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_第1页
第八单元 (2)_第2页
第八单元 (2)_第3页
第八单元 (2)_第4页
第八单元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三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第 八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第八单元(第23课至练习八)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重点,要求学生旨在理解诗句意思,为习作写古诗的研究报告作准备。 两篇课文写的都是作者或文中的人物回忆年少时的事,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孙中山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的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 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重点学会并掌握请假条的格式,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在

2、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故事,能背诵诗句和成语。4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5.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6. 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教学难点: 1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2初步懂得

3、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单元教学内容课时数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时;24 孙中山破陋习 2课时;习作8 2课时;练习8 2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课时 2 备课教师 代雅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授课时间 2013.11.22教学流程个性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

4、,学习古诗1揭示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导写“逢、佳”,生书空。2导入: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度过难忘的快乐时光。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读题,板书)3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1)师范读,了解诗人王维。(2)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4过渡:大家读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就藏着关于这首古诗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设计意图:针对课文“文包诗”的特点,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这首诗上,所以要想把文章读好,必须先把诗读通读顺,为学文和理解古诗构建

5、桥梁,为下面课文教学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2指生回答问题。(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逢:遇到。倍:更加。)3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4引发思考: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王维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重阳节的热闹和王维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反差,为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奠定基础。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3学习字词。(1)出示词语自读。异乡思念兄弟挽着扶老携幼兴

6、高采烈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在文中理解)(2)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或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3)理解词语。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与这个词相近的词还有: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要根据偏旁和插图来理解;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4指读课文,检测字词学习情况。5过渡: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那么王维在重阳佳节为何如此思念亲人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讨论。设计意图:三年级应该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检测预习,

7、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教给学生学习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中得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学生动笔,指导写字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2强调左右结构的字,要摆好左右之间的关系。3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强调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稳。)4反馈。(投影生写的字,教师用红笔评价。)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教学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写字教学更强调“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因此,此环节更注重对学生写的指导,通过“指导观察教师范写反馈提升”的环节,扎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的质量。五、总结收获,布置作业1今天这节课,我们基本

8、上学会了这首诗,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下节课,我们要好好地研究这首诗,不但要学会这首诗,还要学会王维的其他诗。2巩固生字,练写生字。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设计意图:巩固练写生字、新词,让学生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后消化吸收,更有利于第二课时的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听写词语。第一组: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第二组: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2同桌检测、订正后思考:两组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第二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3结合上节课的学习,用上这两组中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大意。4过渡:像这样,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就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文章

9、的大意。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听写检测与概括文章大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扎实地落实了学生的“写字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二、诗文对照,感悟文本(一)自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王维在重阳节,一个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游玩的节日里,却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二)小组围绕画出的句子交流讨论。(三)全班交流。1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1)抓住句子“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0、,引导学生谈感受到了什么。(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之漫长。)(2)了解王维的“家乡”与“长安”的位置,理解“天各一方”。结合简笔画,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距离比较远,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天各一方。(3)小结:少年王维小小年纪就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4)指导诵读。指导学生读好

11、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1)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默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的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3)通过朗读把大街上的热闹场面读出来。指名读,齐读。(4)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5)引读:王维是不是只有在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端午节到了,

12、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1)“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2)抓住“手挽着手”体会王维和兄弟们感情很好,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3)补白省略号,体会王维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指导朗读。(4)结合插图,引发学生思考: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兄弟们遥

13、望长安,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王维,”小结: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4情感涌现,吟诗抒情。(1)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用心、用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2)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3)引读,升华情感: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

14、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感情地朗读”,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引导学生情动而辞发,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联系生活实际和情感渲染中带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一咏三叹”地读,读出了韵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情感,真正地做到了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的三情共振。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在张籍的笔下,就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就是那:

1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就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遨游于广阔的语文世界,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这单一的载体,适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的积累变得丰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延伸,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做的。四、布置作业,综合实践1搜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2开展一次主题诗歌朗诵会。3出一期手抄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想实现“综合性”和“实践性”,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

16、生在运用语文中提升语文素养,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业设计背诵古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亮点“文包诗”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应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和文有效结合。不足之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学会更多阅读方法就更好了。改进措施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教学设计教学课题24、孙

17、中山破陋习 教学课时 2 备课教师 代雅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默读课文,讲述故事。3、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准备 授课时间 2013.11.25教学流程个性设计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质疑激趣1出示孙中山图片,1911年这个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21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8、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孙中山”,指导学生看老师写字。2孙中山一生做过很多伟大的事,其中有一件还改变了妇女的命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破陋习。(板书:破陋习)指名读题,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4过渡:“陋习”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走进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入,并配以简短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而且对课题的出示,也很巧妙地把它拆分成“谁”“做了什么”这两部分,潜移默化地理解了题目,为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9、,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测字词掌握情况。(1)小组合作识字、读词。(出示生字词)孙中山挑柴痛苦心疼祖宗既然不该总统废除(2)指生认读,指导难字。用字理知识区别“既”与“即”。(在字理中“既”字在古代的写法:左边是一种盛满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既”字最初画的是一个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食物的样子,表示“完、尽、结束”等意思。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等。而“即”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表示“准备吃食物”的意思。要“准备吃食物”

20、,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走近、靠近”的意思,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查字典理解“陋习”“祖宗”“辛亥革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临时”“空闲”。3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生字,重点指导“痛”“罪”“既”。(2)学生描红。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在充分发挥学生识字意识的同时,立足于学生识记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字理方法识记生字,既让学生兴趣盎然,又提高识字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学生错别字的出现率。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读第8自然段。(1)孙中山破除的“陋

21、习”是什么?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出示第8自然段,指导读好长句的停顿。(2)重点理解“缠足”。俗称“裹小脚”,封建社会以小脚为美。用长布条将女孩儿的脚紧紧地缠住,使脚骨缩小成畸形,直到成年。(出示图片)民间有一句谚语“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3)齐读第8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2读第27自然段。这种陋习害人不浅,孙中山的姐姐就深受其害。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景(1)开火车读第27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理解词语“痛苦”“心疼”,会用“既然就”造句。(2)这部分人物对话很多,学生分组采用喜欢的形式朗读。(3)第2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概括段落大意。过渡:那么,姐姐在缠足前是怎样的呢?3读第1自

22、然段。(1)指名读,学生评议,注意儿化音。(2)认读词语“挑柴”,做动作,积累提手旁的字。给字开花。(换偏旁)(3)齐读第1自然段,概括段落大意。设计意图:“课不读熟不开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强化初读,延迟开讲”的意识。“熟读”是语言文字的习得,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的设计中,不仅采用了多种形式读,更在读中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了段落的大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基础。四、了解文意,学习方法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试着用“段意叠加法”概括文章的大意。2关注文章的题目,还能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大意吗?3总结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运用“题目解释法”

23、和“段意叠加法”,都能简洁明确地概括文章的大意。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习得方法,并能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能力。五、布置作业,问题延伸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思考:这种缠足陋习是怎样残害孙中山的姐姐的?孙中山废除陋习的过程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既巩固第一课时的收获,又为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希望学生在熟读中能获得“其义自见”的感知。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理清文脉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到底这种缠足陋习是怎样残害孙中山的姐姐的,才让孙中山如此深恶痛绝,使得他当了临

24、时大总统后,首先就废除了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陋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在言简意赅地回顾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二、补充资料,前后联系显“陋”(一)感悟“缠足之痛”。1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缠足之痛”的语句。2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这样介绍缠足的。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组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长长的、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眼泪

25、直往下流。)(2)想象理解。想象:如果用布条死死裹住你的手,十多天不能松开,你什么感觉?(3)补充资料。资料一最残忍的“刑罚”缠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时间最长、迫害人最多的“刑罚”。女子缠足从小时候开始。缠足时,先用白矾洒在脚缝,五个脚趾紧靠一起,脚面用力弯成弓状,然后用白绫缠裹。缠上两层,用针线密缝,一面狠缠,一面密缝。缠完后,脚如炭火炙烧,疼痛难挨。随后日子还要他人搀扶走动,以活络筋骨资料二出示一组图片,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可见这缠足怎一个“痛”字了得!(二)读出“缠足之痛”。1引读,感悟姐姐的“痛”。“小

26、脚一双,眼泪一缸”啊!孙中山看见了,他亲眼看见了。生接读(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眼泪直往下流。)缠足之痛不仅折磨着姐姐的身体,更折磨着她的内心。原本勤劳、开朗,常常陪孙中山一起玩、经常唱歌的姐姐,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变成什么样子了呢?生接读(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2想象姐姐的变化。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那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又是什么?3对比朗读,体验姐姐的“痛”。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第7自然段。(三)辨析句子。此时此刻老师的心也在隐隐作痛,你们的心呢?那身临其境的孙中山呢?比较: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27、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第二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过渡:除了心疼姐姐之外,还有什么让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呢?我们来看他和妈妈的对话吧。设计意图:“体会缠足之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图片的介绍以及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充分地体会姐姐的“痛”后,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细研文本,对话阅读悟“情”1孙中山和妈妈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默读第35自然段,用“”画出妈妈的话,用“_”画出孙中山的话,然后思考对缠足,他们各是什么态度。2小组合作交流。3体会在缠足问题上,孙中山和妈妈的理由都是什么。(1)

28、指生读孙中山的话,说出他的理由。(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孙中山说话时的心情。(两个问题,体现了他对姐姐的心疼;“不该去做”“怕什么”、感叹号都体现了孙中山对缠足陋习的反抗。)(3)指导朗读,读出孙中山的心疼和气愤。(4)指导读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明知不好,却又不得不做的无奈。)(5)补充资料,谈感受。缠足之风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大脚女子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会被人家耻笑,难以嫁人,当时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小脚女子嫁秀才,有好吃的又自在;大脚女子嫁奴才,耕田种地,没吃没穿不自在。听了介绍,你想说些什么?(6)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4尽管母亲是不得已而为之,

29、尽管孙中山的反对是正确的,但幼小的他也依然改变不了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陋习,妈妈只得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1)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母亲无奈中痛苦的抉择。)(2)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同学们展开想象,文本补白。屋内妈妈_,姐姐_;屋外孙中山看到_,听到_,他心想_。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设计应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孙中山和妈妈争论的焦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内心,抓标点符号引发学生想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四、个性体验,情感

30、共鸣破“陋”1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意识到缠足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伤害,所以,他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自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课文学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如今,我们女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我们不用缠足,我们可以用我们这双健康正常的脚去跳舞、爬山、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和男孩子一样,做许许多多自己想做的事!课件出示孙中山先生像。现在,同学们一定有不少话要对孙中山先生说吧。设计意图: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相信在对语言文字揣摩的过程中,学生能走进人物内心,能水到渠成地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的观点。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五、课后

31、拓展,阅读延伸1其实,孙中山为妇女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办女子学校,让更多的女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1911年,孙中山就提出了要“男女平等”。今后,同学们可以找一些孙中山的书读一读。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适时进行课外拓展,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孙中山,更多地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提高品位。作业设计抄写生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亮点1紧扣“语言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2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进行教学,这样做,除了可以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32、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学习怎样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不足之处语文教学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得法”,在本课教学中如果能在“如何写”“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多下些工夫,就更好了。改进措施课堂上给学生看相关资料,使学生对缠足的危害理解得更深刻。再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教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习作8教学课时2备课教师代雅鸣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3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教学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教学难点用查阅

33、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教学准备 查找教材提供的诗句的原诗,反复诵读。 授课时间 2013.11.27教学流程个性设计一、范文引路,学写报告1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喜欢学古诗、背古诗,可是,你们会写“古诗研究报告”吗?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2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思考:她是如何写研究报告的?3师生共同总结研究报告的写法。(1)先写诗的出处、作者、朝代等。(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4假如小作者搜集资料充分,还可

34、以写什么?(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5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设计意图:研究报告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有范文入手,不仅帮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研究报告”,而且能从范文中学会研究报告的写法,很好地降低了习作难度。二、出示古诗,交流汇报1指名读教材提供的五句古诗。2组内交流汇报,展示对诗句研究所搜集的资料。3全班交流,交流中教师追问: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的?通过研究,有哪些收获?4小结: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的古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今天仅仅选择了其中的几句诗,就有了这么多的体会,增加了这么多的知识,如果我们自

35、己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自己上网查找、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等,我们的知识面会更广,语言会更丰富。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分享各自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快乐,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三、选取材料,形成报告1按照习作要求,对照刚才总结的“研究报告写法”的几个方面,用笔在自己的材料上选择相应的内容。(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教师巡视,指导。)2把自己选择的材料有条理地连起来说一说。3师生评议。(交流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报告写得更丰满,学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建议。)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填写调查表和交流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成果有条理地

36、衔接起来。而先说后写,更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四、学生习作,落笔成文1仿照例文,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要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写之前先考虑一下题目该怎么写。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由“说”到“写”,学生不仅要把“腹稿”转换成文字,更要注意习作题目的准确,段落安排的合理,以及文字书写的质量。五、交流分享,学会修改1同桌之间读读自己的研究报告,互相交流优点与不足。2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3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创设多种交流机会,引领学生分享习作的快乐。同时学生应“学习

37、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通过独立修改与好朋友交流、修改组内分享、修改,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作业设计誊写作文。板书设计习作8古诗词研究报告 课后反思教学亮点这篇习作要求学生写古诗句的研究报告,但对三年级刚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来说,未免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古诗句调查表”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在查找资料上有的放矢,为习作时有话可写做好了准备。不足之处学生过多地凭借资料,习作更多是所查资料的堆积,缺少自己的想法。如果能结合资料,写出诗句给自己的启发会更好些。改进措施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的途径,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学习、研究古诗句,是一种新颖的综

38、合性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也使学生的理解、赏析和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练习8教学课时2备课教师代雅鸣教学目标1结合与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钢笔字。4说说写写请假条。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写请假条。2学习写毛笔字。3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与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说写请假条,便于在生活中使用。2学会写请假条,并能把它用到生活中。教学难点1理解成语和古诗梅花的意思。2.学会写请假条,并能把它用到生活

39、中。教学准备 授课时间 2013.12.2教学流程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一、学用字词句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2让学生查字典,查出“辜”“铸”“佞”的意思。3交流预习中找到的岳飞的有关历史资料。4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5读读这副对联,了解对联的含义,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而对练习的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动手搜集资料不仅了解了岳飞的生平事迹,知道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更能在此过程中凭借自己所学到的运用查字典、联系语境等方法学会字词句,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二、读读背背(一)学习成语部分。1

40、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3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学海无涯:学习像是在海上航行,没有边际,要学的知识无穷无尽。书山有路:读书就像是登山,有路可走的,路径是什么?就是勤奋。九牛一毛:像是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和上面的“九牛一毛”一样,都可以用来形容在学习上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是微不足道的,不值得沾沾自喜。孜孜以求:不断追求,不知劳累。全力以赴:付出所有的精力去做成一件事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在学问、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再继续努力,向前发展。4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5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二)学习古诗部分。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3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4教师结合插图讲授: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5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