,是能承受的了的。所以,国家为什么决定25%,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它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经过大量调研。(三) 确立科学规范的征税客体制度。新法规定了不征税制度,免税制度

27、, 费用扣除, 还有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的亏损盈利问题。这里涉及到一个税基的问题,这个税基也影响到企业的收益。税基低,对企业有利,税基高对企业不利。 这次企业所得税法, 在这方面非常规范。 比如说财政拨款,还有财政性的基金,这些是不征税的。另外,对费用,成本等都较明确。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工资的扣除方面都一样, 都是据实。 这里还有鼓励社会捐赠的问题。 过去规定,应税所得的 3%,太低了,这个它也不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第三次分配问题。 改后它是按照利润总额来计算, 比如某个企业,他一年利润 1 个亿,这 1 亿如果去掉成本费用损失 8000万以后, 应税所得 2000 万。2000 万的 3%是专

28、款扣除。 这次不是以 2000 万为扣税基数,而是以利润总额为基数。此外,把3%提高到 12%,这个在全世界都是高的。香港,台湾,很多大学里面的图书馆, 科研楼都是企业家捐的, 是因为它有这个捐款制度,我们大陆里面有多少是捐款呢?现在这个制度有利于慈善事业,也有利于人们发扬善事,支持公益事业。(四) 确立了国际化的税收抵免制度。企业在境外已经缴税的, 到国内还要不要缴税。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 在于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有没有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有此协议,在境外缴纳了所得,才能在境内避税。我国与80 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征税协议。所以他们可以境内避税。这是具有国际化的抵免制度。(五) 建立了以产业为导

29、向的税收优惠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中国以前的税收制度有3 个特征:一是存在地区型优惠:企业在不同地区优惠不同,比如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二是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它有几个问题: ()容易引起企业攀比()企业不一定得到实惠 ()不利于鼓励过程, 只起到协调作用。一个高新企业, 从它研发阶段到试制, 到批量生产阶段, 最需要是研发阶段给它优惠。 3. 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大量的税收优惠。这次税收优惠制度改革,以产业政策导向为主,地区优惠为辅。四个方面变化: ()保留了原有税收优惠措施,对农林牧渔业、 公共基础设施、 小型微利企业投资的, 仍然给与低税率的优惠。我们看 27

30、 条, 28 条规定。()扩大原有税收优惠的范围, 比如,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的低税优惠的区域,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 在任何地方, 都会享受到的低税。 增加了对创业投资的企业的税收优惠, 对环保、 节水设备投资企业的抵免税收政策扩大到节水、节能、安全生产等范围。()改变了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将直接优惠改为间接优惠。 有些企业, 研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折旧, 加速折旧或者折现。 把这种优惠从结果优惠改为过程优惠,在不同阶段给与不同优惠。 这里取消了对新设立和过度期结束以后的生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定期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及产品出口企业税收减半优惠。 我们给与他们年的过渡期,然后我们

31、就不再给与优惠。 还有一些产品出口的外资企业,过去可以减半税收也给取消了。 因为我国现在面临一个扩大贸易顺差, 巨大外汇储备, 巨额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 新的优惠政策, 产业导向和区域导向更为突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实现产业升级,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六) 建立了体系化、规范化的反避税制度。国家与企业之间始终有一个利益博弈。 国家追求的是税前利润最大化, 企业追求税后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如果想出种种办法少交税,转让定价是外资企业经常采用的手段。高价进,低价出;低价进,高价出,把利润转移到境外,进而避税。这一次企业所得税法, 建立了企业体系化的制度。 除了转

32、让定价以外,增加了资本弱化制度, 增加反避税港制度和一般反避税条款。在转让定价制度里, 它也增加了一个预约定价制度, 过去关联企业之间交易, 如果不是按照公平交易方法交易, 税务机关会要求采取预约定价规则, 就是两个关联企业之间关于定价的方法, 定价的原则, 与税务局达成一个协议。 若税务局认为这样可以, 那企业就做。 这是有利于企业的。 这个制度还增加了第三方的报告制度,第三方有提供资料的义务。资本弱化制度, 企业筹资不外乎两种借贷和股权。 过去借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 但是股息是税后支付; 有的企业用此避税,企业之间相互提高借贷利息。反避税港制度, 有些国家和地区, 税率低于我国的,藉此可避

33、税避, 新法给你加掉。 比如香港到大陆, 当然香港和大陆有一个税收安排。 比如像维尔京群岛, 所得税税率为 %,很多在那里注册在中国经营的, 象这样问题, 税务机关有权利调整。一般反避税条款, 就是兜底条款。 只要税务机关认为是不正常的, 其就有权介入。 关于企业避税要不要罚款,要不要滞纳金是很有争议的问题,要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避税我们现行的法律没有说是违法的,罚款,征收滞纳金是建立在他是违法的前提上的. 但这是违规的,可以调整利润,比如万,但是避税成万,就调整过来,对避掉的100万,征收一个利息。(七) 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征管。现在统一规定向注册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缴纳, 或向实际

34、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税务机构缴纳。这里有一个汇总缴纳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制度。(八) 建立本土化的企业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很多人都关心过渡期的问题。 过渡期是怎么规定的?中国为什么要规定过渡期, 这个也是我当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讲课的一个重点问题。 关于修改法律、 制定新法律要不要过渡期的问题,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没有过渡期的。 就是说中国要不要规定过渡期不是法律必须的。 换句话来说, 中国可以规定也可以不规定过渡期。 为什么我们说是本土化的企业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呢,为什么要规定过渡期呢?三个理由。第一,我们国家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办法。 如果一下子

35、改了,什么都没有, 地方政府不好交差, 也会增加我们法的实施难度。第二,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是激进式的, 要让方方面面有一个心理承受能力, 方方面面都能接受, 减少这个法生效的障碍和摩擦力,所以要规定过渡期。第三,中国内外资税法不统一, 不是只有企业所得税, 在过去的流转税也同样如此。 1993 年的税制改革第一步工作是统一流转税,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个决定给了外资 5 年的过渡期, 时间证明是成功的。 所以这一次在我们的两税合并,继续给外资过渡期是必要的。(九)五、新所得税法的具体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纳税主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

36、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注:实施细则(第 6 稿)解释,税法第二条第二款所称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 是指依照中国法律、 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 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外的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外国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取得收入的其他组织。第二条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本法所称 居民企业, 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 或者依照外国 ( 地区 ) 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本法所称非居民企业,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的企业。是指依照外国 (地区) 法律

37、成立且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 场所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第三条收入来源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 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 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 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 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四条税率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 20%。注:原外资企业所得税十九条, “外国投资者

38、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第五条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注:原条例第四条,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六条收入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一)销售货物收入;(二)提供劳务收入;(三)转让财产收入;(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五)利息收入;(六)租金收入;(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八)接受捐赠收入;(九)其他收入。注:多了“接受捐赠收入” ,将原“生产、经营收入”分

39、解为“销售货物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 。第七条不征税收入 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一)财政拨款;(二)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注:新增条款,原暂行条例第8 条第 2 款,“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依照规定执行。”第八条扣除项目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注:取消了企业工作扣除限额,即计税工资制度。上世纪80 年代,当时国营企业自我财务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为此我国规定了企业工资限额

40、扣除政策,这对于防止企业工资过度发放, 调节收入分配, 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产权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因此,新税法对内资企业取消了工资限额扣除政策, 实行与外资企业一致的工资支出据实扣除政策,使企业工资支出得到足额补偿,可以进一步降低内资企业的税负水平。第九条捐赠支出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注:将内资企业和单位的捐赠税前扣除比例由3%提高至12%.同时,借鉴国际通行作法,将现行对外资企业捐赠税前扣除从无比例限制统一到12%的比例上, 实行内外资企业一致的政策。

41、 12%的捐赠扣除比例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如美国为10%,韩国为 7%,荷兰为 6%,比利时为 5%,俄罗斯最高为10%,台湾地区为 10%等。新税法将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定为 12%,是指企业捐赠金额相当于企业利润 12%的部分都可以得到扣除。按照上述税前扣除比例和目前企业公益性捐赠的一般水平, 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基本上可以在税前扣除。 实行捐赠扣除比例限制,主要是为了堵塞税收漏洞, 防止部分企业利用捐赠扣除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这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原条例规定, “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十条不得扣除项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42、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 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二)企业所得税税款;(三)税收滞纳金;(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六)赞助支出;(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注:原第七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 一 ) 资本性支出;( 二 ) 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三 ) 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四 ) 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五 ) 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六 ) 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 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七

43、 ) 各种赞助支出;( 八 )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第十一条固定资产折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一)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三)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四)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六)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七)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注: 1. 新增“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2.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给国家或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出让价款应作

44、为无形资产管理,并在不短于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间内平均摊销。 ”因此,对单独估价的土地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3. 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新法未作区别。第十二条无形资产摊销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一)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二)自创商誉;(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四)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注:同上,应理解为外购商誉可摊销。第十三条长期待摊费用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按照规

45、定摊销的, 准予扣除:(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四)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第十四条投资成本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对外投资的成本不得折旧或摊销, 也不得作为投资当期费用直接扣除, 但可以在转让、处置有关投资资产时,从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中减除,据以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第十五条存货成本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照规定计算的存货成本,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注:管理办法“第十条 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

46、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计入存货成本的税金是指购买、 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消费税、 关税、资源税和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纳税人自制存货的成本包括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第十一条 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 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 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 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 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存货成本或销售成本, 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第十二条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47、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如确需改变的, 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第十六条 资产净值 企业转让资产, 该项资产的净值,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第十七条境外所得 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注:与现行规定一致。第十八条弥补亏损 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 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 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第十九条预提所得税计算 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一)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8、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转让财产所得, 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三)其他所得, 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第二十条授权 本章规定的收入、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资产的税务处理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财政、 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第二十一条不一致的处理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 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第三章应纳税额第二十二条应纳税额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注:原暂行条例第三条, “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 33%。”更全面、准确。第二十三条境外所得抵免 企业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抵免限额为该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个年度内, 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